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未来发展战略规划 中国电力企业着眼于未来的战略选择



一、 引言

  一个特定市场急剧变化的时刻,是处于此市场中的企业重新洗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时刻。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中小企业可以依凭正确的战略指引,在变革中崭露头角;同样,如果没有抓住机遇,适应变革,应对挑战,原先处于市场领先的企业也极有可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败下阵来,甚至遭受被淘汰的命运。

  当前,电力市场正处在上述这样一个变革当中。原因有两点。一是能源行业的市场化进程促进电力市场进行变革。从2004年开始的电力短缺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形成了强力的制约,尽管政府频频出手进行宏观调控,但常常捉襟见肘、顾此失彼。一方面,政府希望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另一方面,政府不得不在电煤、电力、电网等各个环节的矛盾中充当消防员的角色。这也促使政府下定决心促进电力企业朝着更合理的市场结构进行变革。二是全球性能源紧张促使中国电力企业必须在变革中壮大实力,迎接国际挑战。专家估计,2020年中国能源需求问题预计将达到36亿吨标煤以上,其中对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的需求将分别达到30亿吨、6亿吨、1700亿立方米和1.58万亿千瓦时。按这个水平,2020年中国将进口石油4.5亿吨、天然气500亿立方米。到目前为止,我国石油供应的40%来自于国际市场,专家预计未来这个比例还会大大增加(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在出席由复旦大学举办的“上海论坛”时做出如上预测)。电力产业是一个供求刚性非常强的行业。由于电源建设周期长,电量产出难于调节,因此要么出现电力过剩,要么出现电力紧缺。从我国电力史来看,过剩和紧缺从来都是紧密相连的。电力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利用国际电力供求关系缓解国内电力供应的刚性冲撞,对我国的能源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电力企业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地域上都比较分散,各自占据着小部分电源,在政府政策指导下,进行战略、策略都十分雷同的竞争。截至2004年年底,全国发电设备容量达到44070万千瓦,最大的独立发电商华能集团的装机容量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7.6%。除五大发电公司之外,其他数十家发电商更是占据着全国总装机容量的66%。各大发电集团当前主要的战略非常相似,利用我国近两年来电力紧缺的局面,大力推进电源建设,扩充装机容量;极力向上下游拓展,缓解原材料供应带来的经营风险。

  这样的战略选择与其说是针对未来不确定的战略手段,不如说是形势所迫之下的无奈之举。产业链各环节的矛盾是企业经营一个永恒的话题,缺乏对行业长远期发展趋势的判断,以及基于此判断而提出的战略安排,是当前我国电力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那么,到底未来中国电力市场将如何发展?中国的电力企业从现在开始如何积累在未来竞争中取胜的核心竞争力?在下面的文章我们围绕这两个问题论述并提出一个清晰、完整的解决方案。

  二、 我国电力发展沿革

  《大学》有言: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其先后,可近道矣。

  马克思哲学也认为,内因和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量,而内因是主要动力,了解我国电力企业的内在动力,必须从电力发展的历史着手。如果从1882年英国商人立德尔创办上海电气公司开始算起,中国的电力发展已经走过了123年的历史。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我们大致可以将这123年的历史作如下划分:

  阶段一:从1882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阶段。这段时间中国处于政治动荡时期,电力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电力主要用于旧中国新兴的工业事业,以及主要大城市照明用电等。

  阶段二:新中国成立到1988年。建国后,党中央非常重视电力事业的发展,1953年11月,中共中央在批准燃料工业部党组报告中指出,煤、电、石油工业是国家工业化的先行工业。这段时间政府监管部门屡次调整,也反应了新中国在能源管理上诸多尝试。由国家主导的火电、水电建设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核电与其他新能源发电也初具规模。到1987年年底,我国发电设备总装机容量已超过1亿kW。这是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

  阶段三:从1988年至2002年。1988年国务院国发[1988]72号文提出“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的20字方针,中国电力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同年,中央批准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五个跨省电网电力联合公司,各省成立电力公司。1993年电力工业部制定了“公司制改组、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的改革战略,落实中央“政企分开”的精神。1994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电力集团公司。1996年,国家电力公司成立,五大发电集团、各省电力公司、山东华能、华能国际、北京大唐几家海外上市公司统一整合在国家电力公司的框架下。这标志着中国电力资源由“分”最终走向了“合”。

  阶段四:2002年至今。2002年国发[2002]5号文“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同意了由国家计委提出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拉开了电力体制改革的序幕。改革的目标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公平竞争、开发有序的电力市场。根据改革方案,在“十五”期间实施厂网分开,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实行竞价上网,开展发电企业向大用户直接供电的试点等。通过资产重组,原国家电力公司的发电资产除了少部分有电网公司保留外,其他全部注入到了新组建(华能集团除外)的五大发电集团中。根据规定,各发电企业在各区域市场中份额原则上不超过20%,装机容量控制在3200万千瓦左右,形成了一个实力均衡、市场平均,有利于竞争的局面。至此,在经历了6年时间的政府完全管理的“国家电力公司”时代后,中国电力市场再一次走向了“分”。

  三、 当前国际、国内能源局势

  自二战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全球能源的争夺日趋白热化,甚至不惜以战争的形式进行,这是因为能源几乎成为后工业时代经济发展的支柱。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世界上消耗能源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能源总消耗的25.4%,但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2.12%。相反,欧佩克组织成员国石油储量占到全球石油总储量的76.6%,出口量占全球石油贸易总量60%,因此也频频成为以美国为主导国际“反恐”战争的舞台,其中能源利益不言自明。就电力来说,美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电力工业。1999 年全国装机容量为 84 531.2 万 kW,其中火电的装机容量为 62 194.4 万 kW。煤电在美国电力工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99 年煤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 55.7%。但美国煤炭的已探明储量和可开采储量分别占到全球的第一和第二,基本上满足了国内发电需要。

 中国电力企业着眼于未来的战略选择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及对全球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加,一度淡化了能源对经济的贡献。但从本世纪开始,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以及国际能源市场趋紧,能源问题再一次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目标。

  中国目前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已经超过消耗量的1/3,且还在不断提高,2010年将达到40%。从2003年开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石油第二大进口国和消费国,仅次于美国。在电力方面,截至2004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为44070万千瓦,其中火电、水电、核电分别为32490万千瓦(73.72%)、10826万千瓦(24.57%)、684万千瓦(1.55%)。发电量为21870亿千瓦时,其中火电、水电、核电分别为18073亿千瓦时(82.64%)、3280亿千瓦时(15.00%)、501亿千瓦时(2.29%)。电源结构以火电为主,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所占比重较少,电煤资源与运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煤炭、电源、电网市场存在着体制性的矛盾,尽管发改委不断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但到目前来看,效果并不理想。

  从宏观层面来看,当前国际、国内的能源局势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一、能源过去、现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国际政治的焦点。政治为经济活动设计规则,也一定程度上服从于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新能源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国家能源结构当中,但在15年的时间内不会动摇石油、煤炭的能源地位。三、各个国家正在加速原始能源向电能转化的比例,使未来电源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四、能源紧张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甚至可以说,未来二十年谁控制了能源供应,谁就把握了自己的经济命运。

  四、 我们当前电力企业现状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我国电力发展的历程。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如下四点:

   1、 市场份额分散与行业垄断并存。

   2002年,按照国发[2002]5号文件提出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原国家电力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华能集团直接改组为独立发电企业,其他发电资产通过重组形成了四个发电集团,并且规定每个发电企业在各电力市场中的份额原则上不超过20%,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打破原来省际之间的市场壁垒。

  因此,我国电力市场就形成了以五大发电集团为第一梯队的中央直属发电企业,以及一批省级电力企业集团这样一个竞争结构,五大发电集团不论在资产资质上,还是在人才队伍上,都带有深刻的原国家电力公司痕迹,发展基本均衡,竞争地位并未有大的变化。各省级电力企业割据一方,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坚守地方阵地,但无力与五大发电集团竞争。市场份额分散成为我国电力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截至2004年底,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五大发电集团装机容量分别占到全国总装机容量的7.6%、7.6%、7.0%、6.4%、5.5%,五大集团装机容量之和占到全国总容量的34%。按照国际通行的行业前五大公司市场份额占总市场份额40%以上的垄断标准,我国电力企业在规模上远远没有形成垄断。

  然而客观上,电力企业的垄断一直存在。“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也指出,垄断经营的体制性缺陷日益明显,改革的目标在于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2002年至今,虽然国家电力公司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组,也实施了形式上的网电分离、政企分开,但在引入竞争方面并未有很大改观。政府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刚性手段增加了电力市场不确定性,加上煤炭、电力并未也不能同步完全实现市场化所带来的风险,使外资再经历过一段短暂的投资热潮之后,纷纷退出中国电力市场,而电力投资规模让民营企业望而却步。

   2、 内在的发展动力与国家宏观调控并存。

  也就是从2002年开始,我国陷入了新一轮的电荒当中,继2003年全国21个省市出现拉闸限电之后,2004年达到缺电高峰,全国24个省市出现了拉闸限电,2005年专家预计用电高峰期间电力缺口达3000万千瓦。电力供应紧张,客观上刺激了电源建设,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电源建设热潮。2004年前两个月,各地报送到国家发改委要求批准建设的项目,就已达到全国现有装机容量的2/3,总容量高达2.5亿千瓦,其中强烈要求今年开工的就有1.4亿千瓦。

  另一方面,国家加大了对占工业用电大部分比例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重工业的宏观调控力度,意图为高涨的经济发展降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同时,发改委联合环保总局使用不同手段对电源建设进行了严格的审查。专家估计,2006年我国电力供求基本均衡,就目前在建的规模来看,从2007年开始我国将陷入下一轮电力过剩的怪圈。

   3、 各电力企业竞争与合作并存。

   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后组建的五大发电集团诞生开始,我国电力紧张就越来越明显。因此,各大发电集团并未形成实质性竞争。相反,为了扩大话语权,增加和政府、监管部门、电网公司讨价还价的砝码更多时候采取了合作的方式。另外,在人际关系上,从国家电力公司分拆出来的五大发电公司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长远来看,五大发电公司未来的竞争必将是激烈的。现在各公司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对未来的竞争成败埋下伏笔。电力企业是一个规模效应比较强的行业,某些电力企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不惜采取违规(不待发改委审批直接上马)方式迅速扩大装机容量,这种不按规则出牌的行为大有越演越烈之势,政府监管部门一定程度上也无可奈何。

   4、 立足国内市场与“走出去”战略并存。

  电源建设的速度落后于经济发展对电能的需要,因此才造成今天电力紧张的局面。

  立足于国内市场,加快电源投资,就成为目前国内各大电力集团主要任务。

  中央提出“走出去”战略,目的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各发电集团响应中央的号召,在走出去方面作出不少可贵的尝试,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总起来看,我国电力企业在走出去方面还限于政治需要的层面,并未从真正意义上勾画国际能源公司的蓝图。

   5、 电力需求旺盛与电煤供应紧张并存。

  随着电力供应的紧张,处于上游的电煤供应自2004年以来屡屡发难。国家主导的煤炭行业市场化进程使得电煤价格一路飙升,标煤采购单价比2003年上涨了三成多。由于电力需求旺盛刺激的电煤供应紧张,还体现在交通运输过程中。据铁道部统计,全国铁路货运请车满足率却由2003年的51.5%下降到35%左右,这也反应出运力紧张已经成为造成电荒的重要因素。

  各煤炭企业虽然多数已经与各电力集团签订了或短期或长期的煤炭购销合同,但肆意提价、以次充好、不能按时供货等违约情况屡屡发生,因为有求于上游煤炭企业,电力企业尽管苦不堪言确也无可奈何。

   6、 持续的管理提升与生产低效率并存。

  随着一大批小容量、高能耗的小机组关闭,取而代之一些技术先进、能耗低、设备可靠的机组,国内电厂尤其是火电厂的管理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另外在水电与核电方面,积极探索、积累经验,也大大缩短了与技术先进国家的差距。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当前电力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问题还比较突出,我国电力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已连续9年居世界第二位,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国有电力企业在运营成本、工程造价、供电煤耗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整个行业效率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五、 未来电力市场的趋势

  本文在第三部分回顾了中国电力发展的历史,那么未来的电力市场趋势如何就成为当前电力企业制定战略的一个重要依据。综合上述内容,本文认为未来中国电力市场会有如下趋势:

   1、 发电资源再次重组,出现1-2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力公司。

  仔细研究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简史不难看出,电力企业的发展与政府行为是密切相关的。本文认为,在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内政府主导对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依然发挥重要作用。上文电力发展阶段二是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础阶段,各地建电厂以满足地方工业发展的需要。阶段三是我国电力资源的一个整合阶段,目的在于将电力发展统一到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框架下,但是出现了垄断的弊端。因此,在阶段四中政府主导的电力体制改革就是要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随着全球范围内的能源紧张加剧,政府从国家战略高度考虑经济安全,需要有势力、有魄力、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为国家利益服务。基于这种考虑,可以预测我国当前电力企业会在5到10年的时间内逐渐完成整合,整合成1-2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力集团。具体而言,目前五大电力集团将来极有可能只能保持1-2家,那么接下来什么问题就是什么样的公司保留,什么样的公司合并,就成为立意高远的公司所关注的话题。

   2、 电力市场开放程度更高,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国经营的电力公司。

  就全球范围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向前,电力市场必将从各自封闭独立的国家市场走向全球一体化。这种一体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市场一体化、资源一体化、竞争一体化。市场一体化意味着国家壁垒逐渐打开,全球范围内的电力供应和需求逐渐融和,这也是为了规避电力供需刚性的缺陷,增强能源供给弹性,降低经济风险的要求所致。我国引进俄罗斯电力、向越南输电等就是这一趋势的具体体现。资源的一体化主要表现在电力投资通过金融市场工具进一步走向多元化,另外在人才资源上,全球视野的人才观也将成为电力企业应有的价值观念。竞争一体化则意味着电力竞争不在局限在国内几家公司之间的电力竞争,而是国际上发电公司之间的竞争,甚至后者的竞争由于携带了国家的战略价值同时缺少国家调节,表现将更激烈。

  和其他行业相比,目前电力行业并未出现真正全球跨国经营的超级电力集团,这是因为电力不光在中国,在其他很多国家也处于垄断、半垄断或者国家严格管制的行业。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电力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整体的趋势是解除国家管制,引入竞争。甚至在包括法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政府通过私有化进程和出售国有资产来实现目标。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鼓励电力企业走出去,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因此,在未来10-15年的时间里,全球范围内必将会产生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具备雄厚势力和竞争力的跨国电力集团。

   3、 国家资本逐步退出,来自政府的政策性指导更少,但监管更严。

  自2002年出现电力供应紧张以来,我国加强了宏观调控的力度,进一步严格电源建设的审批程序,规范电力企业的投资,协调煤电油运之间的矛盾。从目前情况来看,虽然暂时缓解了矛盾,但没有解决根本性问题,体制性的缺陷越来越明显,政府部门成为了“救火队员”疲于应付,协调利益各方的难度也在加大。因此,计划手段必将进一步让位于市场手段。2002年开始的电力体制改革虽然在形式上将国家电力公司解体,重组成五大发电公司,但由于国有资本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产权意义上的竞争并没有真正实现,政府在处理各方关系时经常面对“手心手背都是肉”的尴尬局面。这种局面必将促使国家采取渐进的方式退出电力市场,把“队员”的身份转向“裁判员”的身份,制定规则,构建公平交易秩序,加大对电力企业监管力度,将政府现有的职能逐步转嫁给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自身。

   4、 火电仍然占据主导,水电成为重要补充,核电份额大大提高。

  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加上火电成本相对较低,在未来一定时间内,火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火电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以及出于优化能源结构的考虑,水电开发工作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电力工作的重心,比例在目前的基础上还会有大的增加。核电因为关系到安全以及技术性要求高,在我国一直没有实现较大规模。在经历了美国三里岛和原苏联切里诺贝利事件之后,核电进入了发展低谷期。然后,随着技术的日臻完善以及自然能源的匮乏,核电的发展正在进入新一轮的发展中。按照国家规划,201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2000万千瓦,到2020年,核电在我国电力结构中的比重将从目前的1%左右提高到5%,达到4000万千瓦的装机总容量。

   5、 资产管理能力将成为电力企业着手打造的核心竞争力。

  电力产品是同质性非常强的产品,根据波特提出的基本三种战略,寻求产品差异化的战略基本不可行。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本领先战略与专注一点战略是电力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的着手点,具体到发电企业即是要构筑优秀的资产管理能力,这不仅仅是因为不管势力多大的跨国集团都是由若干电厂、若干机组构成的,还因为发电机组是利润的源泉。任何电力公司都必须从打造资产管理能力着手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六、 电力企业战略选择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结合当前我国电力现状,为我国电力企业提出着眼于未来的战略选择:

   1、 更彻底的“走出去”战略,国际化大视野

  前文我们提到,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未来5-10年中我们电力资源将再次整合到1-2家大企业中,那么首当其冲的五大发电集团谁保留谁被合并?根本要看谁在国际竞争中更具备竞争力。对当前发电企业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勇敢走出去,在国际化经营中积攒经验,为以后竞争打下基础。不参与国际市场,就不能了解国际竞争,不了解竞争对手,不明白竞争规则,不清楚国际能源布局,统统不了解,根本无从谈起国际竞争,公司最终的命运就是被合并。所以彻底走出国门,从全球化的大视野出发谋篇布局,而不再仅仅局限于本地区本国,对电力集团的未来命运举足轻重。

   2、 构建核心竞争力,稳步扩张

  自从普拉哈拉德与哈默提出核心竞争力一说以来,核心竞争力一词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学者和企业家的宠儿。甚至许多学者将之神化“偷不走,抢不去,学不来,无法复制”,如果真有这样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生命周期还有什么意义?关于核心竞争力概念不是本文重点,在此不作探讨。

  对电力企业来讲,核心竞争力是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但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间侧重点不同,未来国际竞争要求电力集团要打造基于资产的核心能力。从客户的价值要求出发,加强电源资产的管理能力,努力降低发电成本,控制原材料价格波动,降低煤耗,减少污染排放,减少非计划停机,利用新技术开发清洁能源,都将成为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着手点。

  在此基础之上,电力集团的扩张才有意义。健康有序的企业规模壮大都是自身能力增长带来的内在需要,脱离自身能力盲目扩张,“吞下去,消化不了”,搞“虚胖子”,非但不能增强实力,反而为未来埋下隐患。

   3、 全球化人才观,进行人才战略储备

  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要定位于国际企业,就要有全球化人才观,包括在人力资源的甄选、培训、考核等各个环节都要有国际化视野。中国的电力企业在走向国际化过程中,需要有一大批年轻、视野开阔、知识结构合理、熟悉国际运作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开发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企业必须建立长期的人才战略储备计划。

   4、 加强战略集中,寻找投资机会

   5、 增大研发力度,探索新能源

  七、结论

(作者郭敬禹,欢迎您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90340.html

更多阅读

中国海上战略通道 中国白酒企业的第三条战略通道

目下的中国白酒企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业绩煎熬与重度考验,传统的经营模式与市场营销策略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严厉桎梏,很多人都在猜测中国白酒行业到底何时探底继而再度重生,拨开市场的层层迷雾,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真实现状:   1、高

啤酒小镇打造 中国啤酒企业打造品牌定位的两种模式

     回顾中国啤酒企业的品牌发展轨迹,基本上是与“品牌形象论”同步的。多年来,啤酒企业奉行品牌形象制胜,找个代言人、拍几条广告,再来个“打高卖低”的策略,塑造好品牌的形象,然后推出数个产品。事实上,品牌形象论只能是服务于成熟

旅游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中国电力竞争格局分析——发展篇

一、产业发展概况中国电力装机容量继2009年4月份,我国电力装机容量突破8亿千瓦,2010年6月,我国电力装机容量突破了9亿千瓦,据笔者预测,2011年第三季度,我国装机容量将达到10亿千瓦。我国电力装机将加速增长,发电装机容量连续15年位居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中国电力产业战略发展展望

笔者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笔者进行行业分析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投资者据此入市操作,风险自担。一、产业发展概况中国电力装机容量继2009年4月份,我国电力装机容量突破8亿千瓦,2010年6月,我国电力装机容量突破了9亿千

声明:《天津未来发展战略规划 中国电力企业着眼于未来的战略选择》为网友客串情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