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五邑地区,拥有上千亿元的工业产值和位居广东省第四的经济总量,又有数百万海外乡亲。近年来,在与珠三角地区众多城市,如南海、顺德、东莞、中山等相比时,江门却在社会、经济、科技等多方面的整体发展明显落在了后头。
面对珠三角大多数城市的经济发展增幅都超过江门的严峻形势,江门也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并号称要“成为跨国公司的投资热土”,要成为辐射西部的“加压站”。但江门能凭什么崛起?江门的底气是什么?
没有上百亿的龙头企业
翻开近年来江门市对外招商的宣传资料,无不重复着一个声音:“江门资源丰富、土地储备充足”、“江门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中国第一侨乡”,而在投资者最为关心的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方面却着墨不多。实际上,随着世界发达国家和珠三角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江门市已审时度势地将家用电器、摩托车及零配件、打印机、日用不锈钢制品四大类产品确定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并已经拥有“中国摩托车产业示范基地”、“中国五金卫浴产业基地”、“中国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中国(水口)水龙头生产基地”、“中国麦克风行业产业基地”五大国字号基地。
审视江门市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目前的产业集群还缺乏航母式、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强的大企业龙头,甚至连一百亿元的企业都没有。江门市最大的名牌企业——大长江集团在2004年的年产值也只有72.77亿元。
对此,江门五邑大学管理学院经济系财经学者李桂生指出:“江门民企长不大的原因,我想可总结为:小农思想、地主文化、小老板情结!”
李还指出了江门企业的“七宗罪”:对产业政策缺乏全局敏感、资本手段上只是“小巫”、政企“脐带”缚住脚步、不重视学习、不重视人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观念保守和小富则安及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最为明显的是,江门企业管理模式有“三多二少”:夫妻型管理的企业多、小富即安的多、企业发展跟风的多、规范化管理的企业少、企业管理及技术创新人才少。
产业配套极不完善
无可否认,江门市正初步形成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企业集群,但由于没有龙头企业的辐射,规模并不大,配套也跟不上。如江门市区摩托车及配套生产企业有100多家,恩平麦克风生产企业300多家,号称中国三大水龙头生产基地之一的开平水暖卫浴生产企业也只有500多家。而在隔壁的中山市仅一些镇、区就聚集了数百家甚至上千家的私营企业,构成了集产品开发、原材料购销、加工生产、市场营销的集约式经营产业带,如古镇灯饰企业就达1400多家。以江门市引以为傲的摩托车产业为例,江门市摩托车及零配件水平较高,在全国三大摩托车基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全市摩托车整车的本地配套率不到20%,珠三角配套率也只有40%左右。一家在当地颇有影响力的摩托车企业老总证实:“我们在供应商的选择上以广东的企业为主,江门本身只解决一部分原材料。”江门市时尚五金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卢炎辉是土生土长的江门人,目前的企业发展到他手上已是第二代了。他指出:江门虽然是不锈钢生产基地,企业不少,但“觉得企业比较散,规模比较小,没什么系统性,始终影响力不大。现在的原材料全部都是靠佛山,江门本地是所剩无几了,我们做五金的都是去佛山等地找原材料。直到现在,有一些钢板的供应商都搬到顺德乐从去做了。他们无论是融资啊,产业的氛围都跟江门不同,只剩下一些小型的厂留在这里。”
曾重点关注过开平市水口镇水暖卫浴产业的某咨询人士徐建林也分析到:水口卫浴产业的许多配套工厂型企业都是浙江、福建厂商,而“目前这些零配件都是通过中间商供货,中间商一般通过福建、浙江小型工厂发货,由于通过中间商采购,造成总体成本上涨及交货期难以控制。”因此,要“增强整个产业链的配套,特别是一些专业化强、成本低的小型配件企业。”
对此,有人评论:“从总体来看,江门市还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只能说是一部分企业的集中和集聚。”因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不只是生产企业,还包括为主要产业提供技术、服务、销售、产品设计等相关企业,形成一个有机的链条,体现整体的竞争力,形成集群的知名度。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发展阶段,江门市的产业集群刚刚起步。”
看中廉价的土地资源
臧立新在1993年时就应朋友的邀请到江门考察,98年便正式来江门发展,目前是创源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的老板。他说:“刚来的时候对广东毫不熟悉,但感觉最深的是这里的环境好,不是江门的环境好,而是广东的整个环境好,适合创业。”如今七年时间过去了,臧立新感觉江门的环境越来越吸引外来投资者,但江门的“发展不如东莞等地快,在江门比较舒服,整体的步伐、速度相对慢一点。水处理是随工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工业越发达,越需要水处理。假设98年我们在广州或东莞、深圳等地创业的话,现在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臧立新表示:“来江门投资的商人大多都是看中这里的环境、交通,最重要的是资源,例如土地便宜。”
同样的感受来自江门市新会百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陈曦总经理。陈是上海人,从浙大毕业去美国留学两年后,在94年就来到江门,目前是江门企业界中少有的海归派。当时江门经委与浙大有合作,生产硅橡胶,陈就是来给他们配套生产线的。
由于当时是国营厂,人事变动后一些承诺没能实现,后来浙大有个医疗器械的项目,所以合作项目也随之改为做医疗器械,是与经委下面的一个糖酒厂合作。经委撤销后,项目运营二年无法维持下去,于是陈把糖酒厂承包下来,自负盈亏。后来重新注册,从2000年开始,公司完全成为私营。目前,公司规模一般,100人左右,年产值约1000万元,这种规模在江门同行里大概排在前3位。
在陈眼里,来江门发展是因为“这里的技术含量要差一点,由于竞争少,所以价格可以高一点。而且江门作为生产地,成本比较便宜,物流比较方便,地价与人力成本都比深圳、广州等都要便宜。”
可以看出,江门吸引外资的原因就是成本比较低,这还是一个比较诱人的投资环境,但配套的东西跟不上,许多企业更愿意将江门作为一个生产车间,而不是完整的公司。江门有后发优势吗?
如果说江门招商引资的成功是因为卖地所致,比别人更便宜地把地卖了,以土地换资本,这确实让江门有点难堪。但在某种程度上,又反映了江门所面临的尴尬处境。江门五邑大学管理学院经济系副教授李桂生也承认,在招商引资方面,江门虽然一直有侨乡优势,但跟一些后进地区(如珠海、惠州)比并无明显长处,选择性不强,体现不出差异竞争力。因此,江门“如果要在后面崛起,发挥后发优势,就必须出奇兵”。
目前,江门市提出要接受广州、佛山等城市的经济辐射,承接东莞的产业转移,但江门仍属于以传统产业为经济支柱、新兴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如同中山和珠海一样的产业现状。在这样的形势下,江门凭什么去和兄弟城市进行招商引资竞争,特别是面对环境、经济、技术等都比江门好的中山、珠海两个城市时?
进一步说,既使能承接产业转移,但如果重走东莞、中山等地“靠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起步,向技术密集型加工业转型”的老路,江门与珠三角地区发达城市的差距也必将越来越大!
江门还有其它路可走吗?江门市政府曾提出了实行“不对称竞争”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新兴信息产业,希望以信息产业为核心代表的高科技新兴产业,逐步取代传统产业的主导地位,实现全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但没有产业基础的江门能吸引到高科技企业来江门吗?“产业空洞化”的背后能真正推动高科技新兴产业吗?除了土地,江门还有什么优势?创源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的老板臧立新就坦称:“江门的综合优势对投资者来说,吸引还不是很大的,毕竟最重要的还是工业的发展。”
因此,江门的流动人口与中山等地相比确实不多,很多产业带动不起来。江门主要缺乏特色,没有找准自己发展的切入点,例如温州的鞋,浙江绍兴的轻纺等。像IBM这种企业是绝对不会到这里来,因为缺少氛围。
在江门,无论是企业界还是政府都提出,江门要走的是“扬长避短”之路;江门要在学习别的城市发展成功经验和汲取那些城市的一些教训,走自己的特色之路。但没有人提到,江门该如何特色,该如何扬长避短。
或许,江门市在清晰自己的城市定位和产业定位方面还有着不少需要跨越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