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鱼粉六大工厂 世界工厂六大疑问



世界工厂六大疑问

《科技智囊》杂志

  有关中国是不是“世界工厂”或是否可能成为“世界工厂”等问题在经济界引起了最多的争执,几乎每日都在上演傲慢与偏见的剧目。

  在国际上,一方面,加入WTO后跨国公司普遍视中国为财富重镇,鱼贯而入者如过江之鲫,勾画出一幅中国将加速成为“世界工厂”的红红火火画面;另一方面,“中国威胁论”的经济版——“中国制造业威胁论”新鲜出炉且被西方媒体爆炒,与“中国崩溃论”一起顽强地用口水阻碍着机器向中国的输入。

  在国内,一方面,有人高声欢呼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视之为几千年中华文明嬗变的吉兆;另一方面,也有人将中国做”世界工厂”看作是中国沦为世界低科技产品制造基地以及粗糙产品的仓库,并为中国人将沦为世界的“蓝领”悲哀不已。

  过去20多年的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制造业的成长,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40%以上;中国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制造业;制造业吸收了接近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制造业是中国商品出口的主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的出口一直维持在80%以上,创造了接近3/4的外汇收入。

  未来中国的比较优势仍然在制造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经济还得靠制造业牵引。加入WTO后,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以及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中国有可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在诸多跨国公司以及仁人智者眼中,中国的国际分工与角色定位渐趋明确,那就是充当“世界工厂”。

  那么,什么是“世界工厂”?历史上的“世界工厂”是何面目?中国是“世界工厂”吗,或者,中国离“世界工厂”还有多远?究竟该如何看待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怎样才能成为“世界工厂”?如何回答这些问题无疑会影响中国未来产业布局和中国企业的路径选择。

  抠字眼 何为“世界工厂”

  从去年至今年,笔者所读到的最为生动的表征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工厂”的一个故事是“松下电器:不能在中国取胜,就会在全球败北”。说的是松下电器产业2001财年的最终联合结算赤字高达4380亿日元,创松下历史上最高亏损纪录,面对困难局面,松下提出了“中国战略”,公司高层命令所有分公司和子公司的负责人在2002年度业务计划中写明如何运用中国的优势来增强竞争力,对那些回避中国、不能充分利用中国的计划毫不客气地打回去。

  松下这样做,是出自于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的战略判断。除松下外,其他许多跨国公司同样认为中国将无可避免地成为“世界工厂”。

  不过,虽然报刊杂志的报道以及对于“世界工厂”的讨论文章连篇累牍,却缺乏清晰明确的定义,也缺乏一整套衡量“世界工厂”的指标体系。因此有必要首先讨论一下对于“世界工厂”内涵的理解。

  笔者曾调阅北大图书馆的“故纸堆”,发现“世界工厂”就其最狭义的概念而言,是用来特指1820—1880年的英国,后来的美国和日本,人们并不称之为“世界工厂”,而是称之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不过,在本文中,我们还是把美国和日本也视之为“世界工厂”的案例进行研究)。

  Pat Hudson(2001)在“The workshop of the world”中这样描述当时的“世界工厂”英国:

  “在19世纪的几个年代中,英国制造品一度控制了世界贸易。许多大宗制造品在英国能更为有效地生产出来,比其他任何国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英国同时具有商业、金融和政治上的优势来排挤国内外的竞争对手。在有些产业尤其是纺织业,技术和生产管理上的巨大进步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幅增长。价格水平因此越来越低。在其它许多部门,组织管理上的进步稍小一些,但专业化水平提高更为显著,加上便宜的劳动力同样也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幅增长和价格水平的下跌。于是在英国国内及海外形成了一个新的巨大的市场,交易着前所未有的多种多样的产品。而在最初没有其它国家能与英国竞争,因此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

  显然,“世界工厂”是特殊国家的特殊现象,它与工业化不同。大多数的国家都经历过工业化的过程,但不是每个国家都能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先于其他国家开始工业化的进程,这种时间上的优先使其在世界工业革命初期扮演了早期“世界工厂”的角色。但随着其他国家工业化的完成和崛起,其“世界工厂”的地位逐渐丧失。

  根据钱纳里等人的标准,对不同工业化的度量主要采用人均GDP,同时考察产出结构、劳动力结构、最终需求结构和居民消费结构、人口城市化水平和国民受教育水平、收入分配结构以及贸易结构等进行综合判断。

  “世界工厂”如果主要也用人均经济总量来度量是不合适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与其工业化的过程基本同步,而绝大多数国家经历了工业化,却并没有成为“世界工厂”。因此,人均GDP仅仅能够反映一个国家自身的经济增长阶段,而“世界工厂”必须把一个国家放到整个世界经济中去考虑。那些人口不足一千万的小国也许永远不可能成为“世界工厂”。

  “世界工厂”的含意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它的前提是一国经济融于世界经济,并参与了国际分工;其次,“世界工厂”意味着该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了“工厂”的角色。具体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领先”指标:

  份额领先

  在一段时期内,该国的制造业生产相对其它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生产规模和进出口规模领先于世界其它国家。例如,在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左右的英国,一直把世界工业生产的1/3—1/2和世界贸易的1/5—1/4掌握在自己手中,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

  产业领先

  充当“世界工厂”的国家,一般都很好地利用世界技术革命和新产业发展的机会,能够在新兴产业上具有世界领先性。例如,早年的荷兰,在金融和其他一些产业上曾领先于英国,但英国利用了蒸汽机为动力的产业革命的机会,后来居上,在纺织业、采煤业、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海运业等产业上执世界之牛耳。美国取英国而代之,是利用了以电力充当动力的产业革命的机会,在火车、汽车、石油化工等产业中成为世界老大。日本的崛起,则是利用了微电子革命的机会,在电子微电子等产业领导世界潮流。

  产品和技术领先

  对于“世界工厂”,更为严格的标准,还要求它有领导世界制造业潮流的创新产品和技术,乃至创新的生产组织管理等等。总之,它们应该能够带动该国制造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带来价格的下降和国际竞争力的上升。

  美国和英国1865—1913年的注册专利数的比较显示出美国的专利数总数超过英国,这段时间也正是美国逐渐替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时期。

  回头看 谁当过“世界工厂”

  英国

  早在18世纪,英国就在殖民地贸易和航海方面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英国凭借对殖民地的贸易垄断,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发展了本国的工场手工业,成为工业革命的先驱。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和机器大工业的普遍建立,英国就以其发达的纺织业、采煤业、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海运业确立了它的“世界工厂”地位和世界贸易中心地位。1760—1820年的110年间,英国的工业增长了23倍,国民收入增长了10倍,而人口只增长了3.5倍。另外进出口额均增长了7倍多。在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左右的英国,一直把世界工业生产的1/3—1/2和世界贸易的1/5—1/4掌握在自己手中。

  美国

  美国以及德国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英国的工业革命虽然比美国早,一度霸占“世界工厂”的地位,但是它在拥有广大海外市场、廉价的劳动力来源以及获利丰厚的资本输出的条件下,经济便缺少了竞争的活力,企业的技术和设备也越来越显得陈旧。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在传统的基本工业方面的优势已经丧失,新兴工业方面则明显处于劣势,“世界工厂”的霸主地位终于丧失。与此同时,自南北战争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空前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带动了美国的工业和交通进入了飞跃发展时期。1860年美国制成品在世界上占第四位,19世纪80年代初升为第一名。1894年,美国制造业总产值等于英国的2倍,等于欧洲各国总和的一半。此后,美国工业长期保持了世界第一的地位。到1913年,美国工业生产产量相当于英、德、日、法四国的总和,占全世界的1/3以上。1914年的工业生产总值为240亿美元,比南北战争爆发前1859年的不足20亿美元增长了12倍以上。

  美国工业腾飞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

  全国统一的政治前提使全国性的市场得以建立起来,同时政府多支持少干涉的政策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另外,美国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发展工业所需的人力和资本也很富裕。四通八达的铁路运输也是促进工业生产的因素之一。实际上,美国和德国取代了英国成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工业技术革命的带头羊,而运输革命在美国的这次技术革命中起了先行作用;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同时美国又涌现出了一批有经营管理才能的优秀的企业家来对创新的科学技术加以应用。

  值得强调的是,虽然这次范围更为广泛的技术革命带动了美国经济跳跃式地向前发展,但是美国的农业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有力地促进了美国工业的发展。农业的繁荣使得对工业品的国内需求增加,这与其他资本主义强国有些不同,比起国内市场相对狭小的欧洲国家,美国经济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另外,综观美国工业化的整个过程,大规模引进外资,尤其是英国资本,也是它的一个显著的特点。仅1914年,美国吸收的外资就达67亿美元。

  在所有这些因素的作用下,美国工业以惊人速度向前发展,并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更加发达,并长期保持世界第一地位。

  日本

  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的增长令其他国家望尘莫及。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1965—1980年,日本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6.3%,经合组织国家只为3.6%;1980—1991年日本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4.2%,经合组织国家只为2.9%。在战后的第一个1/4世纪中,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先后超过了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在战后的第二个1/4世纪,日本又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在整个战后年代,日本逐步缩小同美国的经济差距。1992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折合36709.8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62.0%。

  日本经济的成长与制造业的成长密切相关。1965-1971年日本主要制成品产量增长占全球产量增长的比重依次为,钢铁占54%,造船占54%,汽车占46%,电子机械中的民用产品占90%。1953年美国轿车生产量为612万辆,占全球的75%,日本为1万辆。1971年,美国为850万辆,日本为372万辆,为美国的44%。1980年日美轿车产量分别为704万辆和638万辆,1990年则分别为995万辆和605万辆。日本占全球轿车产量的比重接近30%。

  日本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过程同时也是日本成长为重要的技术创新大国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的总体科技水平已经领先于西欧,接近美国。1983年时,据日本《通商白皮书》统计,在159项关键技术中,日本同时领先于美国、西欧的有39项,与美国、西欧接近的有38项,落后的为16项。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在钢铁、石化、汽车制造方面引进、发明、应用了大量的新的技术,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到80年代已经全面地超过欧洲、赶上美国,并在钢铁、汽车等重点产业形成了远高于美国的竞争优势。80年代中期,在新兴的半导体产业技术方面日本超过了美国,赢得了占全球半数以上的市场份额,确立了美国之后新的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

  需要说明的是,与美国全面取代英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不同,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日本成为新的全球制造中心以后,其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从未达到英国相对优势的地位,更没达到美国制造业曾经是绝对控制的地位,日本制造业的绝对规模甚至也从未超过美国,其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并没有超过美国。也就是说,日本作为新的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重点表现为在重点行业、重点技术领域取得领先于美国的竞争优势,而不是取而代之。

  拿尺量 几大要件不可少

  条件之一:是资源的比较优势。“工厂”离不开劳力和资本。相对廉价而且富裕的劳力、充足的资本对于一个国家成为“世界工厂”至关重要。自然资源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因为它提供了工厂所需的原材料。上面提到英国纺织业所需的棉花,虽然不是来自于国内,但是来自于其殖民地,同样便宜。而在美国的经济腾飞中,大量的移民和外资起了很大的作用。对于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而言,由于技术资源及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在“工厂”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因此要想成为“世界工厂”,还必须有先进的技术和高素质的人力作为后盾。

  条件之二:是对外开放的市场环境。只有开放的原材料市场、工业品市场,甚至技术市场才能保证“世界工厂”的正常运行。国际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贸易带来开放,开放带来资本、技术的自由流动,而资本和技术是成为“世界工厂”、发展经济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条件之三:是金融实力的坚强支撑。尤其在现代社会,金融是社会得以发展的重要的推进器。没有资金的融通,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都是不可能顺利发展的。有了强大的金融力量,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才有雄厚的基础,同时,也更有可能引进资本。与此同时,金融也会随着工业的发展而不断成长。

  条件之四:是技术创新的能力。从英国、美国、日本的发展案例我们无不强烈地感受到一点:“世界工厂”必须能够有效地推动技术创新,有效地将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尤其是对于后起国家,惟有技术创新,才能发展出新的优势产业,同时改造一些传统产业,进而成为“世界工厂”。

  条件之五:是政府有效的政策。英国和美国历来有最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资本主义生产、鼓励国际贸易的政策,更为明显的是日本政府对经济进行的产业扶助政策,对它“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举足轻重,因而构成必要条件之一。现代政府尤其应该鼓励创新,大力支持教育,科技事业。

  探原由 什么会由此巨变

  成为“世界工厂”,必然随之带来一国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大和深化、贸易额的大幅增长,进而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世界工厂”还带动金融业的成熟发展,从而创造出“世界金融中心”;“世界工厂”一旦建立起来,也必将使该国的政府产生相应的职能转变,从而更适应“世界工厂”的发展。

  推动开放和贸易

  从结果看,现代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是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经济成长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传统农业经济会走出自给自足的农村封闭状态,与地区性、全国性市场相联系,而且能够吸收历史的和各国的技术并使之应用于生产过程,进行产业革命,实现工业化经济起飞,使工业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经济增长中居于主导地位,使社会经济经过持续增长的成熟发展阶段,进入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使各国的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形成世界性的大市场开放促进商品的国际大流通和国与国之间经济上互相联系的加强。没有技术的横向扩散和流动,没有国与国之间的开放,就不可能有第一次产业革命和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不可能有以后一批又一批的国家和地区进入现代经济增长过程。

  反过来看,一个国家拥有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必然带来开放程度的加大、国际贸易额和国际市场的扩大,从而推动本国经济及世界经济的极大增长。

  产业结构升级

  从一国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由于产业结构的演进是经济发展的条件,而产业要从推动产业结构的转换中实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非常关键的一环就是要具备适时适宜地推动产业结构转换的能力。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这种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各国经济的盛衰,决定着各国之间经济实力对比关系的变化。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丧失,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取得,无不证实了这一点。18世纪中叶以瓦特蒸汽机的问世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英国纺织业的生产效率和扩大了其生产规模。这不仅使纺织业雄踞英国“主导产业”地位达数十年之久,而且极大地推进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尔后,通过使用蒸汽机驱动熔铁炉鼓风机及新式熔铁炉、酸性转炉和反射炉炼钢技术的发明应用,致使钢铁工业在18世纪末逐渐成为英国的主导产业。从而使英国的经济与产业结构再次发生了重大变化,即铁路运输业和机械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同样,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取得与以电力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紧密相关,20世纪4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问世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对产业结构演进的作用为日本的腾飞提供了契机。

  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演进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一国能成为“世界工厂”,意味着它能推动产业革命(或者技术创新),从而发展出一些新兴的优势性产业,改造原有的传统产业,自然也就使得该国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和深化。

  市场容量增大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世界工厂”的地位必然意味着该国拥有广阔的国内国外市场。英国充当“世界工厂”的时期,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品的主要供应者,世界各国则在不同程度上成为英国原料供应地。例如,英国棉纺织品的出口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在1819—1821年为66.6%,1829—1831年为67.4%,1844—1846年上升到71.4%。而英国所消费的棉花则完全依赖国外进口。这些棉花大部分来自美国南部,其余来自埃及、印度、巴西和西印度群岛等地。英国不仅是世界各国工业消费品的主要供应者,而且也是生产资料的主要供应者。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煤、铁、机器的输出不断增加。这一时期先后发生在美国和欧洲大陆各国的工业革命,都在不同程度上靠从英国输入的技术装备进行。

  就业结构的转换

  在生产要素方面,制造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可以使该国的就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就业压力至少在一定时期内得到缓和。英国借助于“世界工厂”地位的取得,实现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换,并长期保持充分就业水平。美国则借助于“世界工厂”地位的取得,实现了北方工业区向南方的扩张,将南方农民(农奴)转变成工人。日本由于制造业的发展,农业人口急剧减少,出现了服务于大城市和工业、少量时间用于农业的兼业人群。

  揭面纱 中国是“世界工厂”吗?

  统计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增长是全球最快的。其中,1985年至1990年的工业生产指数上升了1.86倍,1991-1996年中国的工业生产指数又上升了3.75倍,而世界上其他的制造业大国如美国、日本的增长相对较低,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由于中国制造业生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导致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份额呈不断上升之势。1980-1997年的17年间,中国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份额从1.4%上升至5.9%,平均每年上升约0.26个百分点,表明中国制造日益成为世界的新生力量。然而,与北美(27%)和日本(15.8%)比,中国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哪怕只按照“个头”这一项标准,中国实际上也还远远称不上“世界工厂”。

  有趣的是,如果把亚洲的中国、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以及日本加起来,其占世界制造业份额的比重高达31.4%,超过北美和西欧,或许这一地区总体上可以称得上是“世界工厂”,而中国在其中扮演非技术和创新类组装工业的中心的角色。

  中国制造业三大要穴

  除了从工业增加值的份额(总量)上讲,中国离世界工厂还有很大的距离外,中国还谈不上是“世界工厂”的理由还在于:

  一是企业规模偏小,反映出整体实力相去甚远。比如在整机方面,中国最大的冰箱、洗衣机厂商的年生产规模才200万台左右,而惠而浦的全球洗衣机产量在1999年就高达740万台,其在美国的一家全自动洗衣机生产厂一年的产量就是300万台。在关键零部件方面,中国最大的压缩机厂规模仅250万台,而恩布拉科集团的年生产能力高达2300万台。至于营销规模方面的差距就更加明显:跨国公司年销售额高达数百亿美元,中国最大的家电企业海尔的销售额仅数百亿人民币。

  二是技术水平低下。我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石油化工、煤炭、建材等传统工业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能力相对不足,国际先进技术装备仅占十分之一,机械产品达到当代国际水平的不到5%;产品结构不合理,国际达标优质产品仅占十分之一,不少高技术产品及部分高附加值产品仍需进口,2000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逆差达155亿美元,高技术品种钢材每年尚需进口700-800余万吨,高档合成树脂自给率不足50%;我国单位能源每千克油当量的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0.7美元,而美国为3.4美元,德国为7美元,日本为10.5美元,主要工业产品能耗远高于发达国家,冶金重点企业吨钢可比能耗比发达国家高20%-40%;我国传统产业劳动生产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从反映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看,我国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小,技术基础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4%,远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水平。产品设计、关键零部件、工艺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自主知识产权和自行开发的高新技术成果,商品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低,分别只有20%和5%-7%左右。此外,中国高新技术的发展问题还体现在扩散性弱,同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低,改造传统产业的作用不够显著。

  三是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创新成果产业化迟缓,技术开发与创新经费投入低,大大制约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1999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为0.6%,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为5%-10%以上,电信、医药等行业甚至达到20%。我国目前甚至还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消化吸收能力不强,缺乏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综合创新。化工、医药产品大部分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机械工业主要产品技术中有57%使用国外技术。我国多数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因此,比较清楚的一点是,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优势目前主要只是在某些制造业产品特别是非科技创新类产品上具有优势。例如,钢、煤、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微波炉、摩托车、水泥等产品中,“中国制造”均已占世界市场占有率的第一名。但即使在这些产品方面,中国厂商也更多地处于组装和制造环节,普遍未掌握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主要依赖进口。例如,中国的格兰仕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商,但关键件磁控管仍然依赖进口;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但高性能柜机仍要采用美国谷轮公司的涡旋压缩机,而变频空调统统要依赖日本技术。除此之外,中国企业还存在着供应链管理方式较落后、跨国经营能力差等问题。

  另外,随着世界大牌的手机制造商将大量的制造业务转移到中国,中国正日益成为世界手机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从产业上看,中国的产业更多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在机械运输设备方面和其他制造业方面明显地占有优势。

  跨国公司布局中国

  过去的二十余年中,外商包括跨国公司大量地对中国进行投资,加上中国丰富廉价的人力资源,使得中国工业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使得国际上有关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的议论日多。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中国利用外资的总额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商其他投资的比例越来越大。

  跨国公司发现,中国的劳动力不仅廉价,而且受过良好教育并遵守纪律。中国年轻一代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正在快速增长。因此,DBS首席经济学家马俊指出,在过去三年间,在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超过了1123亿美元,在未来两年间还将吸引860亿美元。他说:“这些投资越来越多地来自于大笔的战略性投资,目标包括中国市场和高科技产品出口市场,而不仅是寻求廉价劳力。”中国拥有大量受过高中教育的年轻工人,他们每天的收入大约只有不到20元人民币,每年还以百万计的数量进入劳动力市场。中国的很多大学和研究所正在培养训练有素而工资较低的工程师。中国的工业用地在世界也属于最便宜行列,即使在上海,每平方米也只有25美元,是吉隆坡和曼谷的一半,比日本工业城市横滨便宜60倍。

  中国将成为亚洲乃至全球加工制造中心,其基本原因便在于新一轮全球经济转移浪潮中,制造业产业正向中国转移。世界的制造业中心自蒸汽机发明后就一直立足于欧洲,后来转移到美国,“二战”后又转移到以日韩为首的东南亚诸国。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日韩等工资成本的加大以及其他供求因素的影响,世界制造业中心又从日韩开始向中国转移。中国加入WTO,将大大加快这种转移。中国在吸收大型外资制造业方面具有很多独特优势,同时,中国自己的面向全球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已初具规模。一份联合国贸发会议委托进行的《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的调查数据表明,目前《财富》500强公司中已有近400家在我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世界上最主要的电脑、电子产品、电信设备、石油化工等制造商,已将其生产网络扩展至我国。另有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已经连续八年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平均每年有400亿美元以上的国际资金流入我国。我国加入WTO之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会把我国作为其市场销售、原料采购、价格制定乃至新品研发、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基地,为所属的亚洲各地的生产性子公司提供协调管理和综合服务。这无疑将促使我国加速成为“世界工厂”。

  向前看 中国离“世界工厂”还有多远?

  我们可根据我们前面总结的成为“世界工厂”的条件,来分析一下中国到底离“世界工厂”多远。

  条件之一:是资源优势。可以肯定,我国的人力资源相对丰富,而且价格低廉,不仅大大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也低于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甚至低于印度,因此,这方面的潜力极大。

  但是,这方面的问题在于,我国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并不高,因此制造业工资与其他国家的实际差距远不像名义差距那样大。如果从实际工资看,我国较接近于美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高于韩国、智利、菲律宾和墨西哥等国。此外,我国适应知识经济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大投入进行培育。不过,考虑到我国有大量的海外公民,以及国家吸引人才的政策,我国资本和技术资源的不足将由于人才的流入而得到弥补。

  条件之二:是开放的市场。中国经济完全融入世界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我国加入WTO后,加快了参与国际分工的步伐。随着我国加入WTO,开放程度也随之深化,我国将越来越深刻地融入到国际市场中去。

  条件之三:是金融实力。从理论上说,金融深化之所以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是因为:一是无所不在的交易成本与信息成本产生了市场上的摩擦力,经济交易活动因此变得举步难行,金融体系将起到润滑油的作用。随着金融工具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金融制度的发展,信息成本将大大下降,使得市场经济活动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二是金融深化提高了国内的储蓄水平,并帮助储蓄寻找到最有利的投资场所。然而,对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表明,金融深化并没有像经济学家预期的那样强劲地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如果是考察资本市场发育程度指标,则资本市场发育程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几乎为零,大约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仅提高0.008%。更令人迷惑的是,传统的金融发展指标甚至与经济增长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金融深化程度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速度反而下降0.09%。谁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功臣?大量的研究表明,投资水平越高,人均拥有的人力资本越多,非国有经济的比重越大,经济增长率提高的越快。而轰轰烈烈的金融深化,和中国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毫无关系!

  显然,目前沪深证券市场自身整治尚需时日,其对外资开放也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尚无法承接国际资本的证券投资和大规模的并购资金,无法适应中国建设“世界工厂”的需要。另一方面,在一定意义上承担了中国离岸金融中心的香港由于其厂房租金及人工成本远高于内地,正在失去发展制造业的机会。

  条件之四:是技术创新的能力。目前,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过程中,仍处于有利地位,出于市场扩张的要求,它们在控制核心技术保持领先优势的同时,也以多种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成熟技术和过剩生产能力。中国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也存在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加快产业技术升级、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但是,如前所述,企业的创新能力需要提高。这需要在国有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快非国有企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同时做出努力。

  条件之五:是政府的政策。这是我国目前实际上比较薄弱的地方。政府在摸索如何营造有利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发展和创新方面尚需付出许多努力。

  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吗?很有希望。但无疑有一段漫长的路程,并且需要作出艰难的努力。中国吸引外资主要靠的是廉价的劳力以及中国潜在的市场,只有当引进的外资与技术的不断更新和革新相结合,才能使得中国的制造业相对于其它国家真正具有比较优势,“世界工厂”的脚跟才能真正站稳。

洛杉矶时报:中国世界工厂严重威胁美国经济

发布日期:2002年10月22日

--------------------------------------------------------------------------------

中国成为了世界的工厂,这对美国经济构成了严重威胁。

十年前,东莞还只生产蔬菜和大米,现在则成为了制造业的杰出代表。这里有400多万工人在22000多家工厂工作,产品从庭院中的椅子到电动工具无所不有。一排排厂房延伸好几里地,穿着制服的工人在天亮前就走出了工厂宿舍,吃一点简单的食品后就奔向生产线。

三十年前的中国还贫穷而封闭,但是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工厂。充裕的廉价劳工、大量的外国投资以及国际贸易壁垒的崩溃造就了中国制造业的爆炸性增长。全球都受到了震动。

中国人精巧的手缝制出了很好的鞋,美国去年卖出的鞋有近80%来自中国。中国对美国的家具出口去年也达到了46亿美元,中国的东莞去年生产了全球37%的硬盘和10%的显示器,此外还有扫描仪、打印机和DVD播放器。虽然中国出口的产品中有很多是家喻户晓的西方品牌,这些产品由外国人拥有或管理的工厂进行生产,但是中国企业已经在为全球客户生产电冰箱、微波炉和高清晰度电视。企业家托马斯表示:“他们将成为可以依赖的力量。”他最近把自己的制造业务从伊利诺斯州迁到了苏州,以便充分利用中国的工资优势、税收优惠和廉价的原料供应。

虽然中国不是第一个成为制造中心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中国崛起的速度和规模使其引人注目。不久以前中国在世界经济中还是一个小角色,但是现在已经是全球第六大贸易国。专家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排名第二,超过德国和日本,仅次于美国。布鲁金斯学院中国问题专家拉尔迪表示:“中国工业和贸易发展的脚步在现代经济史上是没有先例的。虽然这给中国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标化,但这也向其它国家提出了挑战。”

尽管近年来有了引人注目的发展,中国仍然是个贫穷的国家,三分之二的中国人每天的生活费还不到1美元。中国经济在技术、创新、管理、营销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美国,但是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正稳步前进,最终必将与美国在先进的高价值产品上竞争,如飞机和半导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正在引起越来越激烈的辩论。

一些安全专家、企业领导人和国会议员认为经济上强大的中国将成为政治和军事上的竞争对手。他们希望看到中国的崛起速度放慢,减少中国接触美国的先进技术的机会。但是包括布什总统在内的主张与中国进行自由贸易的人士认为,经济上的结合是让繁荣稳定的中国购买美国产品的最佳途径。

前商务部高级官员莱茵茨表示:“关键不在于阻止中国,因为从长期看这是无效努力,也是政治上的一个错误选择,这造成了大量的仇恨。更合理的办法是让自己跑得更快,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我们是企业家社会。”

每小时40美分

中国的低工资是其制造业繁荣的催化剂。13亿人口使得中国有取之不尽的低工资劳动力,工厂的平均工资是每小时40美分,这只有墨西哥的六分之一,美国的四十分之一。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去年达到了5100亿美元,接近1980年的15倍。中国出口的42%流向了美国。最近,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了对美国贸易顺差最大的国家。去年,美国人购买中国产品比中国人购买美国产品多了830亿美元。沃尔玛去年从中国购买了140亿美元,占到了美国从中国购买总量的13%。为了进一步接近供应商,沃尔玛最近在深圳开办了一个全球采购中心,有300名员工。

在美国商店里丰富的中国商品对美国既是好事又是坏事。对于采购者来说,便宜的中国产品帮助他们增加了资产,避免欠债。与中国的贸易还在律师、营销、船运等领域给美国创造了数百万就业机会,但是在服装、家具等制造业则在失去就业机会,最近的国会调查显示,1992年以来,美国制造业至少把76万个工作转移到了中国。

生产便携式加热器的Scheu公司负责人表示:“我们一直为自己的低成本生产能力感到自豪,但是我们后来发现,我们不仅是没有竞争力,我们简直是被赶出了球场,他们的价格让人瞠目结舌。”现在,该公司有三分之二的产品从中国进口,这减少了130份工作。

对于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崛起也是祸福参半。由于生产业务不断前往中国,新加坡、菲律宾等国都失去了很多工作机会,有时甚至是失去了整个行业。墨西哥原来向美国大量供应高尔夫球棒、夹克衫、门锁等产品,但是由于中国抢走了生意,近两年墨西哥关闭了好几千家工厂。但是同时,中国对原材料和设备的采购又支持了亚洲国家,由于欧美经济增长放慢,他们近来的经济都很疲软。

对美国自行车市场的控制表明了中国制造业的实力。在九十年代中期,美国市场上销售的自行车中有半数以上是美国制造的,他们没有被台湾、日本、韩国的低价竞争所击败。但是,自行车制造商后来把生产线搬到了中国。代表美国制造商寻求贸易保护的律师克尔肖表示:“在几年内,荒野上就出现了很多年产量达到50万辆的工厂。”

美国企业无法按中国人的价格生产,因此,从中国进口的自行车占领了市场,去年已经占到了美国1680万辆自行车销售中的近85%。“美国制造”已经降到了不足2%,一些历史悠久的美国品牌都改为在国外生产。这使得美国失去了8000个制造业就业机会。但是美国消费者节约了数十亿美元,沃尔玛等大型零售商卖出的自行车的平均价格从100多美元降到了77美元。“国家自行车交易商联合会”执行董事克莱门斯表示:“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用70美元生产出来可以骑的自行车的,但是他们确实做到了。低端自行车的质量和美国生产的一样好,但是价格更低。”

 世界工厂六大疑问

开放市场

中国加入世界经济的时候正好是贸易壁垒在全球倒塌的时候,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跨国界贸易更容易了。与亚洲邻国类似,中国也把促进出口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方法,这也为广大农业人口带来了很多就业机会。但是与日本不同的是,中国支持外国投资,尤其是海外华人。台湾和香港的企业家开始时在中国生产服装和玩具,后来逐渐开始生产越来越先进的产品。

跨国公司多年来一直在全球寻找廉价劳动力,但是在中国的成效最突出,这有很多原因。这些外国公司把一些有价值的技术带到了中国,建立了一些最现代化、效率最高的工厂,中国政府也提供了税收优惠和廉价的土地,还投资数十亿美元建设高速公路、港口、光纤网络等基础设施。一开始,外商必须与中国企业合资,可以自由出口但是严格限制向中国销售,此外还限制外资进入汽车等关键产业。为了满足加入WTO的条件,中国逐渐放松了限制。

由于制造商和供应商越来越集中,这将进一步促进未来的发展。中国已经发展为可以进行一站式采购的地方,企业能在这里获得原材料和包装,在最短的时间里把产品卖给顾客。

除了出口以外,向中国消费者和企业销售产品是外国公司投资中国的又一大动力。沃尔玛去年就在中国开了15家店,而且计划开更多的店。中国的中产阶级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虽然不大,但是估计已经超过了1亿人,而且还在迅速增长。中国的手机销售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一。中国企业已经成为原材料、机床、高科技设备的主要买家。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制造业大爆炸的核心。这里生产着电风扇、灯泡、钢琴等产品,再通过集装箱送往全球。这个遍布工厂的地区的面积是洛杉矶的五倍,东莞、深圳、广州都发展成了巨大的工业区,并通过高速公路与该地区的主要港口香港紧密相连,道路堵塞情况比洛杉矶还要少。

伊利诺斯州企业家托马斯可以证明在中国制造的确有优势。他进行过计算:制造工人的工资在中国是每小时1美元,在伊利诺斯是每小时12美元;中国的厂房租金是每平方英尺2美元,在伊利诺斯是8.5美元;在中国生产还能接近供应商,不再需要支付运费。

但是托马斯还对中国工人是否能满足要求感到怀疑,因此他要求一家中国企业生产一种特制的网络设备,几天后他就拿到了完美的样品。他说:“我当时大吃一惊。”他立即在苏州建立了工厂,而且在20英里以内就能买到所需要的一切。该公司需要半导体,而中国生产的半导体还不够先进,但是Fairchild等一些半导体领域的顶尖企业正在中国建厂,预计几年后所有芯片的采购都能本地化。

产业升级

中国政府知道作为全球最廉价的生产线不是中国的长久之计。很多国家都在争取扮演同一角色。因此中国在努力谋求产业升级。这需要更多的外资和技术。虽然中国的工厂在生产外国人设计的产品方面很出色,但是中国在工业创新方面还缺乏美国、日本、德国那样的优秀人才。中国的经理人实力很单薄,控制市场的能力也很弱。

因此,虽然中国能为通用汽车、大众、丰田生产高质量的汽车,但是还没能设计出一款能进入国际市场的著名品牌。中国正努力改变这一状况,他们在电子、家用电器、PC等领域正在努力发展全球性品牌,他们要建立中国的索尼、通用电气和戴尔。联想、海尔、康佳在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了著名品牌,并正在入侵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

中国还在发展非常尖端的产业,它们可能使中国成为第一流的经济强国,这包括航天、半导体和生物科技。中国已经建立了十几个高科技研究中心,还在努力吸引在国外定居的华裔科学家。中国还调整了高等教育体制,把重点放在了培养第一流科学家和工程师上。

中国进入美国长期统治的产业将会加剧紧张局势,就象80年代的日本一样。位于华盛顿的国际经济研究院高级学者胡夫巴尔表示,如果中国工人在十年内开始组装飞机,他不会感到惊讶。他说:“中国将更加繁荣,我们将面临更多的贸易战,但这将是走向繁荣的战争。”(作者:Evelyn Iritani、Marla Dickerson 编译:Unifytruth)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91321.html

更多阅读

世界第一的香水工厂:Fragonard(组图)

世界第一的香水工厂:Fragonard(组图)一个两三小时的经历,让我知道了,法国香水不光有兰蔻、迪奥、香奈尔,还有Fragonard、Galimard、Molinard;兰蔻、迪奥、香奈尔都是法国人卖给外国人的,法国人更多的是用Fragonard、Galimard和Molinard。

玛雅体、元芳体、甄嬛体、琼瑶体:走俏网络体大盘点

2012-12-02 20:10:11 来源:湖北网台综合 我要评论震惊:股市刚刚发布重大利好消息 市场进入敏感点位,投资什么必涨近年网络各种体大行其道,“神马元芳体”“甄嬛体”“90岁体”,“淘宝体”等,如今这些又称浮云,玛雅体大驾光临玛雅体,网络新文

公司的力量--CCTV2财经节目720P高清网盘下载 中国财经报道cctv2

网盘下载地址:分集介绍  公司,作为迄今为止最为广泛高效的经济组织形式,被看作是“人类的成就”。公司如何诞生?如何发展演进?公司的力量源自哪里,公司的力量又如何改变了世界?所有疑问凝聚成了一个关于“公司”的故事。2010年8月23日起

中国队再见世界杯 再见 世界工厂

     或许,在10年之后,  你会穿着越南制造的皮鞋,  开着泰国制造的汽车,  拿着马来西亚制造的手机下载韩国歌曲,  然后给印度的售后服务公司打电话,  让他们来给菲律宾制造的笔记本电脑升级。  再也难有哪个国家能成为 

声明:《秘鲁鱼粉六大工厂 世界工厂六大疑问》为网友怪我太帅有人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