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烟集团进行用工制度的试点改革,成为烟草行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关注的焦点。近日有消息传出,武烟集团由于实施全员买断工龄的形式,激化了内部矛盾,部分情绪激动的职工,砸毁了厂长的办公桌。登录武烟集团的内部网站,也很容易发现其内部集聚的尖锐矛盾。在其内网论坛上有人公开留言,说,现在武烟人的士气很低落,40岁以上的人整天都在盘算在职的时间,而40岁以下的人则在琢磨别的出路。 对此有人曾简单分析原因,武烟的个案很典型,激进式的改革加上行政指令性的省内联盟,使得当前的武烟尽管短期内获得了资源优势并呈现出了高速发展的态势,但其内部集聚的大量难以化解的矛盾又随时有可能将基础并不扎实的武烟毫不费力地掀翻在地。
为了深入了解武烟的近况,记者在五一节前夕专程奔赴湖北,走访了武汉和襄樊两地。
“买断风波”调查
在业界,几乎人所共知,湖北省委和省政府对武烟集团的特殊关爱和倾力支持也是出了名的,了解湖北烟草和武烟的人都知道,包括年产200多万箱的武烟集团的组建以及红金龙品牌的迅猛发展都不能排除湖北省政府的功劳。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是好事,可过分倚靠当地政府的政策倾斜包括地方保护而发展是不是也充满了风险?这里我们不好妄加猜测和论断。
有人说,这几年武烟利税、效益大幅攀升,但是生产一线的员工却并没有得到什么实惠。他们的收入不仅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增长,相反,原先一些如烟票的福利还被取消了。2005年元月下旬,湖北中烟工业公司召开会议,要求全省烟草系统着力进行人力资源整合,减员增效,改革的第一步目标是使整个武烟集团(含襄樊分厂)在岗员工人数控制在5000人以内。此前武烟集团在岗人数在18000人左右。因此,武烟要想达到湖北中烟公司的要求,第一步必须精简人员13000人,裁员难度可想而知。为此武烟采取了全员买断反聘的试点方式。据知情人士称,当前仅广水卷烟厂一次裁掉了1500人。
记者到达武汉时,武烟集团面貌依旧,看不出任何的异常。4月28日,国家局何泽华副局长也恰好来武烟调研,具体内容无从得知。但据坊间传言,何来武烟与其了解武烟人力资源整合不无相关。
在武烟,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厂里的职工,当问及集团人力资源整合、买断工龄以及“砸桌子事件”时,很多人都借故避开,让记者找领导了解情况。但也有个别员工证实,部分职工认为上级执行的买断工龄方案不合理,而采取了过激行为。
我们说,按照市场规律,在烟草企业内部进行减员增效的改革本身并没有错,而且肯定会有阻力,但武烟集团在进行此项改革时何以引发了如此大的矛盾?在采访中,有人这样告诉记者:
“站在政府和权力阶层的立场上,他们认为出台的改革方案是合理的,员工该支持拥护他们制定的政策,反对就是闹事;而从普通员工的角度而言,他们认为方案没有充分考虑他们的现实条件和尊重他们的利益,尤其是在就‘人力资源整合’改革这一问题中,普通员工没有话语权、建议权,甚至是申辩权。不仅如此,这只是问题的表面,改革得不到支持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刚刚组建而成的‘航空母舰’式的武烟集团,由于重组企业并非自愿,而是政府的强制行为,同时重组后又没有进行很好的内部融合,其分厂之间、分厂与总部之间本身就心存芥蒂,矛盾重重。在此情况下,在推行涉及每一个人利益、涉及每一个人吃饭生存的改革时,出现过激行为,难以调解矛盾和改革者难以掌控局面也是正常的。”
浮华背后的危机
武烟集团受到关注不仅仅由于它是工龄买断的试点,更多的人关注它是因为它在2004年取得的飞速发展,到2004年年底,武烟集团已经成为年产167万箱的大集团,红金龙也成为成长性最好的品牌之一。但是却很少有人关注武烟成长之后的情况,在武汉和襄樊的市场,记者了解到了更全面的武烟。武烟集团在今年一季度整体的销量出现了下滑,黄金龙品牌在省内的低档烟市场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品牌整合再生变数,红金龙省内表现并非满尽人意,部分地方市场靠行政手段推动销量增长,这一切的见闻似乎都在否定武烟原有的形象,但是事实如此,又不得不另人为武烟的进一步走远而担忧。
人员整合步履艰辛
湖北烟草由原来的10多家一下整合到现在的武烟集团,速度是惊人的,在2004年完成了对所属烟厂的销售、品牌、计划以及技术的整合之后,开始逐步的在实行人力资源的整合,这是所有烟草大集团组成后必须要做的工作,也是最棘手的问题,因为整合之后一些分厂就会出现部门职能弱化,人员相对闲置的问题,将大大的影响集团的生产力提高。有知情者透露,国家局何副局长4月28日来武烟集团襄樊卷烟厂调研时也曾经强调,要想减轻企业的包袱,就必须要抓紧搞好企业减员增效工作。
据称,武烟集团的人力资源整合采取的是职工工龄买断的方式,解除劳动关系,然后脱离关系后再反聘一小部分人。今年以来在武汉卷烟厂的职工内部先行开展,但是由于集团人多并且买断涉及到职工自身的真正利益,在实行的过程中阻力较大,也就出现了前面讲的武烟职工内部的波动。在武烟集团的襄樊卷烟厂,记者得知,全员买断工作在3月份的职工代表大会上就已经明确提出,但是襄樊还没有付诸具体的行动,据厂里办公室人员讲,搞全员买断困难很大,必须先解决好相关的配套问题。从厂里来看,一些知识文化水平较高的年轻人都比较愿意搞,但是一些对烟厂的依赖性较大的职工就会考虑一旦反聘不上自己的再就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好,那将会影响正常的生产以及秩序的稳定,我们也要做好当地政府的工作,因为退下来的员工也为烟厂做了多年的贡献,而且从大局角度讲自愿退下去的职工同样是为了厂子的更好发展在做贡献,所以在退下去之后必须要有很好的安置,况且对于政府而言,这部分人得不到很好的安置也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总之,做这项工作稳定是大前提。
由此可见,武烟虽然作为职工全员买断的试点企业,但是在其内部来讲并还没有完全解决好职工的思想问题,在即将实行的更大规模的职工买断时会不会有更多潜在的危机出现是个问题,稳定解决不好,是企业以及品牌发展的大碍。
品牌整合反复重生
2003年至2004年武烟集团先后兼并了三峡卷烟厂、红安卷烟厂和广水卷烟厂,并购了省内两家已经关闭的小烟厂(大悟卷烟厂和咸宁卷烟厂)的计划指标,在最后合并了襄樊卷烟厂后武烟集团2004年年度的产能达到167万箱。据称,随着2005年湖北全省卷烟工业企业整合的最后完成,武烟的年生产计划总量将达到227万箱。从品牌方面讲,国家局百牌号出台后,武烟集团只保留了武汉卷烟厂原有的几个品牌,据武烟集团在北方某城市的销售人员称,武烟集团的品牌目标将是红金龙100万箱,低档烟100万箱,黄鹤楼27万箱,但是从目前来讲这还仅仅是个值得期待的目标而已。
武烟目前的品牌构架以红金龙为主,而且副品牌很多,价格从2元到20元之间,高档烟以黄鹤楼为主,而且副品牌也很多,据称,武烟集团新推出了一款黄金龙,主打湖北省内的低档烟市场,以此代替武烟集团下属烟厂原有的低档烟品牌,但是黄金龙的消费认可度很低,由于武烟集团未整合之前的一些烟厂在品牌生产和培育方面都有很大的地域特色,尤其是低档烟市场消费者忠诚度很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黄金龙的市场推进。
据称,由于黄金龙品牌的推广失利,武烟集团决定在2005年4月份又开始重新生产原樊卷烟厂的低档烟品牌“襄阳”,在樊卷烟厂和清江卷烟厂具体实施,月生产大概1万多箱。“襄阳”品牌是襄樊卷烟厂的主推品牌之一,在未合并之前年销量在20多万箱,品牌占据了卷烟的五种类别,共七个价位,在襄樊一带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自2004年11月被武烟集团合并后,襄樊卷烟厂就不再生产自己的品牌,而以生产武汉卷烟厂的黄金龙和长城为主,据襄樊烟厂某人士称,武烟集团是有意用黄金龙来填补低档烟市场的空白,但是经过几个月的运作,黄金龙根本无法占领低档烟市场,消费者认可度很低,导致了农村市场的假烟一度猖狂,而且也成为武烟集团一季度卷烟销量大幅度下滑的直接原因。由于襄樊卷烟厂是国家局指定的低档烟定点生产企业,必须保证低档烟的产量占80%以上,据称武烟集团出于此种种考虑,决定今年重新恢复“襄阳”品牌的生产。
针对“襄阳”品牌的“死”后复生,襄樊烟厂的解释有三:一是3月31日国家局电视电话会议指出一季度全国的低档烟销量下滑严重,必须加大低档烟生产点监察力度,而且在今年的4月28日国家局何副局长来襄樊烟厂调研也充分肯定了襄樊低档烟生产的成绩,并明确要求要继续做好低档烟的生产供给工作;二是湖北低档烟市场份额较大,市场有需求;三是从湖北全省看,低档烟必须完成一定的规模,但是自从品牌整合之后低档烟市场仅有黄金龙一个品牌,但是市场认可度不是很好,所以集团又决定生产部分的“襄阳”品牌。
“襄阳”品牌恢复部分生产之后在市场上依旧是非常畅销,供不应求,但是由于原料以及计划指标等都由集团统一安排,所以在量上还很难满足市场需求,低档卷烟品牌的核心是黄金龙还是襄阳的选择对于武烟来说还需要时间去解决。
红金龙成长乏力
烟草行业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湖北烟草市场的特殊性,特殊在于它的全省一致做烟草,特殊在它的区域封闭性。某业内人士称红金龙去年得意飞速发展源于两个原因:一省内市场的无条件让步,由政府直接介入;二其它烟厂无条件的加入武烟集团,并无条件的将其市场等资源让渡武烟,为红金龙腾出了市场空间。如此讲的话红金龙想不增长都难。
湖北是个烟草产销大省,但是从市场销售来看,外省烟仅占10%左右的份额,而且还限制一些品牌的进入。在武汉市区的烟店中可以深刻体会到这一点。普通零售户的柜台上大部分是地产的红金龙(最多达12种规格)和黄鹤楼(最多达6种规格),外省烟仅有少数的云南烟和上海烟,而且受地域因素的限制外省烟的销量也很有限,但是也有消费者反映,不太喜欢红金龙的口味,但是有时候想买别的烟却没有,就只好吸红金龙。
如果说武汉市场的强制覆盖还可以理解的话,那在襄樊也看到同样的现象就确实要归于湖北的特殊性了。在襄樊市,武烟集团的红金龙就不受欢迎了,尽管零售柜台上摆放的依旧是以红金龙为主,但是很多零售户都反映在当地最畅销的是云南烟,如红梅、石林等,而且供不应求。其中一个零售户讲述了襄樊市场卷烟品牌的更替过程很有代表性:在襄樊卷烟厂未被武汉整合之前,襄樊市场以地产烟为主,如“金蝶”“襄阳”系列,据说当时烟草公司都上门给零售户做工作去销省外烟,可是襄樊卷烟厂的品牌被整合后,市场上一度出现了货源紧缺,红金龙大量在襄樊市场铺货,规格多得多记不清,而且还以黄金龙来代替低档烟市场原有品牌,但是消费者并不认可,导致当时假烟和非渠道烟猖獗。自去年11月份襄樊烟厂的品牌整合后,云南的烟开始在襄樊市场畅销,市场表现远远超出红金龙。
另外在襄樊的调查过程中,也有零售户反映,烟草公司为了多销售红金龙就对畅销烟进行搭售,比例不等,比如零售户要一条蝴蝶泉就搭两条红金龙,一些外省畅销烟都会以1:2或1:3的比例搭售红金龙系列卷烟,但是由于市场认可度低,许多零售户为了盈利都不得不接受搭售的红金龙,所以就积压了很多存货。零售户对公司的这种行为很不理解,这种做法一方面属于违规操作,更重要的是这根本就不利于品牌的成长,只有不被市场认可的品牌才会采取这种手段,而当记者试图在襄樊市烟草公司寻找答案时却没有人给出合理的解释,但是却看到了襄樊市烟草公司2005年的市场指标,全年预计销售卷烟29000箱,而省外烟却只有2700箱,这或许可以作为一个解释吧。
一个品牌的发展最终要靠自身的质量,而仅仅依靠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强制销售来完成任务最终损害的还是品牌自身,“红金龙”省外市场还没有站稳脚跟,省内市场就开始以搭售的方法来加大占有量,这已经不是一个成长性品牌的特征了。尽管湖北整个省都对武烟集团重视有加,但是一个大品牌的形成仅仅靠这些是不够的,靠的是品质在市场上去冲去闯,如果有一天湖北市场真正放开了,那红金龙将如何去面对,它还能走多远?
武烟集团的顺利整合,红金龙品牌的快速成长已经成为过去,这不是盲目乐观的理由,2005年武烟集团整体的销量下滑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光环”的背后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题存在,也许靠现在种种特殊的方法将红金龙做到百万箱不成问题,但是在以后越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武烟集团将何去何从仅靠这些是不够的,“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不仅仅是句口号,武烟集团走得更远还需要更坚实的去做工作。
原载:《糖烟酒周刊》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