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流传一个段子,有名有姓,说的是北周一个著名大臣苏绰同北周开国之君宇文泰的对话,而且还有标题,称作《具官论》,有的转载者还在下面加上一个“摘录自《北史》卷六三”,好像真有其事。但仔细一考察,纯属子虚乌有。
这个段子内容很简单,大致说的是苏绰给宇文泰建议,用官要用贪官,清官桀骜不驯,难以驾驭,所以不能用。贪官有把柄在手,可以保证其忠诚。作为君主,大臣的忠诚是首要问题,君主所惧惟有不忠。所以,一旦发现有大臣不忠,则可用肃贪名义定点清除。而君主掌握了官员的贪墨之情,就能更好地驾驭他们。社会矛盾激化后,则杀贪官以慰民情。要点可概括为:“用贪官以结其忠,弃贪官以肃异己,杀大贪以平民愤,没其财以充宫用,此乃千古帝王之术也。” 苏绰是北周名臣,与诸葛亮、王猛起名。他为北周起草的“六条诏书”,是古代管理国家的经典之作。其本传收在《周书》卷二三和《北史》卷六三之中。网上流传的这个段子是仿拟古文的调侃之作。虽然看起来古色古香,但熟悉古文者不难发现其中的破绽。即便发现不了破绽,稍加查阅亦非难事。但是,这个段子却广为流传,而且越传越神,甚至有人把它称为“苏绰定律”,还有教授借题发挥撰写文章的。因此,有必要澄清这篇文章是游戏之作。否则,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它当作历史真实。如果真正对历史有所研究,对苏绰有所了解,就不难确定,苏绰根本不可能讲出如此话语,正史也不可能收录如此对话。类似言论倒常见于野史,但这就需要引用者辨别真伪,考究出处,确定其可信度。 把这种段子当作信史引用,固然可以看出相关人员的功底和水平,但这属于学术圈子的事情,同普通老百姓关系不大。对于管理者来说,这种查无实据的段子会引出另一个问题:如何看待谣言?从事件的真实性来看,所谓“苏绰定律”肯定是谣言,因为没有任何史料根据,而且也不符合史载的苏绰言行。给苏绰戴上这么一个建议皇帝用贪官的帽子,就好像让一个谦谦君子讲厚黑学,不合情理,令人难以置信。然而,普通百姓不会进行这样的考证和思考,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苏绰定律”的真假。甚至不排除有人明明知道“苏绰定律”为假,却认定其中的逻辑为真,所以也乐于传播。真假混淆,再添盐加醋,尽管有可能完全变味,而社会上却有不少人喜欢这一口。如果谣言对了多数人的胃口,那么假的也会传成真的。例如,网上流传很广的一篇《把权力关进笼子》,原作者明明标注是“替小布什拟作”,但有不少人仍然口口声声把它称为“小布什的讲演”、“小布什提出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很多人谈到谣言,往往仅根据其虚假性,强调人们应该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从逻辑上看,这“三不”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对管理者来说,这“三不”远远不够。因为谣言哪怕其事实纯属虚构,也具有另一意义上的真实性——情感上的真实性。谣言所说的事件是虚假的,但传递的情感是真实的。正如很多文学作品,在事实上根本没有发生,但在场景和情感上高度真实。历史上并没有贾宝玉和林黛玉,人们却总把《红楼梦》的描写看作社会真实。舞台上杨家将的戏剧基本出于虚构,然而多数观众用它来解读宋代历史。《水浒传》中的宋江同历史上真实的宋江绝不重合,世人却总觉得《水浒传》里的宋江才有血有肉。管理者面对的是人,需要掌握人的真实情感,面对蕴含着丰富情感信息的谣言,如果仅仅做到“三不”,那无异于把自己变成鸵鸟。正因为这一原因,历代王朝都特别重视谣言,即便没有直接听到谣言,也会派出官员到民间“采风”。当代也有所谓“舆情研究”,然而,如果这种舆情研究仅仅限于对真实信息的传播研究,就等于阻断了民间情感信息的反映渠道。即便是企业的管理者,也要学会关注各种不同的传言,尤其要注意那些明明不真实却能广泛流传的谣言,非此不足以掌握员工的心理动态。如果只关注真实信息而忽略虚假信息,就等于自眇一目;如果只听取正式信息而忽略小道信息,就等于自塞一耳。目瞽耳聋,决策失误就可能大大增加。 首先,管理者要建立听取谣言的通畅渠道,这一点难度最大。很多时候,谣言在基层疯传,而高管却完全不知情,直到谣言酿出事端,高管才一边抱怨一边灭火。高管要明白,正式组织的层级建制,是阻断谣言的隔离带。在积极意义上它可以保证正式信息的有效传播,在消极意义上它会使高管耳背眼花。获知谣言的渠道同正式信息渠道完全不一样,它依赖的是高管与下层的个人接触和情感交流,能否消除高管和下层的身份阻隔,是建立这种渠道的必要条件;高管是否具有人格魅力和亲和力,是获知谣言的个性基础;高管能否在组织内外建立起非正式的关系网络,是得知谣言的组织保障。 当然,管理者听取谣言,不等于让你相信谣言。所以,管理者同一般员工或者群众不一样的地方,在获知信息后,还要学会对谣言的辨析。一个教授,不能考证出“苏绰定律”是谣言,属于学力不足。一个高管,不能判断出同自己的管理工作相关的信息是否真实,则属于职务缺陷。这种信息校正和核实有多种方法,从渠道来看主要有二:一是用正式信息来校核非正式信息,二是用不同方向不同渠道不同来源的非正式信息互相校核。假如说,正式组织的信息具有高度可信性,那么,人们会用正式信息来校对这种小道传言。然而,如果正式组织没有建立起来高信誉,哪怕其传递的信息是真实的,人们也会倾向于怀疑,更不用说用它来校正小道传言了。此时,校核信息的基本路径依赖于非正式信息的多元和不同种类。 最后,还要学会处置谣言。即便通过校核,认定信息是虚假的,还要分析这种虚假信息的产生机制和产生缘由,对这种虚假信息在员工中引发的心理反应做出大致判断,因势利导采取管理措施。这种处置包括在一定程度上“顺”着谣言方向采取对策。尤其是对多数人都信以为真的谣言,简单的“辟谣”无济于事,通过适当的变革消除滋生谣言的土壤才是正道,提升正式组织的公信力更为重要。切记,当正式信息失去信誉时,也就是谣言大行其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