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世事的变迁,或许是年龄的虚增,或许是人生目标的实现遥遥无期,我的内心世界满是那挥之不去的苍凉感慨,还有那持续的人生冬寒带来的灰色心情。曾几何时,我几乎不知道快乐为何滋味,深受叔本华“人生即悲剧”观念的影响,真正领会出“痛苦也是一种幸福”的感悟。我曾经的感受,已经远远不能够用“痛苦”这两个字来描述,语言在这种情状面前失去了映射人类思想的作用和意义。 即使明明漫步于阳光底下,我也丝毫感受不到常人所能体验的幸福和快乐。在亲人、朋友和家人的欢笑与悲哀面前,他们的一切仿佛与我没有一点关系(除我父亲2000年去世那次痛到心灵极深处之外)。见多了现实社会里种种粗俗的表演,我不想再学所敬重的鲁迅先生也拿起笔来批判那种发自人类灵魂深处的迷失而不自知。周而复始的人类悲哀和麻木,也让我为自己感到深沉的悲哀。
亲历社会现状的林林种种,我仍然满怀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情操。尽管在现实中位置极其卑微,却不愿与之同流,宁愿让自己在极其痛苦中编织似乎不可实现的种种构想。我站在了远远的地方,或者是站在巍峨的高山上,或者在浩瀚的大海上漂流,宁愿做一名沉没的思想过客,任岁月沧桑洗礼,任千百种思想在我的脑海中自由流转,一任它们顽强地滋长,将思想埋了再埋。
上面这些隐藏于内心世界的想法,没有几个人能够理解,更没有人倾听,我只能选择寂寞地生活在极其热闹的人群中。这些复杂但又体验至深的理解,在现代人看来有点脱离现实的念头,却伴随着我走过了懂事以来的许多岁月。
在所有这些非常人所能想象的困难面前,我曾经差点就放弃了前进的努力。庆幸的是,走出那个狭小的生活圈子以后,我北上南下几经波折,并且在放下前面所讲述的思想者身份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适合滋生的土壤----广东志高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在这里,社会和周围的人群对我的努力给予了肯定和积极的响应,终于一点一点地找回了自信,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了连结的桥梁。近一两年来,我试图理解和读透华为总裁任正非先生的《华为的冬天》等一系列著作,努力让自己保持一份对现实足够的冷静和低调,但在现实中却又极其努力,发挥才智去做好目前所能做好的每一件事。不过,在这个不同于华为那种企业文化模式的优秀群体中,我发现志高空调强调的已经不仅仅是那种极度的冷静和低调,而且更是对青年人才高质量高速度成长的渴望。市场传递过来的现实压力和企业要求不断往前发展的成长期望,其高层领导者审时度势主导了激情文化的建设和构架。受此感召,我也变成了这个极富成长激情群体中的一员。
一旦前面所说的那些阴沉郁结的云层渐渐消褪,我就能够看到更远一点点的地方。这里有无声而触手可及的阳光,也有极其奋发充满激情的人群和环境。在这个群体间,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冷静和深度的思考,曾经足够长的“过冬”体验,储藏了足够的能量应对现实的种种竞争,而且让我深受激情文化洋溢的点燃,但却又能自觉平衡好如初夏季节燥热所带来的情绪不安。
曾经在我的某篇散文里,写到自然季节的春夏秋冬与人的心灵世界的春夏秋冬,但是当人生一个冬天早到之后,如何重新找到人生的春天,保持春天般美丽的心情,却没有找到答案。甚至于让自己认为人生的冬天已经来临,所有的一切都已经不可为。
在这个情迷意乱的时代,在这变化莫测的社会,或许会有不少人象我一样感迷茫和不知所措。与我不同的是,我迷茫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他们迷茫于现实的纷乱。因此他们要走出这个世界相对简单和容易,不过由于他们的不自觉和习惯沉沦,使其自认为生活本来就是这样。至于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责任,则与他们无关,因为这是一个张扬个性和人个的时代。
我现在要做的是,让自己确认春天已经到来。迎来春天的日子里,我该做些什么?怎么把握好春天的节奏?让自己真正成为春天里的风景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一块被春雨淋湿稍微润泽并且透出点新绿出来的粗糙老树皮。因为我仍然是处于春天的季节,而且人生春天的意义和掌控全系于人自身的努力与情绪的合理调适,而不仅仅由自然宿命所决定。
现在,初夏的燥热在南国已经早早的到来了,我的心情也转到了夏天的喧热。幸喜这人生春天的获得,终于与那人生的冬天做了一个短暂的告别,胸怀也渐渐开朗起来。白天热的架势,几乎要不让人走出阴凉的房间,但依然让人阳光明媚,因为我的心情已经变换。
或许我们仍然需要冬天的冷峻,化解某些复杂的问题。但切记不要忘了我们生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春天的美丽,就是要创造一个美丽的人生,就是为一个美好的梦想而奋斗的。
为我们美丽的春天而努力吧!
本文后记:
成长中的职业人或者职业经理人,对于社会一般都会有自己的解读的方式,但不是被动,但不是远离人群,因为你原本就是人群中的一员。与常人不同的是,你比他们能够自觉地承担某些社会的责任,拥有知识和智慧,就必须履行某些义务。
或许这个世界已经不需要救世主式的英雄人物出现,每个人都会拥有找到自己的成长之路。本文的体验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要经历,但对于每一个仍然在寻找自己方向和前途的人来说,应该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我认为,人的成长或者成功,并不仅仅是物质目标的实现,更多的在于内心和精神的完美追求,做回真正的自己,活出自己的尊严。
在自我管理和成长方面的介绍,往往都只注重方法和工具的使用,而且人们习惯于讲究“术”的用法和作用,忽视了“道与德”的修炼和修养,从而是一种“缘木求鱼”。
因此,现代企业里那种盛行的剌激式和应景式教育培训,缺少持续的影响力,主要就在于不是发自每个人成长的需要。或者是缺乏对每个人成长需要的深刻理解,从而导致教育培训的失败。我认为,只有我们激发或者引发受训者强烈的需求,而不仅仅是借助于玩笑类的气氛来走过场,获得表面的满意,实际上人们对这种方式已经只能找到瞬间的新鲜感。
就如在接受成功学培训或者读励志类书籍时,能够产生持久效果的,往往只有那些真正意识到自己真实需要的人。
(作者伍建乔,现任职于某家电企业公共关系部,空调业资深人士,有在数家著名空调制造企业工作经历,在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品牌策划等方面具有一定造诣。欢迎您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