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7日,白手起家的浙江企业家、年仅38岁的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先生因病英年早逝。据媒体报道,根据遗嘱,王均瑶所持均瑶集团50%股份将一分为三,其中40%由其“家属和子女”继承,并委托其弟王均金、王均豪共同代管,其余部分转让给这两位弟弟各5%,王均金、王均豪的股份也因此分别增加到35%和25%,并通过董事会选举王均金为董事长。至此,有关均瑶集团的传承问题似乎风平浪静、波澜不惊。然而,这一突发事件激起了人们对于中国民营企业传承问题的颇多议论,也引出了一连串长长的思考。
企业除了财产,可有别的?
企业,尤其是像均瑶集团这样的大企业,首先意味着财富,这当然毋庸置疑,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但是,你可想过,企业除了财产属性,可还有别的什么?
其实,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想到,企业作为社会的微观主体,还有社会属性。仍以均瑶集团为例,它关系着数以万计的人的就业,它关系着数以亿计的“均瑶乳品”用户,它还关系着一家上市公司的全体股东,等等,因此均瑶集团的兴衰荣辱,决不仅仅意味着均瑶家族所拥有财富的涨跌,而是更多地联系着广大社会民众的生活和命运。我们的民营企业家,在考虑其毕生成果的传承问题时,是否对企业的社会属性给予了足够的关注?我想,绝大部分企业家没有。他们更多地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受封建意识的影响,只关注企业作为财产的继承问题,而没有考虑身后企业经营能力的传承问题。这正是当代中国民营企业家的莫大悲哀!家族式传承好不好?
父传子、兄传弟,这是自古有之的传承方式。那么这样的传承方式到了今天的社会,还合理吗?还科学吗?从道理上讲,财产的继承当然无可厚非,而问题恰恰在于,我们民营企业的这种传承方式缺乏一种保障企业永续经营的机制。不管接班人是否有兴趣,也不管接班人是否有能力,到接班时就得接班。这种家族传承使得原本科学的现代公司制度变了味。
尽管也有企业在家族传承上取得成功,但现实中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失败。创业容易守业难,据美国布鲁克林家族企业学院研究,约有70%的家族企业未能传到下一代,88%未能传到第三代,只有3%的家族企业在第四代及以后还在经营。中国的300多万家民营企业中,家族经营占了八成,青壮年开始的创业一代,经过20年左右的打拼,如今正面临逐渐老去。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民营企业的传承将颇受社会关注,甚至还可能成为社会问题。实际上,家族式传承的最大问题在于任人唯亲,而非任人唯贤,它不仅导致企业不能由贤人掌舵,也使得企业中非家族的贤人因此深受打击。民企到底应该如何传承?
大家知道,公司制企业讲究权力制衡,从这一点上说,家族经营的公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公司,因为它缺少必要的权力制衡。民营企业家如果想把自己苦心经营的企业开成“百年老店”,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自己手上完成标准的公司制改造,引进外部股东,引进职业经理人,勇敢打破企业的家族格局。这样的改造并不意味着家族财富的损失,相反可能加快家族财富的积累。著名的西门子公司就是很好的例子,西门子家族只占2%的股权,两个董事席位,虽然股权稀释了,但生意做到全世界,家族的财富还在不断升值。
王均瑶先生曾在长江商学院的一次会议上说:“我设想,最好的股份比例是:家族占1/3,公众占1/3,管理高层占1/3。”王均瑶先生的遗愿会实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