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鹰 UT斯达康总裁兼CEO
谁说“泡沫”一定就是坏事?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泡沫意味着资本市场对这个产业的认可;从公司的角度来看,泡沫可以用来检验自己,因为泡沫的破裂会导致优胜劣汰。
我曾就泡沫问题问过搜狐创始人张朝阳,他说:“如果不是早期借助互联网热潮形成的泡沫成功上市,搜狐绝对走不到今天,当然也熬不过泡沫破裂的‘冬天’;大浪淘沙之后,搜狐的高增长与网络经济泡沫之间的直接联系显得更为清晰。早年美国半导体泡沫破裂,留下的是现在每年2500亿美元的成熟市场。”
面对泡沫,我认为有两个生存法则值得中国企业特别关注。
颠覆性竞争打击对手
优秀的企业不应该逃避泡沫,相反,应该很好地利用“泡沫”,进行高效竞争。我们的经验是,一定要用颠覆性的竞争战略打击对手,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生存法则。
所谓颠覆性竞争,关键是要有颠覆性技术。在高科技领域,一些技术往往在推出之初不为人所接受,甚至得不到正眼相看;通过创新与推广,它们慢慢地被市场所接受,进而把原有技术推翻。
PC市场可以提供最好的例子。一开始,当康柏等企业推出个人电脑时,曾被同行视为“愚蠢”行为,原因是其内存小、运行慢等等;其唯一优点就是小了很多,整合能力强。即使这样,个人电脑在推出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处于边缘化状态。
后来,当DELL推出直销计划时,这种全新的盈利模式也没人看好。但是直到现在,如此大的一家企业每年依然能够保持10%-20%的增长率,这个数据本身就能够说明问题。
相反,那种缺乏创新的企业会相继被淘汰。当数码相机面世时,柯达等企业甚至嘲笑对手;而现在,柯达已经丧失道琼斯成份股资格,投资机构也开始对其进行重新评估。
因此,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只有做与别人不一样乃至颠覆性的东西,企业才能生存。
国际化两条腿走路
在我看来,国际化是第二条生存法则。企业走出去后,视野才会开阔,才更能看清自己的长短,从而扬长避短。现在,虽然我们的国内营业额还在不断增加,但是利润率大大下降,如果没有国外市场,UT斯达康早就死了。
其实,企业走出去后,可以从国外市场获得更多的资源,获益很大。
其中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挣有钱人的钱容易,挣穷人的钱难。一个只有10块钱的人,想要赚他3块钱很难;但如果这个人有1000块,赚他20块却容易得多。
另外,从国际市场取得的利润可以用于企业在国内的发展,可谓是一举两得。
我们很早就开始国际化了。成立之初,我们就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新泽西设有研发中心,并且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产品。我们预计,2005年IPTV项目将有18亿美元的收入来自美国和日本。
一般来说,国际化战略最好是一方面自主研发,另一方面主动收购,两条腿一起走路。研发要舍得砸钱,收购要注意时机,最理想的收购对象是技术、市场都能互补,而且文化与自身比较接近的公司。
企业生存的根本法则
“知易行难”。国际化过程中,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差异、消费习惯的差异以及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经验的不足都是中国企业的瓶颈所在。
国际上的质量要求和国内不一样,服务水平标准也很高,这一矛盾特别突出———因为中国企业的创新和独特性不足,而且缺乏量化的管理与科学流程。
举个例子。我们曾经出口一批货物去日本,结果碰到麻烦,日方说是产品质量有问题。原来,日本的质量控制要求是千分之一的损坏率,这一点我们做到了;但是日本市场上还有人在用15年前的黑白电视,我们的设备根本就不兼容、用不了。但是这批货来回运费就要300万元人民币,我们只能在当地找一家企业重新加工。这笔“学费”告诉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最后说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中国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吸纳优秀人才,并且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加速企业成长步伐,成长为学习型的组织,这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