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产业 中国医药产业低价争夺市场出现尴尬



我国药品生产领域存在比较严重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目前国内医药生产企业有4000多家,流通企业有数万家,而一个“阿莫西林”国内生产的企业就超过100家,“先锋”的生产企业则超过200家,这就直接导致药品流通渠道混乱、无序竞争严重。其结果,企业只能靠低价拼杀获取市场。

医药产业低价竞争,竞争导致了医药业利润趋零。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中国近2/3的医药企业在为生存而苦苦挣扎。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全国医药业的销售总额1900亿元,而利润只有区区7亿元,利润率不到0.4%!许多从事治疗药品制剂生产的企业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一企业家认为,中国医药产业除极少数专利药品和品牌药品外,产品基本上还没有摆脱低价格竞争的时代。

低价争夺市场出现尴尬

众所周知,中国医药产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能力薄弱,总体效益不高,多数企业已为低价拼杀获取市场付出了沉重代价。原来全国拥有小苏打片生产批文的企业至少有100多家,但由于市场恶性竞争,国家对小苏打片又重新下调价格后,导致一些低价药无利可图,企业退出生产,如今坚持生产的不过两三家。

据业内人士反映,由于药厂过多、同类产品过剩,有的药一瓶输液的出厂价只有1.5元,这1.5元只能与制药成本持平,比市场上所售的矿泉水还便宜。而一个药厂要进行产品升级和推出新品以持续发展,需要有20%-30%的利润保证研发经费的投入,仅药品生产环境就远非纯净水可同日而语。然而,目前绝大多数企业连生存都很艰难,这些根本无法做到。江苏一家企业营销部负责人说,一般药厂的药品分为普通药和新特药,在他们厂有1/3的产品是属于这种低价普通产品,因为市场已经相对成熟,价格不可能抬得很高,利润空间并不大。而与他们类似的许多药厂都没有办法做到有20%-30%的利润投入研发推出新产品。

这几年的低价竞争直接导致了国内药品生产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中国药品企业平均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2%用于研发投入,远远低于国外一些药品生产企业17%--18%的研发投入水平。全球五大药品制造跨国公司之一的阿斯利康,每年的研发投入更达到销售收入的20%以上。研发投入的严重不足,使国内企业只能靠大量的仿制西药求得生存。目前,中国西药97.4%是仿制药品,结果,同一个通用名下,往往有几十家、上百家企业在生产。而“跨国公司的药品和他们在华投资企业的产品几乎挤占了中国医药高端市场的全部。”

价格战波削弱整体竞争力

一些药品企业为取胜于市场,只好靠在低端市场上打“价格混战”,极大削弱了中国医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资料显示,2003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为4060亿美元,其中美、欧、日三大市场占了88%;而当年中国医药销售额2464亿元人民币,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8%,其中出口约46亿美元,只及全球销售额的1%多。

医药企业之间为了抢夺市场,扩大销售,都拿出了全身气力来争抢市场。对同一产品来说,市场容量有限,生产经营企业间往往采用降价利器来争夺市场,使药品的销售价格一跌再跌,以中成药鱼腥草注射液为例,2000年的价格曾高达8元一盒,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由于企业之间以恶性降价的手段抢占市场,到目前为止,价格已降到1.7元,最低已达1元的超低价。而就目前生产企业的整体情况看,鱼腥草注射液的生产成本价基本上在3元左右。无序低价竞争使生企业苦不堪言,而提高生产技术工艺和质量以及增加投入研制开发新产品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楼阁。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内绝大多数药品都存在同类企业过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问题,而普通患者根本无法区分其优劣。中国医药商业协会顾问赵博文认为,目前,主流药品、品牌药品失去市场的原因是商业利润为零,这是不正常现象。要尊重市场规律,不要背离商品交易的基本规则。如果一味地搞价格大战,搞恶性折扣让利,将使一些投入大、品牌好、质量优的产品和企业由于难以在低价位竞争、不正当的竞争中获得优势而无奈地退出市场,这种情况不利于医药产业和医药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产品结构的调整。当前,中国医药企业已在本土市场上直面强大的国际竞争,世界上著名的医药类跨国公司抢滩中国的势力十分迅猛。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关税的进一步降低、药品分销业务对外资的开放以及中国对新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跨国公司对人才争夺的加剧,国内医药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国内的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尽快走出低价竞争的困境。

医药产业应正视生存危机

目前,随着中国医药制造和流通行业的加速开放,规模偏小、研发能力弱、营销水准低的国内医药企业,面对低价竞争的冲击,已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医药产业怎样才能快速提升竞争力,走出低价竞争的阴影?

中国的医药企业目前实际上面临着双重压力。第一重压力是药品关税进一步降低,企业承受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第二重压力是来自国内医改,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药品价格连续政策性下调等,都对医药行业的盈利能力带来了不利影响。双重压力将加速我国医药行业的分化趋势,同时也使医药企业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增强核心竞争力的进程更显紧迫。那么,国内医药企业怎样从低价竞争中走出困境呢?首先,改革现在的流通体制,让医药企业直接以市场为导向。改革流通体制,简化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让药厂直接面对用药终端,将会大大减少医药企业的竞争成本,同时让患者得到实惠。二是从拥有知识产权入手,多开发自己的产品,打破药品价格垄断的局面。医药界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国际规则,我们现在生产的药品90%以上是过了专利保护期的仿制品。国内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国民造福。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吸取印度和巴西两国的教训和经验。巴西医药市场由于全面放开,国内企业纷纷倒闭;印度的医药企业创仿能力强,药价是全世界最低的,由于低价竞争严重阻碍了药品的创新能力。中国和印度、巴西都是世界人口大国,药品市场有相似之处,自己一定要有很强的医药产业,否则就是对国民的健康不负责任。三是加大资产重组、行业并购。世界医药巨头为了强化垄断能力,重组购并一直在如火如荼进行,医药产业集中度因此迅速提高。中国的医药企业也在加速分化,传统医药行业的几大家族,有些已被合资企业所取代,有些正面临着无法逃避的变化。但从与跨国公司抗衡的角度来看,国内医药企业的购并力度还远远不够,应该进一步加大医药产业的优势整合。四是树立市场分层意识,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地区收入差别大,用药水准呈阶梯层次,国内厂家可把自己的产品分层输送到不同的地区,扩大市场份额。国内医药企业只要在这几个方面落实到位,短期内的竞争力将会明显提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86697.html

更多阅读

2013年中国医药十大营销案例出炉 医药市场营销案例分析

当下中国医药行业内部面临三件大事:一个产业整合,二是创新药升级,三是营销革命。而三件事其实都是在比拼企业发展的未来,在比拼产品力 。12月4日,第四届“中国医药十大营销案例”在广州揭晓。羚锐制药的差异化营销、海正药业的网络营销、

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 思想市场和传媒产业

     2013年9月2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交易成本理论提出者科斯(Ronald Harry Coase)逝世,享年102岁。  科斯对经济学的贡献业界皆知,但他有关传媒产业和思想市场的著述,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让人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事实上,其中不乏

健康产业发展趋势 2013年大健康产业与产品市场营销趋势

   基药制度的强力推行对基层普药市场的抢占、OTC品牌产品的过度竞争、媒体费用的高速增长和被大厂商的垄断、OTC代表薪酬的增加和其能发挥作用的下降、药店自有品牌产品和高毛利产品的拦截,使得新的OTC产品的突破非常困难,OTC产品

医药行业竞争格局 中国医药营销竞争对策

  这是一个多变的时代,新医改、医药产业政策、金融危机……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政府投入、市场扩容……医药行业外在表现比较沉稳,实际内部充斥着众多变数,中国医药企业连续几年,经历了众多跌宕起伏,市场竞争和企业转型无处不

声明:《中医药产业 中国医药产业低价争夺市场出现尴尬》为网友温柔体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