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奈何价格战, 降成本是大手段。 长远利益被忽视, 企业怎能再发展。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国市场已经从“短缺”经济进入到“过剩”经济时代,大部分行业的企业生产能力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战略趋同,保质保量按期交货已经是理所当然的事,价格战已经成为无法避免而又无可奈何的主要竞争手段,而降低成本工作自然就成为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重中之重的工作。
进入2000年以来,A公司每年都把降成本作为企业的重点工作之一,根据企业的年度经营目标,由财务部核算出公司年度必须完成的降成本指标,然后根据业务分工,把指标分别分解到营销、采购、技术、制造等主要部门,并且由各部门内部进行目标分解,制订实施计划和具体对策,同时细化到各月,指定责任者。每月月初把上个月的降成本完成情况汇总后上报给财务部,财务部核准后通报给公司各部门,指出计划值和实际值的差距,督促未完成指标的部门拟订改善对策,尽快完成指标。同时公司的考核小组根据财务部提供的降成本实施情况,对各部门进行考核。
降成本活动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如果不能兼顾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短期利益,一味地追求当年效绩,不但有悖于降成本活动的宗旨,还会使具体执行者从心理抵触这项活动,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引发各种不良后果。
年复一年的单纯的降成本要求使采购部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向供应商提出了降价的要求,而换来的代价可能是产品零部件的入厂检验合格率越来越低,导致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增多。虽然从表面上看采购成本是降下来了,但制造成本并没有获得真正的降低。
技术部作为降成本的重要部门,肩负着降成本的重要职责。国产化是降成本通常采取的有效对策,但是由于受国内部分基础工业加工水平的制约,经常是样品合格,而批量供货时比较难以保证质量的稳定。产品的价格是降下来了,但是产品的质量也随之出现阶段性的下滑,许多问题在公司内是解决了,但是很可能在用户处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问题,这些潜在的损失虽然很大,但是却被当作是服务工作的正常成本而有意无意地被忽视。
除非技术出现重大突破,否则大幅度地降低成本必然对产品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不承认这一点无异于掩耳盗铃。成本并不是降得越低越好,在降成本时必须充分考虑质量成本损失,当成本与质量成本损失达到一个临界点的时候,就向企业领导者敲响了警钟——过度降低的成本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产品质量。不仅会对客户造成不利的影响,而且将在较长的时间内对企业的信誉造成潜在的威胁,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损害。
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战略来指导,而企业的目标指标和绩效管理需要围绕着企业战略来制订,必须在企业的长期利益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兼顾短期利益,千万不能急功近利,完成了短期目标,却损害了企业的长期发展。但是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现行的绩效管理并没有得到有效和正确的应用,不是用于改进工作,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而是过于注重于绩效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从而迫使各部门只能注重眼前利益,把部门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完成考核指标上来,优先保护本部门和部门员工的利益,却使公司的整体利益受到了损失,企业怎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其实,对于绩效考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员工们有所认识,经营者认识得更清楚。然而认识清楚又有什么办法?除非经营者同时是企业的所有者,否则经营者也必须接受企业所有者对各项经营指标的要求,然后再向下级转嫁压力,完不成经营指标,经营者也不会有好下场。绩效考核的负面影响因素不解决,企业的长期发展就得不到有效保障,在这种恶性循环里,中国有多少企业真正能够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