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没有逻辑思维 《中国人的管理逻辑》自序



这是我的第二本书。我的第一本书是《永不消失的责任----企业组织“责任守恒原则”》。

  写书似乎总是会遭遇到不如意的心情。在写第一本书时,感觉自己缺乏基本的理论修养,仅仅是凭借个人十余年小企业主的经验和感悟,在表达我对企业管理的看法,所以缺陷与不足自然可知。当我写这本书时,遭遇到了更为不如意的情况,即我选择了一个如此“庞大”的题目,完全可能出现内容无法支撑题目的尴尬。

  事实上,我一直小心翼翼的避免掉入“宏大叙事”的陷阱里,尤其是对于管理学这种“行”大于“知”的学术学问来说,往往微小的断面或角度选择,更有现实的管理意义。但我还是“掉”了进去,原因是中国的传统商业管理,几乎没有独立性的管理问题,而是环环相扣、相互支撑、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关系。

  就如同中国传统管理所恪守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观,支撑它的是“以义制利”的商业价值观;而实现“以义制利”价值成果的途径,则是依赖于“内圣外王”的组织制度安排。这其中,丢失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会造成管理逻辑的断裂,因此,任何独立性的看待中国传统管理的做法,都可能是肤浅而幼稚的。

  二

  事实上,中国传统的商业组织管理,从不缺乏深刻而精湛的“思想”、而是缺乏实现管理成果的“路径”----这恰好与管理学这门特殊学问的要求相反,因为管理学的意义并不在于解释现象或问题、而是在于提供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方法。

  在特定环境下仅仅对于个别企业有效的解决之道,仅仅是一种个人智慧----在中国,这种个人感悟式的“管理智慧”,可谓多如牛毛,但它与管理学意义上的普遍有效,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因为它的管理成本非常高昂,常常是以个人失败经验为代价,所以不值得称道。我想说的意思是,我们今天大多数人所得出的所谓“管理真谛”,常常是中国传统商业智慧的翻版,它对于今天中国企业组织管理,并不是贡献、而是伤害。

  糟糕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悟道文化,所提供的“管理思想”常常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甚至于连界定“诚信为本”这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变得非常困难,因而常常成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式的个人随意性解释。假如商业/企业组织的管理,只能依赖于个人经验式的慢慢领悟,那么,所谓的商业/企业组织的基业常情,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更为糟糕的是,中国传统的商业管理,将社会性的人生/理想/道德,与赢利性组织的制度/效益/效率,牢牢的粘合在一起----它们之间相互交叉、混淆甚至是替代,以至于我们都无法区分:“内圣外王”究竟是在教管理者实现“个人基业常青”的学问、还是教管理者学会实现“组织基业常青”的理论?!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以“辨证思维”的方式出现----这种“好事可以变坏事、坏事也可以变好事”的辨证思维,对于个人修养来说,有助于举一反三总结经验教训;但对于组织管理来说,却是典型的故意的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丢失原则的“搅稀泥”逻辑。事实上,中国传统辨证思维不但需要慢慢的体会与感悟,同时还将真理隐藏在了“诡辩”的泥潭里

  三

  我在这本书中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试图将模糊不清的中国传统的管理概念,以逻辑思维方式梳理出来;将牢牢粘在一起的个人的、社会性的人生/理想/道德,与赢利性组织的制度/效益/效率,区分并剥离出来----这种区分是从“个人”与“组织”的关系角度入手,我尝试着区分了以下六种不同:

  1.“管理人”与“管理组织”,并不是一回事----当我们将管理客体看作是“人”时,组织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个别的//特殊的/独一无二的,管理就成为了特殊人物/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的“特殊性”管理;当这种“特殊性管理”发生在大型商业组织里,造成的管理混乱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只有将管理客体看作是一个“组织”,管理才会成为公平公开/一视同仁的组织制度化管理;在组织制度规章面前,每一个人都不再特殊,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循制度游戏规则,使得建立起大型的商业/企业组织成为可能。

 《中国人的管理逻辑》自序

  2.“信任个人”与“信任制度”,并不是一回事----当“信任”发生在个人/人格/熟人之间,就意味着商业组织将很难成长为一个大型组织,原因很简单:假如你不会向“外人/陌生人”授权,你就无法建立大型科层组织;假如你不懂得如何信任“外人/陌生人”,你就无法走向更大规模/更远地域的“陌生人世界”。只有学会“制度化信任”,才会摆脱“熟人网络”信任游戏规则的狭隘,使得大型企业组织内部的层层授权、以及组织外部广泛的契约式信任合作,成为可能。

  3.“个人利润”与“组织利润”,并不是一回事----当商业利润主要来自于管理者个人征服客户/官员/权力的能力时,组织不但是渺小无力的、而且变得可有可无。个人能力越是强大,组织能力就越是弱化,从而使得组织的基业常青成为奢望。现代企业组织唯一的利润来源是“创造顾客”,只有当我们依靠“组织”自身的战略/渠道/品牌等等组织力量,征服了庞大而陌生的消费群体,才是来自于组织能力的“商业利润”;而只有摆脱了依赖于管理者强大的个人获利能力,才可能由此造就出一个强大的商业组织。

  4.“个人效率”与“组织效率”,并不是一回事----个人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仅仅实现的是个人效率、而并不是组织效率。中国传统商业管理一直误以为组织效率,是来自于个人效率的相加之和,但事实上,组织效率是来自竞争与分工。因此,“劳动模范”不计报酬/加班加点式的工作,带给组织效率的完全可能是伤害、而不是贡献,因此热情忘我的奉献工作,完全可能是为创造库存积压产品而工作。只有当竞争充分、组织分工恰当,组织的最优效率才会出现,每一个平凡个体的平凡工作,才会由平凡而变得伟大。

  5.“个人基业长青”与“组织基业长青”,并不是一回事----“统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事业的基业常青;“管理”的目的,才是为了实现组织事业的基业常青。传统“个人统治观”的恶劣之处在于,当管理者遭遇到个人权力地位危机时,他会以牺牲组织目标和利益为代价,从而达到维护个人权威地位的目的。现代企业组织与早期商业组织的最大不同,就在于现代企业组织以制度或机制设计,彻底结束了管理者无限制的长期统治,或者说,现代企业组织是以结束个人基业常青为“代价”,从而保证组织的基业常青。

  6.“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并不是一回事----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可以公开描述个人所追求的“功名利禄/光宗耀祖”;但商业组织的价值观,却仅仅局限于描述组织内、外部的各种商业责任,尤其是对于顾客的商业责任。假如管理者不恰当的以个人的人生价值观,替代了组织的商业价值观后,就意味着商业/企业组织将背离商业本身的价值,而走向了不着边际的社会/人生的理想愿望。商业组织是一个活的、独立的生命体,而并不是承载管理者个人理想抱负的工具,这意味着管理者必须充分的尊重组织。

  四

  在梳理和区分“个人”与“组织”的六种差别和不同中,难免搀杂进我个人褒此贬彼或非此即彼的倾向性----我不希望这些“倾向性”影响读者,因为我无法保证这些褒贬观点本身的正确性,事实上,这种梳理/剥离/区分的行动本身,比区分后的褒贬观点更重要。

  假如你是一个老板,那么,当你习惯于依靠个人能力、而不是组织能力获取利润时,未必就无法获得丰厚利润。但是,你必须知道的是,当你依靠个人出色的商业嗅觉和交际能力,譬如获取一纸批文/一块土地/一项垄断等等而取得财富时,仅仅证明了你个人出色的人情练达与人脉关系;假如你学不会使用组织本身的能力,譬如产品/质量/渠道/战略等等组织能力,去征服客户或消费者,你就只是个获得个人财富的成功商人、而无法成长为现代企业家。

  假如你是一个企业主,那么,当你习惯于信任周围的亲朋好友、而不习惯信任陌生的外人时,未必就无法获得有效管理。但是,你必须知道的是,你现在的习惯于授权给亲朋好友,是一种熟人信任、而不是制度信任,它只能是某种特定时期的临时性行为,否则就意味着你主动拒绝了不熟悉的人才;假如你学不会授权给陌生人的“制度授权”,你就无法超越手工作坊式的局限、从而无法走向建立大型组织之路。

  假如你是一个企业家,那么,当你习惯于控制命令式的个人统治、而不习惯制度化的组织管理时,未必就无法获得井然有序的组织秩序。但是,你必须知道的是,你个人牢牢控制组织的统治能力,仅仅证明了个人控制能力的娴熟和地位的稳固,但却不能自动的带来组织利益的实现;假如你不能摆脱传统的个人统治观、从而走向现代的组织管理观,你就无法摆脱组织依赖个人的局面、从而无法实现组织的基业常青。

  这就是来自六种“区分”本身的价值----不懂“组织管理”并不妨碍一时的赚钱,但是,却会严重阻碍企业组织的基业常青。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是解决企业组织的持续性增长问题、而并不是教人赚钱的各种技巧,一个代代相传存在了三百年的包子铺,虽然实现了长寿,但却并不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的价值,因为它只存在而并不增长;同样,一个在短期获取了暴利随后就迅速消亡的企业,也没有现代管理的意义,因为它只增长而并不关注长期存续,只有如何实现“持续性”并且不断的“增长”,才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所关心的内容。

  今天中国企业管理出现的种种弊端,常常被归结为制度缺乏的原因,而事实上,“制度”对于管理的价值非常有限,制度并不创造效率、而仅仅是制造公平,甚至于都没有确切的数字或证据证明,通过“选举制”产生出来的组织管理者,就一定比“蝉让制”产生出来的管理者更合格/更优秀----实际上,与其说今天的中国人对于“制度”充满了真诚的渴望,还不如说他们是面对“无能管理者”显的毫无办法/无可奈何,更为确切和真实。有理由相信,假如管理者是受到拥戴的优秀人物,组织成员会群起反对威胁“内圣”的制度。

  事实上,中国企业管理的真实弊端,是缺乏创造出“组织能力”的能力。一个企业家个人敏锐洞察与把握市场先机的能力,即无法模仿更无法传承;而一个老板结交官员获取利润的能力,甚至都无法传给他的儿子。因此,今天中国民营企业的二次创业,常常选择从破除“家族制”开始,肯定是一个错误;或者说,撬动“制度管理”的支点,是起始于塑造强大的组织能力----当企业塑造出战略/技术/质量/品牌等等强大的“组织能力”时,它不但可以延续和继承,而且,在此时,制度常常不请自来,因为强大的组织能力,最终是以制度的方式被固化下来。

  五

  最后,我们需要这样更广阔的眼界:今天中国企业管理所遭遇到的尴尬和困惑,是中国社会整体性变革中所遭遇到的焦虑与迫切的一部分。

  今天的中国无论看起来多么的现代化,实际上,中国社会整体尚未完成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根本性过渡,九亿农民依旧是中国社会的主体。因此,今天中国各类组织的管理尴尬,其实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是传统农业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之间的冲突。西方社会完成这个过渡,使用了三百年的时间,中国却仅仅经过了二十年的时间。因此,一切都仅仅是一个开始,中国还有相当漫长的道路要走,中国需要的是“时间”。

  因此,无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埋藏着多么丰富的宝藏,首先需要做的工作是梳理和分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因果逻辑关系,并且需要现代的“组织与科学管理”的启蒙教育。事实上,曾经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发出璀璨光辉的传统文明,在现代社会往往成为了阻碍进步的束缚性阻力,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放弃某种情绪化的倾向,并且能够透过眼前的各种繁荣或缺陷的表面现象,以更加广阔的全球性眼光、到更加纵深的历史感中,来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以上文字是为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92631.html

更多阅读

读后感之二:无怨无悔的爱——读《长途跋涉的肉羹》有感

读后感之二:无怨无悔的爱——读《长途跋涉的肉羹》有感今天,我作了一篇阅读,名字叫《长途跋涉的肉羹》。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作者在小学五年级时,父亲因出去开一次农会,所以吃上了这一辈子最好吃的肉羹。作者笔下最好吃的肉羹,是父亲从遥远

英国影片《火 的 战 车》高清完整版 赌神5完整版电影片

英国影片《火 的 战 车》[高清完整版]一部荣获了当年(1981年)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在内四项大奖的影片。一部颇具英国古典主义气质的电影。一部史上最伟大的体育电影。一部关于理想与奋斗与信念乃至信仰的励志电影。一部没有多少人完整

推荐电影《我的教师生涯》 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晚上,我特地在电影网站看了由梁家辉和秦海璐主演的电影《我的教师生涯》。长期来我有个梦想就是能有所希望小学或者成为一个希望小学的老师,我一直认为世界上没有笨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而这部电影讲述的是1963年夏天,主人公陈玉由于出

声明:《中国人没有逻辑思维 《中国人的管理逻辑》自序》为网友無知男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