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稳步发展的私有市场经济和法治化进程有可能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最伟大和富有成效的社会进步,尽管从近前看上去也许还不是那么辉煌。
这一变革的明显特征之一就是社会的多元化,相应的社会更加稳定和富有效率,更加繁荣和丰富多彩。
用原先帝王一元社会下所熟知的王国概念来比喻,现在一个个大大小小的企业,尤其私营企业,就相当于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王国;而现在的国有企业,也正逐步进行着私有化改革,以期变得更像一个权力体系更加明确,经营管理更有效率的独立王国。
相应的古代那些乱世中的王国或军事集团也可比作一个个现代企业,那些在辅佐领袖争霸的事业中建功立业的聪明才智之士也可类比为现代企业中杰出的职业经理。
一、孙武
孙武是以其职业经理专著《孙子兵法》闻名于世的,这本书至今仍被很多职业经理人视为宝典。比如书中的“治国用正,行军用奇”,就是说企业的内部管理要用最正规的方法进行,比如要以制度运行,规范管理;而在企业的经营决策中,在与外部的商业竞争中,要善于创新,出奇制胜。类似的名言在书中数不胜数,还有人写了本书专门讲把《孙子兵法》应用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
相对而言孙武本人作为职业经理人的成就则似乎遭人忽视了,事实上他打的仗也是历史上以小胜大的一个著名战例,只是,也许是因为那一仗对后世历史的演进似乎无足轻重,以致中小学教科书上未曾多加提及,我也是后来才了解的。
孙武受聘于吴国实业担任主管军事的副总经理是受好友,时任吴国实业总经理的伍子胥推荐,孙武将自己写成的兵法十三篇献于董事长阖闾,阖闾看完后赞不绝口,但还是担心孙武未曾有统兵和实战经验,遂想试验他一下,让他操练宫中180位美女。
结果似乎是我们可以预料的,那些美女们显然把这当作是玩的,在孙武把军令三令五申后仍大笑不止,而我们这位被后世称为“兵圣”,视严明军纪为生命的大理论家则一丝不苟,说“规定不明确,军令军法不熟悉,是将帅之错;既然已反复地说明了,仍不执行命令,那就是下级士官的错了。”将两名队长斩首示众。
可怜那两位在这游戏中丧命的美女,她们显然是在还不够理解男人世界中军队军纪的重要性的时候就被“兵圣”抓了典型。她们还不够理解男人们对事业的重视程度。后来吴王虽然生气,但也不得不承认孙武治军有能力。从结果看,她们倒是用她们的生命帮了夫婿一把,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军队建成了。
这儿孙武也显示了过人的勇气,在吴王派人传令告诉他已经知道他的军事才能要他别杀自己那两位爱妃时,以吴王已授权为由坚持执行军法。现代职业经理人能不能做出解雇在上班时间看报纸、聊八卦的董事长秘密情人以严明公司规章制度的事情呢?我看多半是不敢的。
良好的企业管理要以制度运行而不是以领导人一时的主张来办事,也就是要法治不要人治。这儿我想到一个笑话故事。有一位经理生了病,但坚持不肯请病假,妻子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怕被同事们发现公司里有我没我一个样。”这个笑话是嘲笑这位经理无能的。那么这位经理到底是不是那么无能呢?其实能做到公司里有没有经理一个样公司正常运作,这位经理已经是一个好的管理者了。但是要说这位经理不够标准呢也可以,因为他只做到了管理而没有经营,而对于一个现代企业来说,管理本身应该是交给制度来运行,经理的职责更主要是经营。
吴国实业在董事长阖闾重用人才、励精图治和两位杰出职业经理人的精心辅佐下迅速强大起来。其中伍总经理之所以这么肯干,一方面是报效董事长的知遇之恩,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吴国实业的竞争对手大楚集团的刻骨仇恨。
伍子胥一家原本在大楚集团担任高层管理人员,但因为与集团中另一位高层管理人员不和并在与该人的人事斗争中失败,父兄被杀,伍子胥本人历尽艰险投奔吴国矢志报仇。当时已经不可能再注册成立一家实业集团与实力雄厚的大楚集团对抗,唯一的选择就是帮助大楚集团的竞争对手,比如吴国实业,打败大楚集团。
尽管吴国飞速发展,但开战之时综合国力仍远不如楚国,无论土地、人口、生产力、军队数量都远不如,所以仔细地看,孙武率三万吴军深入楚地打败20万楚军并占领楚国国都,的确是了不起的军事奇迹。
除了孙武本人的军事谋略外,吴国可能也得益于技术上的细微改良:他们的弩弓经过改良更强一些,而选的决战时间又是雨季,改良的弩弓正好可以射穿被雨淋湿后的楚国步兵用的皮盾,他们自己则考虑到了下雨的因素,准备了木盾。这儿孙武作为职业经理人的优秀之处就在于不但重视技术创新而且能在经营决策中把技术创新的优势发挥到极点。
孙武的才能不仅表现在战场上,进入楚国国都后立刻建议吴王要收拾民心,但伍子胥早已被报复心占据了头脑,坚持挖开前楚王的坟墓进行不得人心的鞭尸,而阖闾则沉迷于楚国辉煌的宫殿没有采取相关的得力措施,深入楚国领地的孤军很快就因为缺乏补给而不得不主动撤军,这场远征也变得在历史进程中无足轻重。
就像现代商战,光是让对手做砸几笔生意造成一时的亏损未必就能打垮对手,关键是要赢得客户。
孙武后来又辅佐下任董事长夫差在艾陵之战中战胜齐国,从而使吴国实业声威大振,在两年后的黄池会盟中取代晋国集团成为市场上的霸主。可惜夫差到了这一步后,就不再那么积极地进取了,而孙武大概也老了,遂退休从事理论研究了。
不过考虑到孙武初见阖闾时就已献上兵法13篇,而流传后世的《孙子兵法》也就13篇,所以孙武军事理论的高度应该是在他真正实战之前就已经达到了。孙武可谓是先有理论后有实践并以理论指导实践获得成功的典型。
大家也许会奇怪军事战争是一种极具操作性的事情,没有实践经验怎么可能会有实用的理论呢?其实孙武也有很多实践,那就是了解很多他人的实践。实际上,也只有考察分析大量的实践经验,才能得到有高度的军事理论,单纯个人的实践经验肯定是不够的。因为人生就几十年,时间精力都很有限,好的理论家不一定有大量的时间去实践,好的实业家不一定有时间去著书立说,这是很好理解的。但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好的理论家实践起来必定也不会差,好的实业家写起理论来肯定也很精彩,只是前者要注意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后者则如能多了解些理论、多了解他人的实践经验,就能不断开阔视野、开拓思路,扩大格局,获得更大的成功。
二、韩信
在谈论韩信的职业经理人生涯之前大家也许会感兴趣看看他另外一个著名故事:
韩信年少时父母双亡,家道贫寒,而他却又喜欢读书、研究兵法,这在市井之中当然用不上,苦于生计无着,幸好有个酒店女老板——虽然书上只说她是因为觉得他能成大器所以资助他——但我们显然更应该猜想两人是相好,拿现在的话来说韩信是她养的小白脸,这样,当时周围人对他的瞧不起也就可以理解了。
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着把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身上总带着剑,这大概是他在贫穷中唯一一直保存着没卖掉的值钱东西了,不过当时他却没有拔剑,想了想后,就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过去了。这个故事在史书上被称为“跨下之辱”,意喻大丈夫要能屈能伸忍受一时之辱没有什么。我对人有时要善于忍辱的结论是赞同的,但对这个故事是否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则有另外的看法。
鉴于韩信后来表现出的杰出经理人的素质,我更倾向于认为,那主要只是说明韩信善于权衡利害,注重实际,不作无谓之争。当时如果韩信拔剑砍了他,自己势必惹上官非,麻烦得很,相比之下钻裤裆则容易得多,没什么实际损失。而当时那屠夫堵着他,周围一堆人看着,他不能一走了之,并且那屠夫毕竟是以自己性命相搏,他也应该给对方一个回答,在两者必选其一的情况下,作为一个理性的职业经理人物,他显然只可能作没有实际损失的选择。至于旁人眼中的污辱,对于韩信这样理性和实际的人来说可能看得很轻。
但如果要深入全面分析的话,当时韩信受此跨下之辱,对他还是有害的。因为尽管他自己也许并不觉得有多辱,但别人还是那么认为,也因此他的名誉不可避免会受到损害。只注重看得见的东西,而对看不见的事物,比如他人的想法关注不够,很可能是韩信这样的职业经理人最需要弥补的弱点,韩信最后的失败也可归因于此。
陈胜、吴广起义后乱世来临,各路诸侯纷纷起兵,又到了优秀职业经理人大显身手的时代。然而韩信的出仕之路却颇不顺利,他虽然进入了当时各路义军中规模最大的西楚集团,却只做了个执戟卫士,等于是车间里的工人,他虽屡屡向楚王项羽献策,均未被采纳,遂愤而离职改投刘邦的大汉集团。
其实那也是项羽过于刚强自负的性格使然,他连自己首席军师范增的意见都往往听不进去,何况一个执戟卫士?然而从结果看,这却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如果项羽稍微有点用人之能,提拔一下韩信,韩信也许就不会改投刘邦,如果更稍微重用一下的话,那加上当时西楚强过大汉太多,刘邦就根本没有机会了。
刘邦最初也没把他当将才使用,只任命他为治粟都尉,大概相当于个小车间主任。韩信见刘邦不肯重用,又想辞职而去了。幸好刘邦手下的总经理萧何素知韩信之才,闻讯即刻骑马月夜苦追,将他劝回,由此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后来,刘邦在萧何的屡次劝说下,亲自与韩信讨论军国大事,确信韩信为稀世之才,遂举行仪式,拜为大将军。
未曾指挥过一仗,就被任命为军队总司令,这在现代是不可想象的。那只应看作特殊情况下的特例,只适用于真正的天才人物。不过对于企业老板来说,至少可以得出一个用人方面的原则:无论学历还是经验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其真正实质的能力,是否正适合你的需要。
另外可以注意到的一点是:各人有各人的特色才能,不要指望你的人都是全才,用人之道最重要的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若是像一般的做法,让韩信那样的人物从底层干起逐步提拔,那恐怕一辈子也做不到人尽其用。因为做士兵、做底层军官如连长、或者高层军官如师长、或者最高层军队总司令,所要求的技能是不一样的。士兵是战斗,技能要求是体力、枪法等;连长是基层指挥,技能要求是指挥、细节方面的战术、有时也要打仗;师长是中高层指挥,要有中高层的战术,而个人的战斗技能则基本不需要了;军队总司令要求的则是大的军事战略和军事思想。当然这之间因都在军队里,有相通之处。但原则上,要求一个人在不同的职位上做到好,然后再提拔到一个需要的技能不同的职位上,并不是最有效率的用人方式。
韩信做小兵并不比一般小兵更行,但做大将军则实在太厉害了。可以说刘邦的天下基本上就是韩信帮他打下来的。其中著名战例有公元前206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取三秦之战;公元前205年奇袭破魏;公元前204年以万余部队破二十万赵军;公元前203年破齐并败20万楚军;公元前202年垓下破楚。
刘邦与韩信有一场著名的对话,也是很有意思的。有一天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答“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之军。”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怔了一下,大笑道:“我是多多益善啊!”拿到现在来说,就是有的人自己才能只适合经营中型公司,大的公司就管不来了,有的人则经营的公司越大发挥得就越好,各人专长不同。
然而为什么刘邦做了皇帝而韩信只是他的属下呢?因为他善于用人。刘邦自己曾经评论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定国安邦,供给军饷,不至乏绝,吾不如萧何;统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张良、萧何、韩信皆人中的豪杰,我能一一信用。得此三人之助,此所以取天下者也。”一个领袖人物最重要的素质就是会用人。不要以为这个容易,像刘邦那样用人和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是很多人学也学不来的,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天赋。
韩信最后的被杀主要是过于功高震主,这在所有权明确的现代公司则不会成为问题。现代职业经理人按照合同工作,是拿工资奖金的员工,即使业绩很好要奖赏股份,也是公司所有人股东们自己决定的事情,并不存在功高震主的可能性。
中国人因为长久的封闭社会环境,有一种的习惯,就是喜欢内耗,随着现代公司体制的建立,这种习惯应该很快改变。因为古代只有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并且国家政权的职责是维护政权而不是图谋发展,所以里面的人要得利益只有内斗,相应的皇帝也乐于看见臣民们内斗,这样他的政权就稳固了,但现代公司是一个盈利实体,公司本身要发展,外面还有竞争,根本就不是一个内耗的环境,员工之间内耗,损害的只是公司和员工自身的利益。公司老板要消除员工之间无意义的内耗,让员工在工作中一切从公司的最大利益出发,对喜欢内耗并造成损失的员工进行惩罚,老板自己也不要与员工内耗,那更没意义,因为员工就是员工,再大的功劳也都是你给工资买的,只要注意赏罚得当、人尽其才,不要让人跑了就行。
三、诸葛亮
诸葛亮可谓是古代职业经理人的楷模,智谋才略知识能力都是又强又全面,这一点韩信显然是不及他了,他的运气也比韩信好,一出场就碰上求贤若渴的刘备,并且很快就被刘备任命为主管全部军政事务的总经理。也许是对这样的知遇之恩特别感动,诸葛亮工作起来格外努力,但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不可以太过极端,努力到了某种急于求成的程度,最后的结果反而不是太好。
这个不好有三方面:第一,自己太过劳累导致早死,为公司服务的时间反而少了;第二,管得太多,很多应该放手让制度去运行的,或授权下面的人负责的他都自己一把抓,他的目的是好的希望做到最优化最完美,但结果除了自己过于操劳外,一方面导致缺乏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没有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他去世后蜀汉迅速衰落,与这两点很有关系;第三,心理上的急于求成,导致智慧谋略不能发挥到极致,结果没有找的最好的战略。
比如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史料中诸葛亮“军中罚二十以上必亲览”这一句。首先军中的赏罚应是以制度运行的,罚二十以上就要以人代替制度再判断一下,自然累死,并且他去世后别人做不到,或者即使做也做不到他那么好,结果这就变成个不完善的制度,三国中蜀汉后期的官僚体制是最臃肿的,不知是否与这有关;其次是他用人方面授权程度太低,自己做了一大堆中层干部的事情,这样他的干部队伍就很成问题。
在这一点上,诸葛亮实在是及不上他常自比的管仲了,管仲做了齐桓公的总经理后,很快就向齐桓公推荐了三名各具才能的副总经理,很多事情就交给他们了,一个人再厉害,也难是全才,或就算是全才,时间精力总及不上几个人吧,所以就算是诸葛亮,也一定要多用人帮他做事。
发生这个问题,并不是诸葛亮本身不重视人才,他对人才是重视的,大家可以看到他为了收姜维花了多大功夫,他只是自己太努力客观上导致人才培养的不够,同时他也没有掌握现代社会中社会分工的概念。我们可以再打个简单的比方,以说得更清楚些。比如城里有个人,她既是最好的律师,又是最好的打字员,可是她做律师每小时可收入100美元,做打字员每小时10美元,那么如果她既有不少律师的事情又有不少打字的事情,对于她来说最有效率的做法就是聘用一个每小时10美元的打字员,而自己专做律师工作。诸葛亮就是既做律师又做打字员,反而自己操劳,又达不到最高效率。
有的人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表示怀疑,因为他似乎没打过多少大的胜仗,火烧赤壁的是周瑜,南征打的是有勇无谋的蛮人,六次北伐都无功而返。但我们仔细分析的话就可以看出诸葛亮超强的政治军事才能。要知道诸葛亮刚辅佐刘备时刘备还是连一块自己的根据地都没有的小武装,几年之内就夺占荆州,攻取蜀地,政军谋略都可谓发挥到了极点。而六次北伐都是以弱势兵力远途进攻,却逼得强势兵力就地防守的魏军不敢出战,不是战术强是什么。
诸葛亮的六次北伐,无论在当时还是之后,都有劳而无功的指责。我分析诸葛亮的想法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蜀汉土地人口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国力均不如曹魏,从战略上看拖得越久输面越大,唯一制胜的可能在于利用自己超强的军事能力获得战术上的胜利。这个战略也不能说错,但问题在于他的军事能力还没强到足以弥补弱势兵力远途进攻的程度,他的对手司马懿并不比他差太多,所以结果还是不成。
那么是否还有其它更好的战略呢?我仔细分析后认为:固守待变,示弱诱敌,然后防守反击是更好的战略。自己加强建设和训练,不张扬,坐待魏吴争斗或内部发生变化,或者即使魏吴不斗,并且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机会,也不要自己主动出击,而要努力诱使魏军主动攻击,在防守中击溃魏军主力,然后乘胜北上,赢面就大很多了。
如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之前,或者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能采用此计,当时诸葛亮还没显露太强的军事能力,而蜀国本来就国小兵弱,诱使魏国主动出兵成功可能并不小。诱敌的方法可以是派人散布蜀地有灾荒,士兵不满很多开小差,或者将帅不合,乃至诸葛军师患病不理朝政之类让魏国以为有机可乘的谣言。更细节一点的考虑是比如诸葛亮可以在朝上假装患病吐血,事情自然而然会让成都城中的魏国间谍知道。当然其它方法可以很多,总之就是诱使魏国以为可以打败蜀国倾力出击。
本地防守不是劳师远征,成本很小,补给便利,又可利用自己熟悉的蜀中复杂地形,不断诱敌深入,放个大部队进来一次包个大饺子也有可能,比主动攻击优势不知大多少,加上诸葛亮的才智是必胜之局。进攻蜀国至少要动用魏国一半军力把,击溃这一半军力再乘胜进攻,不就容易很多了么。
估计诸葛亮是未曾考虑到这一远比勉强出击更好的战略。他之所以未考虑到,应该不是才智不够的缘故,而是他太心急了。太心急,那么表面上看缓一点的方案就不容易想到了。示弱诱敌的计谋通常用在战役层次,根本战略层次上的示弱诱敌之计也是不容易想到。
可能没有哪一个职业经理人拥有的才能比诸葛亮更全面更惊人了。除了杰出的政治、军事、外交才能外,他竟然还是杰出的兵器设计师,改进了连弩,使之可同时发出10箭;还是个工程设计专家,设计了便于山地军事运输的运输工具“木牛”、“流马”;如果说这些世俗的杰出才能拥有高的智慧和丰富的知识还是可以达到的话,他竟然还精通奇门遁甲、五行八卦、阴阳符咒、天文占星等很多超世俗领域的东西。
这些超世俗的东西对于人的事业发展成功目标有没有关系呢?有是有的,只是其中的规律很难研究。比如风水,风水对人的影响是有的,并且很多可以用现代科学来解释。最简单的比如风水中讲究不要被别人的墙角冲、或者被门冲、被屋檐冲、被刀剑冲,因为这种尖锐物体产生形成的电磁场对人的身体和大脑产生不好的影响,而人大脑的精神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电磁活动,在这种外界不好的电磁场影响下往往会性情不好,或者精神不佳、判断力不好等等。那这在古代因为人们不了解电磁场和人类精神活动的物理本质就把这当成神秘的东西了。
诸葛亮在生命垂危之时曾试图用他所知的奇门异术之一“北斗攮星大法”为自己祷得12年寿命,可惜功败垂成,53岁即亡。除了积劳成疾外,他自己的一个超世俗的解释是在南征中数次大败南兵杀伤甚重,虽结果有功于国家,但自身却必然有损天寿。
所以我们谋事需要世俗的聪明才智,也可科学地参考一些风水五术方面的东西,同时自身多行善道,修福积德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