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学院教授项兵、曾鸣谈集团总部的“控制”话题
“控制”是所有大企业面对的共同问题
一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从一个小企业做到一个大企业,从只做一个行业变成做六个行业,从只做一个业务做变成做上下游业务,这时都有一个权力下放的问题。这就会给集团公司的管理提出新的挑战,如何控制?哪些权力可以下放,哪些权力绝对不能下放?融资权、重要的人事权力肯定是不下放的,那么其他权力下放后,如何做到不至于一放就乱,这是所有大企业面对的共同问题。
美国企业和欧洲企业各自有各自的作法,相对来讲,欧洲企业用文化整合的手段比较多一些,美国的企业因为它管理基础设施相对好一些,所以财务的手段用得比较多,内控也是很优秀的。它们的道路都值得中国企业参考。日本企业在管理控制方面可圈可点的东西并不多。所以将来日本的跨国公司在全球的征战之中,它的劣势会一步一步暴露出来。中国企业的文化整合力比日本要强,如果我们管理基础设施能够做得好的话,中国企业要走跨国化道路,我觉得从“管理控制”这方面来讲,成功的概率还是有的。但是中国企业最弱的方面,就是我们的老总在“管理控制”上的结构性思维是有短处的,一般还处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阶段,这是非常低端的管理方式。用人不疑这是一个投机,不是投资;疑人不用,能有几个人不疑的呢?也就是你老婆,你小舅子,非常受局限,所以你怎么可能做得大?有再好的战略、再好的市场,你跨越不了这一点也做不起来。
中国企业建立高效率总部的障碍所在
如果一个总部想要有效控制子公司的话,它所需要具备的东西太多了。首先,老总要对各项业务有相当的了解,否则不要讲战略的问题,你连对预算都没有发言权,人家说什么,就什么样,说什么你都不懂,就把你蒙过去了。如果总部对业务相当的了解,做预算的时候,总部就高度的介入了。第二,企业的管理基础设施,包括内控一定要做到位。美国企业的内控是收放自如的,下面的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它有良好的监控体系。但是中国有几个企业能够具备这种战斗力?
中国民营企业的死亡,都是自杀为主,自杀就是投资的失控、营销系统的失控。因为他们对“控制”问题,从来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即便重视的话,他也不知道怎么解决。首先,你的管理基础设施没建设好,你做不到良好合理的财务控制。比如,如果集团内采取内部结算制,那么你如何从财务上判断一个部门对集团的贡献?如果你连这个都判定不清,谈何对它的控制?其次,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靠财务控制得到解决。像对研发部门,你如何通过财务手段来评价它的贡献?企业家应该知道哪些内容通过财务手段控制比较好,哪些内容通过非财务手段控制比较好,要不停地调整。
所以,不练马步练一指禅是有问题的,你看着别人练一指禅练得很好,你一练就歪了。
对于国企来说,即便这两个条件都具备了,国企也还有它的障碍,它也不是想控制就能控制得了。比如前几年在香港很热的带区域特色的中资公司。这类集团公司的整合能力和组织结构都很差。即便集团公司老总看到了机会,也知道要怎么做,但是他也不一定能做得了。诸侯权力太大,不怕皇帝,比如子公司比大老板还有名气,他是业界霸主,“某项生意是我做出来的,我干嘛要听你总部的呀?”何况中国企业的特点是,一个公司对老总个人的依赖性很强,如果这个人不在的话,这块业务可能就塌下去了,所以即使总部100%控股,它也不敢换人,下面子公司经理的关系也许比你老总的还硬,弄不好把你撤了。所以对总部的话,子公司老总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再加上管理的基础设施很差,所以整个集团很难黏在一起。监控起来相当难。当然还有体制上的问题,这些集团公司的总部可以有一些认股权,但是一旦到了SBU这一块,又渗透不下来。所以这也是区域性中资公司现在走向没落的原因之一,它没有整合能力。
采取何种结构没有绝对答案
19世纪末,美国公司的管理结构是很单一的,就是在企业家之下,管理和财务一竿子捅到底;由于通讯和铁路的发展极大地扩大了人们做交易的空间,美国社会从乡村结构变成工业化的结构,一个企业底下就开始出现了四、五个分公司,分公司底下自己有一套财务和管理,当时就叫组织创新;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出现了战略事业部(SBU);此后在事业部的基础上,加上公司在地域上的扩张,开始出现了矩阵化的管理;后来又发现矩阵化管理中条块分割严重,很难控制,又反过来强调组织中软性的东西。
但是国外公司的这个进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而中国企业现在什么都清楚,哪个概念都听过,但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所以经常就搞得很混乱。有的时候是削足适履,有的时候是邯郸学步,本来是应该十年后采用的结构,现在先拿过来用一把,结果整个乱套了。所以我认为应该抛弃别人的框架,真正去了解什么是最根本的原则、一个企业总部要起一个什么作用。
我们用一个铁三角的形式就可以表现得非常清楚。一个角是你的业务组合,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另外一个角就是你能做什么,你有什么能力;第三个角就是组织方式、组织架构。这三个角必须完全吻合和匹配,才是一个最好的结构。不同的企业,可以在铁三角上有不同的组合。所以说总部跟分公司的结构和关系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只有一个合不合适的问题。中国企业要把握这个最根本层面的认识,这比跟踪潮流要重要得多,但是这种清醒很难做到。一听别人都有ERP了、都有矩阵管理了、都开始削藩了,那自己也做吧。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