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运,抢火车票进入白热化阶段。用于降低网络购票难度的抢票插件引起巨大争议,还一度传说被叫停。抢票插件真是了不得的尖端武器吗?

从纯技术角度看,要破解抢票插件,是轻而易举的。大多数有实战经验的程序员,第一反应就是“实施会话控制”。翻译成白话就是:只允许特定电脑对网站做有限次访问,并且限制访问的频率,更严密些的,索性强制数分钟后要求重新登录。这不是什么新奇特高精尖的东西,而是所有银行网站、电信运营商网站的标准部署。 这意味着,抢票插件能起效,表面看是乘客之间在抢票,底子里是铁路售票官网12306被抢了票,是铁道部失了应有的水准。 换句话说,按照网站开发的一般行规,压根不该给抢票插件的生存让出空间。抢票插件能玩得风生水起,只能说明网站开发者是头菜鸟。那么,这样的菜鸟,当初怎能中标12306网站的开发?并且,据说中标价格还超过三亿人民币。 这倒未必意味着其中有多了不起的黑幕,或许更多反映了这样一种现状:中国大型IT解决方案供应商的技术水平早就掉到二流以下了。在真正的市场经济下,若如此蹩脚的水平还能存活,其对应的所得就是客户缴掉的“学费”,即客户因该项内容赔掉的钱。 按说,从别人的赔钱账户里挣钱,这个生意走不了太远。可现实中他们的生意貌似还不坏,一个根本原因是,其中一多半项目包含政府各种名目的资助,甚至干脆是政府自身做甲方。似乎其中又存在这样的规律:相关项目投入运行后所对应的市场化服务程度越弱,那些二三流的项目实施方就越容易中标,项目实施的水平也就越低。某种意义上,这些公司的赢利水平可视为政府浪费水平的同向指标,因为其赢利是寄生在政府的浪费之上的。 12306另一项为人诟病的弱点是过于缓慢的支付。与人们习惯的电商网站“所点即所得”的即时支付不同,数分钟乃至数十分钟延时对12306的支付而言是家常便饭。在12306的支付选项里,“支付宝”的踪影全无。按说,有峰值支付需要处理的网站,将支付宝作为一个选项是不言自明的事。12306为什么宁愿忍受客户的抱怨乃至唾骂,也不愿意连接支付宝,其中莫非还有甚么难言之隐? 12306的另一个不同寻常之处,是没有分销代理。没有一家订票网站能得到12306的眷顾,这难道不令人奇怪吗?有人说,火车票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无需借助分销渠道。真是这样吗?看看繁忙的沪杭、沪宁线上大把高铁空座,这样的理由完全站不住脚。 有行内人说,不设分销有利于对热门时段的热门票种的库存做手脚。那么,真实情况如何?我们需要铁道部拿出说法,拿出诚信。还有一种声音是,铁道部在下一盘更大的棋,希望通过12306对流量的集中和控制,捆绑上旅游业务,在高速增长的国内游自助游市场上咬上一口。 说到底,12306的被抢票、不连支付宝及不设分销等问题,根子上的毛病还是垄断,连同垄断导致的颟顸无能和肆意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