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吸收式中央空调市场更加硝烟弥漫:广州日立冷机将新建工厂生产吸收式中央空调产品的消息在行业内引起的余波还没有平息,5月又炸响了日本川崎与清华同方成立合资公司参与中国市场竞争的炸弹。面对着加入WTO后的国内竞争国际化的最新形势,行业内的各企业在战略战术上将采取哪些调整来迎接新的挑战呢?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日益受到外部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企业认识外部环境的目的,是想了解企业受到哪些方面的挑战与威胁,又会面临怎样的发展机遇。从环境的各个组成方面来看,需要对哪些方面做出必要的反应,对哪些方面施加影响,而对哪些方面可以置之不理。企业要进行战略管理,首先必须全面、客观地掌握外部环境的变化,以此为基础和出发点来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那么,吸收式中央空调行业的外部环境又如何呢?本文将分别从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主要竞争对手等方面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力争准确地把握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方向。
吸收式中央空调行业的宏观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指的是对所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都会产生影响的环境方面,包括那些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影响到一个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因素,需要从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全球化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这些因素对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选择的影响。这些宏观环境因素似乎与企业经营的联系不太紧密,但实际上它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更持久、更深远的影响。企业只有在把握外部环境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顺势而为,才能获得健康发展。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经济政策,判断目前国家经济是处于何种阶段,是萧条、停滞、复苏还是增长,以及宏观经济以怎样一种周期规律变化发展,从而使行业内的各企业能够制订适合本企业的相关战略,指引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从中国经济近几年的运行状况来看,自1997年以来的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与负通胀为代表的经济萧条期已经结束,在2003年出现拐点,目前经济运行已经渡过复苏期,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已经来临,虽然其上升阶段可能是平稳和缓慢的,有些时候还有可能出现下调,但是其基本运行趋势已经形成,在2004年GDP增长9.5%的基础上,2005年第一季度GDP出现9.4%的高增长势头,显示出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无穷潜力。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一季度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在经济增长的出口、投资和消费的三架马车中,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强劲有力;而积极的财政政策虽然被稳健的财政政策所取代,宏观调控正在持续发生作用,但是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比去年同期增长22.8%,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明显;随着消费结构的逐步升级,消费比去年同期增长13.7%,而且整个市场潜力巨大,消费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持久的推动力。因此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明显表现出中国经济自身内在的动力和活力。从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中我们看到,中国经济出现了经济学理论中的投资乘数效应:当投资增加后,将逐步提高有效需求,由此引起更大的GDP的增加。我国政府在前几年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政府投资的力度,其目的就是希望带动更多的民间投资,来刺激经济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在投资乘数效应的作用下,民间的投资被带动起来,导致我国经济出现了近几年的高增长。当然,由于短期经济增长过速,由政府主导而民间投资跟进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使原材料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水电油运等成为瓶颈,因此从2004年开始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增长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行业景气状况也会出现一定的反复,但改变不了宏观经济中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在挤出经济增长中的部分泡沫后,中国经济将会更加健康地成长,新一轮周期性繁荣趋势不会逆转,发展前景是乐观的。 因此,在可预见的五到十年里,虽然还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深入,东北大振兴,中部要崛起,再加上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等大事件对经济发展的强劲牵引,中国经济将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而行业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稳定地发展,市场规模将出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将为本行业和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政治法律和社会文化环境分析从某种程度而言,政治法律就是政府的政策。在中国,政策的大方向决定了未来的“游戏规则”,不同的政府政策会对吸收式中央空调行业带来不同的影响。1989年中国政府正式加入《限制破坏臭氧层物质蒙特利尔议定书》,禁止使用部分氟里昂制冷,直接推动了吸收式中央空调行业的快速发展。自2002年以来,受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尤其是高耗能行业快速发展的影响,电力需求持续高速增长,而电力供给却无法满足旺盛的需求。据最新统计,近几年电力供应紧张已成定局,中长期电力紧缺的趋势依然存在,特别是夏季和冬季电力供应不足,将推动吸收式中央空调等使用燃气为燃料的产品来代替电制冷产品,以削减夏季电力高峰负荷,优化能源结构。政府的环保政策,“西气东输”的基本实现,促使使用天然气这一清洁能源和零污染的溴化锂冷媒的吸收式中央空调产品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加入WTO后逐步降低进口关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使较多利用进口零部件的企业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但是,在参与国际竞争方面则是有利有弊。而加息则不可避免地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宗教信仰、教育水平、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等情况,对企业的战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环保意识的提高就对本行业的发展有利;而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文化娱乐等方面追求的加强,则对本行业的发展具有正面影响。总而言之,政治法律和社会文化环境对行业是:利弊互见,整体向好。技术环境分析
企业的技术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技术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对于行业内的企业,需要特别关注所在行业的技术发展动态和竞争者技术开发、新产品开发方面的动向。新技术的快速扩散使得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幅度缩短,给那些能快速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公司带来了竞争优势,最先导入新技术的企业通常能够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回报。大连三洋制冷有限公司在1992年以引进日本三洋的新产品新技术打开市场,迅速改变了行业的竞争格局,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因此,需要密切关注技术环境,及时了解是否有当前技术的替代技术出现,并发现可能给企业带来竞争利益的新技术出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吸收式中央空调行业的技术水平处于成熟阶段,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较难出现突破性的技术,行业内各竞争企业基本上是进行产品改良,因此,仅从当前来看,技术因素不会对竞争格局带来重大改变。全球化环境分析
全球大环境包括相关的新的全球市场,还包括正在变化中的重要的国际政治事件,以及全球市场重要的文化和制度特征。企业不仅需要注意本国市场,还必须时刻注意新的全球市场,以及那些正在发生变化的市场。许多全球市场正在变得无国界、地区界限模糊和一体化,企业除了要考虑机会,也要注意潜在的威胁。中国加入WTO后,为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扫除了许多障碍,许多国外知名的企业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例如2005年日本的吸收式中央空调企业川崎和日立开始进入中国,国内市场的竞争已经明显的国际化了。与此同时,在中国设厂的企业也可以利用WTO的相关规则,走出国门,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逐步使本行业向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格局演变,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这也将成为行业企业的必然选择。宏观环境的综合分析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进继续扩大,市场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从而激发出各个方面,特别是民间所蕴藏的活力和创业的积极性。我国政治环境稳定,重大方针政策将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巨大的市场潜力将不断扩展,随着中国加入WTO后的持续效应,境外资本将会进一步加大向中国的投资力度。在未来几年里,国家仍可能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投资将保持稳定的增长,消费增幅将稳中有升,出口将在对外贸易摩擦中不断克服各种壁垒而继续增长,进口保持较快增长,使大多数行业企业处于一个总体较为有利的外部宏观环境中,机遇大于风险, 我国的宏观经济的总体趋势是乐观的。从上述宏观环境来看,几大环境因素构成了企业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它们为本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或带来机遇或构成威胁。这些因素企业本身虽不能控制,但是企业要努力分析和把握住环境中已经存在的或者可以预见的机会,并尽量规避、降低甚至消除宏观环境对企业所形成的威胁。吸收式中央空调行业的竞争环境分析外部宏观环境决定了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大方向,然而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竞争特征,因此,每个企业都必须密切关注本行业和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明确判明行业的发展阶段和竞争结构,以便随着行业演变的进程而进行战略调整。我们首先应用行业生命周期理论判断行业处于哪种发展阶段,然后再通过影响行业竞争的力量模型对行业所处的竞争环境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从而使各企业把握住行业发展的趋势,为进行战略制订打好基础。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行业环境是指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具体环境,企业只有掌握了行业环境的信息,才能及时对其变化做出反应。行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市场和行业的发展是一种由生到死的过程,在通常情况下,根据销售增长率的变化,行业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并且有着各自的显著特点。一般来看,它呈现为由低速增长到高速增长,再由平缓增长到衰退的一个波浪型运动过程。如下图所示。行业生命周期图
LIndustry Life Cycle 属于暖通空调行业分支的吸收式中央空调产品,从四十年代诞生以来,已有六十年的历史。我国研制溴冷机起步于60年代初期,至今已有四十多年历史,但是前二十年国内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行业真正得到迅猛发展是在九十年代初,代表着世界吸收式中央空调行业最先进技术水平的日本三洋公司,与国内制冷行业的龙头企业大连冷冻股份有限公司强强联手,在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资成立了大连三洋制冷有限公司,生产和销售具有九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吸收式中央空调,被媒体誉为“在吸收式中央空调行业实现了二十年的跨越”,从而引领整个行业迅速与世界水平接轨。经过十多年的竞争和发展,国内一些优秀企业采取了技术引进、合资、独立开发等方式,在技术上逐渐缩小了与三洋制冷的差距,使行业的总体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贡献。从吸收式中央空调行业的生命周期来看,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后期为行业的投入期。而从九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末期为行业的成长期,在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影响下,许多电制冷和锅炉行业的企业受高额投资回报率的吸引纷纷进入本行业,行业内企业一度达三百余家。进入1997年后,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回落,市场容量不再增加甚至有所减小,激烈的竞争迫使绝大多数企业退出本行业,到目前行业内仅有三四十家企业仍在参与竞争,行业进入了成熟期。需要注意的是,行业演变并不总是遵循着完美的波浪曲线,有的行业衰退后又重新振兴,有的行业会跳跃过某个阶段。另外,整个经济中的周期性现象和某个行业的演变也不易区分开来,而且企业通过革新产品等措施可以影响生命周期。因此,这种波浪曲线往往呈现出更加复杂的运动形式,具有不同的竞争特征。由于行业的生命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受宏观经济周期的影响,而且由于中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空间很大,再加上产品的升级换代等,而中国经济仍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决定了在今后若干年内,吸收式中央空调行业的成熟期不仅很长,而且会随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出现同步增长,市场规模同步扩大,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影响行业竞争的力量分析
美国著名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指出:构成行业竞争结构的除了行业中现有企业之间的直接竞争外,和本行业密切相关的行业构成了行业的竞争环境:包括潜在的进入者和替代品生产者的威胁,以及购买者、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正是这些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共同影响和决定了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和获利能力,并对行业内企业产生了直接的作用。在吸收式中央空调行业的成熟期内,这几种力量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企业必须认清这几种力量的强弱对比和对本企业的影响程度,为战略制定做好准备。竞争首先来自于行业的潜在进入者。由于日本吸收式中央空调行业已经进入衰退期,激烈的竞争使行业内企业出现微利甚至亏损,因此部分企业把投资向国外转移,除了三洋和荏原在九十年代率先进入中国市场外,2005年川崎和日立作为潜在的进入者,参与行业的竞争。然而,要进入处于行业成熟期的市场,要达到同行业内现有的主要企业相似的规模经济,除了需要准备大规模的投资外,还需要为完成产销准备而花费的最为宝贵的时间,因此,如果新进入者不能迅速进入市场并取得成本或者价格优势,则在进入初期遭受亏损是十分正常的。如果再加上现有企业的激烈反应,则新进入者的处境将更加艰难。由于新进入者必然造成行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将会导致产品价格进一步下跌,将会迫使处于行业成熟期的企业利润更加减少,将使行业内各企业爆发出新一轮的竞争。竞争来自于替代品的威胁。替代品能够提供本行业相同或相似的产品与服务,当替代品的价格下降或者用户改用替代品使成本下降时,替代品带来的竞争压力将会增大,从而迫使行业内的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因此,行业内的企业在决定采用阻碍替代品进入该行业的战略,或者把替代品作为一种不可避免相冲突的关键力量并以此制定战略时,都必须分析替代品行业的趋势,明确两个行业的优劣所在,进而采取正确的战略。电制冷作为吸收式中央空调的主要替代品,不论在行业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始终是最大的威胁,为本行业产品的价格设置了上限,严重限制了行业的利润。虽然近几年电力短缺对本行业的发展有利,而且由于西气东输的基本完成,市场潜力逐步扩大,但是电制冷与吸收式产品的竞争将长期存在下去,用气还是用电将成为今后双方竞争的主要焦点。正是由于有电制冷这个替代品的存在,导致吸收式中央空调行业利润被大幅度压缩,对行业的发展形成了非常大的制约。供应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很大影响力。强有力的供应商能够压缩行业的获利能力,迫使企业提高购入成本,而在企业不能通过产品涨价来弥补成本增加时,则非常容易陷入困境。吸收时中央空调行业目前处于成熟期,为降低价格而降低采购成本必然成为企业的重点工作,但是近几年来,相对于钢材和铜材等主要原材料供应商的强势地位,中央空调行业由于讨价还价的能力相对较弱,在原材料涨价的大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只能被迫接受钢材等原材料的价格上涨。由于受到电制冷的制约,再加上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引发的过度竞争,行业内的企业很难通过涨价来消化原材料涨价转嫁的成本,因此供应商的涨价就进一步压缩了中央空调行业企业的利润空间。买方对行业内的企业竞争形成制约。用户对行业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同行业中企业进行讨价还价的能力,他们迫使企业降低价格,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更多的服务,并使行业内的企业互相对立,从而降低企业的获利能力。由于行业处于成熟期,各主要企业的产品的差异化程度较小,同质化严重,再加上各企业生产能力过剩,销售趋向饱和,目前处于买方市场,企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而随着行业的成熟,用户也变得更加理智,用户经常采取“招标采购”这种方法,来加剧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从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因此,用户的影响力非常大,企业被迫以较低的价格供货。从行业的总体的发展趋势来看,价格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企业要想改善这种不利的战略地位,只有进一步进行用户选择,进入对价格敏感程度较低的细分市场,来获取相对较高的价格和利润。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吸收式中央空调行业已经进入了成熟期,市场规模增长不快,各企业生产能力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而从影响本行业竞争环境的几种力量来看,随着川崎和日立作为新竞争者的加入,在未来几年内竞争将更趋激烈;电制冷等替代品与吸收式中央空调产品的竞争将长期存在,对产品的价格和利润形成严重制约;主要原材料涨价的趋势已经形成,正在导致产品成本上升;而伴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和用户的不断成熟,行业内企业在与用户的关系中开始处于不利地位。这些状况,在前几年已经或多或少地出现,但是随着2004年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和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而更加明显,再加上2005年新竞争的加入,行业内企业将在未来几年内呈现出更加激烈的竞争式态势来。在这种行业环境中,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呢?
吸收式中央空调行业的竞争对手分析
处于行业成熟期的吸收式中央空调行业,虽然宏观环境比较有利,市场规模有逐步扩大的趋势,但是行业环境却比较险恶,各种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一个或者更多的竞争者感受到了来自其它企业的压力或者是看到了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机会。一个企业挑起的竞争,必然对其它竞争对手产生显著的影响并引起抵制这种行为的反击,这是一种博弈,每个企业都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当本企业挑起某项竞争时,固然有可能获得短期利益,但是当其它企业采取类似或者其它方法进行反击时,很可能会恢复到原来的竞争局面。例如某企业采用低价来争夺市场份额时,短期内其市场份额可能上升,但是当降价手段被竞争对手也采用时,就会在整个行业内引发价格战,则所有企业的收益都会降低,导致全行业的获利能力下降,甚至有可能出现全行业亏损的恶劣局面,这是应该力求避免的。然而,我们无奈地看到,由于在行业成熟期内,行业的增长相对缓慢,各企业的生产能力出现过剩,而产品却出现同质化,企业为求得自身的发展必然会进行争夺市场份额的斗争,而价格战就成为各企业明知不可取而不得不采取的主要竞争手段。那么,行业内的主要企业的状况如何呢?能否经受得住价格战的残酷考验呢?企业间竞争往往是影响行业竞争力量中最重要的一种,这种竞争是一种全方位的竞争,比拼的是综合实力。在本行业中,几个主要竞争对手依次为三洋制冷、长沙远大、江阴双良、烟台荏原、青岛LG和上海开利,以价格战为主要手段的竞争呈涉及面广、深入而持久的态势。大连三洋制冷有限公司是由日本三洋电机株式会社、大连冷冻机股份有限公司、日本日商岩井株式会社于1992年成立的中外合资高科技企业,成立十多年来,一直把产品差异化战略作为竞争战略,以高技术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服务去满足中高档客户的需求,位居行业第一集团,处于行业的领导地位,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三洋制冷实施国际先进的现代管理,综合管理水平高,行业内知名度高,品牌信誉好,第一个在同行业取得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AS1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成为目前中国同行业唯一的绿色环保产品,并在2002年荣获国家质量管理的最高荣誉——“全国质量管理卓越企业”的光荣称号。但是在进入行业成熟期后,由于同主要竞争对手在技术质量上的差距逐渐缩小,而和采取成本领先战略的行业内大多数竞争对手相比,在价格上处于相对劣势,虽然努力利用产品的差异性尽量维持价格,不主动挑起价格战,但利润仍然逐渐降低。面对这种因价格战而造成的不利局面,三洋制冷应该如何发挥已有的产品差异化战略的优势,如何通过战略调整企业内部战略资源的整合,来弥补成本方面的劣势,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成立于1988年的远大空调有限公司是中国的私营企业,自1992年开发成功直燃机后,就采取了集中化战略,集中全力发展直燃式制冷机,具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产品开发能力较强,在直燃式制冷机方面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营销手段灵活,位于行业第一集团,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近几年来,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份额开始下降,为扭转局面,主动参与到价格战中:对于有把握的项目,努力维持较高价格;对于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项目,以超低价格冲击对手;同时开始开拓海外市场,参与热电冷三联供等细分市场的竞争,以求获得较高的收益。但是销售队伍不稳定,产品质量上还有待提高。成立于1985年的江阴双良空调有限公司,是吸收式中央空调的先驱企业之一,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和经验。由于具有先行优势,产品多元化,销售网络覆盖广,用户群较为广泛,营销手段多样化,因此在九十年代初期前具有领先的市场地位和良好的市场形象。但是,自从三洋制冷在九十年代初以高技术高质量的产品进入高端市场后,双良由于在技术方面差距较大,市场定位降低,被迫在中低档市场厮杀,采取成本领先战略与竞争对手抗衡。为改善不利的局面,1998年一度与美国特灵进行合资,但由于双方矛盾较大,2000年解除合资关系,对企业生产经营冲击较大。2003年在上交所上市后,以充裕的资金与行业内企业进行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但是,根据双良股份2005年3月份监事会公告,取消和变更了部分募集资金对中央空调及相关联产品的投入,认为继续投入风险很大,改为投向化工产品,以分散单一中央空调产品的风险,开始走多元化的道路。该公司虽然在中央空调领域已不再具有优势,但仍然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在部分细分市场上仍有很强的竞争力,顽强地固守着第一集团的地位。烟台荏原空调设备有限公司是由日本荏原公司与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于1996年共同投资的企业,主要在国内市场进行销售,并有部分产品返销日本。和三洋制冷相比,由于没有赶上行业的高速成长期,而恰逢中国经济处于低潮时开始生产经营活动,因此,虽然也是一家外资企业,但由于没有三洋制冷的先行优势,只能以低价参与竞争,由于其技术、规模和成本等方面处于劣势,尚无法对第一集团形成较大威胁,目前位居第二集团。青岛LG空调有限公司,原来是由韩国LG集团和青岛同和集团在1998年成立的合资企业,后改为由LG独资,全部采用LG的技术。和烟台荏原相似,由于错过了行业高速增长期,在中国经济低潮期才进入中国市场,因此生产经营颇为困难。韩国LG集团于八十年代引进日本三洋七十年代的技术,虽经技术升级,但其目前的技术水平在中国不占优势,采取的是成本领先战略中的低价低值战略,主要面对的是对价格非常敏感的低端用户市场,产销量不多,属于行业的第二集团。上海一冷开利空调设备有限公司是由上海第一冷冻机厂和美国开利公司共同组建的合资企业,成立于1995年。上海第一冷冻机厂是吸收式中央空调行业的先行者之一,但其自有技术一直无法取得突破;而美国开利虽然在电制冷方面威名赫赫,但是在吸收式领域内其技术水平与日本三洋所代表的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双方的合资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在行业内所处的竞争地位,市场占有率不高,而且其兄弟企业生产和销售电制冷产品,有时会发生内斗,没有发挥出行业内第二家合资企业的优势,经营状况不理想。除上述行业内的现有企业外,两家新进入者的实力也不容忽视。2005年5月,清华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与日本川重冷热工业株式会社合资成立同方川崎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参与中国市场竞争。清华同方为中小型电制冷的生产企业,此前未曾涉足吸收式中央空调行业,但比较了解国内市场;而川崎是日本行业内的知名企业,但较少参与中国市场。双方寄希望通过合资来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以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据了解,川崎基本上是以小型产品为主,对于中大型产品,采取若干台组合在一起的解决方案,具有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的可能性,但是这种解决方案能否被喜好大型产品的国内用户所接受还是未知数。而且,如果不能迅速形成产销规模,降低成本和价格,则有可能陷入经营困境。总之,该公司是今后行业竞争的一个变数,很有可能在两三年后跻身第二集团。广州日立冷机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一直生产电制冷等产品,以替代品的形式与吸收式中央空调行业进行着竞争。为了进一步扩展市场,2005年宣布进入本行业,在广州建立新工厂,预计2006年正式进行生产。由于行业知名度不是很高,再加上也存在同方川崎相类似情况,因此前景不是很乐观。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对策,则吸收式中央空调只能成为该公司电制冷产品的拾遗补缺产品,能否在三年后赶上第二集团还存在很大的疑问。通过对行业内主要生产商的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到,三洋制冷、长沙远大和江阴双良处于行业的第一集团,占据着70%左右的市场份额,虽然面临着二线品牌的冲击,但其地位难以动摇。烟台荏原、青岛LG和上海开利等属于第二集团,努力以低价格来冲击市场,扩大生存空间,同方川崎和广州日立在两三年后有可能跻身第二集团。而随着竞争的持续,其他小企业则只能在某些细分市场的夹缝中生存,并且随着竞争的持续而逐步退出本行业,其市场份额将主要被第一集团所瓜分,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有可能重现中国古代从春秋到战国七雄的竞争格局,将上演出一幕幕新的竞争大片,未来的合纵连横将更加精彩!吸收式中央空调行业的展望
通过对外部宏观环境、行业竞争环境和主要竞争对手的逐层分析,我们可以基本判定:企业的宏观环境总体向好的方向发展,中国宏观经济的新一轮景气周期已经来临;行业虽然处于成熟期,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规模有适度扩大的趋势,但是行业环境相当严峻,行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行业内的前六家企业占据着90%左右的市场份额,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价格战愈演愈烈,并且将随着川崎和日立的加入而更加残酷,预计在新进入者投产前,将在2005年末和2006年上半年开始进入更为惨烈的新一轮价格竞争中,企业利润将更加微薄,部分企业可能出现微利甚至亏损,行业将可能陷入危局。面对这种可能的前景,除了寄希望于2008年奥运会前后市场规模的扩大而使竞争强度得到缓解之外,更重要的是行业内的主要企业能否摆脱价格战这把既伤敌又伤己的双刃剑,根据各企业自身的内部条件,及时进行战略调整,采取进入新的细分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进行产品多元化等战略方案,打出一片新天地,通过共同努力确保行业和企业在竞争中得到健康发展。外部环境已经明朗,各企业将进行怎样的战略选择呢?我们拭目以待。作者 徐新跃:大连理工大学MBA,目前担任大连三洋制冷有限公司生产统括本部副本部长兼生产管理部部长,负责公司生产经营相关联工作的统筹管理,具有比较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邮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