营销理论基础
营销观念
营销学基础一、市场营销观念 一、市场营销的概念(1)
二、市场营销观念新发展(1) 一、市场营销的概念(2) 三、市场营销观念新发展(2) 三、市场营销的概念(3) 营销学发展四、 市场营销的功能和作用 一、 市场营销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五、市场营销的定义 二、 市场营销学界的先驱与学派(1) 六、市场营销学的核心概念 三、 市场营销学界的先驱与学派(2) 七、市场营销管理 四、 市场营销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八、市场营销学 一、 市场营销观念--------------------------------------------------------------------------------企业经营观念(哲学)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企业如何看待顾客和社会的利益,即如何处理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利益之间比重的关键。无论是西方国家企业或我国企业经营观念思想演变都经历了由“以生产为中心”转变为“以顾客为中心”,从“以产定销”变为“以销定产”的过程。企业经营观念的演变过程,既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及市场趋势的发展,也反映了企业领导者对市场营销发展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化结果。这从美国企业经营观念思想的演变可窥见一斑。
现代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观念可归纳为五种,即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一)生产观念
生产观念是指导销售者行为的最古老的观念之一。这种观念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前。企业经营哲学不是从消费者需求出发,而是从企业生产出发。其主要表现是“我生产什么,就卖什么” 。生产观念认为,消费者喜欢那些可以随处买得到而且价格低廉的产品,企业应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分销效率,扩大生产,降低成本以扩展市场。例如,美国皮尔斯堡面粉公司,从1869年至20世纪20年代,一直运用生产观念 指导企业的经营,当时这家公司提出的口号是“本公司旨在制造面粉”。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傲慢地宣称:“不管顾客需要什么颜色的汽车,我只有一种黑色的。”也是典型表现。显然,生产观念是一种重生产、轻市场营销的商业哲学。
生产观念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产生的。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和战后一段时期内,由于物资短缺,市场产品供不应求,生产观念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颇为流行。我国在计划经济旧体制下,由于市场产品短缺,企业不愁其产品没有销路,工商企业在其经营管理中也奉行生产观念,具体表现为:工业企业集中力量发展生产,轻视市场营销,实行以产定销;商业企业集中力量抓货源,工业生产什么就收购什么,工业生产多少就收购多少,也不重视市场营销。
除了物资短缺、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之外,有些企业在产品成本高的条件下,其市场营销管理也受产品观念支配。例如,亨利·福特在本世纪初期曾倾全力于汽车的大规模生产,努力降低成本,使消费者购买得起,借以提高福特汽车的市场占有率。
(二)产品观念
它也是一种较早的企业经营观念。产品观念认为,消费者最喜欢高质量、多功能和具有某种特色的产品,企业应致力于生产高值产品,并不断加以改进。它产生于市场产品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形势下。最容易滋生产品观念的场合,莫过于当企业发明一项新产品时。此时,企业最容易导致“市场营销近视”,即不适当地把注意力放在产品上,而不是放在市场需要上,在市场营销管理中缺乏远见,只看到自己的产品质量好,看不到市场需求在变化,致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
例如,美国×××钟表公司自1869年创立到20世纪50年代,一直被公认为是美国最好的钟表制造商之一。该公司在市场营销管理中强调生产优质产品,并通过由著名珠宝商店、大百货公司等构成的市场营销网络分销产品。1958年之前,公司销售额始终呈上升趋势。但此后其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开始下降。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形势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的许多消费者对名贵手表已经不感兴趣,而趋于购买那些经济、方便牏新颖的手表;而且,许多制造商迎合消费者需要,已经开始生产低档产品,并通过廉价商店、超级市场等大众分销渠道积极推销,从而夺得了×××钟表公司的大部分市场份额。×××钟表公司竟没有注意到市场形势的变化,依然迷恋于生产精美的传统样式手表,仍旧借助传统渠道销售,认为自己的产品质量好,顾客必然会找上门。结果,致使企业经营遭受重大挫折。
(三)推销观念
推销观念(或称销售观念) 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前,是为许多企业所采用的另一种观念,表现为“我卖什么,顾客就买什么”。它认为,消费者通常表现出一种购买惰性或抗衡心理,如果听其自然的话,消费者一般不会足量购买某一企业的产品,因此,企业必须积极推销和大力促销,以刺激消费者大量购买本企业产品。推销观念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被大量用于推销那些非渴求物品,即购买者一般不会想到要去购买的产品或服务。许多企业在产品过剩时,也常常奉行推销观念。
推销观念产生于资本主义国家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的阶段。在1920-1945年间,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管理和大规模生产的推广,产品产量迅速增加,逐渐出现了市场产品供过于求,卖主之间竞争激烈的新形势。尤其在1929-1933年的特大经济危机期间,大量产品销售不出去,因而迫使企业重视采用广告术与推销术去推销产品。许多企业家感到:即使有物美价廉的产品,也未必能卖得出去;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重视推销。例如,美国皮尔斯堡面粉公司在此经营观念导向下,当时提出“本公司旨在推销面粉”。推销观念仍存在于当今的企业营销活动中,如对于顾客不愿购买的产品,往往采用强行的推销手段。
这种观念虽然比前两种观念前进了一步,开始重视广告术及推销术,但其实质仍然是以生产为中心的。
(四)市场营销观念
市场营销观念是作为对上述诸观念的挑战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企业经营哲学。这种观念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出发点的,即“ 顾客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尽管这种思想由来已久,但其核心原则直到50年代中期才基本定型,当时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市场趋势表现为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同时广大居民个人收入迅速提高,有可能对产品进行选择,企业之间为实现产品的竞争加剧,许多企业开始认识到,必须转变经营观念,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市场营销观念认为,实现企业各项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并且比竞争者更有效地传送目标市场所期望的物品或服务,进而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
市场营销观念的出现,使企业经营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也使市场营销学发生了一次革命。市场营销观念同推销观念相比具有重大的差别。
西奥多·莱维特曾对推销观念和市场营销观念作过深刻的比较,指出:推销观念注重卖方需要;市场营销观念则注重买方需要。推销观念以卖主需要为出发点,考虑如何把产品变成现金;而市场营销观念则考虑如何通过制造、传送产品以及与最终消费产品有关的所有事物,来满足顾客的需要。可见,市场营销观念的4个支柱是:市场中心 ,顾客导向,协调的市场营销和利润。推销观念的4个支柱是:工厂,产品导向,推销、赢利。从本质上说,市场营销观念是一种以顾客需要和欲望为导向的哲学,是消费者主权论在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中的体现。
许多优秀的企业都是奉行市场营销观念的。如日本本田汽车公司要在美国推出一种雅阁牌新车。在设计新车前,他们派出工程技术人员专程到洛杉矶地区考察高速公路的情况,实地丈量路长、路宽,采集高速公路的柏油,拍摄进出口道路的设计。回到日本后,他们专门修了一条9英里长的高速公路,就连路标和告示牌都与美国公路上的一模一样。在设计行李箱时,设计人员意见有分歧,他们就到停车场看了一个下午,看人们如何放取行李。这样一来,意见马上统一起来。结果本田公司的雅阁牌汽车一到美国就倍受欢迎,被称为是全世界都能接受的好车。
再如美国的迪斯尼乐园,欢乐如同空气一般无所不在。它使得每一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儿童美梦得以实现,使各种肤色的成年人产生忘年之爱。因为迪斯尼乐园成立之时便明确了它的目标:它的产品不是米老鼠、唐老鸭,而是快乐。人们来到这里是享受欢乐的。公园提供的全是欢乐。公司的每一个人都要成为欢乐的灵魂。游人无论向谁提出问题,谁都必须用“迪斯尼礼节”回答,决不能说“不知道”。因此游人们一次又一次地重返这里,享受欢乐,并愿付出代价。反观我国的一些娱乐城、民俗村、世界风光城等,那单调的节目,毫无表情的解说,爱理不理的面孔,使人只感到寒意,哪有欢乐可言?由此可见我国企业树立市场营销观念之迫切性。
(五)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是对市场营销观念的修改和补充。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出现能源短缺、通货膨胀、失业增加、环境污染严重、消费者保护运动盛行的新形势下。因为市场营销观念回避了消费者需要、消费者利益和长期社会福利之间隐含着冲突的现实。社会市场营销观念认为,企业的任务是确定各个目标市场的需要、欲望和利益,并以保护或提高消费者和社会福利的方式,比竞争者更有效、更有利地向目标市场提供能够满足其需要、欲望和利益的物品或服务。社会市场营销观念要求市场营销者在制定市场营销政策时,要统筹兼顾三方面的利益,即企业利润、消费者需要的满足和社会利益。
上述五种企业经营观,其产生和存在都有其历史背景和必然性,都是与一定的条件相联系、相适应的。当前,外国企业正在从生产型向经营型或经营服务型转变,企业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树立具有现代意识的市场营销观念、社会市场营销观念。但是,必须指出的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当今美国企业不是都树立了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事实上,还有许多企业仍然以产品观念及推销观念为导向。
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及市场发展趋势,经济体制改革的状况及广大居民收入状况等因素的制约,我国企业经营观念仍处于以推销观念为主、多种观念并存的阶段。
二、 市场营销观念新发展(1) 返回
-------------------------------------------------------------------------------- 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在经历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社会市场营销观念五个阶段之后,继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丰富。本节拟就进入90年代以来新出现的整体市场营销与顾客让渡价值两个理论问题作一阐述。 (一)整体市场营销1992年,市场营销学界的权威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跨世纪的市场营销新观念——整体
市场营销(total marketing)。他认为,从长远利益出发,公司的市场营销活动应囊括构成其内、外部环境的所有重要行为者,他们是:供应商、分销商、最终顾客、职员、财务公司、、同盟者、竞争者、传媒、一般大众。
1.供应商市场营销
对于供应商,传统的作法是选择若干数目的供应商,从供应商a、b、c……那里分别采购所需货物的50%、25%、12%、5%……并促使他们相互竞争,从而迫使他们利用价格折扣尽量提高自己的供货份额。事实上,这种作法虽然能使企业节约成本费用,但却隐藏着很大的风险。比如供货质量参差不齐、主要的供应商因价格竞争过度而破产等。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开始倾向于把供应商看作合作伙伴,设法帮助他们提高供货质量及其及时性,搞好经营管理。
开展“供应商市场营销”,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确定严格的资格标准以选择
优秀的供应商,这些标准可以包括技术水平、财务状况、创新能力、质量观念等;其二,积极争取那些成绩卓著的供应商,使其成为自己的合作者。因这种市场营销活动与产品流动方向是相反的,故也称为“反向市场营销”。
2.分销商市场营销
对许多制造商而言,分销商市场营销正变得比最终顾客市场营销更重要。在食品、个人保健品、个人电脑等领域,这种趋势表现得尤为明显,大零售商事实上控制了最终顾客。 由于销售空间有限,零售商购进产品时的品牌选择极为苛刻,他们偏爱那些叫得响的名牌产品,对其他品牌则大打折扣或干脆使用零售商自己的品牌。更有甚者,由于买方市场的日益显著,零售商大肆索要“货架占用费”、“专门展示费”、“合作广告费”等。有资料表明,美国的制造商至少将70%的促销费用于争取零售商的“优待”上。
因此,制造商必须开展分销商市场营销,以获取他们主动或被动的支持。一是“正面市场营销”,即与分销商展开直接交流与合作,例如著名的宝洁公司(p&g)就将12人长期派驻美国零售商沃奇公司总部,进行长期合作;二是“侧面市场营销”,即公司设法绕开分销商的主观偏好,而以密集广告、质量改进等手段建立并维持巩固的顾客偏好,从而迫使分销商购买该品牌产品。
3.最终顾客市场营销
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市场营销,指公司通过市场营销研究,确认并服务于某一特定的目标顾客群的活动过程。在此方面,市场营销研究人员已经具备相当复杂的技术手段,建立了顾客品牌偏好和行为选择的数学模型,以寻求满足目标顾客群的最佳途径。
实行目标顾客战略,有一点需要商榷。有些公司领导人认为,满足最终顾客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职员对顾客应当永远说“是”。显然,这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有些顾客要求
是不合理的,难以满足或无利可图。而且,这种作法曲解了目标顾客战略的真正涵义,误以为是满足、迎合顾客的一切需求。
另外,最终顾客市场营销还可采用“牵动顾客”策略。公司推出顾客意想不到的新产品之后,应通过积极有效的市场营销活动使人们逐渐了解它、喜爱它、接受它。在美国,电子洗碗机、微波炉等新产品被广泛使用,就在于使顾客相信这些新技术革新成果确实能提高生活质量。
4.职员市场营销
对一个股份制公司而言,它的经营宗旨应当是使职员、顾客、股东均表满意,而首要的是让职员满意。只要职员心情舒畅、工作积极、服务周到,就能令顾客满意,满意的顾客一定会再次光顾,由此带来的利润增加就可增加股东的收益,令股东满意。
可见,作为公司形象的代表和服务的真实提供者,职员也应成为公司市场营销活动涉及的一个重要方面。职员市场营销由于面对内部职员,因而也称“内部市场营销”。一方面
,它要求通过培训提高职员的服务水平,增强敏感性及与顾客融洽相处的技巧;另一方面,
它要求强化与职员的沟通、理解并满足他们的需求,激励他们在工作中发挥最大潜能。
5.财务公司市场营销
财务公司提供一种关键性的专门资源——资金,因而财务公司市场营销至关重要。公司
的资金能力取决于它在财务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信,是否被认为能有效地使用借入资金从而能够偿本付息。因此,公司需要了解金融机构对它的资信评价,并由公司的财务经理通过年度报表、业务计划等工具影响其看法,以便在资金成本和便利性方面获得优势。这种影响活动过程及其中的技巧就形成了财务公司市场营销。
6.市场营销
所有企业的经济行为都必然受制于一系列由颁布的法律。汽车公司进行开发、设计时必须考虑不断升级的污染和安全标准,在境外销售产品的公司可能受到东道国广告立法的限制及其他贸易、非贸易壁垒。
面对立法的制约,美国的大公司一般都开展市场营销。他们聘用那些能对立法机关施加重要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四处游说,以促使制定于己有利的立法,消除不利的立法。这些社会活动家类似杰出的职业市场营销者,他们向立法机关提交翔实的材料和报告,向其证实有必要在立法中更多地考虑该行业甚至该公司的利益;另外,他们十分了解立法者对名誉、权力、选票的需求,并尽量给予满足。
市场营销会产生正、负两方面效用。当需要尽快推出一种新型食品并力求缩短各级繁杂的审查过程时,市场营销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在其他情况下,
市场营销往往意味着投机取巧,缺乏创新。比如,日本议院和美国国会几乎同时通过了提高汽车排放标准的立法,日本的汽车制造商立即着手生产具有更好排气控制系统的汽车;而美国的同行们则马上派出更优秀的社会活动家游说国会,要求修改这项法律。前者视法律为挑战和机会,后者则视为绊脚石。结果美国汽车制造商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将一大部分国内市场及海外市场拱手相让。
7.同盟者市场营销
因为市场在全球范围的扩展,寻求同盟者对公司来说日益重要(详见本书第十九章)。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若非与飞利浦等欧洲大公司联手,很难在欧洲电讯市场立足。著名的ibm公司、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等,如果不借助同盟者,也无法覆盖全球市场。
同盟者一般与企业组成松散的联盟,在设计、生产、市场营销等领域为企业的扩张提供帮助,双方并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潜在的同盟者不计其数,但他们的实力、需求及文化特征各不相同,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资源状况和经营目标加以选择,一旦确定,就积极吸引他们参与合作,并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加以激励,以取得最大的合作效益。
8.竞争者市场营销
通常的看法,认为竞争者只是与自己争夺市场和盈利的对手。事实上,竞争者可以转变为合作者,只要“管理”得当。这种对竞争者施以管理,以形成最佳竞争格局、取得最大竞争收益的过程就可视为“竞争者市场营销”。
在许多行业都是市场领导者定价,竞争者相随。为了避免两败俱伤的“流血冲突”,领
导者可以向竞争者暗示他最好并且只能采用何种竞争策略。例如,p&g在其主要产品市场上把自己塑成一只“老虎”,万一出现新品牌竞争,公司会立即采用价格折扣等方法促使顾客维持忠诚。面对这样的强者姿态,聪明的竞争者都会自觉避开“老虎”,转而进攻迟钝的“大象”或软弱的“老鼠”。
在电讯、汽车等行业,竞争者往往彼此也是供应者和购买者,需要一定程度的相互合作和支持。因此,尽管美国的通用公司和日本的丰田公司是竞争对手,然而它们也向对方买卖汽车配件,甚至合作开发新型汽车。
另外,许多行业的竞争者经常在制定行业标准、发放许可证及市场营销研究等方面开
展合作。因此,有必要了解竞争者所需所想,以便影响其行为方式和反应模式,使竞争态
势朝有利的方向发展。
9.传媒市场营销
大众传媒(如广播、报刊、电视等)直接影响企业的公众形象和声誉。传媒市场营销的目的在于鼓励传媒作对企业有利的宣传,尽量淡化不利的宣传。为此,首先要了解传媒对“故事”的需求及接近公司高级主管的必要性。在此前提下,一方面委托公关部门致力于与记者建立良好关系,另一方面企业的发言人要认真对待传媒的提问,尽量作出准确、清晰的回答,以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好感。
10.公众市场营销
企业逐渐体会到公众看法对其生存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迫使化工、冶金、造纸等行业修改生产计划和市场营销策略;同样,对胆固醇的恐惧和忧虑也要求快餐公司在其产品中添加合理的营养成分。为了获得公众的好感,企业必须广泛搜集公众意见,确定他们关注的新焦点,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方案,加强与公众的交流。
日本每年要花几亿美元巩固并提高美国公众对日本产品的良好印象,效果十分显著。概括地讲,日本的公众市场营销主要包括:
1)日本公司向美国的大学、医院、博物馆等社会机构捐款,也资助那些打击犯罪、
扶助贫困的组织,以博取美国领导人及大众的好感。
2)日本公司要求它常驻美国的经理夫妇与美国人广泛接触,并举办插花、茶道等反
映日本传统文化的展览。
3)日本公司与美前要员密切联系,以便在类似贸易立法和修订等问题上维护日
本的利益不受损害。
二、 市场营销观念新发展(2) 返回
-------------------------------------------------------------------------------- (二)顾客让渡价值 菲利普·科特勒在1994年出版的《市场营销管理——分析、规划、执行和控制》(第8版)中,新增了《通过质量、服务和价值建立顾客满意》一章,提出了“顾客让渡价值”(
customer delivered value)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市场营销理论的最新发
展。
1.“顾客让渡价值”的含义
“顾客让渡价值”是指顾客总价值(total customer value)与顾客总成本(total cu
stomer cost)之间的差额。顾客总价值是指顾客购买某一产品与服务所期望获得的一组利
益,它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等。顾客总成本是指顾客为购买某一产品所耗费的时间、精神、体力以及所支付的货币资金等,因此,顾客总成本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和体力成本等。
由于顾客在购买产品时,总希望把有关成本包括货币、时间、精神和体力等降到最低限度,而同时又希望从中获得更多的实际利益,以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因此,顾客在选购产品时,往往从价值与成本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中选择出价值最高、成本最低,即“顾客让渡价值”最大的产品作为优先选购的对象。
企业为在竞争中战胜对手,吸引更多的潜在顾客,就必须向顾客提供比竞争对手具
有更多“顾客让渡价值”的产品,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产品为消费者所注意,进而购买本企业的产品。为此,企业可从两个方面改进自己的工作:一是通过改进产品、服务、人员与形象,提高产品的总价值;二是通过降低生产与销售成本,减少顾客购买产品的时间、精神与体力的耗费,从而降低货币与非货币成本。
2.顾客购买的总价值
使顾客获得更大“顾客让渡价值”的途径之一,是增加顾客购买的总价值。顾客总价值由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构成,其中每一项价值因素的变化均对总价值产生影响。
1)产品价值。产品价值是由产品的功能、特性、品质、品种与式样等所产生的价值
。它是顾客需要的中心内容,也是顾客选购产品的首要因素,因而在一般情况下,它是决定顾客购买总价值大小的关键和主要因素。产品价值是由顾客需要来决定的,在分析产品价值时应注意: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顾客对产品的需要有不同的要求,构成产品价值的要素以及各种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例如,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产品长期短缺,人们把获得产品看得比产品的特色更为重要,因而顾客购买产品时更看重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等性能方面的质量,而对产品的花色、式样、特色等却较少考虑;在市场商品
日益丰富、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顾客往往更为重视产品的特色质量,如要求功能齐备、质量上乘、式样新颖等。
在经济发展的同一时期,不同类型的顾客对产品价值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在购买行为上显示出极强的个性特点和明显的需求差异性。因此,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认真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时期顾客需求的共同特点以及同一发展时期不同类型顾客需求的个性特征,并据此进行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增强产品的适应性,从而为顾客创造更大的价值。
2)服务价值。服务价值是指伴随产品实体的出售,企业向顾客提供的各种附加服务
,包括产品介绍、送货、安装、调试、维修、技术培训、产品保证等所产生的价值。服务价值是构成顾客总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现代市场营销实践中,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不仅注意产品本身价值的高低,而且更加重视产品附加价值的大小。特别是在同类产品质量与性质大体相同或类似的情况下,企业向顾客提供的附加服务越完备,产品的附加价值越大,顾客从中获得的实际利益就越大,从而购买的总价值也越大;反之,则越小。因此,在提供优质产品的同时,向消费者提供完善的服务,已成为现代企业市场竞争的新焦点。
3)人员价值。人员价值是指企业员工的经营思想、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工作效益
与质量、经营作风、应变能力等所产生的价值。企业员工直接决定着企业为顾客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决定着顾客购买总价值的大小。一个综合素质较高又具有顾客导向经营思想的工作人员,会比知识水平低、业务能力差、经营思想不端正的工作人员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从而创造更多的满意的顾客,进而为企业创造市场。人员价值对企业、对顾客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并且这种作用往往是潜移默化、不易度量的。因此,高度重视对企业人员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员工日常工作的激励、监督与管理,使其始终保持较高的工作质量与水平就显得至关重要。
4)形象价值。形象价值是指企业及其产品在社会公众中形成的总体形象所产生的价
值。包括企业的产品、技术、质量、包装、商标、工作场所等所构成的有形形象所产生的价值,公司及其员工的职业道德行为、经营行为、服务态度、作风等行为形象所产生的价值,以及企业的价值观念、管理哲学等理念形象所产生的价值等。形象价值与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是上述三个方面价值综合作用的反映和结果。形象对于企业来说是宝贵的无形资产,良好的形象会对企业的产品产生巨大的支持作用,赋予产品较高的价值,从而带给顾客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满足感、信任感,使顾客的需要获至更高层次和更大限度的满足,从而增加顾客购买的总价值。因此,企业应高度重视自身形象塑造,为企业进而为顾客带来更大的价值。
3.顾客购买的总成本
使顾客获得更大“顾客让渡价值”的途径之二,是降低顾客购买的总成本。顾客总成本不仅包括货币成本,而且还包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体力成本等非货币成本。一般情况下,顾客购买产品时首先要考虑货币成本的大小,因此,货币成本是构成顾客总成本大小的主要和基本因素。在货币成本相同的情况下,顾客在购买时还要考虑所花费的时间、精神、体力等,因此这些支出也是构成顾客总成本的重要因素。这里我们主要考察后面三种成本。
1)时间成本。在顾客总价值与其他成本一定的情况下,时间成本越低,顾客购买的
总成本越小,从而“顾客让渡价值”越大。如以服务企业为例,顾客为购买餐馆、旅馆、银行等服务行业所提供的服务时,常常需要等候一段时间才能进入到正式购买或消费阶段,特别是在营业高峰期更是如此。在服务质量相同的情况下,顾客等候购买该项服务的时间越长,所花费的时间成本越大,购买的总成本就会越大。同时,等候时间越长,越容易引起顾客对企业的不满意感,从而中途放弃购买的可能性亦会增大。反之,亦然。因此,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在保证产品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顾客的时间支出,降低顾客的购买成本,是为顾客创造更大的“顾客让渡价值”、增强企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2)精力成本(精神与体力成本)。精力成本是指顾客购买产品时,在精神、体力方
面的耗费与支出。在顾客总价值与其他成本一定的情况下,精神与体力成本越小,顾客为购买产品所支出的总成本就越低,从而“顾客让渡价值”越大、因为消费者购买产品的过程是一个从产生需求、寻找信息、判断选择、决定购买到实施购买,以及购后感受的全过程。在购买过程的各个阶段,均需付出一定的精神与体力。如当消费者对某种产品产生了购买需求后,就需要搜集该种产品的有关信息。消费者为搜集信息而付出的精神与体力的多少会因购买情况的复杂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详见本书第九章)。就复杂购买行为而言,消费者一般需要广泛全面地搜集产品信息,因此需要付出较多的精神与体力。对于这类产品,如果企业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向潜在顾客提供全面详尽的信息,就可以减少顾客为获取产品情报所花费的精神与体力,从而降低顾客购买的总成本。又如,对于结构性能比较复杂、装卸搬运不太方便的机械类、电气类产品,如果企业能为顾客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如送货上门、安装调试、定期维修、供应零配件等,就会减少顾客为此所耗费的精神和体力,从而降低精神与体力成本。因此,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对增加顾客购买的实际利益,降低购买的总成本,获得更大的“顾客让渡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4.“顾客让渡价值”的意义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树立“顾客让渡价值”观念,对于加强市场营销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顾客让渡价值”的多少受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两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其中
顾客总价值是产品价值(product value)、服务价值(services value)、人员价值(personn
al value)和形象价值(image value)等因素的函数,可表示为
tcv=f(pd,s,ps,i)
其中任何一项价值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顾客总价值。顾客总成本是包括货币成本(monetary
price)、时间成本(time cost)、精力成本 (energy cost)等因素的函数,即
tcc=f (m,t,e)
其中任何一项成本因素的变化均会影响顾客总成本,由此影响“顾客让渡价值”的大小。同时,顾客总价值与总成本的各个构成因素的变化及其影响作用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某一项价值因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其他相关价值因素的增减,从而影响顾客总成本的大小,而且还影响“顾客让渡价值”的大小;反之,亦然。因此,企业在制定各项市场营销决策时,应综合考虑构成顾客总价值与总成本的各项因素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从而用较低的生产与市场营销费用为顾客提供具有更多的“顾客让渡价值”的产品。
2)不同的顾客群对产品价值的期望与对各项成本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企业应根据
不同顾客群的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增加顾客总价值,降低顾客总成本,以提高产品的实用价值。例如,对于工作繁忙的消费者而言,时间成本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企业应尽量缩短消费者从产生需求到具体实施购买,以及产品投入使用和产品维修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满足和适应其求速求便的心理要求。总之,企业应根据不同细分市场顾客的不同需要,努力提供实用价值强的产品,这样才能增加其购买的实际利益,减少其购买成本,使顾客的需要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
3)企业为了争取顾客,战胜竞争对手,巩固或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往往采
取“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策略。追求“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的结果却往往会导致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因此,在市场营销实践中,企业应掌握一个合理的度的界线,而不应片面追求“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以确保实行“顾客让渡价值”所带来的利益超过因此而增加的成本费用。换言之,企业“顾客让渡价值”的大小应以能够达到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经济效益为原则。
--------------------------------------------------------------------------------一、 市场营销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返回
--------------------------------------------------------------------------------一、 市场营销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市场营销理论于20世纪初诞生在美国。它的产生是美国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变化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业生产飞速发展,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人口增长急剧,个人收入上升,日益扩大的新市场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人们对市场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所有这些变化因素都有力地促进了市场营销思想的产生和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
(一)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为开发西部而迅速进行的铁路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和国内市场规模的扩大。到20世纪初,美国国内市场扩大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外延性市场的扩大,意味着买卖双方不再像过去那样相互了解、彼此熟悉了。扩大的市场给大规模生产带来了机会,同时也引进了新的竞争因素,信息、促销等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工业生产急剧发展
19世纪末,科学技术的进步,标准产品、零部件和机械工具的发展,食品储存手段的现代化,电灯、自动纺织机的应用等等,促使美国的农业经济迅速地向工业经济转化。原先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式生产日益向工厂生产转化,大量的资本被投入扩大再生产,也通过免费提供工厂场地、税收优惠等各种方式刺激工业生产。
大规模生产带来了日益增多的商品,从而使市场供给超过了市场需求,卖方市场开始向买方市场转化。生产者不再只是为一个局部的当地市场服务,而是为众多的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的外地甚至外国市场服务。以往人们总是在非常熟悉的当地市场上从事购买活动,买主有一种自信感和安全感。然而,随着市场的扩展,这一切都有所削弱或不复存在了。 此外,随着生产的发展,大量新产品涌入市场,而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又介入了中间商,市场上还出现了各种广告、促销活动。所有这些,都使得消费者有些困惑不解,他们渴求能有一门新的学科或理论来对此作出解释,以便更有效地指导其经济生活实践。
(三)分销系统发生变化
在古典经济学发展的鼎盛时期,介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中间商被认为是不重要的。
到了20世纪,中间商的作用和社会地位开始有所变化。在这个时期,直接出售家庭手工业品和农产品的现象逐渐减少,而通过正规的专门化分销渠道买卖商品的趋势日益明显。中间商执行了他们以往没有执行的职能,他们的人数增加了,相互之间有了分工,并且出现了同第一流生产企业并驾齐驱的百货商店、邮购商店和连锁商店等。
新的分销体制向有关价值创造的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人们要求创造一个新的价值理论,它将包含曾被早期经济学家排斥在外的服务。有关价格和定价行为的概念也必须根据定价中的新因素进行修正。价格由生产要素成本构成这个概念已不足以解释分销系统中的管理价格,价格已不仅仅是生产要素可计成本的总和,而是一种管理现象。分销组织利用价格作为一种实现其目标的手段,可以用低价扩大销售,也可以用高价提高利润。
正如大工厂需要一支专门的企业管理队伍一样,随着分销组织规模的扩大和分工的深化,分销组织也需要管理人员。但是,管理一个工厂所要求的才能与新的分销组织所需要的是不同的,培养这方面人才所需要的技术知识和理论思想在现成的理论书中是找不到的,它迫切需要有一种新的理论问世。
(四)传统理论面临挑战
整个19世纪,企业经营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主决定的。他们信奉个人主义,信奉商业寡头政治,信奉干预极小化而对企业的支持极大化。企业领导人坚持个人所拥有的权利和财富丝毫不能有任何限制或干涉。他们强调积累规律和竞争规律,不理会有人认为商业竞争是极大的浪费的议论。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勤俭和努力工作是值得赞美的,认为贫穷来自懒惰和无能。这些观念助长了经济自由的思想,经济学家则把希望寄托在市场竞争机制上。
20世纪初出现了一种论点,即完全的自由竞争并不能使社会总体利益达到最佳水平。这一论点引起了广泛的重视。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在改革经济、社会和政治弊端的浪潮中当选为总统,进步党要求控制大工业、金融和运输公司,企业兼并应该受到有关法律的制约。这些都表明了长期以来所谓的自由竞争在市场上必然奏效的论断已经过时。而这些新现象在当时的经济理论中无法找到现成的答案。
传统的经济学家一般是从宏观的和政治的角度来考虑市场问题的。例如,亚当·斯密最感兴趣的是如何通过增加英国的商业和贸易来加强其外交和军事力量。而当时的管理经济学家则主要考虑企业组织的内部问题,尤其是有关生产过程的问题。大量有关分销和市场的新问题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新的理论家,那就是市场营销学家。
市场营销思想最初的产生是自发的,是人们在解决各种市场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直到20世纪30年代,人们才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这门学科。市场营销思想的出现,对美国社会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给予成千上万的企业主以指导,为企业市场营销计划的制定提供了依据,还有力地推动了中间商社会地位的提高。商学院把那些反映了市场营销新思想的著作用作教科书,并将市场营销思想理论化,进而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市场营销学,该学科成为当时商业大学培养方案的中心课程。市场营销思想还改变了人们对社会、市场和消费的看法,形成了人们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二、 市场营销学界的先驱与学派(1) 返回
--------------------------------------------------------------------------------市场营销理论于20世纪初诞生在美国,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深入研究美国早期市场营销思想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全面考察各主要学术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对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理论不无裨益。
(一)美国市场营销学界的主要先驱
在美国市场营销学界,对市场营销思想发展作出贡献的最早的四个人是爱德华·d·琼
斯(edward d.jones),西蒙·李特曼(simon litman),乔治·m·费斯克(georege m.fisk)
和詹姆斯·e·海杰蒂(james e. hagerty)。他们于1902~1905年间分别在密执安、加利福尼亚、伊里诺斯和俄亥俄开设了市场营销课程。
爱德华·d·琼斯
他是威斯康星大学成长起来的一颗新星,1895~1902年间曾在该校执教,在那里,他接触了该学校的一些著名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1902年,他来到了密执安大学,当时的经济学系系主任亨利·g·亚当斯(henry g. adams) 正在开展一项“向更实用的人类活动扩展学科”的运动。亚当斯和弗里德·m·泰勒(fred m. taylor)都鼓励他开设一门名叫“美国分销管理产业”(the distributive regulative industries of the u.s.)的课程。当年该校学报中对这门课程是这样描述的:“这门课的内容,包括对商品进行分类、分级、品牌化、批发和零售以及其他各种市场营销方法。同时,也涉及一些对产业过程起引导和控制作用的非金融私人组织,如商会等。”这也许是美国国内讲授的第一门市场营销课程。之后,他很快就全身心投入了管理学领域的研究。而在他引入这门课时,同在该校的拉尔夫·斯达·巴特勒(ralph starr butler)和修 ·e·安格纽(huph e.agnew)都未与他有直接来往,目前已知的其他一些市场营销学者也没有与他来往过。
西蒙 ·李特曼
他在去伯克莱之前,曾在巴黎、慕尼黑、苏黎世的政治科学院学习。后来,由加州大学新成立的经济系系主任阿道夫·c·米勒(adalph c. miller)推荐,从1903年1月起为该系开设了市场营销课程。1902~1903年学报中是这样描述这门课程的:“商业和贸易的技巧——对商业组织、机构、商业形式及实践的研究”。为了充实这门课的内容,他走访了旧金山的一些商人,并对两名德国人所著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经过这些艰苦努力和精心准备,他终于开设了这门课程,并在1902~1908年间在其他大学进行了讲授。后来他到伊里诺斯大学接替了费斯克,并进一步发展了这门课程,一直工作到1921年。后来,由贝伦斯(behrens)接手了这项工作,两年后又被保罗·d·康沃斯(paul d.converse)接替。 乔治·m·费斯克
1905年,费斯克在伊里诺斯大学引入了市场营销课程,并执教五年,就在他离开该校到另一所学校任教不久,便过早地去世了,从而终止了他的教书生涯。他的贡献也主要是在对外贸易方面,其代表作是《国际商业政策》(international commerce policies)。
詹姆斯·e·海杰蒂
俄亥俄大学的第一门市场营销课是由海杰蒂1905年讲授的。原来叫《产品销售学》,后更名为《分销与管理产业》。海杰蒂对市场营销的兴趣是从1900年开始表现出来的。当时,他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生。其毕业论文是关于商业机构的。他曾在威斯康星大学学习,也在国外深造过。但他关于市场营销的早期调研却是在费城进行的。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他了解了许多商人的商业经历,并悉心钻研了当时这方面为数不多的文章,尤其是费城商业博物馆收集的一些贸易期刊上的文章。1901年后,他来到哥伦比亚大学,其学术思想受到很多著作的影响,包括联邦工业委员会的报告。该报告的第四部分,在他1905年开设市场营销课程时曾被用作教材。海杰蒂一直对市场营销抱有很大兴趣,并致力于发展这门学科,直至他1940年退休。
(二)美国早期市场营销学界的主要学术流派
尽管上述四所大学首先开设了市场营销课,但对早期的市场营销思想作出主要贡献的人却来自其他地方。20年代以前的著名学者并不是这些教师指导出来的,具有市场营销思想的学者也与这些机构没有关系。对市场营销的兴趣并非来自具体课程,而是来源于对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因此,一些专门研究市场营销的人很自然地被一些经济学科发达的名牌大学所吸引。这些大学中最重要的当属威斯康星大学和哈佛大学。
1.威斯康星学派
本世纪初,威斯康星大学成为激进的自由经济思想的论坛。当时,该校著名学者有w.a.斯科特(w.a.scott)、约翰·r·康门斯(tohn r.commons)、理查德·t·埃利(richardt.ely)和h.c.泰勒(h.c.taylor)。很自然,在市场营销思想发展史上,威斯康星大学扮演着开路先锋的角色。它吸引了许多早期市场营销先驱,诸如琼斯、海杰蒂、希巴德(benjaminh.hibbard)、麦克林(theodore machlin)、尼斯托姆、巴特勒、康沃斯、考米什(comish)和瓦汉(vaughan)。由于他们中很多人都住得很近,所以彼此之间经常相互探讨、辩论、激励和影响。
本杰明·h·希巴德
他之所以产生研究市场营销的动机,主要是由于他的工作环境所致。住在依阿华州北部时,他观察到,农民总是以很低的价格销售产品,但同样的产品被转售时,价格却提高了许多。因此,1902年在依阿华大学农业经济系任教时,尽管调研经费相当匮乏,他还是独自承担了对谷物市场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1903年,他被威斯康星大学邀请去负责市场营销的调查研究。在那里,他开设了也许是第一门经过精心组织的农产品合作市场营销课程,而且,他还在学刊上撰写了许多文章,尤其是关于日用品的市场营销。1921年,他出版了《农产品的市场营销》(market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一书,并因此成为著名的市场营销学家。
西奥多·麦克林
在希巴德任教于依阿华大学后的几年,当时还是该校学生的麦克林对市场营销产生了兴趣。1911年,他刚刚完成研究生课程就在大学担任讲师,并成为大学分校校长霍顿(p.g.holden)的助手。这使得他有机会在全美国进行调查研究。同希巴德一样,麦克林也强烈地感觉到:农民的辛勤劳动并未在市场上得到等价回报。于是,他决定对市场营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1913年他来到威斯康星大学对这个课题进行了研究,并于1917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麦克林之所以选择威斯康星大学,主要是由于希巴德也于同年调到那里。1915~1916年和1918~1919年间,他曾在堪萨斯农业学院讲授农业市场营销。在1919
~1930年间,他一直是威斯康星大学的教授。之后,他去了加州,担任州市场部主任。
后来,他又回到威斯康星大学,并写成了他对市场营销文献的主要贡献之一:《有效的农业
市场营销》(1921年出版)。
保罗·h·尼斯托姆
尼斯托姆在威斯康星大学与希巴德、麦克林共处了一年。1914年,他去了明尼苏达州。在威斯康星大学时,他在将市场营销发展为一门管理学科方面起了奠基性作用。希巴德当时在该大学农业分院讲授这门课。尼斯托姆对市场营销的兴趣显然来源于其他方面的学术研究。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他对市场营销的兴趣产生得相对晚些。1897年以前,他曾干过农场帮工和零售店店员,1908年前在威斯康星大学担任教师、系主任,1906~1908年曾担任威斯康星税务委员会特别调查员。所有这些经历都对他兴趣的产生有影响。与众不同的是,他对市场营销的兴趣是在相继获得威斯康星大学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后才产生的。在此期间他也受聘于大学分校。此时,尼斯托姆的主要兴趣在经济学,尤其是税收。据说,他对市场营销的兴趣也部分来源于他对零售业税收的研究。1913年他在威斯康星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担任助教时,出版了《零售与商店管理》(retail selling and store management)一书。该书的原稿曾于1911年作为油印教材被大学分校使用。他于1914年完成博士学业,其博士论文则作为第二本书于次年出版,名为《零售经济学》(economics of
retailing)。在明尼苏达大学任教一年后,他暂时中断了自己的学术生涯,在商海里遨游了几年。1921~1927年,他担任了零售业研究联合会和联合销售公司的负责人,著述工作也暂告中止。1928年,他重返讲坛,并出版了《时尚经济学》(economics of fashion)一书。该书大部分内容来源于他自己的实际经历。后来他开设了“消费经济学”课程,并于1929年出版了《消费经济学》(economics of consumption)一书。
拉尔夫·斯达·巴特勒
1910年巴特勒进入威斯康星大学,任商业管理系助教,并负责大学函授学院的发展工作。之前,他曾担任过宝洁(p&g)公司东区销售部的经理助理,由此开始了他在市场营销领域的一次启蒙性经历。在工作实践中他深刻感受到:制造商在决定是通过中间商还是广告来推销产品时,往往要解决很多问题,才开始市场营销活动。在威斯康星大学负责函授教学时,这种印象总是栩栩如生地浮现在他面前。刚到威斯康星大学时,涉及具体商业活动的一些课程,诸如簿记、推销术、广告、商法等,都已在其他学校开设了。经过对现有商业文献进行系统的研究,他惊奇地发现,没有一篇涉及到商业销售战略背后的诸多考虑。于是,在准备函授课程时,他特别强调了制造商在运用中间商和广告之前必须考虑的各种市场营销功能。为给这种活动取名,巴特勒伤了不少脑筋,最终定名为“市场营销方法”。1910年出版了《市场营销方法》,该书由六篇构成。次年,他对这些材料进行修订,并以《卖与买》(selling and buying)为名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研究院出版,成为一套14
本系列教材中的一本。一两年后,该书更名为《市场营销》,作为此间该学科领域的唯一教材,被很多学校使用了好几年。1911年,经过进一步扩展材料,他在威斯康星大学为商学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这门课。尽管同样内容的课程在其他学校也有讲授,但巴特勒首先使用 “
市场营销”(marketing)一词,并第一个在课文中采用了这一术语。
纽厄尔·h·考米什和弗洛伊德·l·沃恩
考米什也是一个在威斯康星大学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市场营销学者。他分别于1915年和1925年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日常工作中与希巴德和麦克林的接触使他受益匪浅。环境的影响,加之早先在农场的经历,促使他完成了《农产品的合作市场营销》一书。沃恩也是威斯康星大学早期学者之一,1923年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之前他曾有过教学经历,并曾在联邦贸易委员会工作。1920年他与w.h.s史蒂文森合著了关于谷物市场营销的《谷物贸易》一书(第一卷)。离开大学后,他于1929年出版了《市场营销与广告》一书。
总而言之,当时威斯康星大学的学生和教师都为市场营销学科的最终建立作出了贡献。
出于学术研究或实际应用的需要,加之校园中活跃的学术气氛的影响,他们之间互相激励,最终创造出一些新鲜事物。他们将这一领域中的概念加以集中,并首先在课程和著作中使用了“市场营销”一词,第一次讲授了农产品市场营销课程,并通过对外联系,传播了市场营销知识,对学术和农业市场营销的研究都起到了促进作用。这所大学对美国早期市场营销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纽约学派
尽管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对早期市场营销文献没什么突出贡献,但也做了一定的奠基工作。1920年,休·安格纽去了纽约大学。在此之前,他已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并成为日后该地区最早的市场营销思想家。20年代,尼斯托姆和rs亚历山大也到纽约地区教学。他们与当地其他市场营销学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成就是从科学研究机构取得的。
休·e·安格纽
在安格纽思想和著作的形成中,职业因素起了很大作用,尤其在广告和沟通方面。1902年他从密执安大学毕业后,买下了一家地方报纸。成功的直邮广告诱发了他对这种推销方法的兴趣。1912年,他接手伊里诺斯的一家报纸的管理工作,并发表了几篇关于广告的文章,由此引发的讨论使他写了更多的文章。1916年他去华盛顿大学短期任教。之后,他一直投身于广告业,直至1920年。
二、 市场营销学界的先驱与学派(2) 返回--------------------------------------------------------------------------------3.哈佛学派
对早期市场营销思想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的是哈佛大学商学院和经济学系。哈佛大学不但培养了自己学校的人才,也为去那里暂时就读的学生的日后发展助益甚大,该校对市场营销的贡献是杰出而又独特的。早期在哈佛大学对市场营销思想作出贡献的先驱有:切林顿(cherington)、肖(shaw)、科普兰(copeland)、托斯德(todal)、威德勒(weidler)、梅纳德(maynard)、麦克纳尔(mcnair)、博顿(borden)和韦尔(vaile)。保罗·t·〖wt〗切林顿
在切林顿身上,自然和个人因素的影响体现得颇为典型。他对市场营销的兴趣来源于他与海杰蒂的接触。他俩是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认识的。当时切林顿是
梅尔文·t·科普兰
在科普兰的市场营销职业生涯中,个人因素的影响十分明显。1906年,他作为f.w.陶西格教授指导下的一名经济学研究生,从事过一项研究,并由此产生了对棉花行业的兴趣。通过平时在图书馆钻研和实地调查,他对棉花行业及市场营销活动已十分了解。以后的六年,他在哈佛大学教授“欧洲经济史和经济资源”。其中一年,他作为享受出国奖学金的学者曾出过一次国,并特别考察了棉花加工制造业。回国后,他又在纽约大学教了两年书。1912年,他出版了《美国棉花制造业》一书。同年,他返回哈佛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院,并接手开设了“商业组织”课程的工作。两年后,这门课程更名为“市场营销”。回到剑桥以后,他的市场营销思想又进一步受到盖伊的影响。据科普兰说,盖伊在研究生院引进了“案例教学”,并要求课程的讲授应尽可能以讨论问题的形式进行,而不只是照本宣科地灌输。1912年,科普兰开始用这种方法授课。第二年夏天,作为新成立的商业研究所的调研人员,他收集了一些关于鞋店经营费用的数据。之后又开展了对杂货零售贸易的比较研究。1916年,他被任命为该所负责人,对各种批发零售中的运作费用进行研究。可见,科普兰在早期教学生涯中,较早地实践了案例教学方法。1919年,华莱士·b·多汉姆(wallace b. don
ham)担任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科普兰刚刚服完兵役重返讲坛。多汉姆对他的第一个要求就是着手编写市场营销教材。于是,科普兰在1920年出版了《市场营销中的若干问题》一书。同年,又是在多汉姆的要求下,商业研究所担当起了为各门课程收集案例的任务。科普兰经过不断研究和实践,于1924年出版了《商业原理》一书。
哈里·r·托斯德
同许多其他市场营销作者一样,托斯德也是从经济学进入市场营销领域的。1915年,他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之后,他分别在麻省理工学院(1915~1916年)和波士顿大学(1916~1920年)教授经济学。1918~1920年,他在哈佛大学任经济学讲师。1920年他成为工商管理研究生院的副教授。1921年他出版了《销售管理中的若干问题》一书。
尼尔·h·博顿
博顿的市场营销思想及其对市场营销理论的贡献,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他既是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学生,又是一名教师。他于1919年在科罗拉多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来到哈佛大学,开始接触由科普兰等人已发展多年的案例教学法。因此,无论是他的市场营销思想,还是他对案例教学的强调与钟爱,都极大地受到周围同事的影响和诱导。1922年,他获得mba学位后,在商业研究所曾一度专门搜集市场营销案例。次年,他在科普兰的领导下讲授市场营销,并以科普兰的《市场营销问题》一书为教材,他还帮助丹尼尔·斯塔奇讲授广告学。斯塔奇原来攻读心理学专业,后来对广告学产生了兴趣,尽管他也引用一些案例,但这与哈佛大学的教学方法有所不同。斯塔奇离校后,博顿立即承担起广告学的教学任务,并开始试行案例教学,并于1927年出版了《广告问题》一书。
哈佛大学与威斯康星大学比较,后者的市场营销学者往往是完成学业后又到其他地方任教的人,而哈佛大学的大部分是在那里学习后又继续任教的人。哈佛大学的学者们是市场营销理论早期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但他们主要的贡献是对市场营销问题(包括一般性问题和专业化问题的编辑整理。
4.中西部学派
尽管早期市场营销课程大多在中西部的大学里讲授过,但除了威斯康星大学以外,其他大学对市场营销思想的发展并未作出太大贡献。虽然这些学校也有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但并不像威斯康星大学和哈佛大学那么集中。然而,随着对市场营销兴趣的不断增大,在明尼苏达、密执安、伊里诺斯及俄亥俄,个别学者也曾作出一些有价值的贡献。其中包括韦尔德、克拉克、艾维、ls邓肯、康沃斯、韦尔勒、梅纳德及贝克曼。
l.d.h韦尔德
韦尔德是由于工作环境需要而对市场营销产生兴趣的作者。他于1922年去了明尼苏达大学,并在经济系工作了一年,之后去了农学院,因为那里正迫切需要如何让明尼苏达产品进入市场的知识。农民对市场营销很感兴趣,因此,韦尔德用大量时间研究产品在离开农场后的市场营销过程,并讲授了农业市场营销课程。当时在威斯康星大学,泰勒和希巴德也在讲授农场管理的课程。1913年,韦尔德讲这门课时,还没有这方面的教科书,只能依靠自己的知识来发展这门课程,他实地研究了明尼阿波利斯商会的谷物流通过程及期货贸易的运作。他的研究发现被上报到美国农业部市场局,但并未发表。为收集有关市场营销过程的信息,韦尔德甚至实际跟踪了黄油和鸡蛋的运输全过程,考察了通过纽约、芝加哥和其他地方的市场营销渠道企业(如批发商、零售商等)。他还对定价方法、商品交换、
拍卖市场及明尼苏达联合运输协会进行了调查。通过这些调查活动,他一方面增长了市场营销教学的知识和才干;另一方面,也发展了自己的市场营销思想,进而出版了《农产品市场营销》(1916年)一书。之后,他去耶鲁大学谢菲尔德科学院教了两年书,并继续从事市场营销研究。这时,他的研究兴趣已转向工业品领域。这期间另一件有意义的事是市场营销教学工作者的一次大聚会。1914年韦尔德有幸在美国经济联合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市场营销》,这是第一次将市场营销的题目公之于众。四年后,在里士满同样的一次会议上,他联合了五六位对市场营销感兴趣的人共同探讨教学问题。这个小团体以后每年聚会一次,并迅速壮大起来,成为日后成立的全国市场营销教师协会的核心。
弗里德·e·克拉克
克拉克对市场营销的兴趣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年轻时,他曾挨家挨户推销过日用工业品。当研究生时,他第一次接触了市场营销知识。而真正对其研究与写作产生影响的因素则是在他任教以后。克拉克在农场长大,在英格兰大学学习后,又去了伊里诺斯大学攻读经济学研究生。在那里,他受到商学院和经济系负责人大卫·金雷(david kinley)的影响,最终扩大了他对实用经济学和私人买卖的兴趣。同其他早期市场营销学者一样,他也受到威斯康星大学的韦尔德、尼斯托姆、巴特勒、肖等人的影响。1914~1919年,在完成他的学术培训后,克拉克接手了一项教学任务。这门课使他的兴趣由经济学转向市场营销。1918年,他为自己的课程准备了第一份油印讲稿:《市场营销原理》。同年,该书在其任教的密执安大学采用。经济学系主任亨利·c·亚当斯对他的写作给予大力支持。克拉克1919年到西北大学任教后,那里的系主任希尔曼也这样鼓励、帮助过他。他的讲稿分别被密执安、明尼苏达和西北大学用作教材,并于1922年出版成书。
保罗·w·艾维
艾维的职业生涯与克拉克是并行的。在劳伦斯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后,他与克拉克同时在伊里诺斯大学攻读硕士。他们同时于1913年获得学位之后,艾维也先后在密执安、依阿华、内布拉斯加大学任教。1923年,他也来到西北大学(当时克拉克在那里已工作了四年)。几年后,又去南加州大学任教。艾维同克拉克一样,在任教期间,对他的经历和经商经验加以提炼,出版了《市场营销原理》一书。之后,又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尤其是零售推销方面的著作。
保罗·d·康沃斯
康沃斯的市场营销兴趣和观点,颇受父亲和许多大学教授的影响。他的父亲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热衷于社会变革的长老会人物。这使他产生了社会意识和对实用性的高度重视。从正反两方面,康沃斯认识到理论用于实践的重要性。他的经济学老师在威斯康星大学受过培训,从他那里,康沃斯产生了对私人财产、利润及个人动机的浓厚兴趣。他担任联邦贸易委员会检查员的经历,也使他认识到“激进自由主义”、压力集团的操纵以及私人企业中个体利益的重要性。1915年在威斯康星的一次短期培训中,他首次接触市场营销课程。当时他对巴特勒《市场营销》一书中的有关材料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从巴特勒的实际经验中获益颇巨。这对他1915年在匹茨堡大学讲市场营销课程十分有用,这是一所有强烈职业倾向的学校。在这之前,他曾在华盛顿大学任教过三年。在匹茨堡大学,由于没有通用教材,他给学生指定的参考书是尼斯托姆的《零售经济学》。受上述学者的影响,他在1921年出版的第一本书《市场营销方法与政策》中,主要研究了中间商的作用等问题。当时,
他仍在匹茨堡大学教书。1924年,他来到伊里诺斯大学,那里的市场营销理论正被利特曼和贝伦斯所发展。而康沃斯则在另外两个领域产生了影响。他更清楚地认识到农业市场营销的重要性。由于农场远离大都市,他更强调市场营销原理的强化培训,而不是职业培训。
沃尔特·c·韦德勒
海杰蒂开创了市场营销领域的先河,而韦德勒就是他1905年开设这门课时被录取的早期学生之一。在俄亥俄大学当研究生时,他主要辅助海杰蒂和m.b.哈蒙德工作。后者是一位劳动经济学家,韦德勒也是他的学生。他面临着选择市场营销还是劳动经济学为专业的抉择。一方面,他对市场营销较熟悉,因为他曾在一家干货批发公司干过帮工,也有亲威朋友从事批发活动;另一方面,他的学术兴趣又在劳动经济学上。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他申请去听切林顿的市场营销课,但未能如愿。然而,他回俄亥俄大学时,向他敞开大门的是市场营销而非劳动经济学。后来,他与人合著了《市场营销原理》一书。
l.s.邓肯
邓肯对于市场营销的兴趣是一种好奇心的驱动,加之其他方面的无所作为而导致的。早在19世纪90年代,他就已经注意到市场营销问题,当时他在小镇百货店里当职员。其间,关于市场营销的一系列问题,他无法得到完满的回答。直到他在俄亥俄大学教英语时读了t.d.韦尔普雷的《世界贸易》后,他才报名参加了芝加哥大学切林顿讲授的市场营销课。当时邓肯也快完成他的博士学业了。他认为这门课对他以后在这方面的思想和写作很有影响,也为他展现了进入这个他很陌生但又充满好奇的领域的可能性。听过切林顿的课后,他在芝加哥大学教了几年市场营销,并于1919年和1920年分别出版了《商业研究》、《市场营销问题与方法》两部著作。
哈罗德·h·梅纳德
同其他人一样,梅纳德对市场营销的偏好在本科时并未表现出来。在依阿华师范学院读本科时,他的兴趣主要在政治科学和社团辩论上。1914~1916年,他在依阿华大学读硕士时开始对经济学和经济学说史产生兴趣。他的硕士论文是由在哈佛大学受过培训的艾略特·琼斯指导的,题目是《信用同盟》。当时依阿华并没讲授市场营销课,但由于他对经济史的研究,对一些著名的企业领袖的名字和活动十分熟悉,因而产生了对市场营销的兴趣。其他一些经历也对他的发展有影响。早年,他曾干过挨户直销工作。为此,他获得了很多的销售经验,且不断听到小商人受到连锁店竞争威胁的事情。1916年梅纳德报名参加学习由科普兰在哈佛大学开设的市场营销课程,并研究了科普兰1920年出版的《市场营销问题》一书的原稿。之后,他又师从切林顿,聆听了后60天课程的讲授。当时科普兰被召到华盛顿从事战时工作。这两个人的影响,导致梅纳德战后也从事了市场营销的教学工作。他曾在华盛顿大学教过三年书,之后,他于1923年到俄亥俄大学,开始讲授“商业导论”课程。其间,他不断利用各种机会学习市场营销。在华盛顿大学讲授“零售学”时,他写了《西北部苹果市场营销》的论文。在俄亥俄,他又参与了刚刚开设的“市场营销问题”课程的教学。在哈佛他遇到了韦德勒,并应邀去了哥伦比亚大学,与韦德勒和贝克曼共同撰写了《市场营销原理》一书。
西奥多·n·贝克曼
贝克曼的市场营销兴趣是学术挑战的结果。他曾想当一名领事,但在他等待外交学校的接收函时,却在俄亥俄大学产生了对经济学和商业的兴趣。1920年前,他曾在那里读本科。海杰蒂的市场营销课和韦尔德、切林顿的著作使他看到了扩展市场营销理论和修正其中一些错误概念的机会。他于是放弃了他的外交追求,开始了市场营销的职业生涯。他的市场营销兴趣尤其集中在信用学和批发学,这归结于他的学校环境。贝克曼在讲授市场营销时,也为全美国信用人联合会信用研究院的哥伦比亚分院讲授“信用管理”课程。这受到海杰蒂的鼓励,因为他对此更加感兴趣。1922年在大学开设这门课时,由于可供使用的资料和读物不足和不完整,贝克曼写成并于1924年出版了《信用和融资的理论与实践》一书。这本书被接受为他的博士论文,尽管此间他花费大量时间从事一项关于批发业的专门研究,受到邓肯的支持。
综上所述,中西部学派对美国早期市场营销思想的发展贡献巨大。其主要贡献在于在1920年左右掀起了市场营销理论研究的第二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在此之前的8~10年里,以巴特勒、切林顿、肖和尼斯托姆等为代表人物掀起的市场营销理论研究浪潮,即在1910~1920年间上述学者开展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如对市场营销定义的确定、扩展和研究等,最终完成了市场营销思想的早期形成与发展。然而,早期的研究主要限于就一些市场营销新概念开展切磋。从此,市场营销一词开始流行起来。本世纪初的市场营销学者是从总体上探索市场营销实践的。这10年间主要强调了市场营销的商品研究法,尤其是在威斯康星大学,战后以来,学者们开始注重对市场营销职能的研究。因而,中西部学派的主要贡献在于对市场营销理论的集成与提炼,并开展了市场营销职能和原理的研究。他们将这门学科加以定型,并不断丰富了市场营销理论体系。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美国早期市场营销思想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市场营销研究是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和扩展,而不是商业实践的理论化;(2)对商业活动的开拓性研究对市场营销科学早期发展和理论根基的充实十分重要;(3)不论是来自学术界还是来自实际领域的市场营销研究者,都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4)市场营销的框架是在1920年(即市场营销原理成为很多著作的题目时)才形成的;(5)本世纪初的20年间对市场营销作出主要贡献的先驱后来大多仍是市场营销学界的杰出学者;(6)对市场营销的早期分析与
论述,今天来看仍然是正确的。之后的市场营销新作仅是对已有概念的重新定义和详细阐述。
尽管早期学者来自于不同的学术领域,有着不同的实践经验,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但对市场营销的共同兴趣,以及他们之间彼此的影响仍使他们结成一个相互切磋、经常探讨的学术群体。1902~1920年间,早期的市场营销学者只在12所大学里能找到,而大量学者从事这方面学习和研究的学校就更少了。各大学的市场营销教学与研究也受到了他所接触的学者的重要影响。各种观点、思想随之传播到各地。学者们研究市场营销的最初动力,主要是来自激进经济思想的学术气氛和环境,例如威斯康星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学者就是这样。然而美国早期市场营销思想的发展也受到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不是仅限于上述学校所讲授的经济学课程。在农业领域工作的学者主要从事农业市场营销研究,而来自各大城市的学者则偏重成品的市场营销和市场营销惯例、技巧的研究。早期学者主要发展了商品市场营销理论,而后来的学者则注意市场营销职能、实践及问题的研究,教学工作的特性和需要刺激了市场营销论著的大量涌现。市场营销教师在倾吐个人对该学科的兴趣的同时,几乎全部变成了市场营销刊物的编辑、作者和市场营销思想的启蒙人。
四、 市场营销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返回
--------------------------------------------------------------------------------新中国建立之前,我国虽曾对市场营销学有过一些研究(当时称“销售学”),但也仅限于几所设有商科或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在1949~1978年间,除了台湾和港澳地区的学术界、企业界对这门学科已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外,在整个中国内地,市场营销学的研究一度中断。在这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国内学术界对国外市场营销学的发展情况知之甚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提出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总方针,从而为我国重新引进和研究市场营销学创造了有利的环境。1978年,北京、上海、广州的部分学者和专家开始着手市场营销学的引进研究工作。虽然当时还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而且在名称上还称为“外国商业概论”或“销售学原理”,但毕竟在市场营销学的引进上迈出了第一步。经过十几年的时间,我国对于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引进时期 (1978~1982年)
在此期间,通过对国外市场营销学著作、杂志和国外学者讲课的内容进行翻译介绍,选派学者、专家到国外访问、考察、学习,邀请外国专家和学者来国内讲学等方式,系统介绍和引进了国外市场营销理论。但是,当时该学科的研究还局限于部分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从事该学科引进和研究工作的人数还很有限,对于西方市场营销理论的许多基本观点的认识也比较肤浅,大多数企业对于该学科还比较陌生。然而,这一时期的努力毕竟为我国市场营销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传播时期 (1983~1985年)
经过前一时期的努力,全国各地从事市场营销学研究、教学的专家和学者开始意识到,
要使市场营销学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和发展,必须成立各地的市场营销学研究团体,以便相互交流和切磋研究成果,并利用团体的力量扩大市场营销学的影响,推进市场营销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1984年1月,全国高等综合大学、财经院校市场学教学研究会成立。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市场营销学研究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各团体在做好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同时,还做了大量的传播工作。例如,广东市场营销学会定期出版了会刊《营销管理》,全国高等综合大学、财经院校市场学教学研究会在每届年会后都向会员印发了各种类型的简报。各团体分别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讲习班。有些还通过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举办了市场营销学的电视讲座和广播讲座。通过这些活动,既推广、传播了市场营销学知识,又扩大了学术团体的影响。在此期间,市场营销学在学校教学中也开始受到重视,有关市场营销学的著作、教材、论文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三)应用时期 (1986~1988年)
1985年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市场环境的改善为企业应用现代市场营销原理指导经营管理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各地区、各行业的应用情况又不尽相同,具体表现为:(1)以生产经营指令性计划产品为主的企业应用得较少,以生产经营指导性计划产品或以市场调节为主的产品的企业应用得较多、较成功;(2)重工业、交通业、原材料工业等和以经营生产资料为主的行业所属的企业应用得较少,而轻工业、食品工业、纺织业、服装业等以生产经营消费品为主的行业所属的企业应用得较多、较成功;(3)经营自主权小、经营机制僵化的企业应用得较少,而经营自主权较大、经营机制灵活的企业应用得较多、较成功;(4)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尤其是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企业应用市场营销原理的自觉性较高,应用得也比较好。在此期间,多数企业应用市场营销原理时,偏重于分销渠道、促销、市场细分和市场营销调研部分。
(四)扩展时期(1988~1994年)
在此期间,无论是市场营销教学研究队伍,还是市场营销教学、研究和应用的内容,都有了极大的扩展。全国各地的市场营销学学术团体,改变了过去只有学术界、教育界人士参加的状况,开始吸收企业界人士参加。其研究重点也由过去的单纯教学研究,改为结合企业的市场营销实践进行研究。全国高等综合大学、财经院校市场学教学研究会也于1987年8月更名为“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学者们已不满足于仅仅对市场营销一般原理的教学研究,而对其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日益深入,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此期间,市场营销理论的国际研讨活动进一步发展,这极大地开阔了学者们的眼界。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讲话以后,学者们还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市场营销管理,中国市场营销的现状与未来,跨世纪中国市场营销面临的挑战、机遇与对策等重大理论课题展开了研究,这也有力地扩展了市场营销学的研究领域。
(五)国际化时期(1995~)
1995年6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和康克迪亚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市场营销与社会发展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等学术组织作为协办单位,为会议的召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135名外国学者和142名国内学者出席了会议。25名国内学者的论文被收入《第五届市场营销与社会发展国际会议论文集》(英文版),6名中国学者的论文荣获国际优秀论文奖。从此,中国市场营销学者开始全方位、大团队地登上国际舞台,与国际学术界、企业界的合作进一步加强。
五、市场营销理论应用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市场营销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传统市场营销学演变为现代市场营销学,市场营销学日益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领域,同时,从美国拓展到其他国家。
(一)市场营销学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领域
市场营销观念和理论首先被引进生产领域,先是日用品公司,如小包装消费品公司,继而被引入耐用消费品公司,接着被引进工业设备公司,稍后被引入重工业公司诸如钢铁、化工公司。其次,从生产领域引入服务业领域,先是被引入航空公司、银行,继而保险、证券金 融公司。后来,又被专业团体,诸如律师、会计师、医生和建筑师所运用。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一切成为商品,连其社会领域及政治领域也商品化,因而市场营销原理与方法亦应用于这些领域,如将市场营销方法应用于大学、医院、博物馆及政策的推行等社会领域中;又如法国应用市场营销原则与方法了解公众对废除死刑及扩大欧洲共同体的看法,根据公众不同的政见进行市场细分,然后采用广告宣传去影响或改变公众对政策的反对态度;再如西方国家政党及政治候选人应用市场营销方法对选民进行市场细分,对选民进行广告宣传,争取选民投票支持。市场营销的应用还从国内扩展至国际市场 。
与市场营销学应用范围的扩大相适应,市场营销学从基础市场营销学扩展为工业市场营销学、服务市场营销学、社会市场营销学、政治市场营销学及国际市场营销学。
(二)市场营销学在各国应用的发展
20世纪初,市场营销学首创于美国,随后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20世纪50年代市场营销学开始传播到其他西方国家。日本于50年代初开始引进市场营销学,1953年日本东芝电气公司总经理石坂泰三赴美参观访问,回到日本的第一句话是:“我们要全面学习市场营销学”。1955年日本生产力中心成立,1957年日本营销协会成立。这两个组织对推动营销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6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市场营销原理和方法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工业,市场营销观念被广泛接受。60年代末70年代初,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开始引起日本企业界的关注。从70年代后期起,随着日本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国际市场的迅速扩大,日本企业开始从以国外各个市场为着眼点的经营战略向全球营销战略转变。
20世纪50年代,市场营销学亦传播到法国,最初应用于英国在法国的食品分公司。60年代开始应用于工业部门,继而扩展到社会服务部门。1969年被引进法国国营铁路部门。70年代初 ,市场营销学课程先后在法国各高等院校开设。
20世纪60年代后,市场营销学被引入原苏联及东欧国家。
中国则是自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引进市场营销学的。首先是通过对国外市场营销学书刊杂志及国外西方学者讲课内容进行翻译介绍。其次,自1978年以来选派学者、专家、学生赴国外访问、学习、考察国外市场营销学开设课程状况及国外企业对市场营销原理的应用情况,还邀请外国专家和学者来国内讲学。1984年1月,中国高校市场学会成立,继而各省先后成立了市场营销学会。这些营销学术团体对于推动市场营销学理论研究及在企业中的应用起了巨大的作用。如今,市场营销学已成为各高校的必修课,市场营销学原理与方法也已广泛地应用于各类企业。由于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产品市场趋势有别,加之各部门经济体制改革进度不一,各企业经营机制改革深度不同等,使市场营销学在各地区、各部门、各类企业的应用程度不尽相同。
--------------------------------------------------------------------------------(一)市场营销的定义 返回
西方市场营销学者从不同角度及发展的观点对市场营销下了不同的定义。
有些学者从宏观角度对市场营销下定义。
例如,e.j.mccarthy把市场营销定义为一种社会经济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满足社会或人类需要,实现社会目标。又如,philop kotler指出,“市场营销是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市场营销意味着和市场打交道,为了满足人类需要和欲望,去实现潜在的交换”(《市场营销管理》第5版第13~14页)。
还有些定义是从微观角度来表述的。
例如,美国市场营销协会于1960年对市场营销下的定义是:市场营销是“引导产品或劳务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的企业营销活动”。
j.e.mccarthy 于1960年也对微观市场营销下了定义:市场营销“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职责,它将产品及劳务从生产者直接引向消费者或使用者以便满足顾客需求及实现公司利润”(《基础市场学》第19页)。这一定义虽比美国市场营销协会的定义前进了一步,指出了满足顾客需求及实现企业赢利成为公司的经营目标,但这两种定义都说明,市场营销活动是在产品生产活动结束时开始的,中间经过一系列经营销售活动,当商品转到用户手中就结束了,因而把企业营销活动 仅局限于流通领域的狭窄范围,而不是视为企业整个经营销售的全过程,即包括市场营销调研、产品开发、定价、分销广告、宣传报导、销售促进、人员推销、售后服务等。
philop k otler于1984年对市场营销又下了定义:市场营销是指企业的这种职能,“认识目前未满足的需要和欲望,估量和确定需求量大小,选择和决定企业能最好地为其服务的目标市场,并决定适当的产品、劳务和计划(或方案),以便为目标市场服务”(《市场营销管理》序言) 。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于1985年对市场营销下了更完整和全面的定义:市场营销“是对思想、产品及劳务进行设计、定价、促销及分销的计划和实施的过程,从而产生满足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这一定义比前面的诸多定义更为全面和完善。主要表现是:(1 )产品概念扩大了,它不仅包括产品或劳务,还包括思想;(2)市场营销概念扩大了,市场营销活动不仅包括赢利性的经营活动,还包括非赢利组织的活动;(3)强调了交换过程;(4)突出了市场营销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此外,这一概念还表明:
1.市场营销是一种企业活动,是企业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
2.满足和引导消费者的需求是市场营销活动的出发点和中心。 企业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作出正确的反应,以适应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仅包括现在的需求,还包括未来潜在的需求。现在的需求表现为对已有产品的购买倾向,潜在需求则表现为对尚未问世产品的某种功能的愿望。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ibm公司的总裁曾向一家非常有名的咨询公司打听未来美国所有公司、研究所及单位对电子计算机的需求量,得到的回答是不到10台。后来他的儿子做了总裁,不同意这个预测,坚持要生产电子计算机,这才有了ibm公司的今天。这个例子表明,尽管人们有减轻办公室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愿望,但由于不知道计算机是什么样,也不知道如何使用计算机,因此,调查时没有表现出对计算机的需要。人们的潜在需求常表现为种意识或愿望,企业应通过开发产品并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刺激和引导消费者产生新的需求.
3.分析环境,选择目标市场,确定和开发产品,产品定价、分销、促销和提供服务以及它们间的协调配合,进行最佳组合,是市场营销活动的主要内容。市场营销组合中有四个可以人为控制的基本变数,即产品、价格、(销售)地点和促销方法。由于这四个变数的英文均以字母“p”开头,所以又叫“4ps”。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所要做的就是密切注视不可控制的外部环境的变化,恰当地组合“4ps”,千方百计使企业可控制的变数(4ps)与外部环境中不可控制的变数迅速相适应,这也是企业经营管理能否成功、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4.实现企业目标是市场营销活动的目的。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经营环境,不同的企业也会处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的产品所处生命周期里的阶段亦不同,因此,企业的目标是多种多样的,利润、产值、产量、销售额、市场份额、生产增长率、社会责任等均可能成为企业的目标,但无论是什么样的目标,都必须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活动完成交换,与顾客达成交易方能实现。
--------------------------------------------------------------------------------
(二)市场营销的核心概念 返回 市场营销涉及到其出发点,即满足顾客需求,还涉及到以何种产品来满足顾客需求,如何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即通过交换方式,产品在何时、何处交换,谁实现产品与消费者的联接 。可见,市场营销的核心概念应当包含需求及相关的欲求、需要,产品及相关的效用、价值和满足,交换及相关的交易和关系,市场、市场营销及市场营销者。因此,市场营销涉及如下核心概念:需要、欲望和需求,产品,效用、价值和满足,交换、交易和关系,市场,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者。1.需要、欲望和需求
需求指消费者生理及心理的需求,如人们为了生存,需要食物、衣服、房屋等生理需求及安全、 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等心理需求。市场营销者不能创造这种需求,而只能适应它。欲求指消费者深层次的需求。不同背景下的消费者欲求不同,比如中国人需求食物则欲求大米饭 ,法国人需求食物则欲求面包,美国人需求食物则欲求汉堡包。人的欲求受社会因素及机构因素,诸如职业、团体、家庭、教会等影响。因而,欲求会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市场营销者能够影响消费者的欲求,如建议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
需要指有支付能力和愿意购买某种物品的欲求。可见,消费者的欲求在有购买力作后盾时就变成为需要。许多人想购买奥迪牌轿车,但只有具有支付能力的人才能购买。因此,市场营销者不仅要了解有多少消费者欲求其产品,还要了解他们是否有能力购买。
人类的需要和欲望是市场营销活动的出发点。需要是没有得到某些基本满足的感受状态。欲望是想得到基本需要的具体满足物的愿望。而需求是对于有能力购买并且愿意购买的某个具体产品的欲望。人类为了生存,需要食品、衣服、住所、安全、归属、受人尊重等。这些需要可用不同方式来满足。人类的需要有限,但其欲望却很多。当具有购买能力时,欲望便转化成需求。将需要、欲望和需求加以区分,其重要意义就在于阐明这样一个事实,即:市场营销者并不创造需要;需要早就存在于市场营销活动出现之前;市场营销者,连同社会上的其他因素,只是影响了人们的欲望,并试图向人们指出何种特定产品可以满足其特定需要,进而通过使产品富有吸引力,适应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且使之容易得到,来影响需求。
2.产品
人类靠产品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和欲望。因此,可将产品表述为能够用以满足人类某种需要或欲望的任何东西。
产品包括有形与无形的、可触摸与不可触摸的。有形产品是为顾客提供服务的载体。无形产品或服务是通过其他载体,诸如人、地、活动、组织和观念等来提供的。当我们感到疲劳时,可以到音乐厅欣赏歌星唱歌(人),可以到公园去游玩(地),可以到室外散步(活动),可以参加俱乐部活动(组织),或者接受一种新的意识(观念)。服务也可以通过有形物体和其他载体来传递。实体产品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拥有它们,更在于使用它们来满足我们的欲望。人们购买小汽车不是为了观赏,而是因为它可以提供一种叫做交通的服务。所以,实体产品实际上是向我们传送服务的工具。如果生产者关心产品甚于关心产品所提供的服务,那就会陷入困境。过分钟爱自己的产品,往往导致忽略顾客购买产品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这样一个事实。人们不是为了产品的实体而买产品,而是因为产品实体是服务的外壳,即通过购买某种产品实体能够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服务。市场营销者的任务,是向市场展示产品实体中所包含的利益或服务,而不能仅限于描述产品的形貌。否则,企业将导致“市场营销近视”,即在市场营销管理中缺乏远见,只看见自己的产品质量好,看不见市场需要在变化,最终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
3.效用、价值和满足
在对能够满足某一特定需要的一组产品进行选择时,人们所依据的标准是各种产品的效用和价值。效用是消费者对满足其需要的产品的全部效能的估价,是指产品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效用实际上是一个人的自我心理感受,它来自人的主观评价。
例如某消费者到某地去的交通工具,可以是自行车、摩托车、汽车、飞机等。这些可供选择的产品构成了产品的选择组合。又假设某消费者要求满足不同的需求,即速度、安全、舒适及节约成本,这些构成了其需求组合。这样,每种产品有不同能力来满足其不同需要,如自行车省钱,但速度慢,欠安全;汽车速度快,但成本高。消费者要决定一项最能满足其需要的产品。为此,将最能满足其需求到最不能满足其需求的产品进行排列,从中选择出最接近理想产品的产品,它对顾客效用最大,如顾客到某目的地所选择理想产品的标准是安全、速度,他可能会选择汽车。
顾客选择所需的产品除效用因素外,产品价格高低亦是因素之一。如果顾客追求效用最大化,他就不会简单地只看产品表面价格的高低,而会看每一元钱能产生的最大效用,如一部好汽车价格比自行车昂贵,但由于速度快、修理费少、相对于自行车更安全,其效用可能大,从而更能满足顾客需求。这就涉及到价值的概念。
价值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也是一个在经济思想中有着很长历史的概念。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人类劳动当作商品共有的社会实体的结晶,商品价值量的多少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2页。)而边际效用学派则认为,消费者根据不同产品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来决定这些产品的价值,并据此选择购买效用最大的产品。他所愿支付的价格(即需求价格)取决于产品的边际效用。这一论点最先由19世纪后期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庞巴维克提出。庞巴维克为了反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系统地发挥了门格尔和维塞尔提出的边际效用价值论。按照他的理论,所谓边际效用就是指最后增加的那个产品所具有的效用,产品的价值取决于其边际效用。由于消费者收入是有限的,为了从有限的花费中取得最大的效用,消费者必须使其花费在每一种物品上的最后一个单位货币所产生的效用相等。这一理论叫做戈森第二定律。戈森是法国经济学家,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先驱者之一,他曾对边际效用理论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数学探讨,从而推动了数理经济学的发展。
4.交换、交易和关系
交换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事件。如果双方正在洽谈并逐渐达成协议,称为在交换中。如果双方通过谈判并达成协议,交易便发生。交易是交换的基本组成部分。交易是指买卖双方价值的交换,它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而交换不一定以货币为媒介,它可以是物物交换。交易涉及几个方面,即两件有价值的物品,双方同意的条件、时间、地点,还有来维护和迫使交易双方执行承诺的法律制度。交易营销是关系营销大观念中的一部分。关系营销可以减少交易费用和时间,处理好企业同顾客关系的最终结果是建立起市场营销网络。市场营销网络是由企业同市场营销中介人建立起的牢固的业务关系。下面,我们将详细讨论各个概念。
交换是市场营销的核心概念。当人们决定以交换方式来满足需要或欲望时,就存在市场营销了。一个人可以通过四种方式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产品,交换是其中之一。第一种方式是自行生产。一个饿汉可以通过打猎、捕鱼或采集野果来充饥。这个人不必与其他任何人发生联系。在这种情况下,既没有市场,更无所谓市场营销。第二种方式是强制取得。一个饿汉可以从另一个人那里夺取或偷得食物。对另一个人而言,除了可能未被伤害之外,毫无益处。第三种方式是乞讨。一个饿汉可以向别人乞讨食物。除了一声谢谢之外,乞讨者没有拿出任何有形的东西作回报。第四种方式是交换。一个饿汉可以用自己的钱、其他物品或服务与拥有食物的人进行交换。市场营销活动产生于第四种获得产品的方式。
所谓交换是指通过提供某种东西作为回报,从别人那里取得所需物的行为。交换的发生,必须具备五个条件:
(1).至少有两方。
(2).每一方都有被对方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3).每一方都能沟通信息和传送物品。
(4).每一方都可以自由接受或拒绝对方的产品。
(5).每一方都认为与另一方进行交换是适当的或称心如意的。
具备了上述条件,就有可能发生交换行为。但交换能否真正发生,取决于双方能否找到交换条件,即交换以后双方都比交换以前好(至少不比以前差)。
交换应看作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如果双方正在进行谈判,并趋于达成协议,这就意味着他们正在进行交换。一旦达成协议,我们就说发生了交易行为。交易是交换活动的基本单元,是由双方之间的价值交换所构成的行为。一次交易包括三个可以量度的实质内容:
(1).至少有两个有价值的事物。
(2).买卖双方所同意的条件。
(3).协议时间和地点。
交易与转让不同。在转让过程中,甲将某物给乙,甲并不接受任何实物作为回报。市场营销管理不仅要考察交易行为,也要研究转让行为。事实上,与交易有关的市场营销活动,即交易市场营销,只是另外一个大概念即关系市场营销的一部分。关系市场营销这个概念最先由巴巴拉·本德·杰克逊于1985年提出,她认为,关系市场营销将使企业获得较之其在交易市场营销中所得到的更多。精明的市场营销者总是试图与其顾客、分销商、经销商、供应商等建立起长期的互信互利关系。这就需要以公平的价格、优质的产品、良好的服务与对方交易,同时,双方的成员之间还需加强经济、技术及社会等各方面的联系与交往。双方越是增进相互信任和了解,便越有利于互相帮助。关系市场营销还可节省交易成本和时间,并由过去逐项逐次的谈判交易发展成为例行的程序化交易。
关系市场营销可定义为:企业与其顾客、分销商、经销商、供应商等建立、保持并加强关系,通过互利交换及共同履行诺言,使有关各方实现各自目的。企业与顾客之间的长期关系是关系市场营销的核心概念。交易市场营销能使企业获利,但企业更应着眼于长远利益,因而保持并发展与顾客的长期关系是关系市场营销的重要内容。建立关系是指企业向顾客作出各种许诺。保持关系的前提是企业履行诺言。发展或加强关系是指企业履行从前的诺言后,向顾客作出一系列新的许诺。关系市场营销与交易市场营销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例如:在交易市场营销情况下,一般说来,除产品和企业的市场形象之外,企业很难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以与顾客保持持久的关系。如果竞争者用较低的价格向顾客出售产品或服务,用类似的技术解决顾客的问题,则企业与顾客的关系就会终止。而在关系市场营销情况下,企业与顾客保持广泛、密切的联系,价格不再是最主要的竞争手段,竞争者很难破坏企业与顾客的关系。再如:交易市场营销强调市场占有率。在任何时刻,管理人员都必须花费大量费用,吸引潜在顾客购买,取代不再购买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老顾客。关系市场营销则强调顾客忠诚度,保持老顾客比吸引新顾客更重要。企业的回头客比率越高,市场营销费用越低。关系市场营销的最终结果,将为企业带来一种独特的资产,即市场营销网络。
所谓市场营销网络是指企业及其与之建立起牢固的互相信赖的商业关系的其他企业所构成的网络。在市场营销网络中,企业可以找到战略伙伴并与之联合,以获得一个更广泛更有效的地理占有。这种网络已经超出了纯粹的“市场营销渠道”的概念范畴。借助该网络,企业可在全球各地市场上同时推出新产品,并减少由于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滞后而被富有进攻性的模仿者夺走市场的风险。市场营销管理也正日益由过去追求单项交易的利润最大化,转变为追求与对方互利关系的最佳化。其经营信条是:建立良好关系,有利可图的交易随之即来。
5.市场
市场由一切有特定需求或欲求并且愿意和可能从事交换来使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的潜在顾客所组成。一般说来,市场是买卖双方进行交换的场所。生产商到资源市场购买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本及原材料),转换成商品和服务之后卖给中间商,再由中间商出售给消费者。消费者则到资源市场上出售劳动力而获取货币来购买产品和服务。从资源市场、生产商及中间商购买产品,支付货币,再向这些市场征税及提供服务。因此,整个国家的经济及世界经济都是由交换过程所联结而形成的复杂的相互影响的各类市场所组成的。
市场营销学主要研究作为销售者的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即研究企业如何通过整体市场营销活动,适应并满足买方的需求,以实现经营目标。因此,在这里,市场是指某种产品的现实购买者与潜在购买者需求的总和。站在销售者市场营销的立场上,同行供给者即其他销售者都是竞争者,而不是市场。销售者构成行业,购买者构成市场。
市场包含三个主要因素,即:有某种需要的人、为满足这种需要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
。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
市场的这三个因素是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只有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现实的市场,
才能决定市场的规模和容量。例如,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众多,但收入很低,购买力有限,
则不能构成容量很大的市场;又如,购买力虽然很大,但人口很少,也不能成为很大的市场。只有人口既多,购买力又高,才能成为一个有潜力的大市场。但是,如果产品不适合需要,不能引起人们的购买欲望,对销售者来说,仍然不能成为现实的市场。所以,市场是上述三个因素的统一。市场是指具有特定需要和欲望,而且愿意并能够通过交换来满足这种需要或欲望的全部潜在顾客。因此,市场的大小,取决于那些有某种需要,并拥有使别人感兴趣的资源,同时愿意以这种资源来换取其需要的东西的人数。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在从事某项生产中趋向专掖化,接受报偿,并以此来购买所需之物。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整个世界经济都是由各种市场组成的复杂体系,而这些市场之间则由交换过程来联结。
6.市场营销者
由上述分析可知,我们可以将市场营销理解为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即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通过市场变潜在交换为现实交换的活动。在交换双方中,如果一方比另一方更主动、更积极地寻求交换,则前者称为市场营销者,后者称为潜在顾客。所谓市场营销者,是指希望从别人那里取得资源并愿意以某种有价之物作为交换的人。市场营销者可以是卖主,也可以是买主。假如有几个人同时想买正在市场上出售的某种奇缺产品,每个准备购买的人都尽力使自己被卖主选中,这些购买者就都在进行市场营销活动。在另一种场合,买卖双方都在积极寻求交换,那么,我们就把双方都称为市场营销者,并把这种情况称为相互市场营销。
-------------------------------------------------------------------------------- (三)市场营销管理 返回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十分重视市场营销管理,根据市场需求的现状与趋势,制定计划,配置资源。通过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来赢得竞争优势,求得生存与发展。1. 市场营销管理的实质
市场营销管理是指为创造达到个人和机构目标的交换,而规划和实施理念、产品和服务的构思、定价、分销和促销的过程。市场营销管理是一个过程,包括分析、规划、执行和控制。其管理的对象包含理念、产品和服务。市场营销管理的基础是交换,目的是满足各方需要。
市场营销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刺激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但不能局限于此。它还帮助公司在实现其营销目标的过程中,影响需求水平、需求时间和需求构成。因此,市场营销管理的任务是刺激、创造、适应及影响消费者的需求。从此意义上说,市场营销管理的本质是需求 管理。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一般要设定一个在目标市场上预期要实现的交易水平,然而,实际需求水平可能低于、等于或高于这个预期的需求水平。换言之,在目标市场上,可能没有需求、需求很小或超量需求。市场营销管理就是要对付这些不同的需求情况。
2.市场营销管理的任务
任何市场均可能存在不同的需求状况,根据需求水平、时间和性质的不同,可归纳出八种不同的需求状况。在不同的需求状况下,市场营销管理的任务有所不同,要求通过不同的市场营销策略来解决。
1)负需求
负需求是指市场上众多顾客不喜欢某种产品或服务,即指绝大多数人对某个产品感到厌恶,甚至愿意出钱回避它的一种需求状况。如近年来许多老年人为预防各种老年疾病不敢吃甜点心和肥肉,又如有些顾客害怕冒险而不敢乘飞机,或害怕化纤纺织品有毒物质损害身体而不敢购买化纤服装。市场营销管理的任务是分析人们为什么不喜欢这些产品,并针对目标顾客的需求重新设计产品、订价,作更积极的促销,或改变顾客对某些产品或服务的信念,诸如宣传老年人适当吃甜食可促进脑血液循环,乘坐飞机出事的概率比较小等。把负需求变为正需求,称为改变市场营销。
2)无需求
无需求是指目标市场顾客对某种产品从来不感兴趣或漠不关心的一种需求状况。如许多非洲国家居民从不穿鞋子,对鞋子无需求。市场对下列产品无需求:(1)人们一般认为无价值的废旧物资;(2)人们一般认为有价值,但在特定市场无价值的东西;(3)新产品或消费者平常不熟悉的物品等。在无需求情况下,市场营销管理的任务是刺激市场营销,即通过大力促销及其他市场营销措施,努力将产品所能提供的利益与人的自然需要和兴趣联系起来。
3)潜在需求
这是指现有的产品或服务不能满足许多消费者的强烈需求,而现有产品或服务又无法使之满足的一种需求状况。例如,老年人需要高植物蛋白、低胆固醇的保健食品,美观大方的服饰,安全、舒适、服务周到的交通工具等,但许多企业尚未重视老年市场的需求。在潜伏需求情况下,市场营销管理的任务是开发市场营销,准确地衡量潜在市场需求,开发有效的产品和服务,即开发市场营销,将潜伏需求变为现实需求。
4)下降需求
这是指目标市场顾客对某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出现了下降趋势的一种需求状况,如近年来城市居民对电风扇的需求已饱和,需求相对减少。在下降需求情况下,市场营销者要了解顾客需求下降的原因,或通过改变产品的特色,采用更有效的沟通方法再刺激需求,即创造性的再营销,或通过寻求新的目标市场, 以扭转需求下降的格局。
5)不规则需求
许多企业常面临因季节、月份、周、日、时对产品或服务需求的变化,而造成生产能力和商品的闲置或过度使用。如在公用交通工具方面,在运输高峰时不够用,在非高峰时则闲置不用。又如在旅游旺季时旅馆紧张和短缺,在旅游淡季时,旅馆空闲。再如节假日或周末时,商店拥挤,在平时商店顾客稀少。在不规则需求情况下,市场营销的任务是通过灵活的定价、促销及其他激励因素来改变需求时间模式,使物品或服务的市场供给与需求在时间上协调一致,这称为同步营销。
6)充分需求
这是指某种产品或服务目前的需求水平和时间等于期望的需求,这是企业最理想的一种需求状况。但是,在动态市场上,消费者需求会不断变化, 竞争日益加剧。因此,在充分需求情况下,企业营销的任务是改进产品质量及不断估计消费者的满足程度,通过降低成本来保持合理价格,并激励推销人员和经销商大力推销,千方百计维持目前需求水平维持现时需求,这称为“维持营销”。
7)过度需求
是指市场上顾客对某些产品的需求超过了企业供应能力,产品供不应求的一种需求状况。比如,由于人口过多或物资短缺,引起交通、能源及住房等产品供不应求。在过量需求情况下,企业营销管理的任务是减缓营销,可以通过提高价格、减少促销和服务等方式暂时或永久地降低市场需求水平,或者设法降低来自盈利较少或服务需要不大的市场的需求水平。企业最好选择那些利润较少、要求提供服务不多的目标顾客作为减缓营销的对象。减缓营销的目的不是破坏需求,而只是暂缓需求水平。
8)有害需求
有害需求是指市场对某些有害物品或服务的需求。对于有害需求,市场营销管理的任务是反市场营销,即劝说喜欢有害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放弃这种爱好和需求,大力宣传有害产品或服务的严重危害性,大幅度提高价格,以及停止生产供应等。降低市场营销与反市场营销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采取措施减少需求,后者是采取措施消灭需求。
--------------------------------------------------------------------------------
二、 市场营销的功能和作用顾 返回
(一)市场营销的功能
企业市场营销作为一种活动,有如下四项基本功能:
1.发现和了解消费者的需求。
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强调市场营销应以消费者为中心,企业也只有通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可能实现企业的目标,因此,发现和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是市场营销的首要功能。
2.指导企业决策。
企业决策正确与否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企业要谋得生存和发展,很重要的是做好经营决策。企业通过市场营销活动,分析外部环境的动向,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了解竞争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的资源条件,指导企业在产品、定价、分销、促销和服务等方面作出相应的、科学的决策。
3.开拓市场。
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另一个功能就是通过对消费者现在需求和潜在需求的调查、了解与分析,充分把握和捕捉市场机会,积极开发产品,建立更多的分销渠道及采用更多的促销形式,开拓市场,增加销售。
4.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与欲望是企业市场营销的出发点和中心,也是市场营销的基本功能。企业通过市场营销活动,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并根据不同目标市场的顾客,采取不同的市场营销策略,合理地组织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为消费者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搞好销售后的各种服务,让消费者满意。
(二)市场营销的作用
1.市场营销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使一个企业杰出经营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引起国内外企业界及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国内有几家电冰箱厂同国外某企业合资生产,国内消费者对电冰箱的爱好、生产冰箱所耗费的原材料成本以及销售价格差距不大,但个别电冰箱厂销售量下降,经济效益差,另外一些电冰箱厂则销售量日益上升,经济效益好。原因何在?经调研,我们发现,根本差异在于市场营销观念及相应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成功的企业有一套明智的经营原则,即有强烈的顾客意识(持久不懈地接近顾客),强烈的市场意识及推动广大职工为顾客生产优质产品的本领。美国著名的ibm公司是巧妙应用市场营销观念及营销策略的成功典范。ibm总经理罗杰斯说过:“在ibm公司,每个员工都在推销……当你走进纽约ibm大厦或世界各地办事处时,你都会产生这种印象。”有人问,ibm销售什么产品?他回答:“ibm公司不出售产品,而是出售解决方法。” 市场营销虽然不是企业成功的唯一因素,但是关键因素。美国著名管理学家peter drucker 曾指出:市场营销是企业的基础,不能把它看作是单独的职能。从营销的最终成果,亦即从顾客的观点看,市场营销就是整个企业。……企业经营的成功不是取决于生产者,而是取决 于顾客。当今,市场营销已成为企业经营活动首先考虑的第一任务,这一点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显得尤为突出。对美国250家主要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调查后发现,公司的第一任务是发展、改进及执行竞争性的市场营销策略;第二任务是“控制成本”;第三任务是“改善人力资源”。大部分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来自市场营销部门,比如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裁艾可卡便是来自营销部门。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均卷入国际市场竞争的洪流。哪家公司能最好地选择目标市场,并为目标市场制定相应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哪家公司就成为竞争中的赢家。 总之,从微观角度看,市场营销是联结社会需求与企业反应的中间环节,是企业用来把消费者需求和市场机会变成有利可图的公司机会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亦是企业战胜竞争者、谋求发展的重要方法。
2.市场营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生产是根本,生产决定交换、分配、消费几个环节。没有生产就没有可供交换的东西,市场营销人员只能销售那些已由生产厂商已生产出来的东西。可见,生产者创造了形式效用。但是,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生产出来的东西如果不通过交换,没有市场营销,产品就不可能自动传递到广大消费者手中。从宏观角度看,市场营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是解决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七大矛盾。
1).生产者与消费者在空间上的分离
这是指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在地域上的距离,它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
从工业品看,由于各国的地理条件、自然资源、交通情况及工业布局不同,加之各国资源特点、国力水平以及经济发展目标的差异而实行不同的产业政策,如在一定时期内重点扶植某些产业,延缓或抑制某些产业的发展,造成各国工业生产往往按行业集中于某一地区,而工业品的用户则分布于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这样,必然造成工业品生产者与工业品用户在地域上的分离。至于工业品消费者,更是散居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因而工业消费品生产者与消费者在地区上的矛盾更加突出。
从农产品看,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在空间上亦发生矛盾。一方面,农产品由分散在全国广大农村的农民进行生产,另一方面,农产品的消费者分散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因此,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存在着突出的空间矛盾。
如何解决上述矛盾呢?由宏观市场营销机构执行市场营销职能,把产品从产地运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以便适时适地将产品销售给广大用户。从此意义上讲,市场营销创造了地点效用 。
2).生产者与消费者在时间上的分离
这是指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在时间上的差异。它是由工业品及农产品生产周期 的特征及消费者的消费特点引起的。工业品是常年生产,但广大消费者因自然条件的制约,使其消费呈现出不同的状况,对某些工业品是常年消费,但对某些工业品是季节性消费。农产品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对农产品的消费却是常年进行的。产品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的差异,要求宏观市场营销机构向工厂或农民收购产品,并对产品进行加工、分级和储存,以不断保证广大用户的需求。
3).生产者与消费者在信息上的分离
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随之不断扩大,生产者与消费者在空间上的分离加深,市场信息的分离也随之扩大。由于市场范围突破了原来狭窄的地区交换,扩大至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生产者与消费者从原来的直接交换变成通过中间商的间接交换,生产者与消费者已不能直接相互了解和掌握自己所需产品的市场信息。这种生产与消费信息的分离,要求宏观市场营销机构进行市场营销调研,并通过广告媒体传递市场信息。
4).生产者与消费者在产品估价上的差异
囿于生产者与消费者处于不同的地位及追求不同的利益目标,因此对产品的估价迥然不同。 生产者从事经营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利润,要求产品价格必须在成本价格之上才能盈利,所以 ,企业对产品的估价是以获利为标准的。至于商品价格在何种水平,利润水平多高,则取决于市场竞争状况及消费者的需求程度。
消费者则多半从产品的经济效用及自己的支付能力来估价产品。这样,生产者与消费者对产品估价差异性较大,存在着生产者对产品估价过高及消费者对产品估价过低的矛盾。因此,除了企业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技术,降低成本及合理定价外,还需要宏观市场营销机构通过广告媒体宣传,改变消费者的估价观念,缩小生产者与消费者对产品估价的差异。
5).生产者与消费者在商品所有权上的分离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商品生产者对其产品具有所有权,但他们生产这些产品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价值,为了利润;广大消费者需要这些产品,但对这些产品不拥有所有权,这就产生了生产者与消费者对产品所有权的分离。因此,需要特定的宏观市场营销机构组织商品交换,帮助生产者在把产品转到消费者手中的同时,实现产品所有权的转移。
6).生产者与消费者在产品供需数量上的差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内市场及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纷纷扩大自身的生产规模或组建企业集团,竞争从个别企业之间小规模的较量变成大企业集团之间的大规模的抗衡。大规模企业或企业集团能够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即进行大批量生产和销售,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但是,广大消费者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消费,多数小企业也是小批量生产及小批量购买,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实行大批量生产及大批量集中购买,但又需要多品种的原材料。这样,产生了生产者大批量生产产品与用户小量消费及零星购买的矛盾。因此,需要特定宏观市场营销机构向企业进行采购、分级及分散地销售产品。
7).生产者与消费者在产品花色品种供需上的差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企业都想方设法实行专业化生产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或通过专业化生产满足某个目标市场顾客的需求,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然而,广大消费者随着其个人收入不断提高,对产品的需求呈多样化趋势。显然,企业实行专业化生产,仅能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求。因此,要求特定宏观市场营销机构向各企业广泛采购、分级、加工,并将各种产品销售给广大消费者。
总之,从宏观角度看,市场营销对于适时、适地、以适当价格把产品从生产者传递到消费者手中,求得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地区的平衡,从而促进社会总供需的平衡起着重大的作用 。同时,市场营销对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我国各领域的经济,起着巨大的作用。
--------------------------------------------------------------------------------
三、市场营销学 返回 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科学产生于本世纪初,当时只是试图了解和研究经济学家忽略或过分简化的某些问题。例如,经济学家试图通过供求曲线解释食品价格,而市场营销学家则对导致最终价格及消费水平的复杂过程展开研究,包括农民决定种植何种作物,选择哪些种子、肥料、设备,如何将农产品卖给收购站,收购站如何转卖给农产品加工厂,生产加工出来的食品如何经由批发商、零售商卖给消费者。上述过程涉及到多种市场营销职能,包括各种不同层次上的购买、销售、集散、分类、储藏、运输、风险承担以及融资等。所有上述活动的总体效益都在最终价格上得到了反映。市场营销学中的价格决定与经济学家过分简化的供求曲线是大异其趣的。 可见,市场营销学致力于更详尽地研究流通机构与流通过程的运行机制,并对于探索消费者及供应商行为这一课题颇感兴趣,而不像经济学家那样将一切简单地归结于效用及利润极大化。因此,市场营销学家不可避免地要扬弃经济学家的某些概念,而更多地吸收现代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的优秀研究成果。现在,市场营销学已不再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一门重要的应用科学。严格地讲,它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应用科学。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即在特定的市场营销环境中,企业以市场营销研究为基础,为满足消费者现实和潜在的需要,所实施的以产品(product)、定价( price )、地点( place )、促销 ( promotion )为主要内容的市场营销活动过程及其客观规律性。其内容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市场营销学要对下列三个问题展开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及其形成、影响因素、满足方式等(即消费者行为);供应商如何满足并影响消费者的欲望和购买行为(即供应商行为);辅助完成交易行为,从而满足消费者欲望的机构及其活动(即市场营销机构行为)。上述问题乃是完善市场营销系统,提高消费者福利的关键。
(一) 市场营销学的特点1.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科学
市场营销学是什么性质的科学?它是否是一门科学?对此,国内外学术界持有不同的见解。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市场营销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他们认为,工商管理(包括市场营销学在内)不是科学而是一种教会人们如何作营销决策的艺术。第二种观点认为,市场营销学既是一种科学,又是一种行为和一种艺术。这种观点认为,管 理(包括市场营销学)不完全是科学,也不完全是艺术,有时偏向科学,有时偏向艺术。当收 集资料时,尽量用科学方法收集和分析,这时科学成份比较大,当资料取得以后,要作最后决定时,这时艺术成份就大一点,由于主要是依据企业领导者的经验和主观判断,这时便是艺术。这种双重性观点,主要问题在于将市场营销同市场营销学混同起来了。市场营销是一种活动过程、一种策略,因而是一种艺术。市场营销学是对市场营销活动规律的概括,因而是一门科学。第三种观点认为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科学。这是因为,市场营销学是对现代化大生产及商品经济条件下工商企业营销活动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它阐明了一系列概念、原理和方法 。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一直指导着国内外企业营销活动的发展。
2.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应用科学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经济科学还是一门应用科学,学术界对此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少数学者认为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经济科学,是研究商品流通、供求关系及价值规律的科学。另一种观点认为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无疑,市场营销学是于20世纪初从经济学的“母体” 中脱胎出来的,但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它已不是经济科学,而是建立在多种学科基础上的应用科学。美国著名市场营销学家菲力浦·科特勒指出:“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 、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之上的应用科学。”(《市场营销学原理》序言)因为“经济科学提醒我们,市场营销是用有限的资源通过仔细分配来满足竞争的需要;行为科学提醒我们,市场营销学是涉及到谁购买、谁组织,因此,必须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动机、态度和行为;管理理论提醒我们,如何组织才能更好地管理其营销活动,以便为顾客、社会及自己创造效 用”(《市场营销学原理》序言)。
3.市场营销学既包括宏观营销学又包括微观营销学
美国著名市场营销学家麦卡锡在其代表作《基础市场学》中明确指出,任何商品经济社会的市场营销均存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宏观市场营销;另一个是微观市场营销。宏观市场营销是把市场营销活动与社会联系起来,着重阐述市场营销与满足社会需要、提高社会经济福利的关系,它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过程。宏观市场营销的存在是由于社会化大生产及商品经济社会要求某种宏观市场营销机构及营销系统来组织整个社会所有的生产者与中间商的活动,组织整个社会的生产与流通,以实现社会总供需的平衡及提高社会的福利。微观市场营销是指企业活动或企业职能,是研究如何从顾客需求出发,将产品或劳务从生产者转到消费者手中,实现企业赢利目标。它是一种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
由于西方国家受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局限,其学术界主要是研究企业的微观营销,对宏观营销研究不十分重视,即使对宏观营销进行研究,也不是从实现社会总供需平衡的角度来研究,而只从客观角度来研究企业营销的总体作用。我国实行的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实行宏观计划调控,因而从微观及宏观两个角度来研究市场营销就非常重要了。
(二)市场营销学的产生与发展市场营销学从产生至今,已经近百年了。它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化的基础上产生的,迄今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形成阶段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以及“科学管理”的实施,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生产能力大大增强,一些产品的销售遇到了困难。为了解决产品的销售问题,一些经济学家和企业就根据企业销售活动的需要,开始研究销售的技巧,研究各种推销方法,1905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开设了名为“产品的市场营销”的课程,1912年,第一本以分销和广告为主要内容的《市场营销学》教科书在美国哈佛大学问世,这是市场营销学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的起点。但这时的市场营销学主要研究有关推销术、分销及广告等方面的问题,而且仅限于某些大学的课堂中,并未引起社会的重视,也未应用于企业营销活动。
2.应用阶段
从20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市场营销学逐步应用于社会实践的阶段。在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产品大量积压,因而,企业产品如何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就很自然地成了企业和市场学家们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市场营销学也因此从课堂走向了社会实践,并初步形成体系。这期间,美国相继成立了全国市场营销学和广告学教师协会(1926年)、美国市场营销学学会(1936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了企业营销活动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市场营销学的发展。但这一阶段的市场营销仍局限于产品的推销、广告宣传、推销策略等,仅处于流通领域。
3.变革阶段
这是从传统的市场营销学转变为现代市场营销学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社会产品数量剧增,花色品种不断翻新,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原有的只研究在产品生产出来后如何推销的市场营销学,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许多市场学者纷纷提出了生产者的产品或劳务要适合消费者的需求与欲望,以及营销活动的实质就是企业对于动态环境的创造性的适应的观点,并通过他们的著作予以论述。从而,使市场营销学发生了一次变革,企业的经营观点从“以生产为中心”转为“以消费者为中心”,市场也就成了生产过程的起点而不仅仅是终点,营销也就突破了流通领域,延伸到生产过程及售后过程;市场营销活动不仅是推销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而是通过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望的调查、分析和判断,通过企业整体协调活动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4.发展阶段
进入本世纪70年代,市场营销学更紧密地结合经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及统计学学科,而成为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应用科学,并且出现了许多分支,例如,消费心理学,工业企业市场营销学,商业企业市场营销学等。现在,市场营销学无论在国外还在国内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 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
“marteting”一词在英文中既作市场营销解释,同时也作市场营销学解释,但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市场营销是企业的经营、销售活动,而市场营销学则是研究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企业在动态市场上如何有效地管理其市场营销活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求得生存和发展,实现企业的目标。因此,市场营销学的全部研究都是以产品适销对路、扩大市场销售为中心而展开的,并为此提供理论、思路和方法。
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是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即研究企业如何识别、分析评价、选择和利用市场机会,从满足目标市场顾客需求出发,有计划地组织企业的整体活动,通过交换 ,将产品从生产者手中转向消费者手中,以实现企业营销目标。以日本电视机打入中国市场为例。1979年,我国放宽对家用电器的进口。当时,日本电视机厂商首先分析了中国市场需求特点,从市场营销角度将市场视为由人口、购买力及购买动机构成,认为中国有10亿人口 ,人均收入虽较低,但中国人有储蓄的习惯,已形成了一定的购买力,中国消费者有着对电 视的需求。由此得出结论:中国存在一个很有潜力的黑白电视机市场。日本电视机厂在分析中国电视机市场需求特点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1.产品策略。中国电压系统与日本不同,必须将110伏改为220伏;中国电力不足,电压不稳定,需配置稳压器;要适合中国住房面积小的特点,应以12~14英寸电视机为主;要提供质量保证及修理服务。
2.分销策略。当时国内还未设立国营商店分销进口电视机的渠道,故由港澳国货公司和代理、经销商推销;通过港澳同胞携带电视机进内地,由日本厂商用货柜直接运送到广州流花宾馆。
3.促销策略。主要采用了广告策略,在香港电视台发动宣传攻势;在香港《大公报》、《 文汇报》等报刊大量刊登广告;在香港电视台介绍有关日本电视机的知识。
4.定价策略。考虑当时中国尚无外国电视机的竞争,因此,价格比中国同类电视机的要高。日本电视机厂在有针对性地采取市场营销策略的基础上,将电视机源源不断地推向中国市场 。上述实例,无疑会加深我们对市场营销学研究对象的认识。
(四)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内容
基于市场营销学是以市场营销及其规律性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根据市场营销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市场营销学的主要内容大体可以归纳成三个部分:环境与市场分析;营销活动与营销策略研究;市场营销计划、组织与控制。
第一部分内容着重分析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分析影响和制约企业营销活动的各种环境因素,分析各类购买者的行为,进而提出企业进行市场细分和选择目标市场的理论和方法,并就市场调查和市场需求预测作了介绍。这部分内容具有市场营销基础的意义,阐述了市场营销的若干基本原理和基本思路。
第二部分内容是企业营销活动与营销策略研究,是市场营销学的核心内容。其任务在于论述企业如何运用各种市场营销手段以实现企业的预期目标,因而全部都是围绕企业经营决策展开的。市场营销活动中所包含的可控制的变数很多,美国学者尤金·麦卡锡把这些变数概括为四个基本变数,即产品、价格、(销售)地点和促销,简称为“4ps”,对4ps策略的研究,构成了营销活动研究的四大支柱。这部分内容不仅就每个基本变数可供选择的营销策略进行了分析,而且提出了“市场营销组合”这一十分重要的概念,强调四个基本变数不是彼此孤立的、分割的,必须依据外部环境的动向,进行产品、定价、分销及促销四大策略的最佳组合,以保证从整体上满足顾客的需求。
第三部分关于市场营销计划、组织与控制的研究,主要阐述了企业为保证营销活动的成功而应在计划、组织、控制等方面采用的措施与方法。
(五) 市场营销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市场营销学的方法是随着市场营销学的发展而变化的。在20世纪50年代前,对市场营销学的研究主要采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包括产品研究法、机构研究法、功能研究法。50年代以后,市场营销学从传统市场营销学演变为现代市场营销学,研究方法主要是现代科学方法,包括管理研究方法、系统研究方法及社会研究方法。
1.传统研究方法
1)产品研究法
这是以产品为中心的研究方法。以产品为主体,对某类产品诸如农产品、工业品、矿产品、 消费品及劳务等进行分别研究。主要研究这些产品的设计、包装、厂牌、商标、定价、分销 、广告及各类产品的市场开拓。这种研究方法可详细地分析研究各类产品市场营销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但需耗费巨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重复性很大。
2)机构研究法
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以研究市场营销制度为出发点,即研究渠道制度中各个环节及各种类型的市场营销机构 ,诸如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市场营销问题。
3)职能研究法
这是从市场营销的各种职能,诸如交换功能(购买与销售),供给功能(运输与储存),便利功能(资金融通、风险承担、市场信息等)以及企业执行各种功能中必定或可能遇到的问题,来研究和认识市场营销问题。
2.现代市场营销的研究方法
进入50年代以后,市场营销学发生了革命,研究市场营销学的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主要采取的是管理研究法和系统研究法。
1)管理研究法
这是一种从管理决策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市场营销问题的方法,它综合了产品研究法、机构研究法和功能研究法。从管理决策的观点看,企业营销受两大因素的影响:一是企业不可控制因素,诸如人口、经济、政治、法律、物质、自然、社会文化等因素;二是企业可控因素,即产品、价格、分销及促销。企业营销管理的任务在于全面分析外部不可控制因素的作用,针对目标市场需求特点,结合企业目标和资源,制定出最佳的营销组合策略,实现企业赢利目标。
2)系统研究法
是系统理论具体应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从企业内部系统、外部系统,以及内部和外部系统如何协调来研究市场营销学的。企业内部系统主要是研究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诸如生产部门、财务部门、人事部门、销售部门等如何协调,以及企业内部系统同外部系统的关系如何协调。后者主要研究企业同目标顾客外部环境的关系。内部与外部系统又是通过商品流程、货币流程、信息流程联结起来的。只有市场营销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相互协调,才能产生高的营销效益。
3)社会研究法
主要是研究企业营销活动对社会利益的影响。市场营销活动,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繁荣,提高了社会及广大居民的福利;另一方面造成了某些负面效应,诸如污染社会及自然环境,破坏社会生态平衡。因此,有必要通过社会研究方法,寻求使市场营销的负面效应减少到最低限度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