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道德缺失引发中国企业家自杀现象增多 自杀
中国社会没有明确的经济道德标准,企业家生命价值尺度迷失,物质生活违反生命节律,都是企业家产生心理疾病的原因
文/本刊记者 崔 鹏
我当时连死的心都有卢少舟和人说:“我当时连死的心都有啊。”这已经成为了一句搞笑的形容,因为他在以下场合也经常这样说,比如歌厅陪唱的女孩不够漂亮,或者一家极高级餐厅的上菜速度非常慢的时候。而只有卢自己知道,如果不是开玩笑,算起来,他曾经两次想结束自己的生命,毫无疑问,在当时他的确认为,只有死才能得到解脱。
第一次是在卢刚创业的时候。他低价进的一批设备被发现全是次品,根本无法使用,而自己已经把借来创业的全部资金——5000元人民币——全抛了进去。这笔钱是他从苛刻的岳父那里借来的。卢少舟是个本来自视很高的人,这次假货事件让卢在诸多亲戚面前抬不起头,而且严重挫伤了他的自尊心。
他曾经暗自设想过用自家床下的杀虫剂来结束这一切的屈辱和失败感。卢曾经在独自一人的时候悄悄打开过那个标着人骷髅的棕黑色玻璃瓶,只是远远闻了闻,一股带着死亡含义的化学药品味道便扑面而来,那种气味一直到很久以后还让他不寒而栗。而这次心理危机,卢少舟在和自己以前的一个老同学畅谈和豪饮之后得到了排解,酒酣耳热后老同学借给他10000块钱,这使得卢少舟得以日后发迹。
第二次是在2003年,卢少舟的一个主要的客户在全国的SARS混乱中不知去向,这意味着一大笔到期的应收账款无疾而终,本来已经绷得很紧的资金链条开始嘎吱吱的作响。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很多员工又被一个辞职的高层拉走了,而且向员工们透露了公司面临公开的危机。
办公室每天都会有新的空位子出现,再加上SARS给人们造成的心理阴霾,卢少舟又有点想不开。他的办公室在大厦的7层,他曾经设想自己悬浮在空中的样子,虽然这种想象和卢少舟爱面子的性格有点不符。
有一次,当那种寻求解脱的想法非常旺盛的时候,妻子突然来电说,儿子下星期要从澳大利亚回来,卢少舟接了电话后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为了责任他也要离窗口那扇易碎的大玻璃远一点。“过了那股劲,心里就好受多了。”卢对《中国新时代》记者说。卢少舟没有自杀,而且在外人看来他也远不必自杀,因为他事业有成,拥有一家销售额过亿的建筑材料公司,而且即使在SARS的时候,公司的情况也没有那么危急。
自杀的中国企业家增多
2005年刚开头,中国已经有两名亿万富翁——山西运城鑫龙稀土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52岁的赵恩龙和陕西金花集团副董事长、55岁的徐凯是这样选择自己的人生结局的。而且在这些事情发生后,人们普遍的态度是:事情不会那么简单;甚至,很多人更愿意相信是“他杀”,这可能更符合逻辑。但与人们的想法正好相反,在中国,有那么一批被称作企业家的人好像很倾向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存状态。据有关统计表明,自1980年以来,仅记录在案的中国企业家自杀事件就有1200多起,而且呈逐年递增势态。
国内一些心理学者认为,中国的企业家群落特别是民营企业家们,由于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面临的经济压力巨大,所处环境的人际关系复杂,使得这个原本强势的群体越来越脆弱,更需要心理关怀。
一些精神病专家希望能够外包企业的心理治疗工作,解决企业员工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和企业家的心理问题。北京心元动力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首席心理顾问漆红对《中国新时代》记者表示,中国公司的高级管理者和企业家的心理障碍主要是:人际关系焦虑、家庭情感问题(其中女性较多)和对未来不确定因素无从把握的焦虑。漆红强调,这种企业心理辅导咨询和神经病治疗是非常不同的,他们一般是通过资料和知情人了解咨询人的情况,然后作出相应的心理解决方案,供咨询人参考。在咨询中,心理咨询师一般以开导和鼓励为主,一般不建议咨询人服药。
虽然企业心理咨询公司为了保护咨询人的隐私而对咨询人的资料严格保密,但这并没有缓解中国企业对他们的不信任和不认同。在全球500强企业中,有80%都进行了类似的心理咨询外包,而在中国的500强企业中,认同这种服务的企业仅占1/10左右。
对于相对昂贵的心理咨询费用,国内企业更是持一种嘲弄的态度,在问及一些企业管理者是不是能接受300元/小时的电话咨询服务,或者500元/小时的见面咨询服务时,他们表示宁愿花同样的钱去吃饭或者按摩。有心理学者指出,中国企业对心理咨询的不认同,就和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问题的习惯性漠视一样。中国人往往认为自己的内心世界只能向自己敞开,如果去进行心理咨询,会被认为是无能和丢脸的。
对于企业心理咨询,一些企业管理者也提出比较理性的批评,他们认为,现在的中国心理咨询公司对企业的服务只是依靠神经病学和企业管理简单的叠加,而这两部分理论的交集中产生的新问题,这些心理咨询师自己也并不清楚;在这种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只是凭经验进行心理疏导,缺乏系统的科学依据,而且效果很难界定,如果由于咨询出现失误,后果责任是按医疗事故还是什么性质来界定也没有明确的规范。
文化失调症
一些关注中国企业家心理问题的人认为,中国企业家自杀频繁现象,不只是一个心理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是在中国经济改革、社会发展变动剧烈时期,在最容易体现经济变革的一群人身上,体现出的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矛盾的尖锐。
中国论坛文化研究院首席专家朱力方在接受《中国新时代》记者采访时建议,也许中国的企业家们除了心理咨询以外,应该更多的尝试破除自己有意无意建立起来的各种壁垒,多和社会、环境接触。
朱力方认为,中国存在完备的社会道德而缺乏经济道德。由于没有明确的经济道德标准,所以人们往往用社会道德来衡量经济活动,对经济活动的主角——商人、企业家,从传统社会道德标准判断,显得对他们稍显刻薄;而企业家本身也由于自信力和他信力的缺失而难以和外界沟通。其次是企业家生命价值尺度迷失,有些企业家在相对成功之后失去了生活的目标,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一些企业家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深陷于自己身边复杂的人际关系,或者是成为“物役”,完全的拜金主义;企业家们由于能掌控较多的社会财富,往往会无节制的突破生命节律,与常人生活节拍相异。而这些都是中国企业家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在本土文化与潮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碰撞的时候,一个社会很可能患上“文化失调症”,这种“文化失调症”在企业家群身上更能明显的体现出来。也许我们的社会更应该给这些最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更多一些关怀,使他们的心灵不会那么承受煎熬,更勇敢地面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