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提倡“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的治国方式,认为无为而治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老百姓越蠢,国家越容易治理。儒家虽然认为国家需要贤人来治理,但也认同了道家愚民的管理思想。不同的是,老子认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应该都是“蠢猪”,而孔子认为管理层应该是精英,而被管理层应该是“蠢猪”。这种中国管理文化的“精髓”也被现今的中国企业管理者们继承而且发扬了。不信可以到书城去看看,大多培训都是围绕着让员工如何无条件干活进行的。从内心而言,企业的经理们都希望自己最聪明,下属比最蠢。现在炒得较热的所谓“中国式管理”,还有“细节论”,以及“执行论”等等,无非是无能的经理人将责任推到下属的遮羞布而已。到底有没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呢?如果有,我想那就是“做官”的思维而已。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局”。这是军事管理上最简单的常识了,但在企业管理中,在“做官”的思维指导下,就显得本末倒置了。“欲治兵必先选将”所揭示的也是一种管理的真谛。在“做官思维”指导下的选将标准,是选不出勇将的,自然造就不了中国企业管理实质水平的提升。“企业兴亡,员工有责”,其实企业兴的时候,何曾惦记着员工,可一到企业危机了,员工的素质呀,员工的执行力呀,等等,都成了企业的重头戏了。
什么是做官的思维呢?简单的讲,就是以谋求权力稳固为目标的管理思想。也就是“修已安人”之法,但现实中,修已的人少,谋求安人之术的多。
1、“做官”的第一要务是安内
市场经济中,显然第一要务是要“攘外”。而“做官”的要求是安内。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很多企业即使到了破产的边缘也还是热衷于内斗。越是稳定的大企业,其经理人员必是内斗的高手。既然“安内”是第一要务,那当然所有管理方式也得围绕的安内的需求来进行。于是,教化员工就成了公司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以让员工老实安份,不求创新为好。但话不能这样说,换个法吧,“团队精神”、“没有任何理由”、“细节第一”等等。“做官思维”显然是中企业管理中的第一顽瘤。
2、“做官”要求“奴才文化”
既然以权力斗争为目标,当然也就要求与这适应的“奴才文化”,也可以叫做“庸才文化”好听一点。“帕金森”定律在中国企业中更是普遍盛行。所谓“帕金森”定律就是庸才只能用更多的庸才做下属。显然用听话的人比用能做事的人更为有利。
3、“做官思维”造成的利益非公开化
两个老工人可以为一级10元钱的工资提升而对簿公堂,但不见有人可以对经理灰色收入有异议。在一般人眼中,虽然痛恨灰色收入,但也将能否取得这个收入作为人的本事的表现。于是当某个经理退职而两袖清风的话,人们不尊敬他,而是认为是他无能的表现。这种心态自然造成了中国企业的经理层追逐灰色收入的积极性远高于追逐公开的工资与奖金的积极性。我们能够容忍的是追逐灰色收入的经理人把企业搞得破产,也容不下把企业做得更好的职业经理人拿高薪。
4、“做官思维”造成企业的信誊缺乏
做官有官场的规则,如果用到了企业中,就会给人不诚信的感觉。因为我国传统的管理都是围绕做官来谈的。但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有市场经济的规则,由于这种规则与官场规则的不一致,造成了了中国企业普遍缺乏信誊。其实道理也很简单,权力斗争中,讲信誊的人从来没有什么好下场的。先秦多讲信誊的勇士,但自汉高祖以来,中国管理的唯一规则就“没有规则”,一切的规则只是手段。这种官场思维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渗透和应用,将是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化最难克服的阻碍。
以上几点只是“做官思维”的冰山一角,遗憾的是,当今中国管理界,仍看不清中国企业管理的致命弱点和顽症在哪,更有甚者,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名,倡导与市场经济完全背离的所谓“中国式理”。这些东西受到欢迎的本身就说明了中国企业管理仍处于传统价值观的笼罩下,说明我国的企业管理现状与真正科学的企业管理仍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