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从“入世”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企业也必须走出去,因为只有在国际市场上找到空间,“入世”才算双赢。只有加大“走出去”的力度,才能从国际化与全球化中得到最大的利益,从而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走出去”面临诸多挑战
从国内来看,“走出去”一方面面临审批制的挑战。现行审批制度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要求。由于我国不同政策和管理部门之间缺少必须的协调,管理中存在着诸多缺陷。部门多、手续繁、效率低、周期长。生产性项目不论金额大小,一律要审批;审批内容重复且过多过细;审批制度不透明。审批的法规大部分是内部文件,许多企业不知具体程序,因而使我国整个对外投资的运行受到严重的阻碍。
另一方面面临金融服务和投资外汇的体制挑战。金融服务缺乏是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又一道关卡。由于缺乏金融的支持,许多企业到手的订单却无力承担。同时,我国为了平衡国际收支,防止外部金融风险向国内传递,一直实行严格的资本项目外汇管制,限制企业购汇进行境外投资,企业能用于境外投资的自有外汇和筹措贷款的能力十分有限,结果许多项目因无法及时获得外汇资金而丧失有利商机。
从走出国门后来看,产品的“国籍”对国际上的消费者产生影响。走出国门,我们会发现许多出乎想象的事情。当我们的小孩子对美国的品牌、州或者城市如数家珍的时候,美国的消费者对中国的认知却是惊人的无知。许多欧美人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电影或者京剧的层次,比如不少人还误以为中国人目前还“穿长袍”、“留长辫”,再不就是如张艺谋的电影中所描述的那样怪异。几十年甚至上千年形成的印象是不可能在一天被改变的,一下子让国外的消费者认知中国的产品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过去来自中国的产品一般也是价低而质量更次的代名词。所以中国人的产品要想走出国外,如果没有适当的国家品牌纠正措施的宣传,要想让发达国家的消费者认知有相当的困难,需要全面的分析和精心的策划。
其次缺乏国际市场营销手段与经验。与美国、日本与欧盟相比,我国企业由于涉及的区域少,数量有限,所以对目前国际市场的变化缺乏经验。这些企业过去很少直接参与国际市场开拓,更缺乏相关的国际营销经验。我国通晓国际市场的人才也极度缺乏,对国际市场的研究不足,信息跟不上,大多数企业对国际市场需求行情、产品安全标准等一系列问题缺乏了解,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不但对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的研究严重不足,收集信息的渠道更是难以跟上企业的需要。国家缺乏有力的促销政策是制约我国企业走出国外的最大障碍。除了出口退税外,其他的出口服务还大部分是一片空白,亟待更进一步地改进。
“走出去”需有长远整体战略
目前我国的对外投资整体上仍属于部门和企业个别的行为,自觉的、有长远打算的国家层次上的整体运作还不多见。因此,我国要从过去的单向“引进来”到“走出去,必然要进行许多相应的政策调整,需有长远的整体战略。
简化境外投资外汇管理程序,允许有条件的企业从事国际融资。外汇风险和外汇来源的审查无须指派单独的部门进行审批。未来的境外投资外汇应该简化审批手续,改变来源审查方式。比如外汇风险的来源是投资国的风险等,受政策的影响很大,也很难预料,应该予以取消。允许有条件的企业从事国际融资。建议尽快出台新的法规以对现行审批制度进行调整,为国内优势企业的境外投资创造便利的条件。
采用多种方式,筹集对外投资的资金。随着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扩大,企业必须以不同的融资方式和渠道对其业务给予财政支持。根据国际跨国经营的经验,我国企业实行跨国经营,应该采取多种融资方式比如: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核心,吸收生产、科技、教育、贸易、运输等部门参加,组成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的企业财团;也可以利用股票形式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融资。还有其他形式的融资方式如债券、国际信贷等。在东道国寻找投资伙伴,各自负担投资股份,采取租赁的形式融资。
积极打造国家品牌。如何在国际市场上重塑“中国牌”的新形象已经成为目前刻不容缓的事情,直接关系到中国出口企业的整体形象。单个企业的个体形象很难形成规模竞争优势。惟有经过全面系统地精心策划、细心推介,未来的“中国牌”才会在世界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为更多的中国产品走出国门,为提升的整体国家竞争力提供良好的基础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