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100市场咨询有限公司 粟燕
在2006年“3.15”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搜狐公司和数字一百市场咨询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企业责任与消费环境”网上调查结果公布。此次网上调查参与者甚众,其中关于教育主题的调查更是吸引了大批网民的眼球,收到的有效问卷共计2068份,地域上不仅几乎覆盖国内所有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而且还有30%家住农村地区的网民也参与了调查。这使此次调查结果更加客观和有代表性地反映了目前公众教育消费的普遍状况,对于评估我国当前的教育消费环境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学历教育的阴云——近半数的家庭不堪重负
从此次调查参与者的家庭收入情况看,高达70.1%的家庭年收入低于30000元,其中年收入低于15000元的家庭占了44.2%(见图1)。
但从家庭的教育支出状况看(见图2),学历教育学费支出和学历教育相关费用支出在2000元以上的家庭比例分别为68.1%和56.7%,即有60~70%的家庭每年至少需要负担4000元的学历教育费用。
这也就是说,4000元几乎可以作为当前学历教育年支出的一个普遍状况。那么对于44.2%年收入低于15000元的家庭来说,这笔费用占到了家庭年收入的26.7%以上,特别是对于20.9%年收入低于6000元的家庭来说,这个比例更是高达66.7%。可是,从2005年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在30~50%左右,而低收入家庭的这一比例则应相对更高,即使恩格尔系数以40%计,这些低收入家庭在支付了教育支出以后,甚至不足以满足基本的食品消费需求;而最好的情况,也只为食品消费外的其它所有支出留了30%左右的余地,与教育消费的比例相当。
显然,对于这接近半数的低收入家庭而言,将教育消费称为一种沉重的负担确实毫不为过,我国学历教育的大环境也由此而笼罩了几许阴云:一旦越过了学历教育的义务阶段,而学历教育所带来的现实利益变得不太明显(例如就业问题等),学历教育消费的发展就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图1:搜狐3.15网上调查的家庭年收入状况
图2:搜狐3.15网上调查的家庭教育支出情况
教育消费的阴雨——为教育储蓄,因教育负债,内需空间被挤压
关于教育储蓄和债务的调查结果表明(见图3),55.9%的家庭都有教育储蓄,其中大部分的年教育储蓄额在1000元以上;同时接近四成的家庭每年都要产生来自教育的债务,而且债务额多为1000元以上,其中年债务额大于5000元的家庭占所调查家庭的20.2%。这也就是说,教育促使半数以上(近60%)家庭积极储蓄,同时也让四成家庭背上了教育债务的包袱。
有趣的是,虽然储蓄和债务之间并不见得水火不容,但这两个数据几乎成互补之势,似乎在教育消费方面,各个家庭不是为之而储蓄,就是因之而借债。显然,这样的教育消费的应对方式对于家庭的资金分配已然构成了很大影响,虽然教育支出本身也拉动内需,但它同时引起的资金的预备与消费压缩,以及教育消费的普遍性,必然会引发宏观上的内需压缩。
图3:搜狐3.15网上调查的家庭教育储蓄和债务情况
非学历教育的艳阳——终身教育已成风气,社会培训市场广大
从家庭中受教育人数的情况看(图4),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家庭都有人在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除学历教育外,非学历教育也已覆盖了半数以上的家庭。而且,虽然无论是学历培训还是社会培训,家庭中接受培训的人数均以1人为多,但是1人以上的比例也分别高达33.7%和19%。将两种培训参与人数进行综合考虑,并结合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所形成的三口之家为主的家庭结构状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半数左右的家庭中都应当是有成人参与接受了各种形式的学历或非学历培训,接受终身教育的行动已经蔚然成风。
如果说人们接受学历教育是不得不为之的现实选择的话,那么接受非学历教育虽然也有来自客观的压力,但多数都应当是一种自愿的行为。虽然从非学历教育的支出上(图5)看,不参与的家庭比例确实较高,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自愿选择这种教育消费的家庭比例竟也高达60.4%,而且支出金额在2000元以上的家庭接近20%,其中更有4.8%家庭的非学历教育支出甚至高达10000元以上。
可以想见,在学历教育已然使近半数家庭疲于应付的情况下,选择非学历教育的多数应当是较有余力的家庭,属于教育市场的优质资源。
总而言之,非学历教育市场资源优良,并且方兴未艾,前途广阔而光明,可谓是艳阳高照。
图4:搜狐3.15网上调查的家庭受教育人数情况
图5:搜狐3.15网上调查的家庭非学历教育支出状况
道是无晴却有晴——共同点亮教育之光
从教育消费的阴晴对比中,我们也不难感受到构建和谐社会在教育领域的紧迫性。无庸置疑,如何尽快让教育的阴云全部散去,让教育消费的每个角落都艳阳高照是所有期待国家富强的人们所共同关心的。2006年3月刚刚闭幕的两会也传出了更多有利于教育现状改善的好消息,全国上下也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在关注、讨论并着手教育问题。教育的希望之光在点亮更多人的双眸,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