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研祥公司的梁煦先生将《非经典管理》的书稿拿给我请我作序时,我首先就被书名吸引住了——“非经典管理”!一个新词,一个众多管理理论研究者还不曾使用的词汇。权且不论“非经典管理”到底内涵如何,就是在时下绝大多数企业和企业家“惟经典管理理论马首是瞻”的大氛围中,研祥能以此概括自己的管理实践,也的确是需要些勇气的。
细读书稿,我不禁为“非经典管理”这一提法击节叫好。
一
管理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伴生物,可以说,自从原始人成群结队地拿起石块和木棒狩猎的那一天起,管理就已经存在了。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愈加丰富,管理活动也随之丰富多彩。任何需要一人以上完成的活动,没有管理,就无法完成。当老祖宗们还在为每天的食物而奔忙的时候,是无暇研究管理理论的,他们只是随形而变,靠对经验的重复和对教训的吸取进行着管理活动。
我们现在所谓的“经典管理理论”实际上是从一个世纪多前泰罗提出科学管理理论开始才逐渐形成的,它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之一。当分散的农耕经济被集约化的工业经济所替代时,模式化的管理发挥出了对生产力的巨大促进作用。于是,这些理论和模式被奉为经典,成为指导社会生活、特别是经济活动的圭臬。管理,逐渐成为一门科学,无数人研究并推广着管理科学,把各种模式化的管理方法应用于实践。
标准化的现代管理理论应用于标准化的工业化大生产,自然大幅度提高了生产率,提高了人类的福利;反过来,工业化大生产的参与者们对现代管理理论开始深信不疑。
“经典管理”就是这样产生的。
二
20世纪末期,知识经济戛然而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改变。一些专家预测,这些改变将使得一些在当代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会随着社会发展的轨迹变化而遇上红灯,以大工业生产为代表的工业经济时代的众多管理模式,将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失去原有的功效,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绊脚石。
昨日的“经典”,需要在今日的实践中重新经受检验。或者说,也许,在以创新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将不再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典”。
“经典管理”已经开始走下神坛。
三
变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旋律;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关键词。
大工业生产的结果,是人类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当吃饭穿衣问题已经不需要人们使出浑身解数的时候,更高层面的、更多地是精神层面的需求就汹涌而来了。于是,社会经济的重心由物质生产转向服务提供。“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更何况数以十亿计?不同人的个性化需求,催生了各种各样服务类型的产生。作为企业,要能够获得收入,就必须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正是变化,逼迫着社会生活的参与者们不断努力用创新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不创新,毋宁死。
四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同样面临着创新的巨大压力,因为企业面临的环境、生产内容、生产者可能都与工业时代不同了。用南拳北腿参与现代战争,即便你曾经是武林高手,也必输无疑。
管理,如何创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即便是在古代中国,对于如何管理,也是百家争鸣;到了高度发达的现代,答案更是不一而足。稍不留意,我们就会迷失在无数所谓专家们编织的管理理论体系的八卦阵中——看上去很美,但看来看去,还是不知道怎样管好自己的“三五个人,七八条枪”。
也许,这个问题没有最终答案,因为它的答案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如果非要给这个问题一个答案,那也许就是——以变制变。
什么是“以变制变”?就是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生产内容、生产者等要素,不断调整管理方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针对具体的情况,量身打造,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以变制变”,也不是说要完全抛弃“经典管理”已经被证明对知识经济也同样有效的做法,相反要发扬光大,只不过要随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其进行升级换代,“打补丁”。
也许,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也有如同计算机杀毒软件一样的特征:在既有平台(经典管理)的基础上,研究新出现的病毒(企业面临的新变化),迅速编写升级程序(实施创新性的管理对策),以变化应对变化,从而保证机体的活力。
大道无形。无形的原因是大道本身就是随形而变的。随着企业一切要素的变化而变化管理方式,这也许就是现在我们进行企业管理的“大道”,也是成功进行企业管理的核心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