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到微观 宏观问题的微观解法--维系长期战略的贯彻



不确定环境下的生存之道

  硕大的花朵面前,长着翅膀的天使和长着尾巴的魔鬼并肩而立,但我们不难想像,他们眼中的世界该是怎样的千差万别。

 宏观问题的微观解法--维系长期战略的贯彻

  面对正在进行中的宏观调控,有人把这一次的宏观调控当成是一次磨难,他们盼着早点儿捱过去;有人把这一次宏观调控当成是一次磨练,他们盼着能在这一轮胜出。磨难与磨练,消极与积极,同样的事物面前,选择天使的眼光,还是魔鬼的视野?

  事实上,我们处于一个快速前行的时代,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中包含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此次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只是其中一个必须面对的不确定因素。

  所以,本期封面文章与读者分析宏观调控期间企业的困窘之境,探讨优势企业的突围之策,并延伸到不确定环境下企业如何健康发展的话题,从理念(“道”)和实务操作(“术”)两个层面分享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下的生存之道。

  经济让人困惑之处在于,我们能切身感受到每一个现象,但是却不能有效地联系起来。同时,我们常常面对变化的环境,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中国火爆的房地产市场导致航运业趋暖?

  去年年中,我问一个航运业的朋友,为什么航运市场趋暖?他回答说,他也困惑,最初的时候可以解释为是伊拉克战争,有那么一个战争溢价,但是很多航线同伊拉克无关,并且战争很快结束了。

  随后,航运市场不再是趋暖,根本是酷热。国际散装货船波罗地海指数(BDI)去年最高达到了4700点,今年一度达到了5600点,现在也维持在4000点一线。而在过去10年间,指数从来就没有达到过2000点,2002年也不过900多点。

  到今年年初,人们终于认识到,所有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中国火爆的房地产市场:目光放回到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房改释放了社会对住房的潜在需求,随后形成了社会消费偏好。同一时期的另一件事情是,1997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也为了提振当时已经放缓的经济增长,国家出台了一些国债项目。地方政府则形成了一个主导投资的思维。

  地方政府很快将这两个问题联系了起来:依托于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的环境,通过土地招标拍卖获得资金,随后是大规模的道路及市政设施投入,市政投入提高了土地成本,不断上涨的土地价格又反过来推动房价的进一步上升。

  大兴土木带动了相关产业。钢铁、水泥这些原本已经严重过剩的产品一下子又变得供不应求。

  房地产是一个资本物,接受更高一些的原材料价格不是太大的问题,对于同样需要钢材但是生产消费品的企业来说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市场机制在发挥作用,钢铁、水泥的生产能力在迅速增长,它们同时是高耗能的产业,这就使原本并不缺乏的电力成为一个严重的瓶颈。

  进一步延伸这个产业链,背后就是高涨的资源价格,或者还有频发的矿井事故。前面提到的运费是其中一个环节,中国并非资源大国,资源需要外部解决,远洋航运是充分市场化和全球竞争的服务,那么中国因素最终完全改变了全球供求平衡。

  有一个朋友,属于在房地产最热的阶段才投身到这一领域的,他们根本是没有经验,资金基本上依赖于当地的银行,项目本身也很小,也没有任何吸引力的地方,但是确实在几个月之内,几个人操作的项目就获得上亿的利润。

  这是一个缩影,这一阶段经济发展更侧重于资源密集型的领域。既然少数人支配了较多的社会财富,那么他们也能获得新增社会财富较多的份额。一方面是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是增长同就业的相关性越来越弱。

  延伸到消费市场,一方面小轿车是最热门的商品,许多人在过去几年变得富有;另一方面,虽然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升,很多商品价格仍然在下降,这对应于更多人疲软的消费能力。

  新一轮经济过热的来龙去脉

  为什么一段时间以来就没有推出举措来阻止经济过热的形成?

  经济政策其实没有“好”、“坏”之分。每一个时期都有所侧重,所谓平衡是相对的,发展,然后是形成不平衡,经过调整又形成新的平衡。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我们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国企脱困”,实际上强调的是大型国企。那么诸如钢铁、石化,也包括煤炭这些企业利润的大幅度上升,实际上是符合了预期。

  在此之前,经济生活中长期存在一个小企业欺负大企业的问题。小企业可以利用不规范的劳动力用工,成本外部化,也就是环境污染,或者是产品本身的偷工减料形成的“优势”冲击市场,给大企业制造麻烦。大企业是政府税收重要的来源,大企业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现在的情况是,大企业获得利润变得越来越容易,政府也从企业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税收,反过来说,中小企业开始过多地承担这种利益上的调整。小企业不是无足轻重的,中小企业创造了大多数的就业机会。

  经济政策其实没有“好”、“坏”之分。每一个时期都有所侧重,所谓平衡是相对的,发展,然后是形成不平衡,经过调整又形成新的平衡。

  大规模的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投入是有其合理性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政府主导投资,不可避免会出现低效率的问题,但是在最初的时候,还是可以提升整体经济的竞争力。新的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特征。

  这也符合国有银行的愿望,向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放贷,既然存在一个政府主导的因素,那么风险会小一些。即便存在一个系统性的风险,感觉上还是要比向企业放贷有信心一些。

  这段时间对应于缺电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各地政府都强调,首先要保障的是居民用电。极端的例子是,浙江的义乌,就是中国小商品市场的所在地,在长达半个月的高温期,完全停止向当地所有的工厂送电。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政府的思维有了一个大的转变。

  为什么就不能是居民牺牲一点儿,保障企业用电,保障税收?其实是隐含了一种趋势:从维护上游企业的利益转向维护下游企业的利益,维护大企业的利益转向维护中小企业的利益。经济增长同社会发展协调起来,经济增长同可持续发展协调起来。

  坚持人民币不升值,显然不是因为缺乏外汇,中国拥有世界第二多的外汇储备,也不是基于产业发展的角度,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我们的外贸依存度已经太高,经济越来越多受到外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坚持人民币不升值的现实原因是,我们需要出口来维系就业。这实际上暴露了脆弱性。

  “重要的不是利用经济周期,重要的是不被经济周期干扰”

  只有亲身经历一个周期,才能够理解周期的意义。

  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在一家企业工作,这家企业1992年实现的盈利相当于实收资本的一半,而1993年则接近于实收资本,这当然是一个相当令人满意的回报。

  但是,有时候业绩只是一种幻象, 1994年的情况还算是过得去,1995年则掉到了大致收支平衡,从1996年开始出现亏损,连续几年的亏损,前期的超额利润都还给了市场。随后可以发现,企业丢掉的东西远比利润为多。

  1992年和1993年发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当然原材料的价格大幅度上涨也是一个方面。

  然而对下游的企业,在最初的时候,上涨带来的影响却不一定是负面的。企业有库存,原材料价格上涨之后,库存的价值就需要重估。如果产品的销售价格没有变化,企业还可以倒卖原材料。

  问题在于,企业在尝到最初的甜头之后就有了想法,既然原材料价格越来越高,那么企业库存就不是问题,库存随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有价值。随后是一个加速采购的过程,大额采购同时还可以获得价格折扣。

  正如难以判断股市的起落,经济周期的起伏同样难以判断,过多的库存在原材料价格回落之后,显得异常滑稽。一段时间还不是问题,库存的账面价值也可以不调整,掩盖起来,但是最终还是会暴露。幸好当时企业还没有融资去做,不然就难以收场了。

  更为关键的是,当企业觉得,既然存货价格的变动可以如此轻易地调整利润,其他方面就显得不重要了。

  那个时期的企业其实面临很重要的两个市场趋势:一个是产业化,上世纪80年代走过来的企业仅仅是解决了一个产品定型的问题,并没有实现规模化,企业必须习惯于较低的价格和较多的数量。另一个重要的趋势是开放式生产,企业需要更多利用于外部的零部件配套体系,社会化的规模降低了成本。

  经济起伏产生的干扰使企业没有更好地去顺应这种根本性的变化,到了90年代后期,经营中遇到的不再是景气与否的困难,而根本是缺乏竞争力,那些已经完成了转型的企业常规的举动都被我们认为是咄咄逼人的。

  重要的不是去利用经济周期,重要的是不被经济周期所干扰。企业本身是一个计划事物,企业成功的关键是为一种结构性的变化投资。那么周期对长期战略当然是有影响的,实际上企业经理人的工作是,竭尽全力去维系长期战略的贯彻。

  周期对长期战略当然是有影响的,实际上企业经理人的工作是,竭尽全力去维系长期战略的贯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90995.html

更多阅读

如何深化党建品牌 从产品到品牌的深化

     现如今,虽然李晓非已是广汽菲亚特销售部门的高级副总监,但对他而言,曾经在福特工作的那段日子,给予了他太多的职业营养。据李晓非回忆,那时感触最深的就是当时福特在中国从产品到品牌逐渐深入人心的历程。这一历程是从一个广告

打工仔买房记 从“打工仔”到“拌菜王”的创业路程

在沈阳市铁西区马壮市场,有一个坐东向西的门市房,房内专门经营各类凉拌菜,每天顾客迎门,生意火爆。它的老板是一个操着山东口音的中年人,人称“拌菜王”。   经营炸鸡生意赔钱之后  1994年,小玉从山东老家投奔到沈阳的亲戚家,小玉的

廖乙麟:从教师到“女性化妆品经营者”的跨越

  开化妆品店、建美容院,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只要用心和努力,在“女人的世界”里赚钱并不难。  创业故事  360。的奇妙转身  ——从教师到“女性化妆品经营者”的跨越  十年前的寒假期间,在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

茅台王子酒黑金 8年从公务员到百亿巨富的“黑金王子”

110万起家,8年从公务员到百亿巨富 35岁,130多亿元身家,来自四川偏远地区的攀枝花。鲜扬,这个连名字都极有个性的年轻人,上周高调亮相理财周报新富排行榜,并高居第10位,身家甚至超过一度为中国首富的张茵家族,成为新富榜最大黑马。 20

声明:《从宏观到微观 宏观问题的微观解法--维系长期战略的贯彻》为网友被抓捕的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