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全社会不断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也必须在企业内部努力处理好“三个文明”的关系,才能实现将自己尽快建成国际一流企业的目标。
一、企业“三个文明”的特殊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企业的“三个文明”既有与社会其它部门在“三个文明”内涵上的共性,更因企业的社会定位和独特性质所限而有着极为鲜明的个性。认清这些特性,是努力做好企业“三个文明”工作并处理好其相互关系的前提。
我国企业物质文明及其成果的特殊性,要反映当代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进展,集中体现新型工业化的基本特征,即达到生产经营过程的信息化及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企业要更好地探索全面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竞争的有效规律,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使企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尽量达到国际一流企业的实际水平。在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来自于企业的技术进步,来自于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合理使用,来自于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创造性。
我国企业政治文明及其成果的特殊性,应该包含对外对内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外主要表现为: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要高度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自觉以促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己任,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对内则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让全体职工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企业处处关心职工的职业成长和生活福利,职工也时时心系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竞争优势,这才是最能体现企业特色的“企业政治”。当一个企业具备这样的“政治水平”时,企业才会得到里里外外的广泛支持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
我国企业精神文明及其成果的特殊性,最集中的要表现为努力创建具有各自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通过开展各种卓有成效而又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外塑企业形象力,内强职工凝聚力,并把它培植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伴随企业进入发展和改革、改制的攻坚阶段,我们要及时有效地预见各种突发性事件,把诸多矛盾控制在萌芽状态。同时,也需努力与相关供应商、客户及战略联盟单位、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建立起广泛的和谐发展关系。
二、正确处理“三个文明”建设关系,促进企业协调发展
在企业的“三个文明”建设中,物质文明是企业全部工作的基础,政治文明是企业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精神文明则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三个文明”必须同步发展,同步提高。当然,不同于其它社会部门,物质文明建设对于企业发展,有着更为特殊重要的意义,物质文明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企业成败的最重要因素,也是衡量企业优劣的最根本标准。凡在技术创新、经济效益上达不到时代要求和行业标准的,其他方面的工作做得再好,也不能被认定为合格企业。
由此也必然要求企业的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以物质文明或经济发展为中心展开并为之服务,也就是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人际关系调整、企业文化建设等等,都必须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而不能与之相冲突。
物质文明对于企业的极端重要性,不等于说要由企业最高管理层以主要精力从事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实际上,企业的最高管理层更多地是要抓好企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工作,换句话说,就是企业党委、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要以更多的精力抓企业的经营方向选择、人际关系协调、利益格局调整等属于政治或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以此为生产经营工作的持续、协调、稳定发展铺平道路。这里确实表现出一种非常现实的辩证矛盾:事关企业生命线的生产经营工作更多地是由企业各职能部门来管理的,而政治和意识等“务虚”的事情反倒要由最权威的领导层直接负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再要求国有企业总经理要对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以后又加上了政治文明)建设负全责,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这一问题的清醒认识和高度重视。
如果我们不是这样认识和处理问题,只看到企业物质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而让总经理们集中精力管生产经营、把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工作交与其他人管理,势必在客观上削弱对这两项工作的资源投入和管理力度,也会使企业领导人长期陷入日常事务而难以考虑企业发展的使命性、战略性问题,也不能很好地协调企业内外各种社会关系。在当今社会各种矛盾空前复杂、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日益增多的情况下,由于企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足,就会造成企业内外人心不顺、沟通不畅,技术难以进步,效益每况愈下,最终可能导致整个企业“劣币驱逐良币”,甚至矛盾激化,企业的发展根本就无法进行。
这么看来,相对于企业的物质文明建设活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更具全局性、前瞻性的工作,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由企业最高层直接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企业“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普遍建立和发展企业与职工、企业与客户、企业与社会的共赢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