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跨国公司与经济发展 ——兼论中国的跨国公司战略



跨国公司与经济发展 ——兼论中国的跨国公司战略

2003-08-01

内容提要:本文以跨国公司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逻辑关系为论述的主线,分析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各国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认为,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直接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必须进一步引进跨国公司投资,同时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我国引进跨国公司投资战略和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战略。

关键词:跨国公司 投资经营 经济增长

—、引言

西方学者对跨国公司的研究是从国际投资开始的,然而,在世界经济史中,国际贸易的历史远比国际投资悠久,国际贸易的理论也比国际投资的理论成熟得多。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有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和被称为“赫一俄一萨模式”(H—O—S Model)的要素禀赋理论等比较公认的权威学说,而在国际投资方面的研究则较为薄弱。西方学者通常运用国际贸易理论来解释国际投资现象,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各自的运行机制有所不同,国际贸易理论难以对国际投资做出较为科学的解释。

在国际直接投资中,对外直接投资是各国进行国际投资的主要形式,因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大多是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即从公司投资者或投资国的角度来研究国际直接投资。随着国际直接投资实践的发展和发展中国家对国际直接投资参与程度的提高,一些发展经济学家也从引进外资者或东道国的角度来研究国际直接投资,并形成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理论,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仍居主导地位。

在众多跨国公司理论学派中,有从产业组织理论延伸而来的垄断优势理论(Stephen H.Hymer, 1960)以及从垄断优势理论发展而来的核心资产理论(Harry G.Johnson,1970;R.E.Caves,1974)、风险分散理论(AlanM.Rugman,1979)和寡占反应理论(Frederick F.Knickerbocker,1973),从国际贸易理论演变而来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Raymond Vernon,1966)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Kiyoshi Kojima, 1977),从国际金融理论引申而来的通货区域理论(Robert Z.Aliber,1970),从厂商理论演绎而来的内部化理论(Peter J.Buckley,Mark C.Casson,1976),还有综合性较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John H.Dunning,1977),也有讨论国际直接投资效果的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增长理论(C.D. MacDougall,1960)等。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许多跨国公司对其战略进行了全面创新,不断调整经营活动。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变化孕育着重要的理论变革。虽然有些研究属于对原有理论体系的局部修正,但对战略管理、战略联盟、战略选择权等的研究却显示了跨国公司理论的最新发展。

上述理论大体可以分为两大体系:一是从企业的层次出发对跨国公司行为进行的微观分析,如内部化理论等;二是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对跨国公司行为进行的宏观分析,如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等。由于宏观跨国公司理论的完全竞争假设远离现实经济生活,同时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跨国公司的行为,更切合理论和实践的需要,因此微观跨国公司理论成为跨国公司理论的主流。

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对跨国公司的研究有了一定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对跨国公司的微观研究多,宏观研究少;个性研究多,共性研究少;现象解释性研究多,理论创新性研究少。因此,还有许多空白的领域需要人们去研究。在当前的研究中,至少有三大课题:一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应怎样全面认识和把握跨国公司的本质、特征、地位、作用和发展趋势;二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应怎样利用外国跨国公司投资来促进我国民族经济的现代化建设;三是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我国应怎样发展自己的跨国公司以“走向世界”。本文试图在第三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跨国公司: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早在20世纪70年代,跨国公司就因其宏大规模和雄厚实力而被称为冷战期间紧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后的“第三大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是战后“最值得重视的经济现象”,它的发展“同蒸汽机、电力和汽车的应用推广一样,是现代经济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二战后,全世界由企业跨国生产所引起的对外直接投资一直迅速增长。1972年,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1400亿美元,1980年为5000亿美元,1990年为1.6万亿美元,1995年为2.7万亿美元,到2000年高达6万多亿美元。跨国公司的数量也从1963年4068家增加到1973年的9481家,1995年的 3.9万家。目前,世界上共有各类跨国公司6.3万家,其分支机构超过82.2万家。根据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2001》的分析,全球跨国公司的销售收入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近50%,控制着世界商品和服务贸易额的85%以上,还控制着国际工艺研究开发和技术转让的80%左右和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90%以上。

世界银行1998年发表的年度报告指出:“最有资格在全球化所提供的新机遇中获益的是那些成功地改变其政策和结构,以支持外向型经济增长的国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趋势的日益加强,新的跨国投资浪潮正方兴未艾,积极鼓励本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跨国公司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对外开放中从发展和扩大对外贸易到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跨国生产和经营,这既是发展本国经济的必然选择,又是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方式。

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大企业、大集团的竞争力上。凡世界市场占有率高的国家,也就是大型跨国公司多的国家。正是这些国家,以大型跨国公司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分割和分享着世界资源和世界市场。一国拥有的跨国大公司的规模和实力,已成为衡量该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从《财富》杂志1991年以来公布的历年全球500家最大公司(简称500强)排行榜可以看出,一国大公司在全球500强中占有的份额和名次,与该国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总额中占有的份额和名次大体相当。以2000年为例,全球 500强的销售收入达140650亿美元,其中美国185家公司的销售收入为55039亿美元,日本104家公司为29345亿美元,德国34家公司为11760亿美元,法国37家公司为10066亿美元,英国34家公司为9142亿美元,分别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5.2%、61.7%、61.8%、77.4%和65.3%;我国大陆 11家公司的销售收入为2501亿美元,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3.2%,而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的销售收入(2104亿美元)就相当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9.5%。

三、跨国公司发展的特征和趋势

从1868年第一家跨国公司诞生至今,跨国公司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初步发展(19世纪中叶一 1913年)、低谷(1914—1938年)、英、美两强并存(1939—70年代末)、美、日、西欧三足鼎立(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群雄并起(90年代初至今)这五个时期。经过战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大发展,跨国公司及其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一些规律性的特征和新趋势。

(一)跨国公司的数量迅速增长,国别分布格局初步形成

二战以前,英国跨国公司一直位居首位,可谓“一枝独秀”。50年代初,美国的跨国公司开始超过英国。进入80年代后,美国的地位相对下降,而后起的其他国家的地位迅速上升,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发展出现了美、日、英、法、德、发展中国家等群雄并起、相互竞争、快速发展的格局,跨国公司成为一种全球现象。1998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有跨国公司9246家,占全球跨国公司的15.4%。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在迅速崛起,1977年在美国以外的500家世界最大工业公司中占25家,1981年占36家,1985年占42家。1990年,在按照销售收入排序的全球500强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占30家,其中韩国11家,印度6家,土耳其、巴西各 3家。1998年,在全球500家最大公司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公司占25家。公司数目最多的是韩国,拥有9家;其次是中国,拥有8家(包括台湾2家和香港1家);巴西拥有4家。

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能够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重重包围中孕育成长,并发展壮大,成为向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挑战的新生力量,这与其自身的特点有关:首先,以相邻地区和发展中国家为主要投资场所,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大多低于母国,从而形成垂直型国际分工。其次,输出的技术以适用性强的劳动密集型为主,生产规模小,灵活性强,易于与当地资源结合。第三,以合资企业为主,对等股权和少数股权居多,独资企业占少数。

(二)跨国公司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国别流向日趋多元化

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从1945年的200亿美元增到1978年的3696亿美元,共增加了17.6倍,年均增长9.2%;1990年达2403亿美元,1995年达3352亿美元,2000年达11499亿美元。 1983—199Q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是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4倍,全球国际贸易增速的3倍。

从投资流向上看,发达国家是对外直接投资和吸纳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和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规模不大,但增长迅速。1987—1992年,美、日和西欧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1743亿美元,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88%。1990年,西方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中,投在发达国家的约占4/5。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额1998年达到523.2亿美元,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8.1%;1986—1990年,年均增长率为47%(同期发达国家年均增长率为26%),年均投资额为60亿美元。1983—1987年,发展中国家年均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为183亿美元;1990年上升为310亿美元,1995年达到1062亿美元(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2%)。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吸收国际直接投资额占世界直接投资总额的比率逐年上升,1997年为37.2%。然而,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亚洲、拉丁美洲吸收直接投资所占的比重较大,且呈上升趋势;中欧东欧地区吸收直接投资的绝对量较亚洲、拉美少,但增长速度较快;非洲吸收直接投资的比重较低,且增长不稳定。

(三)跨国公司投资的产业分布日益广泛,产业流向正加速向第三产业和服务业转移

二战以来,跨国公司投资的产业部门结构逐步从生产初级产品转向了制造业和服务业。从70年代开始,在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变化中,发达国家相互之间的投资主要是向第三产业发展,对制造业的投资呈下降趋势。尤其是80年代以来,跨国直接投资的重点开始由原料工业向加工工业,由初级产品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向新兴产品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贸易服务业等正逐渐成为直接投资的重点。进入90年代,这种趋势不仅没有改变,而且进一步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调整吸收外资政策,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领域,允许外资进入商业、基础设施、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同时鼓励外资对国内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项目进行投资。1998年,全球500强涉及43个行业,其中,金融业和信息行业的业绩成为各行业的佼佼者,制药、技术、电信等新兴行业企业的整体业绩大大超过钢铁、汽车、能源等传统行业的企业。

(四)中小型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逐步显现

对中小型跨国公司的定位分析发现,1997年,全球100家大型跨国公司平均每家拥有资产170亿美元,职工6万人,销售收入200亿美元;而中小型跨国公司的平均每家拥有资产4200万美元,职工515人,销售收入8900万美元;中小型跨国公司的平均总资产不及大型跨国公司的1/400,但它比普通中小型企业大140倍。中小型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包括:第一,发达国家的大多数跨国公司是中小规模的。1990年,德国跨国公司母公司总数为6984家,但占总数不足1%的50家最大公司却占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60%,而余下的占99%以上的6934家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都是中、小规模的。第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一般都属于中小规模。1997年,发展中国家仅有28家企业进入全球500强,占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总数的0.3%,而发达国家进入全球500强的企业达472家,占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总数的1.1%。第三,在跨国经营中,中小型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规模小,但公司数目多,且投资趋向发达国家;实行地区性战略;分布在劳动密集型行业;采取跟随或补缺战略,利用“空隙市场”;与大型跨国公司的协作较多。第四,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80年代初,中小企业的商品出口在全部商品出口中的比重,美国约为10%,荷兰、意大利和日本则在30%一40%之间。到1991年,美国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的出口额已占出口总额的32.5%,1989—1993年美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增长速度是同期大企业的22倍。

(五)跨国公司的并购浪潮盛行不衰,在并购中寻求新的“垄断”优势的动机在强化

并购一直是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首选方式,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来,并购取代创建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跨国公司与经济发展 ——兼论中国的跨国公司战略

跨国公司热衷于采用并购方式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是:第一,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推波助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相互之间依存程度也不断增强。与此同时,随着区域经济的广泛和深入发展,许多国家对自由贸易大开绿灯,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乌拉圭回合谈判所取得的成果、欧盟单一货币的启动、计算机互联网络的运用等有力地促进了投资与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在这种大背景下发生的企业兼并浪潮,标志着在世界范围内以超大型企业来争夺国际市场的开始。第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许多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需要通过并购来实现优势互补,不断扩大生产和经济规模,大公司向巨型公司方向发展,巨型公司向超巨型方向发展。第三,政府积极推动。欧美发达国家的政府已经开始把争夺国际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它们意识到扩大企业规模对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占领国际市场、增强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重要性,因而制定了加紧扶持垄断企业、逐步放宽对企业兼并的限制政策,为企业规模的扩大铺平了道路。例如,德国汽车工业巨子戴姆勒一奔驰并购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成立戴姆勒一克莱斯勒公司,丹麦电讯公司与瑞典电讯公司合并等,都是在政府推动下进行的。

(六)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不断加强,投资经营的“本地化”程度越来越高

90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的半导体、信息技术、电子、生物工程、汽车制造、食品饮料、航运和银行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成为跨国公司缔结国际战略联盟集中的领域,而且其战略合作覆盖从科研和开发到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战略联盟是一种非资本参与型国际经营方式,它所形成的不是一国企业对另一国企业进行控制和支配的纵向从属关系,而是以协商生产的契约或协定为基础的一种合作关系。其次,合作伙伴拥有特殊竞争优势并愿意与对方分享,合作的形式是交换技术、聚集资源或其他“软”方式。联盟企业在合作范围以外的市场上仍然彼此激烈竞争。第三,以技术联盟为主,联盟的战略目标是高技术领域。第四,以大型跨国公司为主体,形成规模庞大的国际合作网络。第五,战略联盟在全球各个市场上开拓,包括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作为一种经营战略,“本地化”是在国际资本重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时集中体现出来的,尤其是 80年代末以来,发达国家在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直接投资时,更加注意“本地化”战略的实施。以在中国的跨国公司经营合作中的汽车零部件为例,中日合资企业使用的零部件在中国采购的比率为47%,中美合资企业为57%,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在上海生产的“桑塔纳”轿车零部件在中国的采购率高达80%。“本地化”战略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并适应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民族工业的需要,所以,受到东道国的欢迎。再从投资者来看,跨国公司拥有先进技术、专利和充足资本、先进管理经验等优势,实施“本地化”战略可以在比较优势原则下,把产品生产转移到要素价格较本国低的地方去,生产产品,迅速进入东道国或邻近地区市场销售。

四、跨国公司: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世界强国之林,必须面对两方面的挑战: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民族经济的现代化;对外全面融人世界经济体系,与世界市场接轨,实现民族经济的国际化。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起点。为此,我们必须确立跨国公司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实现民族富强中的国家战略地位,制定和实施好跨国公司“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强大动力,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对外国企业的吸引力。

(一)“引进来”:自主型产业导向引资战略

在一定程度上,跨国公司的投资是集资本、技术、管理、营销等于一身的复合体。1978年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拉开了我国利用外资的序幕,到2000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466亿美元,其中“九五”期间累计达到2135亿美元,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20.7%;全球500强中已有近400家在我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自1993年以来,我国直接利用外资一直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处于发展中国家首位,外商投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2000年为例,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达到22.5%, (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缴纳工商税占17.5%,出口产品占49.9%,提供就业岗位2100万个。

总体上看,我国所实施的引资战略是一种数量扩张型的引资战略,其主要特点和不足是: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引资,轻引智;重签约,轻履约;重引入、轻管理;重增量引资,轻存量引资;靠政策优惠。应该说,这种战略与以前的引资环境是相适应的,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它既不利于有效地消除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也不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和消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因素。

近年来,创新引资战略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如何创新,人们对此各执一词。有人认为,引资战略创新就是要实现由数量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引进小项目向引进大项目转变;还有人认为,就是要实现由引进劳动密集型项目向引进技术密集型项目转变;也有人认为,就是要实现由地区倾斜向产业倾斜转变;有人认为,就是要实现以政策为导向的引资战略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引资战略转变。我们认为,在经济发展已取得相当成就和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期,我国在吸引和利用外资中应实施“自主型产业导向引资战略”。

首先,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在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同时,应立足发展自主型民族工业体系,培养核心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自主型工业体系不同于以跨国公司投资为主体的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体系,而是以我国民族工业为核心,以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为重点的工业体系。

其次,只有发展自主型工业体系,加强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推动我国进出口的发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在某些部门和行业提高进口替代的工业制成品生产能力,以及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等,仍将是我国引进外资的重点。但是,无论进口替代还是出口导向,都必须建立在不断提高我国的工业基础和生产配套能力上。利用外资,更重要的是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

第三,经验表明,我国引进的许多技术不够先进,跨国公司不可能转让其核心技术。长期以来,跨国公司主要投资于我国的两类行业:一是劳动密集型的终端产品加工组装工业。这类投资的技术档次低,无先进技术,更无高新技术。二是成熟型先进技术产业,如轿车、通讯设备行业。通过引进生产线和设备原料进行合资生产,可以提高我国生产设备及生产技术的起点和某些产品的档次,但难以引进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产品和技术。

第四,目前我国许多重要产业领域的市场是跨国公司竞相争夺的重点,但电视机、电冰箱这两个产业却成了国内企业的天下。这两个几乎从零起步的产业,能在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及时地抓住了我国消费品市场的需求特点;二是在积极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的同时,不断进行体制、技术和产品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三是迅速从分散投资与规模不经济转向集中生产与规模经营,提高了生产集中度与市场集中度,从而控制了国内市场。

(二)“走出去”:进军全球500强梯队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投资发展迅速,已出现一批颇具实力的大型跨国企业。据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的数字,1998年,在发展中国家50家大跨国公司中,我国占16家(包括香港9家和台湾2家),其中大陆5家公司的国外资产为96.1亿美元、国外销售收入为117.3亿美元,分别占其总资产的40%和总销售收入的41%;1999年,我国有跨国公司母公司379家,其国外分支机构为 364345家。到2001年底,我国的境外企业(不包括金融企业)已达6610家,协议中方投资金额83亿美元,占协议投资总金额的67%。我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中的重要投资母国之一。

自199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企业是否应以进入全球500强为目标”成为我国经济界、新闻界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一种观点认为,为时尚早,不宜提倡,因为:首先,当前摆在企业面前最现实也最迫切的目标,不是加入全球500强,而是扭亏增盈,走出低谷。其次,与500强相比,我国企业的差距还很大,不是几年、十几年就能轻易赶上的,因为500强本身也在向前发展。第三,从过去的实践看,我国大部分境外企业规模小,业务有限,母公司对其无法控制。特别是当国有企业改革还没有到位时,允许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有可能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第四,在组建企业集团过程中,有很多不顾客观条件、单纯为组建而组建、强行撮合的案例。第五,韩国、日本的大公司(集团)有的倒闭,有的不景气,在我国也引起“波动”,甚至有人反对提“进入全球500强”的目标。

我们认为,利用外商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进入我国市场的外国跨国公司是我国了解世界的窗口和实现现代化可以利用的工具。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下,引进跨国公司投资,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最终还要表现在“走向世界”上。因此,我国经济要实现国际化,要更有力地开展国际竞争,我们就必须努力形成和发展壮大一批能支撑起我国经济、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跨国公司。

培育跨国公司涉及面广,既需要行业、企业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既涉及资金、人才的投入,更涉及体制、机制的转换,结构的调整,法规的健全和技术的创新。因此,我国应积极实施“在国家的宏观指导和支持下,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鼓励多层次参与,并以国内经济为后盾的进军全球500强梯队战略”。具体地讲,“在国家的宏观指导和支持下”,既意味着我国应确立跨国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国家战略地位,并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给予适当的宏观指导和必要的政策支持,也意味着跨国公司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但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特别是采取超常规发展战略、以进入全球500强为目标。“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就是要以资本为纽带,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生产能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对外投资和进军全球500强的主力军,发挥大企业大集团对外投资的比较优势和对国内中小型企业以及乡镇企业的带动效应。“鼓励多层次参与”,就是扩大对外投资不能仅仅依靠某一层次、某一方面,而应积极发挥国营、集体、私营等各种经济成分,工业、经贸、金融等多种产业,国内、国外、国际等多种资金在对外投资中的作用,形成合力,以拓展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和增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经营能力。“以国内经济发展为后盾”,就是要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经营提供良好的国内环境。“进军全球500强梯队战略”,就是要根据企业的不同优势和特点,组成不同的企业梯队,并促进企业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加强相互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功能上的整合;同时,发挥市场竞争规律的作用,优胜劣汰,中小企业能在国际竞争中得以发展壮大,少数大企业大集团将更加强大,力争在2020年前有30— 50家企业跻身全球500强,并到本世纪中叶有50—80家企业进入全球500强行列。值得注意的是,500强不仅仅是“大”,更重要的是“强”。我们必须对进军全球500强问题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长期过程。国际竞争是规模与实力的竞争,能进入全球500强的企业只能是大企业和大集团中的极少数,不能因为别人的失误而因噎废食,也不能因自身基础偏低而妄自菲薄,更不能因人强心切而刮“入强”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91410.html

更多阅读

中国人口迁移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2016中国人口迁移数据

前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与人口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近现代更是如此。纵观近现代的发展,每个时期都与人口的迁移密不可分。地的人口移动以及发生在各经济类型地区之间的和个自然类型地区之间的具有

美国航空保安法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航空保安

美国航空保安法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方瑞丰刁伟民摘要:本文回顾了9.11事件之前的美国航空保安情况,分析了9.11事件当中暴露出来的情报分析、旅客审查、安检工作、机上保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美国航空保安系统未能有效防止9.11

中国发展趋势 WiMAX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定位

     19日下午,本人主持2008全球WiMAX大会并在最后作了一个关于“WiMAX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定位” 的主题发言。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1. WiMAX的发展趋势:全球的WiMAX产业链在向移动WiMAX倾斜,WiMAX与3G在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WiMAX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定位

     19日下午,本人主持2008全球WiMAX大会并在最后作了一个关于“WiMAX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定位” 的主题发言。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1. WiMAX的发展趋势:全球的WiMAX产业链在向移动WiMAX倾斜,WiMAX与3

声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跨国公司与经济发展 ——兼论中国的跨国公司战略》为网友笙歌十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