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我国医药行业呈现出了高速增长中伴随失衡的势头,并逐步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竞争阶段。对此,本文从总量水平、人均水平和产业结构三个侧面进行分析。 第一,从总量上看,医药行业的需求和供给总量都有了大幅提高。自1992年以来,医药行业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维持在GDP年增长率的两倍左右,中国历年卫生总费用几乎每隔2年就上一个“1000亿”台阶;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逐年小幅上升;我国居民用于医疗的消费支出比例也逐渐上升。
第二,从人均水平看,我国的人均卫生支出不仅与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与泰国、埃及等发展中国家同样有差距。1996年至2000年我国人均年医疗卫生费用均值为40美元,而泰国的这一数值是112,美国是4271。这能部分说明我国的医药产业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第三,从产业结构看,我国医药产业还存在着不均衡的情况。仿制药多,专利药少;药价高启,医院和医生占有行业利润的比例过大;医药企业与消费者严重信息不对称。这些不均衡成为了目前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医药行业跨入“后并购时代”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的医药行业进行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大规模整合,大量资本在产业链上下游、竞争对手或不同区域的企业间流动。2004年,我国医药企业并购市场异常火爆。而在火爆过后,2005年医药并购整体又呈现出了新的趋势。
这种趋势被新华信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总结为医药企业“后并购时代”。其特征主要包括:
1.规模扩张并不继续作为医药企业实施并购的首要目的,并购的重心向资源协同转移。在这个阶段,医药类公司希望以内涵式资源重配、资产重组、架构重建去争取投资效益的最大化。例如丰原集团主导的“内部并购”案例、一致药业收购国药控股广州公司,就是目前医药行业并购理念的体现。
2.作为后并购时代的开始,夹杂在众多“并购新闻”之内的,还包括了前并购时代的后遗症。三九崩盘、麦克老总卷款逃逸等等,这些“负面”消息无不向人们讲述着“曾经的故事”。而随着“后并购时代”的不断推进,关于并购的消息也很难重现各地开花、一片大好的景象。很大的可能性是,医药并购于绚烂中回归平淡。
3.在医药并购趋势减弱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华源系、健康元系、国药系、复星系等几大派系的身影,这也体现了“后并购时代”的特征之一,也就是说,医药行业的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性质成为了企业追逐规模经济的强大动力,医药行业迈向垄断竞争的步伐稳重而不容质疑,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当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后并购时代”的开始并不意味着运动化并购的必然消失,政策变动和外资进入等外部刺激都有充足的力量促使我国医药企业继续前并购时代风驰电掣的并购战争。
“后并购时代”医药企业的战略影响因素
在“后并购时代”,影响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的外部因素概括为五类:包括资本市场因素、市场竞争因素、行业政策因素、舆论监督因素、原料价格因素等,如下图所示。
其中,资本市场因素直接影响企业进行资本运作的可能性、收益和难易程度,目前具体可能包括银行加息、MBO暂停、股权分置改革等内容。这些因素决定了企业进行资本运作的规范度、透明度会进一步加强。以银行加息为例,在我国并购的支付方式中,现金支付是广泛采用的一种方式,而银行贷款又是并购资金的重要来源。去年年底,银行加息使得贷款利率上升,收购项目的成本越来越高,风险越来越大。健康元、东盛、复星、太极等公司由于在这几年之中多次发起大规模的并购,耗资巨大,资金开始吃紧。于是几大医药巨头都相继放慢了并购的脚步。
而第二个因素是市场竞争因素。目前的市场竞争因素包括需求不断增加、外资涌入、产能过剩、过度竞争等,这些要素昭示着医药行业并不宽松的竞争环境,驱动着医药企业除了注重外部市场和内部管理等因素外,开始走上加强研发实力、降低成本之路。
第三个因素是行业政策因素。医药行业的政策敏感性很高,近日我国涉及医药的各种政策也相继出台,涉及GMP认证、药品限价、保健品广告规范、非处方药定价权等各方面。这些政策代表着社会和人民的利益,指引着医药行业发展的方向。
第四,媒体的舆论监督对于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产生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不论是对医疗事故的报道,非法疫苗的追踪,还是对药价虚高的披露,虚假广告的评论,这一切都牵动了消费者原本已经非常脆弱的神经,并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对药品、医疗器械生产厂商和医疗单位的信任危机。
第五种因素是原材料的波动。多年来受中药材市场低迷的影响,我国中药材生产发生萎缩,库存下降,而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药作为营养补充剂逐步进入欧美国家并开始了逐步被认可之路,这些因素都必将带动中药材需求加大。而一旦原材料供应出现缺口,将会直接导致企业利润率下降和市场的不稳定。
“后并购时代”医药企业的战略重点
在以上五种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医药行业的战略重点可能向增强研发实力、降低成本、加强规范性、风险控制上转移,而对于规模和市场的扩张则应该谨慎行事。
其中,加强研发应该是创立和维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举措,需要战略地位的提高和大量、持续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有数据显示,我国制药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多的不超过销售额的3%,多数企业仅为销售额的0.5%~1.0%,而国外大公司的研发费用一般达销售额的10%~15%。作为结果,我国销售的化学药中的97%均为仿制药,出口产品中也多是利润微薄、竞争激烈的原料药,这使得我国企业始终无法占据技术含量高、利润率高的行业顶端。面对研发短板,我国医药企业需要摆脱低端和仿制形象,建立不易模仿的核心能力,研发成为企业一道躲不过的坎。尤其是中药生产企业,推动中药的现代化成为发展的必修课。
降低成本,是我国医药企业维护目前竞争优势的手段。由于石油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扬和人力成本的提高,我国医药企业若继续在低端市场稳固发展,需要建立良好的成本管理机制,同时,这也是配合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举两得之计。
加强规范性,是医药企业长期博弈的必然结果。加强规范性,意味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规范企业行为、强化内部管理、增加患者信任。在媒体、消费者和政府监督三种力量的作用下,假冒伪劣将会成为企业不折不扣的自杀式行为。同时,医学领域新知识的不断拓展决定了现有的医药产品始终是不完备的,医药企业只有树立对社会和患者高度负责的形象、建立合理有效的反馈机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风险控制,也就是医药企业要给自己打预防针。产业链环节增加,企业风险也会相应增加。在专业分工日益精细的条件下,风险控制成为企业安身立命的手段之一。来自研发的风险、来自产品效用的风险、资金链风险、来自原材料市场的风险等成为伴随在企业身边的潜在威胁。至于如何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有理论认为战略联盟能够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
灵活响应是企业追求更高利润的手段,同时也是医药行业为社会健康和安全服务的价值所在。突发性传染病扩散等事件关系公共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企业能够通过灵活响应机制获得利润的同时,可以实现作为医药企业的社会价值,树立品牌形象,达到双赢甚至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