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立公司涉及的行业已经多到连其内部员工都无法“窥全貌”了。这家传统的制造商希望摆脱旧式日企的形象,确定自己“IT企业”的定位。 虽然它逐渐通过合资、收购确实壮大了信息通信集团,不过集团机构臃肿、公司组织结构繁杂的现状若无法改变,那么信息通信集团能否成为日立公司发展的新引擎还将是个未知数。 2005年3月初,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公司(HitachiGST,下文简称日立存储)宣布在全球开设五间新的设计中心,以协助客户将硬盘装配到各项消费电子产品中。五间中心分别设在中国的深圳和台北、日本的藤氵尺市、英国的哈凡特市以及美国的明尼苏达州罗彻斯特市,名为日立设计中心,并将于今年4月正式成立。之前,位于深圳龙岗、总投资金额高达5亿美元的硬盘机生产中心已于2004年11月破土动工。
硬盘这个由合并IBM业务而来的业务,现在正被日立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HIT)看好,2003年硬盘业务为日立公司带来超过40亿美金的收入,这距离日立公司收购IBM硬盘业务不过一年时间。日立公司正致力于改变自己“家电制造商”的形象,从而确定其“IT企业”的身份,与日立存储一起为实现这个身份努力的另一家下属子公司是日立数据系统有限公司(HDS,下文简称日立数据)。无独有偶,这两家公司都有“美利坚血缘”,二者分别是通过收购、合资而在美国注册成立的公司。这些注入的新血液,正在给这家庞大的日本集团公司带来一些催化基因。
两棵摇钱树? 1999年,庄山悦彦上任后发动改革,作为i.e.Hitachi计划的一部分,信息通信集团成为日立公司最具战略意义的业务部门。 而通过兼并整合探索新领域、寻找新的利润点无疑是日立公司强化信息通信集团的最可行的策略。企图通过合资、收购来逐步地壮大其信息通信部门的日立公司,最先将目光投在其1989年与美国电子数据系统公司(EDS)合资而成的日立数据。这家总部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Santa Clara市的数据存储供应商,主要销售日立大型机和存储产品。1999年4月,日立公司买断EDS拥有的合资公司的股份,日立数据正式成为日立的全资子公司,也是唯一一家拥有全部存储技术也具有生产能力的存储企业。5年后,日立数据在高端存储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将近40%,这些份额是从其竞争对手(EMC和IBM)手中夺取的。
2000年是公司实施重大变革的一年,日立数据确立了新的核心业务战略、新的领导团队、新的目标市场以及新的经营模式。在2000年2月转变经营策略之后,成为针对S/390和开放系统的专业的存储厂商。2001年4月,作为数据存储专卖店的日立数据取代EMC和IBM公司,一举成为全世界成长速度最快的存储企业。
从存储业务中延伸出来,硬盘在消费电子产品市场的应用成为日立业务新的拓展方向。
根据IDC的数据显示,到2008年,全球将有超过2亿部用于消费电子产品用途(包括家居网络存储)的硬盘在市场上投放,占硬盘总投放量的40%。而消费电子产品是日立公司传统的一块大业务,于是它开始考虑拓展其硬盘业务并与消费电子产品的整合,谋求日立公司在这一迅速增长的硬盘市场上的领导地位。恰逢IBM转型并出售其硬盘业务。于是,日立公司以20.5亿美元的价格收买下IBM长期亏损的业务,日立存储于2003年成立。
俗话说,“买家没有卖家精”,日立公司做的是亏本的买卖吗?2002年硬盘行业的趋势是:硬盘价格越来越便宜。之所以收购IBM的硬盘业务,其中日立的一个购买理由正是:硬盘越来越便宜了。
日立收购的最终目的,旨在帮助日立公司在业务上开发一个新的领域,收购的业务与其自身原有的硬盘业务合并成立一个合资公司,总部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何塞。最初日立公司拥有该公司70%的股份,日立的打算是3年后完全拥有该公司。对于硬盘业务,日立公司的预测是:到2006财年,该业务营业额应可增加至70亿美元。
在日立公司对日立存储和HDS两家公司的介绍中,都用到了“核心业务”一词。目前,日立公司信息通信集团拥有163家联营子公司,员工总人数超过9万名。2003年度(至2004年3月31号),日立集团总的营业额达到822亿美元,其中,日立信息通信系统部分的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23%,居集团内部首位。其中,日立存储的贡献是超过40亿美元的营业额,而日立数据作出了21亿美元的收入贡献。
美利坚血统 北京发展大厦是日本企业在北京的汇聚地,这里也汇集了日立(中国)有限公司、日立研发中心以及很多日立子公司的北京分公司,而日立数据北京分公司选择了东方新天地作为办公地。事实上,和日立存储一样,HDS人更愿意跟外人介绍日立数据是一家美国公司,他们的总部在美国,高层更多使用英文而不是日语。更重要的是美式的管理模式正在这些新公司里大行其道。
在日立数据美国总部,直线的管理团队里只有CEO是日立公司派来的,其他的均为美国本土的员工。日立数据美国总部的评价是:CEO是日立公司介入日立数据唯一的一个业务代表。HDS喜欢称自己为一家美国的销售型公司,公司副总裁及首席技术官Hubert Yoshida将公司的成功总结为全球的研发资源和专业的营销,这位美籍日本人从1997年就开始在日立数据工作,之前一直在IBM开发及业务部门担任重要职务。
在成为日立全资子公司后,日立数据仍是沿用一贯的美国的营销手段来销售日本生产的产品。和大多数日本企业相同,日立公司的长项在生产,而在营销手段上不如美式的公司。Hubert Yoshida给予的数据可以充分说明:2003年日立公司主营的业务,有80%的收入是产自于日本国内市场,而在存储这个业务上,日立数据把80%的产品卖向了全球,另外20%的产品由日立公司在日本市场消化掉(日立数据存储业务日本市场由日立总公司直接管辖,全球其他市场由HDS总部管理)。
与日立公司依靠集团关系销售产品不同,日立数据在日本以外的市场销售手段很灵活,通过自身的销售和服务网络以及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扩张的渠道网络,向最终用户提供各种存储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日立数据联合经销商、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系统集成商,在渠道网络内实行统一的政策、计划和运作程序,达成TrueNorth渠道合作伙伴计划。在这个计划中,日立数据宣称将保证每个合作伙伴的正常收益。
日立数据没有透露公司以后的具体投资计划,不过可以看到的是:2004年,HDS在中国市场人员增长超过了一倍,在办公场地的扩充上,北京增长四倍,上海增长两倍,广州增长四倍,而且投入还在持续。
美式管理在日立公司似乎越来越有地位,日立中国有限公司信息通信事业部市场推广部经理平野知树肯定了美式管理的优势。他认为特别是公司推行CEO负责制以来,改变了以往所有业务拓展都由社长亲自判断的做法,公司对业务发展的判断效率非常高。
日立新引擎? “因为存储业务强劲,公司有计划将其从信息通信集团中独立出来,由公司总部直接进行管理。”作为日立中国有限公司信息通信事业部总经理,谷口恭彦显然对这个“将来式”感到有些遗憾,因为自己的部门或许要失去这么一块大的业务了。根据IDC统计数据显示,日立2004年第四季度用于消费电子产品的硬盘总出货量为业界之冠,而全年总出货量则占第二位,次于希捷。日立在2004年第四季度的硬盘付运量占消费电子设备市场份额的24.7%,而全年付运量则占市场份额的19.8%。
日立存储成立之初就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了消费电子产品上,日立存储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德克·托马斯表示:日立存储可以借助日立公司在消费电子领域丰富的资源进行渗透,这个优势是其他硬盘厂商难以比拟的。例如,日立存储和日立公司已经展开了一个“无所不在的硬盘”项目,在日立公司涉及到的各项产品中应用最新的硬盘技术,不仅是手持电子产品,家庭视频设备、家庭服务器中都会出现日立硬盘的身影。
“相对于传统的IT产品市场,硬盘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上,其毛利更高。”在分析公司利润时,日立存储亚太区副总裁毕安德是这样解释的。硬盘的广泛流通使得这笔收购现在有了好的结果,2003年9月两家股东都没能获利的业务在日立存储这里就已经盈收平衡。
2004年,日立公司对日立存储追加了两次大的投资:一是对泰国工厂投入2.5亿美元,使其产能增加了一倍;二是投资5亿美元在深圳兴建超级硬盘生产中心,使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公司成为区域内最大的硬盘行业投资者。至此,日立公司持有日立存储的股份已经超过80%。
作为2005年消费电子产品战略的另一部分,日立公司在五个城市设立的日立设计中心,专门负责协助顾客将硬盘整合于各种消费电子产品中。此项战略性的举措肯定了消费电子市场对硬盘业务的重要行,将有助日立公司加快拓展硬盘在消费电子产品市场的应用,同时也将巩固日立在硬盘市场上的领导地位。
信息通信系统、动力和工业系统、电子设备、数字媒体和家用电器产品、高性能材料及组件、金融服务等等,日立公司涉及的行业已经多到连其内部员工都无法“窥全貌”了。这家传统的制造商希望摆脱旧式日企的形象,确定自己“IT企业”的定位。
虽然它逐渐通过合资、收购确实壮大了信息通信集团,不过集团机构臃肿、公司组织结构繁杂的现状若无法改变,那么信息通信集团能否成为日立公司发展的新引擎还将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