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属于什么学科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与管理学学科的发展



内容提要:面对核心能力理论的研究热潮和企业家构筑企业核心能力的实践,本文试图分析核心能力范畴的提出及其广泛深入的研究对于管理学本身发展的学科意义。本文概述了核心能力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基本观点,论述了核心能力理论的发展可能为企业管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核心能力理论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核心能力,竞争优势,管理学,学科发展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与管理学学科的发展
  最近十几年来,有关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的研究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一项文献分析表明,普拉哈拉德与哈默(Prahalad & Hamel)1990年“企业核心能力”论文引证率非常之高,在上世纪90年代被收录于SCI、SSCI & HCI中的533篇文献所引证。引证该文献的论文大多发表在战略管理、技术管理、管理评论、研究开发管理、计划管理等领域的专业管理期刊上,这些期刊绝大多数被 SSCI列为核心管理期刊(张炜,2002)。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也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献。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曾被《世界经理人文摘》杂志评为在过去10年中对中国有巨大影响的10大管理实践之首 (黄继刚,2002)。本文无意研究具体的核心能力理论和实践问题,而试图分析核心能力范畴的提出及其广泛深入的研究对于管理学自身发展的学科意义。

  一、核心能力理论的背景与基本观点

  长期以来,面对企业的兴衰更迭、大小变化,以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企业经济学和管理学必须回答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够常胜不衰、持续发展和壮大,而有的企业却在竞争中衰败和消亡。也就是说,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背后的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这个问题意义如此重大,以至于如果不能科学地解释这个问题,企业经济学和管理学就很难成为真正的科学;但这个问题又是如此复杂,以至于迄今为止企业经济学和管理学对此问题还没有特别令人满意的回答。

  由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以企业竞争为前提的,这个问题可以具体化为企业竞争力的本质和决定因素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学术性表述,可以转化为围绕企业竞争优势的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什么给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即企业竞争优势的“源”的问题。二是产生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与企业绩效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逻辑联系,即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在逻辑”问题。三是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问题,即影响竞争优势可持续性的因素有哪些,怎样获得企业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郭斌,2002)。这三方面问题一直是企业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主题。

  而核心能力范畴和理论,恰恰是要试图对上述重大主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正是由于核心能力理论产生的重大背景,使其必然具有重大的价值和影响。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分析逻辑,可以作如下的综述。

  1.企业竞争力来自于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这种优势的持续性

  竞争力不同于一般的能力,它是指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所具有的“对抗”能力。在资源稀缺、市场需求有限、企业异质和复杂动态的环境条件下,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在企业是否具有在特定业务经营领域内能够向顾客提供超过竞争对手的价值,即是否具有竞争优势。一般意义的竞争优势只能保证企业短期具有竞争力,类似“百年老店”之类的企业长期的竞争力来自于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能够在动态复杂的竞争环境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竞争优势的持续性本质上并不是一个日历时间概念,而是说明竞争对手没有能力复制相应的竞争优势。

  2.企业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资源和能力的直接支撑,而持续竞争优势则来源于企业核心能力

  企业能力是企业拥有的为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虽然广义的资源包括企业能力,但能力理论认为,能力与资源不同,能力是以人为载体的,是配置、开发、保护、使用和整合资源的主体能力。具有相似资源的企业通常在使用资源的效率方面有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企业能力的差异,是产生竞争优势的深层次因素。在核心能力理论看来,能力是决定企业异质性的根本,企业是一个能力系统或能力的特殊集合。隐藏在企业资源背后的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深层来源。更进一步,企业所有能力中核心和根本的部分,可以通过向外辐射,作用于其他各种能力,影响着其他能力的发挥和效果,这部分被界定为核心能力。在普拉哈拉德与哈默看来,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一般说来,核心能力具有如下特征:(1)稀缺性,是企业所特有的。(2)可延展性,核心能力可以使企业进入各种相关市场参与竞争。(3)价值性,核心能力能够使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4)难以模仿性,核心能力应当不会轻易地被竞争对手所模仿。企业要获得和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三个层面上参与竞争。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最终产品是核心能力的市场表现,核心产品是核心能力的物质载体。

  3.组织学习是建立并不断强化企业核心能力的根本途径

  能力理论认为,核心能力来自于企业组织的集体学习,来自于经验规范和价值观的传递。核心能力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独特资源、知识和技术的积累与整合的过程。通过这一系列有效积累与整合,使企业具备了独特的、持久的竞争力。企业知识理论也认为,隐藏在核心能力背后并决定核心能力的是企业掌握的知识。企业核心能力也表现为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是通过不断的组织学习而得到和更新的。如果把组织中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成为能力“基因”,那么企业组织中一个团队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就构成了单项核心能力,而整个组织的学习则整合单项核心能力,构成了一个能力体系,形成了企业整体核心能力(谢恩、李垣,2001)。也就是说,学习是使企业的个体能力向组织能力转化、最终形成核心能力的必要手段。知识的共享、经验技能和失败教训的共享,是企业组织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知识共享可以使个人的能力、知识转化为企业集体的组织能力和知识。

  4.企业家创新精神是组织学习的动力源泉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建立、生存和发展的原始动力。发现和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同义词,企业家的角色是制定创新决策,并进一步执行创新决策、产生所谓的新组合,从而保证企业具有竞争优势、获得经济利润。具体而言,一方面,企业家创新决策需要建立在对市场机会的把握和未来发展的预见基础之上,从而实现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来源;另一方面,企业家的创新决策还同时实现了对已有的竞争优势来源的破坏。从总体动态上看,由于众多企业家的创新决策的存在,已有的竞争优势源泉的不断被破坏、新的竞争优势源泉的不断出现,这意味着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知识基础在不断发生变化。对于一个具体企业而言,企业组织必须通过组织学习适应这种变化,支持自己企业的创新决策的制定和执行,从而不断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源泉。因此,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在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创新获得超额利润。这是企业组织学习的原始动力,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二、企业核心能力范畴与理论对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特殊价值

  核心能力理论的重要价值,不仅仅因为该理论的产生背景是试图回答企业竞争力本质和来源这个企业管理学重大问题。实际上,企业资源理论、企业知识理论等都试图从企业内生角度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等重大问题。例如,企业资源理论认为,企业是资源的特殊集合体,那些与竞争对手相比具有资源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并能够与外部环境匹配得当的企业会具有竞争优势。企业资源中满足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和替代性标准的企业资源被称为关键资源,只有基于这些关键资源建立起的竞争优势才是持久的竞争优势。然而,与其他企业竞争优势内生性理论相比,核心能力理论具有其独特性。核心能力理论在试图回答什么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或者说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什么这个问题时,赋予了这个“最根本因素”或“源泉”一个非常易于流传的专有名词——核心能力。而与“核心能力”这个“专用性”概念相比;“资源”、“知识”等概念就过于泛泛,因而这导致更多学者和企业家愿意接受企业持久优势的根源是核心能力(而不是关键资源或知识)的观点。从这个角度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核心能力理论的主要魅力在于“核心能力”概念本身。

  从理论产生角度看,无论是企业资源理论、能力理论,还是企业知识理论,更多地归属于企业经济学、现代企业理论的范围,都不属于企业管理学对关于企业竞争优势分析的专门理论,只有核心能力理论是从企业管理学角度分析企业竞争力的,这进一步决定了核心能力理论对管理学学科具有特殊的价值。

  1.核心能力范畴的提出为管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管理学,虽然至今仍不存在一统一的定义,但一般认为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解决管理问题、指导管理实践的学科。而所谓管理,则是指在一定组织中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等职能充分调动利用各种资源、协调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以尽量少的投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或过程。在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研究方法,一般认为管理学具有多学科的移植交叉性,也就是将数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工程学、系统论等学科的方法,单独或综合起来引入到管理学中,解决管理问题,从而构成管理学知识(崔援民、黄群慧,1998)。孔茨和韦里克(Koontz & Weihrich,第27~33页,1998)在其著名的《管理学》中曾归纳出12类管理分析模式或学派,包括经验或案例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群体行为学派、协作社会系统学派、社会技术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和情景学派、经理角色学派和经营理论学派、麦肯锡7S模式等等,基本上都是这类研究思路。然而,核心能力范畴的提出则为管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核心能力理论是从企业组织的本质和目标出发,研究管理问题的。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能力是对企业分析的基本单元,而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积累、保持、运用核心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战略,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永恒目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各类管理职能都应该围绕企业核心能力而展开,生产、营销、财务等各个管理领域都应该以企业核心能力为中心。从管理的定义可以看出,管理活动是依托组织而存在的,管理活动的目标不在于管理本身,而是作为管理对象——组织的目标的实现,因而,研究管理问题的出发点应该是组织的目标。以上述12类分析模式为代表的现有管理问题的研究视角,所强调的是提高管理活动本身效率,而不区分不同组织的目标差异,试图寻找适用于所有组织(包括企业、政府机构、大学、俱乐部、教会、医院等大小不一、行业不同的盈利性和非盈利性组织)的管理规律。核心能力范畴和理论则是建立在企业理论对企业本质和目标的认识基础之上,演绎和发展管理学知识,这无疑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从这个视角发展而来的管理学知识,并不缺少普遍适应性,这不仅因为企业是管理学关注的主要组织形式,还因为通过改变组织的假设条件可以将企业管理学知识应用到针对其他类型组织的管理学中,这种应用应该并不比从其他学科移植研究方法解决管理学问题更为困难。而且,如同经济学在理性人抽象假设前提下建立理论,进一步放松假设解释现实问题一样,核心能力理论在对企业本质的抽象认识基础上发展和演绎企业管理学知识,并进而推广到整个管理学中,这个研究视角相对更具有科学性。

  2.核心能力范畴和理论提供了一个贯穿企业组织内外管理学知识的逻辑线路

  企业管理学的知识体系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迄今已经形成包括众多分支学科和诸多理论流派在内的庞大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基本上难以被归结于一个统一的逻辑体系中。尤其是企业管理学以企业组织边界为“分水岭”被分为企业外部经营和内部管理两大知识板块,而且这两大板块知识呈割裂状态,不存在一个内在统一逻辑。这体现在现实的企业管理实践中,企业外部经营职能部门和内部管理职能部门之间常常存在冲突和矛盾。而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源泉是企业核心能力,该理论从企业外部竞争需要入手,最终归结到企业组织内部能力的培育,提供了一个从企业外部到企业内部的“天然”理论逻辑。更为重要的是,这个逻辑的存在,就把整个企业管理学的知识建立在“竞争”的基础之上。如果理解了竞争对于经济学的重要意义,也就不难接受这一点对于企业管理学具有的重要价值。

  3.核心能力为整个企业管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平台

  核心能力理论和范畴,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新的其他企业管理学方法和技术不同(例如作业流程重组、学习型组织),它不仅仅是一个战略管理领域的创新,它涉及到企业管理学的各个领域、管理活动的始终以及对各类管理领域和活动的整合。一般认为,企业培育核心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二:传统途径和现代途径。传统途径就是产品经营,指企业为了实现内部资源的最优配置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行为,包括技术创新、供应管理、生产作业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现代途径是资本运营,指企业为了有效整合外部资源而采取的更为复杂的管理行为,包括兼并、收购、分拆、上市、联营、破产等。因而核心能力的培育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各种活动。虽然企业核心能力一般强调的是整合能力,但是从研究视角,需要从不同角度对核心能力进行层次分解,分解的最终结果会将核心能力落脚到企业各个管理职能领域和经营管理业务活动中。实际上,核心能力理论为企业管理学构成了一个新的研究平台,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和确定、培育和建立、积累和应用、保护和评价等动态过程,是有可能把现有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进行重新组合的。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引伸一个初步判断:核心能力范畴和理论可能构成了企业管理学的一个新的研究范式。这个新的范式可以概括为:基于企业能力理论对企业本质和目标的认识,以企业核心能力为共同的研究视角,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培育、应用、评价等过程,发展共同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进一步以这些理论和框架为基础发展、演绎和重组企业管理学以及整个企业管理学的知识,最终将企业管理学知识应用于管理实践中。长期以来,由于企业管理学的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研究方法多元性等特征,使得企业管理学从一门科学角度衡量,缺少统一的研究范式。与之相比,经济学由于存在一种有共同的视角(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参照系(例如阿罗—德布罗定理、科斯定理、M—M定理)和分析研究方法(例如供需曲线、所有权—控制权模型、不对称信息模型、萨缪尔森重叠带模型)组成的统一的研究范式,而发展迅速,在所有的社会科学中地位日益突出 (钱颖一,2002)。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说是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多元性是管理学的本身的学科特征,倒不如说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存在着一种“范式危机”。这种“范式危机”的存在,显然不利于作为一门真正科学而存在的管理学学科的发展。按照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的观点,这种“范式危机”至少表明管理学学科作为一门科学还不成熟。从这个角度而言,核心能力范畴和理论如果能够在将来发展成为一种管理学范式,无疑对管理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核心能力理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作为上一世纪90年代新兴的企业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虽然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如上所述的重要意义,但他还存在许多缺陷,甚至于核心能力的基本概念都存在着争议。有的学者曾将对核心能力的不同观点归纳为整合观、网络观、协调观、组合观、知识载体观、元件—构架观、平台观、技术能力观等8类观点(王毅等,2000)。具体到中外企业,关于核心能力的表述就更为林林总总。例如,索尼公司的微型化技术、佳能公司的精密仪器研制、NEC公司的数字技术、松下公司的加工技术和分销能力、耐克公司的销售能力和设计能力、戴尔公司的直销能力、海尔公司的市场整合能力、长虹公司的技术吸收创新和低成本扩张能力,等等,都被研究者或企业家个人描述为相应公司的核心能力(范徵, 2001)。这种状况甚至被有的学者讽刺为“盲人摸象”(适闲,2002)。应该说,这种对核心能力概念理解的歧义性,无疑阻碍了核心能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从企业管理学的学科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核心能力理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地创新和发展。

  (1)在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相关研究的成果基础上,建立一套相对严密的由概念,命题和定理组成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在对核心能力科学界定的基础上,把核心能力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思想深入研究,探索将核心能力概念应用于除战略管理领域以外更为广阔的管理领域中。

  (2)单纯从战略管理领域角度看,首先,需要发展一个关于企业核心能力的类似于波特建立的“五种力量分析模式”那样的操作性强的战略分析框架,使得企业核心能力分析有一套科学的程序。其次,需要探讨产业特性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关系,分析企业所处的产业差异对企业核心能力所具有的重大影响,分析产业规模、产品特点、技术进步、市场结构、竞争程度、进入和退出壁垒等对企业核心能力培养和形成进而对企业战略的制定的影响,寻求规律性的东西,指导企业根据所处的产业特性辨识和培育核心竞争力,寻求经营战略的正确基点。再次,从企业核心能力角度解释现代企业的战略行为。现代企业的战略选择,如跨国经营战略、战略联盟,兼并战略、多角化经营战略、差异化战略等,可以从企业核心能力角度进行评定。对这些企业日常采用的战略行为进行分析,一方面可以归纳出这些战略的适用条件,从而指导企业进行科学的战略选择,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已有的战略选择提供了新的评价和判断。

  (3)建立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体系与企业绩效的评价指标。这涉及到相互关联的两方面指标体系内容的建立,一是有关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何识别、评价企业的核心能力,需要有一套全面、科学的指标。没有这套指标的建立,就不能判断企业核心能力的差异,使基于核心能力制定经营战略无法操作。二是指标对企业绩效的衡量。这套指标用于测度运用核心能力理论制定和选择企业战略行为的结果。现在财务管理中逐渐重视关于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衡量、知识管理的衡量、无形资产的测量等,基本上反映了这种研究和发展趋势。

  (4)大多数关于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仅仅集中于战略管理领域或企业经济学领域,有必要将核心能力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思想深入研究,把核心能力的概念应用到其他管理领域中,并积极发展有关核心能力积累和使用的有效管理原则。

  最后需指明的是,本文并不否认有这样一种可能,随着对核心能力理论的深入研究,也许人们会认识到核心能力的范畴无法承担上述如此重要的促进管理学学科发展的角色。然而,即使如此,本文的分析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至少本文表明了这样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管理学学科的未来发展需要怎样的概念和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崔援民、黄群慧:“21世纪企业管理学发展与现代管理方法论”,《中国软科学》,1998年第3期。

  范徵:“论企业知识资本与核心能力的整合”,载《经济管理8226;新管理》,2001年第22期。

  方统法:“企业核心能力及其识别”,载《经济管理8226;新管理》,2001年第20期。

  郭斌:“企业异质性、技术因素与竞争优势:对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一个评述”,《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年第2期。

  贺小刚:“企业可持久竞争优势”,载《经济管理8226;新管理》,2002年第4期。

  黄继刚:“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2年。

  蒋学伟:“动态环境中的企业持久竞争优势”,载《经济管理8226;新管理》,2002年第2期。

  马昀:“资源基础理论的回顾与思考”,载《经济管理》,2001年第12期。

  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2期。

  适闲:“核心竞争力——盲人摸象”,《中国经营报》,2002年7月8日。

  谢恩、李垣:“组织内部要素与竞争优势获取”,《中国管理科学》,2001年第8期。

  王毅、陈劲、许庆瑞:“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溯源与逻辑结构剖析”,载《管理科学学报》,2000年第9期。

  许可、徐二明:“企业资源学派与能力学派的回顾与比较”,载《经济管理8226;新管理》,2002年第2期。

  杨瑞龙、刘刚:“企业的异质性假设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性分析”,载《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期

  余光胜:“一种全新的企业理论——企业知识理论(上)(下)”,载《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年第3、第4期。

  张炜:“核心竞争力辨析”,《经济管理8226;新管理》,2002年第2期

  [美] 孔茨和韦里克:《管理学》,中译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美] 德姆赛茨:《竞争的经济、法律和政治维度》,中译本,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年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91197.html

更多阅读

什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标语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形成与企业的战略定位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个企业如果总是希望在一个特定市场上保持其已有的竞争优势,并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以明确的市场定位为依托,并以鲜明的形象将自己的这种综合能力展示给市场,让

管理能力提升课程 用人本管理提升企业核心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表现为企业核心能力的竞争。因此,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具创造性和能动性的第一资源要素,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直接的

品牌价值增值核心:品牌与消费者关系的发展与维系

目前不少经营者在对品牌的认识上,普遍存在着一种误区,即把品牌看成是企业自己的东西,一种商标权,一种与竞争者相区别的标识。常常单方面地创立品牌,而忽略消费者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样在认识品牌价值上也偏重财务角度或官方的认可而

单色识别能力检查图 企业核心能力及其识别(2)

(一)核心能力的内部识别1. 价值链分析核心能力的价值链分析,实际上是以活动为基础的。公司是一个由一系列活动组成的体系,而不是个别产品或服务的简单组合。有些活动的经营业绩好于竞争者,并对最终产品或服务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活动就可

风险识别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及其识别(1)

自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Prahalad and Hamel,1990)在《哈佛管理评论》发表“企业的核心能力”以来,核心能力和企业能力理论在企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研究方面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指导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理论之一。核心能力理论虽然在一

声明:《管理学属于什么学科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与管理学学科的发展》为网友蒓爷們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