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与管理(一):创新是企业的灵魂



1. 世界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简况 

        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希腊数学家Pappos首先提出了试探法/直观推测法(Heuristics)这一术语,用来描述“进行发现和发明的科学”。以后,这一术语从数学界延伸到科学与工程界,并开始广泛采用“发现”与“发明”的概念。 

        19世纪中叶试探/试凑(Trail and error)法成功地指导人们创造了多种重要的发明与产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示例是美国发明家Thomas Edison。他利用试探法创造了众多的发明专利和产品。但是,其发明创造的成功率是相当低的,统计证明:他的一项发明需要进行5万个试凑方案的试验研究(Terninko等,1998)。 

        20世纪40年代创造了获取发明创新的新概念: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其实质是从创造发明人的心理学角度研究出的心理规律,它被一直沿用至今。它也是至今我国广泛流传和运用的“创新与发明”或“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概念,但是又很少有人知道它的科学依据和使用方法及组织管理。原苏联科学家G. S. Altshuller认为:这类“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学还停留在炼丹术的水平上”,是试图利用简单的试验归纳任何一种创造的技术及其细节。虽然,迄今为止它是发挥组织协同作用的有效工具之一,但是在大系统和复杂问题求解的创新与发明中,它经常是无能为力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作为海军专利审查员的Alttshuller等人在对20万个世界发明专利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系统革新与创造的“发明问题求解理论TRIZ(英文缩写为TSIP或TIPS,即theory of the solution of inventive problems或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TRIZ是俄语发明问题求解理论的英文音译的缩写,即Teorija Rezbenija Izobretatelskib Zadacbd的缩写)”。其初期的知识传授是在监狱里进行的,是一项向相关教授、杰出科学家、音乐与艺术家培训传授的国家级保密的理论与技术,前后动员了上万人参与其研究,成立了100个TRIZ研究院与思考学院。70年代开始出版初步研究总结的著作。并立即被译成德文与波兰文,后被译成日文与英文。但是,它缺乏与社会经济活动,特别是市场经济的结合,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对企业的贡献远不如传入美国经过90年代改进以后的水平。90年代苏联解体后,其技术开始流传到美国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其应用的效果明显超过其它革新与创造的理论与方法,故很快它替代了当时正在美国企业界广泛推广的日本的田口法,成为企业革新改进的新理论与新工具。从90年代中以来,美国企业界与科技界对它进行了学习、应用、改进和发展,截至2003年,已经形成与市场机制融和的实用创新发明理论与方法,即现代美国人提出“TRIZ+QFD+田口的设计法”的系统创新设计与管理理论和方法。它们在美国和东欧得到企业的广泛支持与应用。例如,据Terninko等人2003年的报告:Rockwell汽车公司利用TRIZ理论后使零部件数从12个减少到4个,同时降低了成本50%,Ford公司利用TRIZ后成功地革新了重载汽车轴承的设计。但是,无论是TRIZ还是改进了的“TRIZ+QFD+田口设计法”还不能被认为是最完整的系统设计与系统管理创新的理论与方法。 

        20 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支持下,麻省理工学院MIT的 Nam. P. Suh教授领导下的研究小组提出“公理设计原理(principles of axiomatic design)”理论与方法,把设计建立在科学公理、定理与推论的基础上,它在美国、中国与南韩的制造系统设计与信息技术产品改进中获得可喜的成功。同时,它与TRIZ同样是可直接面授的创新设计学,打破了长期以来设计只能是经验的长期累积的不可直接传授的格局。这种公理设计的致命弱点是其独立公理的假定过于苛刻,企业无法利用它解决大量存在功能交互作用的产品与系统的设计创新问题。2004年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完成对其的改进和应用研究,并把它推广到人力资源管理与新产品研究开发领域中。 

        与此同时,以英国剑桥大学数学系Thomas Beth等人创造的基于数学的“设计理论”是现代设计的数学理论。但是,目前其工程应用还处在等待研究与开发期。 

2 理论创新是工程设计与管理创新的基础 

        我国“两弹”的成功研究蘊含了众多值得学习与坚持的真理,其中在理论设计创新的支持下成功开发“两弹”核心技术、自主设计与开发、过程与管理创新的实践是今天值得传承和发扬的宝贵经验。著名原子科学家邓稼先讲过:“如果原子弹的研究是一条龙的话,那么(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就是龙头”。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同“两弹一星”功臣彭桓武创造的“分子-分母”思维理论(可称为“3/0规则”)和周光召创造的“最大功原理”,成为指导我国成功研究出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依据、思维方法、辨识判据和管理的强有力理论工具。因此,不言而喻的是,创新设计理论必然是工程设计与管理创新的基础,并已受到各个科技大国的高度重视和利用。 

        在最近10年,由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信息技术IT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速化和不参与这一进程带来的边缘化危机,不仅加剧了国内与跨国的市场竞争,而且迫使各国与各个企业需要基于核心技术的产品与服务创新的理论、方法与工具,使已经证明有效的发明创造理论,如TRIZ理论、公理设计理论等备受重视,并根据竞争的需要对它们进行革新与改进。例如,TRIZ理论及其方法工具在90年代传人美国后,经过近十年的学习、运用与改进,特别是经受市场经济的大潮的洗礼,已经发生了重大的革新,而且已经成为许多世界级公司所欢迎、积极学习、研究与应用的革新了的新一代TRIZ理论、方法与工具。他们不仅从革新了的TRIZ理论获得了重大的成功和利益,而且利用TRIZ理论改造企业的文化,形成“TRIZ+QFD+Taguchi method”、“TRIZ-6σ”、“精益-6σ”、“创新的问题求解PS技术”和基于它们的软件工具的发展,同时也有力地推动创新人才的成批培养和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同样,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对爱迪生时代采用的试凑法的低效率高投入进行了扬弃;对流行的头脑风暴法的使用进行了工程程序化与组织化;对Suh的公理设计理论ADT进行了检验,提出了对它的独立公理的修正要求;并从运用的效果提出当今应该特别重视的系统化、实用化的现代创新理论、方法与工具,特别是对改进了的TRIZ和ADT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和利用。根据我们的研究证明,它们是形成、获取、生成与改进包括自主产品设计与开发和管理创新的企业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ies)的核心能力,或称为核心技术。它们正是我国企业迫切需要学习、运用和掌握的创新理论、方法与工具。 

        综上所述,人们应该看到市场经济对现代创新理论、方法与工具的发展和成功起着巨大的推动与检验作用;应该深刻清晰地看到以下现实:在我国至今还不能全面建立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也没有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企业这个创新主力军的创新热情与积极性,发挥他们在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中的巨大作用。这是造成至今我国企业对外技术依赖度高达50%,而先进的美、日等国对外技术依赖度只有5%(任慧大,2004)严重态势的根本原因。如果你的企业想获得自主设计开发与管理的能力,现代最好的方法就是为学习、运用与发展上述创新理论与方法付出努力与资源。 

3 对当代创新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分析 

        在中国经济迅猛的发展中,我们感受到中资企业要获取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竞争优势,必须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而核心能力的建立首先应该建立获取形成自己独有的可再生产品与服务设计与开发技术的第一类核心能力的能力 - 核心技术:创造产品与服务技术的理论与方法。根据我们近十年对当代世界先进创新设计与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分析、研究与应用后认为,虽然目前已经形成了以TRIZ和公理设计理论ADT为两大方向的创新设计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体系,而且有各自的优点,但是在为中资企业学习、掌握与应用它们时,仍然存在一个与中国国情(人文社会环境与市场“气候”)和企业实际结合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对当代创新理论、技术与方法进行革新和改进。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已经形成了对两大创新理论体系的改进与系统综合的构思方案。 

3.1 跨越式发展的范例:中国两弹研究开发的启示 

        根据我国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先进国家工业化的共同实践,我国上下一致的共识是采取跨越式的后发优势发展战略,而不是全部依赖“自主研究与开发”。例如,众所周知,我国是在当时经济不发达、极其艰难的国内外环境和三年自然灾害的条件下,难能可贵地坚持以理论创新与技术创新为“龙头”,通过对国外原子弹与氢弹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在干中学”的实践、攻克难点与创新的跨越式发展成功实现的。因而,设计与管理的创新也应该继续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我们认为,“有所为”首先应该指的是,努力发展国家的教育与基础科学技术和支撑各行各业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即获取中资企业新产品与新服务自主设计与开发能力的创新理论与技术。 

3.2 全球化的研究与开发 

        本世纪初技术与产品研发的最新发展趋势是跨国的研发,利用世界所有可利用的人力与资源条件开展全球性跨国的研究与开发。因此,它可能给我国的设计与管理创新带来新的机遇。虽然我们可以买到二三流的产品设计和制造系统,但是,它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自然而然地从中获得这些先进而有用的创新理论与方法。相反,由于知产权保护与国家利益的要求及对中国和平崛起的恐惧,他们所掌握的先进技术必然是对华封锁的。例如:在中国生产轿车多年的某公司工作多年的发动机厂中方生产经理就未能搞清楚他们已经采用的制造线就是可重构制造系统(RMS)。因为,虽然该厂年年重构与更新的制造系统,但是其重构规划与设计是在国外的公司总部完成的,再在外方人员的监督下在该公司的中国生产厂实施。所以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没有一个外资公司或机构会毫无保留地将核心的设计技术和制造过程技术出售或传授给中方员工的,更不用说创新的核心技术了。所以,创新设计与管理是无法买到的。所以,即使是在外资公司已经开始向中国研发市场进军的条件下,我们也不能不进行独立的设计与管理创新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与应用。 

4.中资企业正在面对严峻的挑战:保持“本土优势”的时间只剩下5-10年 

        过去20年,中资企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增大投资”、“用市场换技术”和“低成本战略”三大要素取得了国内与世界市场竞争的“本土优势”,使当今中国大陆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世界工厂”。虽然迄今为止低价战略仍然是有巨大生命力的竞争战略;虽然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很好;虽然“廉价的劳动力、稳定的局势和不断扩展的中国广大市场”仍然是中国近几年保持的外国资本的巨大吸引力的优势;但是,仅仅依靠“世界工厂”而不建立核心技术优势是不可能长期持续保证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势头的。没有核心技术支持的制造既不能赚到应该赚到的钱,也无法长期保持中资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因为印度、泰国、越南、孟加拉、波兰与罗马尼亚等国正在挑战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如果中资企业没有足够的竞争力去占领巨大的市场就可能被跨国公司或外国公司占领,受益的将主要是外国资本和跨国公司。近两年我国竞争力的国际排名评价从第44位下降为第46名和“中国大陆轿车的生产成本高于在美国底特律的”就是证明。我们更不要忘记,在中国的对外出口中外资公司占据50%以上,在改革的进程中我们还有大量的问题正在解决或需要解决,如三农问题、缩小收入差距等问题。它们的解决只能依靠进一步的改革和众多中资企业的创新与发展。所以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发展和成长的灵魂与不竭动力。 

        在创新方面中资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制因素的制约;缺乏正确的创新理念与理论指导;缺乏独立研发“核心技术”的能力(所谓核心技术指的是对关键技术的改进、创新与再生的能力)。许多中资企业没有能够迅速“做大做强”,而许多中国的上市公司是效益低的,使所获取的净资产回报率低于投资的成本。国外估计中资企业要发展成世界级跨国的一流或超一流的企业起码需要数十年的时间。可是,由于加入WTO,在今后5-10年内中国将向国际开放市场,跨国公司的大批涌入将使中资企业失去其本土优势。国际社会留给中资企业的时间只有5-10年了。因此,摆在中资企业面前的形势是相当严峻的! 

        所以,中资企业必须迅速克服上述弱点。从获取企业创新的核心技术优势角度讲,应该倾注大力气努力提升竞争力、核心技术、跨国反倾销、保护知产权和控制全球销售网络方面的能力!同时,近两年:“反倾销”、“制裁出口敏感技术的中资企业”和“知产权保护”造成对大陆企业的巨大打击和经济损失;以“西班牙埃尔切焚烧中国鞋事件”为代表的德、意与西班牙等国排斥中国制造产品的势头已经形成外交层面的问题;各种“军事与外交威胁与敌对”、“中国威胁论”与“崩溃论”和近期海外关于中国创新能力的众多报道等等加剧了我国企业解决这种危机的紧迫感。 

        但是,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最近指出的:“20世纪最重要、对人类历史有最重要影响的是:第一,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大大增强了生产力;第二,中华民族站起来了。”,并且指出:“最近20年中国崛起的根本原因是:传统中国文化的韧性和中国共产党的韧性。”,“21世纪下半叶世界的形势是经济竞争加剧,是能源的竞争所引起的洲际竞争,将形成北美、欧盟和北亚三大集团”(《世界知识》2004,第二期)。虽然现在我们还要面对众多的困难与问题,但是与“过去的一百年经历的许多问题相比,其严重程度小得多”,“应该对中国(的未来)持乐观的态度”。所以,我们应该承认问题,分析与解决它们,而设计与管理的创新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现存问题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途径。 

        虽然,新近不少人在炒作“以市场换股权”和“通过股权获取研究开发能力”等新概念,但是他们不是一厢情愿就是脱离世界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他们把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行的金融操作个案扩大化成可以投机取巧的企业一般行为,是有害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3点认识: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需要支持快速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经济和可信的防务能力,而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和建立可靠的防务能力的源泉首先需要的是获取创新设计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和建立自己独有的核心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发挥世界各国商家惧怕的“中国人的谋略”,快速和持续地实现我国的伟大发展目标。 

        2、学习、运用和改进现代系统创新的理论与方法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风险规避的需要。虽然我们不可能在几年中形成大量的独有的知识产权,但是可以利用世界知产权保护法规和相关法规(如美国的1930年关税法中的337条款)的局限性,聪明地利用它们而又在法律上不会侵犯国外的知产权或不会陷入被国外公司强行起诉的被动地位。所以,利用知产权保护法律的有限性和相关法规应对知产权保护的投诉,抓紧时间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当代中资企业继续发展的关键,而为了获取关键技术必须学习我国“两弹”研究的成功经验:以设计理论的创新为龙头。 

        3、为建立中资企业的竞争优势需要造就和培养大批掌握创新设计与技术管理理论与方法的人才,而实现它只有在革新设计理论的前提下才有可能。 

        综上所述,企业的创新需要预防或治疗“成功以后的失败”综合症,既应该渐进式的改进革新也需要根本改变企业业绩、利润与员工素质的彻底创新,以致力于渐进式的产品改进与工艺改进和扩大与巩固市场占有率。我们的应该使企业永远保持一个富有进取精神的企业长期目标和利润目标。同时构建组织、管理创新流和在创新中形成组织革新的体制和实干与改进同创新共融的企业文化氛围。此外,特别应该注重研究、发现和支持年轻人的创意、革新与创新活动。上述这些经验都被许多世界级企业的实践所证明是真理,值得研究与重视! 

5 企业和被现代创新理论武装起来的员工是创新的主力军 

5.1 创意、发明创造与创新 

        许多人经常把创意(Creating)、创造力(Creativity)、发明(Invention)与创新(Innovation)混为一谈,而且特别青睐创意或发明专利(Invention pattern),并错误地认为所谓创新指的是创意或发明专利。事实上,创意也被称为创造力或创造性,它指的是生成、产生新构思/想法(Idea)或构想创造新产品/物件的能力。按照我国的专利法,所谓发明指的是,具备创造性、新颖性/先进性与实用性的专利,执行申请日期优先的授权原则,与美国的发明专利授权有区别。后者是执行发明专利构思时间优先的原则。许多人还不知道即使获得发明专利权也未必能保证实施时不侵犯别人的知产权。因此我们应该准确地掌握相关概念的内涵,如: 

61548;    发现(Discovery)。它指的是,“第一次明确表述早已存在的客观事实与现象”。 

61548;    发明(Invention)与创造(Creation)。它们指的是,“第一次提出、造出的东西”或“首先为一项科学或技术难题找到或发现了解决方案、解决方法”。 

 创新设计与管理(一):创新是企业的灵魂

61548;    创新(Innovation)。它是指“第一次应用的事物或方法把发明和创造实用化与商业化,或把新的方法运用于经济活动”的过程。创新的范围广泛,它包含了科技创新,但又不止科学范畴的创新。例如,创新的范畴函盖了产品、工艺与市场的创新,如:新产品的概念、新产品设计、新的物料、市场地域与范围等的开拓、生产流程与工艺的创新与改进、企业的重组或联合、新的领域或新产业的开拓等等。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了成功地将创新的产品与服务推向市场。 

61548;    创造/创造力(Creativity)。它指的是“产生新构思、新主意的能力”。 

        创新包涵了创意与发明。创新指的是构思创意、研究、试验和开发新装置、新方法、新过程/流程和商业化的活动集合,是一个创造上市新产品与新服务并获得成功的过程和艺术,也是一类使创意与发明专利实用化与商业化的社会技术与经济活动的集合。所以,国外有人公开认为“没有创新的发明只不过是一种消遣,(因为)发明经常是用专利的数量和实验室里传出的尖叫声来衡量的。” 

        创新者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能够把灵感与创意或发明投入喧闹市场的洞察力、决心、勇气和努力实践与获得新产品或新服务成功上市整个过程的人。创新者的实例很多,但正如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说的“为了拿出点东西,不可能像那些德国教授,他们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研究蜂蜜的绒毛上。”创新者是发展经济、工业与一切产业的推动者,美国超然领先世界各国的实力在于他大量成功的实用化创新。发明是靠创意的灵感和不断努力直到获得社会承认的发明专利权(知识产权)为止的过程,而创新要做的不仅仅是从创意到发明,而且是要把发明变成为社会承认的产品货物或服务,并获取经济收益的漫长过程,例如:亚历山大8226;格雷厄梅8226;贝尔首先发现了电话,但是,第一架“碳粒话筒”的发明是爱迪生完成的,而电话产品的创新者则是韦尔。对静电感兴趣的威尔逊在1938年就开始对将一个标记转移到一张纸感兴趣,1944年作为CEO的威尔逊对利用这一商机产生了兴趣,但是直到1960年投入$7000后,经过努力才成为静电复印机的创新者。 

        因此,我们所说的创新概念不是通常所说的创意、发明和发现,而是在灵感与发明的基础上使之实用化与商业化的连续社会技术实践过程。只有在这一内涵的统一理解上才能讨论我们经常说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和“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江泽民)和不断改进,应该尽早抛弃只对创意、灵感与发明简单的崇拜,中国式的和平崛起首先需要的是美国式的实用化创新。 

        创新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成功率极低。例如: 

61548; 杜邦化学公司:每年可以产生3000个产品的意念,但只有12个意念成为研究开发的项目,而其中只有1项可变成创新性的突破成果; 

61548; Pfizer药厂:每年生成数以千计的产品构思意念,但只有50%的意念可以进入产品开发的评估阶段,而其中只有约10%的可以达到样品试产阶段,最后只有大约1%的项目能够通过测试获得批准送到医药商店的货架上; 

61548; 美国某个公司所研发(R&D)的专利项目只有10%的项目可以“批产上市”,而只有3项获得上市成功,但是它们为公司创造总收入的98%。 

        创新的另一个个特征是,创新需要化大量的时间与资源,但是一旦创新成功将为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效益和丰厚的利润。从意念产生到上市成功需要化足够的资金与人力,当代流行于科技研发与科学界的说法是“有一分投入就会有一分成果”。同时,虽然人们可以通过努力缩短创新过程的时间,但是从发明到获取成功的产品一定要化时间,如: 

61548; 摄影机从发明到成熟运用化了112年 

61548; 电话:56年 

61548; 收音机:35年 

61548; 雷达:15年 

61548; 电视机:12年 

61548; 晶体管:5年 

61548; 激光器:5年 

61548; 集成电路:3年,等等。 

        创新所需要的发明创意与创造力(创造性)是基于知识库、发明者的性格和思考方法与能力的。发明人所掌握的知识越多且融会贯通的能力越强,则发明创造的可能性就越大。个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她是否适合做发明创造工作和发明人的思考方法,如他们所遵循的发明创新理念、理论与方法决定了其发明的效率与成功可能性。个人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力、注意力、跨专业知识与系统集成的能力、持久力与实干精神等。 

5.2 企业及其被现代创新理论武装起来的员工是创新的主力军 

        创新的历史说明,创新是一项高度创造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以知识为基的社会技术工程,以致力于推出顾客满意的新产品与/或新的服务为目标,需要有为创新构思、实施投入、时间和承担风险。创新者是为此能够承受孤独、非议,甚至反对与讥笑的社会人群。因为历史累见不鲜的事实是,大多数人偏爱的是罗曼蒂克式的灵感创意和发明,大多数知识产权保护者看中的是发明的专利权或知识产权,而创新者不是遭遇重重磨难至少也是历经辛苦的人。 

        创新的历史也正面地说明,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及其被现代创新理论武装起来的员工是创新的主力军。历史与现实的创新者产生于各行各业,活跃于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各个层次。他们的创新提升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越来越多的人有可能享受原来只能为少数“精英”拥有的商品与服务。但是,创新首先需要的是创新者,正如哈罗德8226;埃文斯在其著作《他们创造了美国》中公开的调查结果那样,结论是:不分男女,他们的经历表明,没有厚脸皮的创新者将是失败者。因为,在任何提倡变革的人后面总是跟着成群身上带刺、持反对意见的人。例如:雷蒙特8226;达马迪安由于认为核磁共振或许可用于医学诊断而被看成“大声尖叫的疯子”;西奥多8226;朱因达主张在加州的高山区铺设铁路而被称为“疯狂的朱达”;阿马德奥8226;詹尼尼因为主张建立面向下层社会的银行分行制度而被视为“鲁莽的拉佬”,尽管以后的实践证明他们都是成功的创新者。更有甚者,即使是事业有成的人在从事创新时也难免遭人责备,如在成功地连接一个基因后,年轻的分子生物学家赫伯特8226;博耶因为从事大规模制造人工激素的商业活动而在学术界背上了“骂命”,但是现代重大的生物技术:人工合成胰岛素和基因技术却从此诞生了。 

        更多的创新来自借鉴与融合,而非单项的发明创造。例如,福特汽车公司的亨利8226;福特就直率地说过:“我只是将其他人数百年来研究的成果装配成一辆汽车。”,他创新的“大量流水生产线生产方式”为20世纪美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直到21世纪总结百年管理时,仍然被不屑一顾的“忽略”了。可是福特公司就曾经凭着T型汽车做到了汽车走进发达国家的千家万户。年轻的编程天才加里8226;基尔多和工程师肯8226;澳尔基的创新使计算机不再只为少数人所用,走进了千家万户。皮埃尔8226;奥米德亚利用电子港湾公司创造了“供求民主”。里里诺8226;雷蒙德8226;斯密斯将赌场改造成公共娱乐场所,使拉斯维加斯兴起。 

        所以,人们对创新者根深蒂固的偏见注定了创新者必然遭到艰难的社会景遇。这也是人们渴望获得创新的成果而又极其不公正地对待创新者的社会根源。这种根深蒂固的根源主要产生于固有文化传统的束缚,而更多的则是反映了,即使是在高度发达的国家因为缺乏创新与发明的科学理论使人们无法判别什么是好的发明创新?什么是不好的?是非标准不清。所以,本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普及这一判断标准。 

        但是,应该承认,在全球化的今天跨国公司已经开始了研究开发的国际化,尽管这种发展有时会与个别“国家的利益”不一致,但它至少已经形成了以下一些新的特点: 

61548;    在强有力的组织和系统培训下产生了一批被发明创新理论、方法与工具武装起来的创新人才; 

61548;    把现代的创新过程看成是一种以组织为主体、有企业资源支撑、有组织、系统的行为,它服从于企业的总体目标与战略,在此意义上“创新成果与投入成正比”; 

61548;    现代的发明创新理论、方法与工具是一门精确而且可以传授、系统掌握的科学。 

5.3 企业家与企业领导人的参与和支持是现代成功创新的关键要素 

        现代企业为了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已经纷纷投资建立或委托其它知识公司不断地研究与开发新产品与新的服务项目,首先利用差异化战略运用新产品与新服务项目比竞争对手更快获得上市的成功,夺取前期竞争的胜利,继而再运用不断创新与改进成本与质量的低成本战略、差异战略或专注(专业化)生产战略保持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在合适的商机与条件下再一次重复上述循环已经是公开的商业战略秘密。 

        现代企业创新独具的特征有:(1)它是以公司或企业为主体的一系列商务、研发与工程活动的集合,企业要想获得创新的成功必须努力学习与运用现代最新的发明创新理论、方法与工具;(2)它是以“使顾客完全满意TCS,total customer satisfaction”为业务目标与最终判据的目标实施和系统管理控制;(3)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受到三大约束:激烈竞争的压力(首先把新产品与新服务成功推上市场的企业在竞争中占有优先权),在企业可利用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客户满意的性能质量、交货期与成本售价,最终达到“使(企业的)受益者完全满意TSS,total stakeholder satisfaction”的目的;(4)创新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工程活动的集合;(5)在现代创新理论、方法与工具的指导与支撑下有计划的平台创新与开发将比单项产品或服务的创新与开发有更大的市场成功率和更小的市场风险;(6)企业的创新必须是有组织、能够协同发挥多专业功能交叉项目小组的有效组织与管理。 

        综上所述,既然主流的社会创新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少数孤立无援的单纯创意、灵感与发明活动,它只能是现代企业的一种有组织的社会创新活动和行为。因此,企业领导人与企业家应该正确认识创新的社会技术内涵与前景,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学习与掌握现代创新理论的核心理念、战略与方法已经成为我国大多数中资企业提升市场竞争优势的瓶颈。要想获取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改变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诸多的不利状况,从根本上提升我国企业的国内外生产竞争力的第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取得企业领导人的创新项目的参与、承诺、资源支撑、组织和领导。当大批中资企业的领导人与企业家重视和积极参与企业的创新并培养成批经过严格认真培训的人才之时,就是我国企业创造自己品牌和普遍提升国际竞争力之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90165.html

更多阅读

正能量管理(一):戒烟

2012年6月11日,对于叶敦明而言,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戒烟六周年纪念日。说起戒烟,我也是三进宫的老油条,并不是一次就戒断的。第一次戒烟嘛,因为得了重感冒,咳的厉害,可工作压力大,人又在深圳的异乡,反而抽的更凶了。结果呢,咳出的痰都是黑色的。

投资迷局中的财富未来(一):直面中国,投资迷局

投资迷局中的财富未来(一):直面中国,投资迷局珍园文化   赵梅阳在世界的版图上,只有中国这块最难为投资者看懂,中国进入投资迷局的混沌时代。为此,笔者将撰文四篇,分别为:直面中国,投资迷局;聚焦全球,高端消费;共赢珍园,玉品人生;创新模式,财

金融与投资(六):国际结算中的贸易融资

贸易融资是指银行对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短期融资或信用便利。是企业在贸易过程中运用各种贸易手段和金融工具增加现金流量的融资方式,是企业在贸易过程中充分发挥杠杆作用,以小博大做大贸易的方式。在国际贸

战略与管理(一):战略布局,志存高远

战略,源于古代兵法,词义是指挥军队的艺术和科学,通常也基于对战争全局的分析而作出的谋划。鉴于美国经济学家安索夫《企业战略论》的影响,"战略"一词便开始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中,并由此延伸至社会各个领域。有关企业战略的说法,来自不同

战略与管理(七):战略决策,虚实兼顾

战略决策是解决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问题的决策。一般多由高层次决策者作出。战略决策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它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战略决策是战略管理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其起着承前启后的枢纽作用。战略决策依据战略

声明:《创新设计与管理(一):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为网友长发在船头舞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