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何处去 牟其中 海尔要向何处去?



在此,我为什么想重点研讨“市场链流程再造”和“国际化”?因为这是所有企业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下都不可能回避、需要解决的问题!

加入WTO以后,国际化对所有企业都不是遥不可及的,也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是必须直面的问题!要应对国际化,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必须要变,也就是说,企业竞争力必须是国际化竞争力,这是中国企业长期面临的问题。

作为海尔,从多元化到国际化战略转移,其中1998年9月8日提出市场链流程再造,到现在已经5年了。当时提出来时并没有清晰地知道每一步一定要怎么做,但有一个观念很明确,这就是:一切都以加入WTO为背景来设计我们的工作。5年下来,我们今天至少避免了加入WTO后国内家电白热化价格竞争的泥潭,今后海尔还能不能持续发展,流程再造非常重要。

〖家电业为何恶性竞争?〗

家电行业是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行业。到现在为止,很多企业难以继续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前几年是彩电行业;2002年是洗衣机行业,很多曾经很好的品牌被收购掉了;2003年估计是空调行业;2004年会是哪一个行业呢?

所有这一切都表现在价格战上,而降价的原因就在于产品结构和生产产品的思路——因为你不是为客户找产品,而是为产品找客户,即:产品不是先销售再生产,而是先生产出来后再想办法销售。而戴尔,它的每一个产品都是有定单的,它通过成熟的网络,每20秒就整合一次订单!

围绕定单来生产,这样生产出来才能卖出去。这很关键,但它还不是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本质在于:企业组织结构决定了你不可能要到定单。

过去企业的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的。信息由领导一级级传达下来,没有贴近市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组织结构导致正确地执行着错误的决策。要解决企业、市场的问题,不能靠降价,而要首先解决组织结构问题,即用市场链打造无边界的企业。

〖海尔何苦再造市场链?〗

海尔1998年9月8日的干部考评会上正式提出了市场链流程再造。当时并没有很清晰地知道每一步怎么做,只是预测到加入WTO后市场竞争的严重程度以及当时企业的现状。当时企业根本不可能适应WTO,因为感受不到市场的压力,而且觉得做得非常好,因为那时利润空间很大,市场空间也大。其实并不是你太强,而是竞争对手太弱!国际化的大公司没有进来,大家水平差不多,你稍微高一点就可以拥有很大的市场。但这样掩盖了很多问题,而且,所有人都会感到自己不错,这种自满情绪蔓延的结果是大家不再关注市场、不再紧紧盯着市场!

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的是拆掉“企业内外两堵墙”: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墙,企业和外界之间的墙,从而使企业和市场融为一体,直接感受到市场的压力。换句话说,把企业原有的结构打碎,然后建立市场竞争压力的传导机制,把市场的竞争压力直接传到企业内部来。

比如采购,我们第一步先把采购集中起来。当时采购权在各个单位,各个单位因为利润很大,对采购价格不关心,只要保证供应、保证生产就可以。采购多花的钱和盈利相比觉得无所谓。当时,“集中采购”受到很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抵制,因为这样太不方便,但采购集中后第一年就省了十几个亿!而且优化了分供方:原来的2360多家只剩下300多家,另外又引进来新的有竞争力的分供方400多家。优化不仅使分供方数量降下来,而且40多家分供方都是全球500强,可以参与产品前端设计,使企业整体产品竞争力得到提高!

我们用3个“流”的市场链流程来替代过去直线职能式的金字塔结构:过去企业信息流通是上下流动,下级报告上级,上级下达命令执行。现在是横向流动,所有的人都面对市场,根据市场的要求来工作——即以定单信息流来带动物流、资金流的运转。因为这是有定单的,我们可以做到现款现货,产品到用户手里就可以拿到资金。这使整个企业运作流畅。

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现代企业的标志有16个字,最后4个字我认为很重要,那就是“流转顺畅”。企业不顺畅,变革就没有意义,包括在美国这个充分市场化的社会,每天也有很多企业倒闭,就是因为流转不顺畅。不管怎么改变产权,其目的都是为了整个企业流转顺畅起来。

〖市场链再造触动了什么?〗

海尔5年流程再造的探索,遇到很多困难,很多管理人员、包括中高层管理人员本能地抵触。为什么呢?有两点:

一是企业组织结构由原来的静态变为动态。原来所有人都等着上级指令来工作,只要符合上级的要求就完成任务,不管是否符合市场要求。现在变成动态,每个人都要根据市场要求干,但市场是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不能以“不变”应万变。没有定单,就没有工作,就只能停产。

二是企业内部相互关系从原来的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转变为市场关系。过去只要经营好上级就行,上级满意就行;现在只有市场满意才能行。怎么让市场满意呢?我们把每个人都和市场结合起来。

比如:仓库里的发货员,现在叫“发货经理”。名称的改变并不是权力的增加,而是直接对市场负责。过去发货只要发出去,没什么差错就行;现在发出去的货,计算机要全程跟踪,完全送到客户手中后才算工作结束,否则发货经理要负责。在这个过程中有运输等各个环节的问题,也由发货经理来协调。

再如:我们的开发人员叫“型号经理”。开发出来的产品要有利润了才能有收入。怎样才能有利润呢?设计人员要调研用户要求,要关心市场。2003年3月我去日本东芝考察,东芝的社长告诉我:“我们现在观念上最大的改变,就是从以技术为中心转变到以市场为中心。”和我们一样,东芝也在逼技术人员到市场中去。

还有我们的“客户经理”,不是以销售额为标准,而是要帮助客户成功。

 海尔要向何处去?

〖谁在质疑?谁在关注?〗

现在,社会各界对海尔市场链流程再造的质疑,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市场链在经典管理中没有过。其实所有的经典管理都是通过创新得到实践证明后才成为经典的;所有的经典管理都没有在发展中一成不变的,如果固化“经典管理”不发展,企业也就不能发展。

二是市场链不符合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世界管理大师科斯曾说过:企业内部无法按市场竞争机制来运作,因为交易成本太高了。但是科斯的时代并没有信息化,而现在有了信息化手段,就未必成本高,比如:沃尔玛通过卫星传递信息,全球每个商场卖出去几个鸡蛋都会知道,可以把全球每个信息搜集起来。信息化时代应该可以做到。

日本2003年召开了一次日本国内企业的管理研讨会。日本企业现在面临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是年功序列工资对企业发展的制约很大。他们想打破原来这一制度,希望借用海尔一些思路,我做了发言。日本的媒体给海尔做了一个总结:海尔实行的是彻底的成果制,即完全以市场成果来决定个人收入,并认为日本企业也应该这么做。美国沃顿商学院也在关注,并且在跟踪这件事,他们一个论断是:如果海尔市场链再造成功了,在全世界将是独一无二的,是对世界管理学的一个突破和创新。

〖再造市场链的挑战何在?〗

这给我们提出了很大挑战,没有一个模式可以模仿,必须一起来创新、创造!所以我们现在要解决三个难题,以便创造出更好的需求:

第一个难题是信息化的基础。所有的企业都有大量的数据,而且每天都在变化,但保证它们都是真实的却非常困难。

中国企业做ERP的,成功的很少,为什么?原因很多,但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信息化的基础,也就是说没有走过电子标签这一步。所以我们现在有两个“码”:每个人一个码,每个物一个码,把人码和物码在运作中统一协作起来。要做到这一点,不管多么复杂,不管运转多么快,都会随时清楚地知道状态。这一切的实现必须靠信息化。

第二个难题是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市场目标。企业有一个大目标,然后分解到每个人身上,分解到每一天,这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把每个人像企业一样来经营。把个人的目标明确之后,分三步走:第一步投入是多少;第二步增值是多少;第三步产生的市场效果是多少。

第三个难题是每个人都有市场经营成果表。像企业损益表一样,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损益表,每个人都像一个老板来经营。

〖海尔为何转向国际化?〗

1998年我们从多元化开始向国际化转移,这个转移要经过以下几步:首先是加快出口,通过加快出口促进本土化设厂,通过本土化设厂来创造本土化名牌,通过创造本土化名牌来获得更多的用户资源,然后整合更多的资源,增强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加快出口的速度并不是简单地增加创汇额,而是怎么样能够保证在当地的份额。比方说:在美国设立一个工厂,盈亏平衡点是20万台,我们在美国就是出口超过这个数后才建厂的。很多在国外设厂的企业出现了问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还没有市场就去设厂。

1998年以来,海尔出口创汇高速增长,这种高速增长反映在当地的市场销量上,所以我们选择在当地本土化设厂,几年下来我们在海外设立了13个工厂。设立海外工厂,目的不是当地产、当地销,而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能够成为当地的名牌。还可以通过设厂提高企业竞争力,比方说:在美国设厂,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必须和美国市场联网,包括:信息化、物流……这一下子把我们在国内的物流推进起来了,使我们马上和国际接轨。

通过本土化的名牌运作,海尔获得了更多的用户资源,定单增加了很多。这时候不一定再继续去设厂。原来13个工厂都是海尔投资或合资的,而现在有了定单,可以找很多工厂来代理,海尔付给一定的加工费。所以2003年以来,海尔没有自己投资或合资来建工厂,而在全球的制造基地却增加了9个。这9个制造基地叫做“国际合作工厂”,只是拿来定单生产或承包一两条生产线,这就是海尔在全球结成的一个整体生产运作经营的网络。这个网络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比如:现在的反倾销风险,乃至更麻烦的技术壁垒。

〖何谓货真价实的世界名牌?〗

我们所做的这些都是为了创出世界名牌。因为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化时代,对世界名牌的要求,就是你在这个行业里必须拥有全球的用户资源。一个区域名牌,还不算世界名牌。因为现在世界上每一个行业都有几个领导者,瓜分了这个行业的全球市场,这才是真正的世界名牌。比如说:饮料,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就差不多瓜分了全球市场,家电行业也是如此。甚至即使做OEM,小打小闹也不行。台湾的电脑没有自己的品牌,绝大多数是给IBM、惠普等作定牌,但是数量占了全世界笔记本电脑总量的65%,没有人可以与之抗衡。我2003年9月份去台湾,看到一个专门给耐克做定牌的企业。这个厂做到了全世界第一,一年做1亿双!赚3亿美金!但一个小鞋厂就不可能赚到钱。而这个厂为什么能赚到钱?因为它从研发开始一直到加工全部都有,甚至可以根据市场调研设计出多种新产品供耐克选择。所以这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OEM,而是ODM,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核心竞争力。

〖海尔国际化的挑战何在?〗

海尔的目标是成为世界名牌。如果按照一个行业是由几个大品牌来瓜分的话,海尔还有一段非常远的距离。所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目标,从外部来讲就是成为世界名牌,从内部来讲支持成为世界名牌的,就是市场链的流程再造。并且我们的世界名牌与其它行业的世界名牌还不太一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每一个地方成为本土化的世界名牌,因为白色家电的特点是每个区域的需求都不一样。

全球化的采购、全球化的制造、全球化的设计、全球化的销售都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但是加入WTO以后,对于我们来讲很重要的一点,也是很大的不同,是全球化的流通,这个过去我们不太熟悉。要做到全球化的流通,首先要获得大的定单,这必须要放眼全球市场,找全球的大客户,再去满足这个大客户的需求。所以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要按照大客户的需求来改变。

这样就带来了三个矛盾:

第一个是速度和差错率的矛盾。大客户有时要产品要得非常快,例如:一个月生产100万台或者200万台你能不能做到?会遇到质量问题、模具开发问题等很多问题。所以在这个快速转变的时候,设计能力、模具开发能力、制造能力,所有的能力都必须跟上。简单地说,就是在信息化的时代以最快的速度满足用户的能力。

第二个是高性能和低价格的矛盾。大客户要的产品性能要符合要求,价格又要很低,有时候差一个美元,就能失去一个很大的定单。表面上看是一美元,实际上是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别人能够做到,说明它有全球最好的资源,而你没有做到,是因为没有整合到全球最好的资源。这是全球化的问题,是进入大流通必须解决的。

第三个就是大批量和高质量的矛盾。沃尔玛一个小时在全球卖123万台DVD,它有时突然像放开闸门一样,在一瞬间销售一空。所以,质量必须100%的可靠!如果质量没有保证,不只是在沃尔玛或者家乐福永远不可能再进,在这个市场上也永远不可能再有信誉。

〖提升国际竞争力最终靠什么?〗

要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怎么做?就是以“两创精神”来提升国际竞争力。

——要自强。“两创”就是指创业和创新。创业,每人每天都是从零开始;创新,是每人每天都有新的提高,在市场上都有最高竞争力。首先要有这种精神,另外,心态上必须要自强。

过去在国际上别的企业不太注意海尔,因为做得不太大。现在慢慢做大了,别的企业又来注意了。海尔目前至少在白色家电领域是中国企业走在最前面的,所以他们把矛头对准海尔。现在最大的问题还不在这里,国外的竞争对手们非常有计划地将全球市场看成一个整体,不光在中国市场要对付你,而且在全球其它市场上也要对付你。

所以自强精神非常重要。而且我们资金实力、人才实力、规模上都有明显差距,所以必须在市场反应速度上要比别人快,必须人人都创新。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最重要的还是要自强。自己战胜自己,就没有人可以战胜你!

在创世界名牌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但至少目前我们收到了一定成效,国外一些公司已经开始用海尔品牌来销售它们的产品,他们付给我们品牌使用费。这对我们而言,很有好处:一是能得到利润,二是这些产品过硬的话,就可以像广告一样宣传海尔。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一个世界级品牌,还有很多路要走,但不管路有多远,也不管路有多难,我们会努力去做,一直到取得最后的成果!因为加入WTO后的全球竞争需要它!中华民族需要它!中国的富强需要它!(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91306.html

更多阅读

海尔售后服务4006999999怎么了? 海尔冰箱售后服务电话

装了两套海尔整体厨房,用了二年其中一个台面开裂,找了个懂厨柜的工人过来一看说当时海尔在安装时开裂部分的下方用料是一个带缺口的板材,导致开裂部分橱柜下方无支撑,时间长了必然开裂,于是我拔打4006999999海尔全国统一售后电话,后上门一

世界百年企业 海尔向百年企业迈进

     如果说十年前,欧洲消费者对来自中国的海尔比较陌生,那么十年后的今天,欧洲市场对海尔已经不再陌生。  在欧洲很多商场或专营店,都能看到来自中国的海尔。让欧洲消费者满意,这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实际上,无论从技术、设计还

张瑞敏海尔转型 白电利润“薄如刀刃”张瑞敏海尔要转型

家电制造业的利润的确太薄了。就像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得那样,白电业务利润已经“薄如刀刃”。   美菱电器是率先公布年报的白电企业,该公司2008年实现销售43亿元,净利润却只有2568万元,这还是同比增幅超四成后的结果。如果考

张瑞敏:海尔要做“造钟师”

“海尔将打造像时钟一样的创新体系,来全面应对每天都存在的危机”。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在近日举行的山东省工业调整振兴大会上,引用美国《基业长青》书中一个观点说,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就不能做“报时人”,而是要做“造钟师”。   张瑞

声明:《中国向何处去 牟其中 海尔要向何处去?》为网友浊酒尽余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