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要不要讲道德,有些同志认为,学术水平应当是衡量经济学家的主要标准。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首先,道德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道德是社会发展的灵魂,知识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道德和法律共同为社会提供了规则,提供了约束,提供了秩序。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规则和秩序,这个社会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社会,就是一个极其危险的社会。社会发展犹如火车前行,既要有动力,也应有方向和轨道。知识主要为社会提供发展动力。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但力量须秩序和规则引导,失却引导的力量只能是盲目和危险的力量。
其次,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要求经济学家也应讲道德。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配置问题,而资源配置深层次就是利益问题。而道德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也是利益问题。所以,从本质上看,道德与经济学具有内在统一性。所以,真正的经济学家应当是道德与知识的有机统一。
再次,不仅对经济学家而言,只要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都应讲道德。讲道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显著标志。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就是讲道德。
经济学家如何讲道德,应当分两个层次:一是学术道德;二是社会道德。学术道德主要体现在学术研究方面,核心是要求把握好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也就是研究者应以什么样的精神去研究客观规律;社会道德主要体现在经济学家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其实质是要求经济学家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术道德的核心是求“真”,社会道德的核心是求“善”。求“真”就是要求经济学家尽可能准确揭示经济生活的客观规律,不人云亦云,不为利益集团所左右,也不怕被大众误解。求“善”就是要求经济学家应以社会最大多数人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而不仅仅是利用经济学知识工具为一小部分人利益或个人利益服务。求“真”是前提,求“善”是目的。经济学研究的崇高境界是求“真”与求“善”的高度统一。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经济学家也是“经济人”。经济学家总是生活在现实中。所以,社会对经济学家的要求也不能太苛刻,关键是要看他对社会的净贡献。如果一个经济学家对社会的正作用(包括学术和为人两个方面)远远大于负作用,这时,我们认为,虽然算不上完美,但他仍可称为一个合格的经济学家。
促使经济学家真正为社会做出更大更好贡献的关键是制度创新。应当建立更加自由的话语交流平台,坚决反对学术军阀主义;应当建立对经济学家进行有效监督的制度体系;应当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不负责任的经济学家应当进行责任追究。
当然,经济学家问题仅仅是中国问题的一个折射,仅是中国问题中的一个子问题。总体性制度创新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也是解决目前中国经济学界一些不正之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