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扩张,没有别的
用友发行2500万股,募得8.8亿元,这使得用友净资产收益率从47%急剧下跌至不足6%,用友盈利增长的压力前所未有。王文京宣布,要彻底告别财务软件商的形象,全面扑向管理软件。用友的企图心从来没有这么张扬过,它称,要在2003年成为中国管理软件的领导厂商,在2010年之内进入全球软件业50强。
上完市,总经理郭新平跟王文京在一起讨论。一是觉得要对组织体系进行调整,以支持用友全面扩张的策略,二是,据郭新平说,是他自己向王文京主动提出来,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人选,来接替他的位置,提升整个团队的管理水准和国际化水准,一手把用友财务软件做大的郭新平,感觉他已不是带着用友去冲杀的最佳人选——感觉比较好的是,他是带着用友11.5%的股份从总经理职位上退下来的,一说起“退”,他和王文京都比较能心安。
2001年,上市以后的短短几个月间,用友作了两次组织架构调整。
年中,按照事业部方式组织的独立业务部出现在用友的组织体系中,比如,把做烟草业研发、销售、服务的分出来捆在一起。到年底,正式按照产品、解决方案和目标客户不同,划分出NC事业部、U8事业部、分销与CRM事业部和新产品事业部,将年中的业务部门又分别整合到这些事业部里,每个事业部的技术平台、开发平台、客户的应用是相近的,在所有事业部下面有一个共同的销售与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下面是全国四大区和企业大客户部、政府大客户部。据说,所有的调整是在一个星期之内完成的。
“这样,实际上加快了每类产品研发与市场的反应速度,另外,各事业部有自己产品的销售指标,为了让销售机构卖好自己的产品,各事业部会更积极地去做好服务、支持一线。”郭新平说。这套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扶持新业务的生长。“比如说我们现在整个市场的销售体系都是为U8服务的,那么在这样一个大树下,如果不给新业务一个独立的空间,不把树与树之间的距离弄得稀疏一些,新业务像棵小草一样,见不到阳光,怎么能成长起来?”
2001年,用友第一次享受到频繁购并的快感,控股华表软件、通宝软件、建用友艾福斯合资公司、购买台湾中端制造软件技术,这一系列下来,不过花了用友怀中8个亿现金的八分之一左右。
现在,最让用友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们的两条管理软件产品线:走高端、与SAP等抢单子的NC,以及2001年为用友业绩带来50%以上高增长的中端产品U8。
产品线借助购并不断丰富、延伸,成为王文京2001年仅次于上市的第二件爽心之事。他愉快地回忆起那个让他放松的夜晚。在2002年2月举办的全国合作伙伴大会上,王文京喝了很多酒。“我喝酒很容易醉的,很容易喝到那个‘点’。”代理商们纷纷向王文京敬酒,王文京也很开怀,来者不拒。“因为我们去年在产品线这一块的组织上非常有利,ERP市场机会特别好,大家看到这样一个机会,都很兴奋,很有信心,所以喝酒多一些,说话多一些。”
为了配合产品,用友在2001年又加强了服务实施能力建设,在华东(上海)、西部(成都)、华南(深圳)、北方(北京)建立了四个大区级的实施机构,引进、培养了260个实施顾问队伍,服务体系再往下走,还有分公司、合作伙伴。
年中,在一次会议上,王文京经人介绍认识了时任Broad vision亚太及日本区总裁的何经华。何经华曾任Oracle台湾分公司总经理。曾被视作“头号业务员”的何,擅长的是国际营销管理,据说,他在台湾科技界是“名嘴”,一年平均要作150场演讲!他对自己的要求是一上台去就能使员工心跳加速、士气高涨。
何的经历和特长,可能首先让王文京心跳加速了。王文京相中一个营销高手作用友总裁,并且,将进一步从国内某公司挖过来一人做销售总监,透露出用友在这个阶段的扩张导向。王文京流露了他的不满足,他认为用友实施升级扩张战略以来,在产品线和服务交付能力上都有阶段性的突破,据此可为用友一年来的表现打80分,但是“在销售力度要加大,相对于市场给我们的机会来讲,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得更大、更好。”
在何经华之前,服务总监章培林、业务总监许建纲、产品总监郑雨林全在用友上市后被王文京引进。用友不给他们股份,他们也无法享受期权,但是用友的现金足够为他们提供相比同行最富竞争力的薪资。
投资者关系
2002年3月底,用友第一份年报出来了。相当好看。主营业务收入为3.27亿元,主营业务利润为3.04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56.2%和55.9%,净利润为7040万元,均高过预期。
此时,用友软件的股价在47元左右徘徊。无数中小投资者被套牢。
而在“做庄”、“圈钱”之声此起彼伏的中国股市,王文京一人间接控股小盘股用友55.2%,是如此地惹眼。
用友上市一年来,从对用友“一股独大”的质疑,到对用友拿3亿买国债的不满和嘲笑,直到最近,用友公布年报后,公告每10股分红6角,投资者对用友的种种指责达到了顶峰。用友和中小投资者关系的紧张程度也达到了高潮。
郭新平透露,用友董事会里关于高派现的分配方案,是有分歧的。董事们早预计中小投资者会对此方案大感不满,“但是这种不满会到什么程度,则没有经验。”
他说:“董事会集体做出的决策,结果是王总个人受到委屈与压力,但也没有办法。”
王文京显然不想对记者释放他的“委屈与压力”,如果他心里真的有的话。他不傻,他不想推波助澜媒体无休止地炒作这些,吸走人们对用友集团发展本身的注意。“人不是你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你要考虑公司整体全局利益,也许有些事情不是完全符合你个人意愿。”他说。
回应指责之“一股独大”
《中国企业家》:上市一年来,围绕着您和用友有很多不太好听的说法,您觉得这里面最不能容忍和接受的是什么说法?
王文京:不太好说。因为你是公众公司,大家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你,来发表对公司的看法。
《中国企业家》:您对这些说法无所谓吗?当您听到它们时,心里是什么感觉呢?
王文京:也不是无所谓。你是一家公众公司,社会各界都有不同角度的评价,这是蛮正常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把公司基本面做好,这是根本,是关键的关键,基础的基础。只有做好这个,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优秀的上市公司。
《中国企业家》:没有想去为自己辩护一下?
王文京:我觉得把公司业绩做好,这是最根本的。
《中国企业家》:也不想在他们指责和怀疑的一些方面作一点改进?比如股权过于集中?
王文京:股权问题实际上是这样的,其实我的股权在不断地稀释的过程中,要不然,我们也没必要上市了,我们选择成为公众公司,已经在不断稀释我们的股权。我以前也说过这个观点,在一家公司里面,要有比例相对大的大股东,这对公司长期稳定发展是有利的。这不是大股东个人的需要,而是公司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它是一种结构的要求。
《中国企业家》:但是现在很多新创的IT企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比较开放的股权平台。
王文京:我想说,不同企业在模式上可能不太一样,不同模式的企业都有成功和失败的。更加开放和更加集中的都不一定能成功。就我的观点来看,一个公司要保持它长期发展,不一定要有绝对控股的大股东,但一定要有相对控股的大股东,这对公司长期发展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我看很多企业,股权很平均,前几年不错,几年之后会带来一些结构问题。
《中国企业家》:你什么时候形成了这样的思想?
王文京:应该说在七八年前就有了。
《中国企业家》:当时有人给你灌输这样的观点吗?
王文京:没有。我看了一些起起落落的例子。有一些公司没有相对大股东,就没有核心,这样在重大的决策时最后就没人定了,而且股东搞不好就打起来了,这种例子很多,很多实际上不是政治问题,它实际上是一个结构问题。如果有这样一个相对大股东,它就能够在重大战略决策上,最后拍板,而且能够保持这个公司长期、稳定、持续发展,避免公司的短期行为。
《中国企业家》:你不会觉得用友的风险都集中在你一个人身上?
王文京:我没这样的感觉,我觉得还不错。实际上我们不是一个股东,我们是多个股东,已经是一个群体了,跟独资企业不是一回事,只不过我在这里面占的股份大一些。董事会决策是集体决策模式,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另外我们在公司的运营上有一个团队、班底,也不是靠某一个人,我们每个主管都一人管一摊,不是所有东西都由我决定,如果那样的话,我24小时都不够了。
股权的集中与决策的民主是两个层次的事。在业务上一定要集思广益,你不可能什么都是专家,但在公司重大问题的决策上,一定要有人拿最后主意,股权上不保障这一点,谁都不服谁,那这个公司就危险了。
实际上在用友董事会里面,不是我所有的决策都可以通过的。如果一个人说了算,搞一个执行董事就完了,就不用弄董事会了,上市前我们就不是搞虚的董事会,绝对是集体决策,如果决断不下来,还是以我的意志为主。
《中国企业家》:这种股权结构会一直维持到什么时候?
王文京:总的趋势会稀释,但大的结构还是会保持这样的。我一直坚持,一个公司要有相对大股东,这个观点我不会改变,至少目前没改变,这不是我个人的需要。
《中国企业家》:您认为这个问题已经不值得再思考?
王文京:这个是想明白了的,就没有再去想了。目前还没有遇到什么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