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苹果CEO蒂姆·库克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苹果打算把设在中国的部分产品生产线转移回美国国内。从今年开始,该公司的部分Mac电脑将只在美国生产。 苹果此举并非孤例。电子巨头惠普、消费品巨头佳顿、工程机械制造商卡特彼勒、汽车巨头福特公司,在之前都表达过回归美国本土的计划。 实际上,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上台的奥巴马,一直力主美国的 “再工业化”和“重回制造业”。时至今日相当一部分中国学者仍然将其视为讨好选民的政治口号,认为中国制造优势不可动摇;另一些学者则建议仿效当年的丰田和今天的“三一重工”走出去、把工厂建到美国;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应当“高端争胜”。美国回归制造业不是政治秀,走出去和高端争胜难以也不应当成为风潮。

首先,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并非越高越好。假如把美国人口分为A、B两组,A组给B组捏脚、捶背,B组给A组洗衣、做饭,所需的万千商品由中国人、巴西人、墨西哥人制造,用“绿色印刷品”——美元“买”回来。当然现实没有那么夸张,但美国第三产业占比80%的确过高了。而且,二战后特殊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造就的“美元可以换回一切”的时代已走到尽头,并且会一去不复返。所谓美国的再工业化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其本质是纠正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把第三产业过高的份额“补贴”到过低的第二产业上。以政治秀或增加就业的权宜之计来解读未免流于肤浅。 其次,“高端争胜”与“中国创造”、“弯道超车”一样属于“可以找到个例支撑的美丽口号”。我们有华为、有高铁,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去争胜、去创造,但指望一二十年内让中国(企业)一跃而为带动全球科技进步的火车头并不现实。莫说美国,日本、德国甚至韩国的优秀企业就够我们赶超的。 最后,走出去并不现实。日本当年走出去也有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生产”等让人信服的“软件”。海尔、TCL们出海多年难言成功。三一重工更是刚迈出第一步。 众多投资非洲、东南亚的企业难以让当地人敬重,说明中国企业除了“财大气粗”暂无其他“特长”。 面对美国的再工业化,中国应当眼睛向内做好三件事。 一是优化民营企业生存环境,重燃企业家精神之火。廉价劳动力优势已不明显,经营隐性成本高,不确定性强,高素质人才匮乏……在垄断央企与沃尔玛夹缝的民企已心生寒意。所谓“近者悦、远者来”,本国企业家带着资本移民了,还谈什么吸引外资。 二是大幅增加居民收入。老福特给工人发的工资是当时市场价的一倍,背后的理念是:汽车生产者收入高了才有可能成为汽车的用户。与其千万百计把产品贩卖到美国,为什么不提高中国劳动者收入,让他们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十八大提出的收入倍增目标让人振奋。莫说翻倍,人均消费能力提高几成就可以弥补失掉的美国需求。 三是真真正正地抓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不是花钱让大学去盖大楼,不是强化应试教育、学历教育。资源枯竭之势不可逆转,谁有本领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谁就有条件获得更多的资源支配权。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是成本之争,而是效率之争,归根结底是国民素质之争。你发电消耗的矿物燃料少就由你来发电,我生产衬衫更省料就由我来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