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上投资了1万亿美元,但这些投资并没有给企业带来预期可见的经济效益。经济学家称之为“生产率悖论”,而众多的企业则认为他们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投资掉进了“黑洞”。
福克斯·梅亚公司曾经是美国最大的药品分销商之一,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美元。为了改进竞争地位,保持快速增长,这家公司决定采用ERP系统。简单地说,这一系统就是将公司内外根本没有联系的职能部门用计算机软件捏合在一起,以便使产品的装配和输送更加高效。由于坚信ERP系统的潜在利益,在一家享有盛誉的系统集成商的帮助下,梅亚公司成了早期的ERP系统应用者。然而,到了1997年,在投入了两年半的时间和一亿美元之后,这套系统所达到的效果非常不理想,仅仅能够处理2.4%的当天订单,而这一目标即使用远古时期的方法也能达到,况且,就是这点儿业务也常常遭遇到信息处理上的问题。最终,梅亚公司宣告破产,仅以8000万美元被收购。它的托管方至今仍在控告那家ERP系统供应商,将公司破产的原因归结为采用了ERP系统。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ERP系统的应用效果受到广泛质疑。这套系统耗费的时间太长,投入太多,却没有达到它所承诺的增强竞争优势和削减成本的目标。此外,统计数据显示,70%以上的ERP系统应用者,无论是自我创造还是专业系统集成商代为设计,都没有达到公司预定的目标。在经过两年疲惫不堪的努力和超过两亿美元的投入后,戴尔公司公开宣布取消它的ERP系统,认为采用这套系统得不偿失,还不如去寻找更有效的能够重新整合计算机产业的系统解决方案。
实际上,不光ERP系统的应用效果不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好,连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都没有给企业带来预期可见的经济效益。根据美国的一项统计,在整个80年代,美国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上投资了1万亿美元。尽管投资巨大,但白领人员的生产率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实质上并没有发生变化。在1975至1985年这10年期间,蓝领工人数量减少了6%,实际产出增长了15%,表面上看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1%。但在这同一期间,白领工人数量增长了21%,与实际产出增长15%相比,生产率下降了6%。这些投资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经济学家们称之为“生产率悖论”,而众多的企业则认为他们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投资掉进了“黑洞”。另据我国有关方面调查,80年代,我国企业在应用MRPⅡ系统方面已投资了80亿元人民币,但是应用成功率不到10%,达到预期目标的更是寥寥无几。
MIT(麻省理工学院)1984年至1991年进行了一项称之为“90年代的管理”的研究,该项研究调查了IT应用对各类机构的影响,它将企业应用IT的水平划分为以下五个级别。
第1级:本地化应用。信息系统相互独立地应用在一个企业的各个部门,以实现单项业务管理的计算机化和提高工作效率。
第2级:集成化应用。当一个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进入成熟期时,他们会认识到需要将各个独立运行的系统联接到一起,如通过共享数据将财务与生产系统集成一体化。
第3级:业务流程重新设计。在应用信息系统前对企业手工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重新改造或调整,以适合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特点与计算机化工作方式的要求,而不是简单地模拟手工业务处理规程。
第4级:业务网络重新设计。重新设计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业务处理过程,即对企业的整个供应链的工作流程进行重新设计。
第5级:业务范围重新定义。通过信息技术应用重新审视和调整业务范围。
从第1级到第2级是一个自然发展的渐进过程,一般发生在开始应用信息技术的一段时间之后。遗憾的是,这一阶段的收益也无疑是一个缓慢过程,企业一般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潜能。第3、4、5级则是革命性的变化,这些级不是从现有的工作方式开始应用信息技术,而是注重对人们已习惯的原有工作方式与工作流程进行重新改造与设计,然后发挥信息技术手段支持新的工作方式的能力。
研究人员发现:应用没有成效的企业大多是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模拟手工业务处理流程,而成功的企业在应用IT的方式上则考虑到计算机化管理的特点,并对手工业务处理流程做了很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