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东莞鞋企渐渐向东南亚迁移,作为配套产业链的东莞鞋机企业的订单也从内销渐变为外销。有数据显示,东莞市鞋机商会的100多家成员企业普遍出现了外销订单上涨的现象。在渠道变革的带动下,不少鞋机企业开始研究并拓展海外市场。
近期外销订单的增加并不能给鞋机企业太多宽慰,因为增加的部分主要是迁到海外的老客户的订单。而目前摆在东莞鞋机企业面前的难题是产业集体缩水。东莞市鞋机商会会长、东莞市名菱工业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名菱工业”)总经理王精文告诉记者,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整体的产值和销量都比原来减少了,虽然他们外销份额有所增加,但内销缩水却很大。“随着鞋企走掉,有的鞋机企业直接就不做了。还有些鞋机企业在与海外市场的鞋机企业竞争中,由于海外营销基础比较薄弱,也遗失了一些客户。” 记者采访获悉,东莞市鞋机商会正在筹划从德国、意大利、日本聘请制鞋方面的专家对东莞鞋机业进行辅导。王精文说:“我觉得我们的企业最需要的不是贷款,不是政策扶持。东莞鞋机最薄弱的地方其实还是技术,最需要的是技术的升华。只有技术水平提升了,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跟意大利、德国以及中国台湾的鞋机企业抗衡。” 专家称,中国目前平均每人每年消费鞋类仅为2.5双,远远低于美国每人每年平均7.5双的水平,未来潜力巨大,而东莞拥有制鞋成熟的产业链和人才队伍,地位稳固,前景广阔。专家认为,虽然目前中国生产的鞋类出口占比达八成,但从长远来看,内销市场将成为制鞋企业及相关配套产业更重要的平台。 东莞鞋机产业集体缩水 “世界鞋业看东莞,东莞鞋业看厚街”。制鞋业是东莞厚街的特色产业之一,不少外资制鞋企业在这里落地生根,也推动了本土制鞋企业的发展,鞋机、拉链、网布、反光材料、皮革等配套产业,也在迅速发展。 东莞鞋业的集中,凭借的是早期廉价的劳动力和政府扶持的政策。不过,成于斯也可能败于斯。廉价劳动力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尤其是代工企业最大的生存资本。但近年来劳动力价格上涨,各种资源、能源成本也迅速提升,令鞋企的企业主们不得不重新寻找新的“价格洼地”,纷纷奔赴东南亚等国家投资设厂。 随着东莞鞋企向东南亚迁移,这些企业下给东莞鞋机企业的订单也从内销演变为外贸。有数据显示,东莞市鞋机商会的100多家成员企业普遍都出现了外销订单上涨的现象。这一现象的成因主要来自客户的外迁。在渠道变革的带动下,不少鞋机企业开始研究并拓展海外市场。 有鞋机企业对记者表示,随着自己的客户迁移到了海外,产品的销售也内销转为外销,而在渠道的带动下,自己的企业也有了向海外市场延伸的机会。“这已经不止是简单的内销渠道的延续。” 有的鞋机企业的客户迁移到了印度。记者采访了解到,这家鞋机企业本来只关注国内市场的,内销市场也可以支撑他的生存需要;但随着此次客户的迁移,原本的内销订单变为了外单。“我们就必须更多地关注印度市场了,研发出相应的产品。同时,我们也会接收到印度当地带来的一些商机,这些商机,是以前只做国内市场时接触不到的。” 王精文坦言,名菱工业的外销份额也有增加。“以前外销和内销分别占比20%和80%,现在外销份额已经占到了四成,主要原因是一些客户搬迁到了海外,我们的供应肯定也要跟着走。” 不过,外销订单的增加却不足以让东莞鞋机企业兴奋,或者说,这只是一个表象。 “从数据上来看,外销量是增长了,但更多的是从内销转过去的,而且现在一些外贸订单在逐渐流失。南美洲客户下的订单现在已经回归南美洲了,当地开始兴建起了鞋机厂,我们这边的工资跟他们已经基本持平了。美国的制造业也在回归。加拿大也开始有了一些鞋机企业,这些订单未来肯定都会损失掉,不可能维持现状。”有企业主如是说。 还有一些鞋机企业去与海外市场的鞋机企业竞争,但由于海外营销基础薄弱,也失去了一些客户。 对比外销,内销份额则下降更快。除了鞋企外迁带走了部分内销订单,基于鞋企走掉而干脆不做了的鞋机企业也大有存在。 “不止20%,可能是减掉了30%。20%是转移到海外去的,还有10%是损失掉的。有些鞋机企业不做了,有的是规模缩小了。所以,虽然外销份额增加了,但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整体的产值和销量比原来却是减少了。”对于鞋机企业的现状,王精文这样判断。 记者采访还发现,虽然鞋机企业的业务比例在随着鞋企迁移而逐步调整,但多数鞋机企业并没有跟着鞋企一起外迁,最多只是设立起了海外分公司,进行销售和服务,总部依然在东莞。“台资的鞋机企业将来可能迁移掉,但本土企业要迁移的可能性还不大。”业内人士说。 进退两难的“癌症”征兆 “以20年前做一双鞋子赚一块钱美金计算,现在(鞋子)销售到国外的单价几乎没什么变动,但是20年前的工资水平是怎样?现在又是怎样?目前,很多鞋机企业的利润几乎为零。”一位鞋机企业老总告诉记者,鞋机产业的压力主要源自下游的制鞋企业,而后者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中国劳工成本的上涨。 “东莞鞋业已经患上了‘癌症’,无解。”王精文说。“拿货成本是不可能降低的,物价通胀是不可能降低的,人民币的升值是不可逆转的,所以这是个‘癌症’。这片土地已经不适合鞋业尤其是运动鞋的生产,只能留下一些高端品牌、高附加值鞋业的生产,一般的鞋业生产在这片土地已经不适合了。” 不适合就得迁移,但对鞋企来说,去海外或转移到内陆是个两难的抉择。 一家鞋机企业主告诉记者,自己的客户搬迁到内陆的,70%的人都失败了。“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内地人非常难管理。我有几个台资企业的客户搬迁到了内陆,有的去到河南,有的去了湖北,但效果并不理想。他们认为,大陆员工的心态就是在广东打工能很听话,但企业到了他生活的地方,(他的)心态就完全变了,感觉这是在我家,我想干吗就干吗,我不想来就不来,造成管理上很乱。” 更多的鞋企选择搬迁到了海外。广东省外经贸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去年,由广东转移到中国境外的投资项目有41个,其中转移到马来西亚和越南的项目分别达到15个和13个,以纺织服装和鞋帽为主。 “其实他们外迁也有很大的风险,他们在东莞多年打拼积累下来的政府关系、人脉关系、社会基础等等都会付之东流,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搬迁。搬迁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柬埔寨也好,缅甸也好,都得重新开始。那种辛苦是可以想象的。”王精文说。 不过,他表示,劳动密集型企业本身赚的就是劳工钱,现在东莞的劳动力优势没有了,企业没钱赚了,不搬是死路一条,所以还必须得搬。“外迁的企业也不是一下子全部搬过去,因为前期也积累了一些客户。一万人的工厂,可能先在外面开个两千人的工厂,那边逐步起来,然后这边逐步减少,最后完全断掉。这跟台湾企业当初移到大陆的情形几乎一模一样。” 外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东莞鞋业面临的问题。虽然转移出去后,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但产业链条不完善和基础设施欠缺也是困扰他们的难题。 有鞋机企业预言,正像是当初台资鞋机企业进入大陆时的风光后来被大陆鞋机业的版图壮大取代一样,走出去的企业以后也同样会遇到本地化竞争。“早期,大陆没有鞋机产业,全靠台湾。台资鞋机企业搬迁到大陆后,大陆的本土鞋机产业也发展起来,对台湾的鞋机产业则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现在也一样,东莞的鞋机(产业)转移到印度、柬埔寨这些地方,他们当地也会有人去生产鞋机,这是迟早的事情。” 对鞋机产业而言,随着制鞋企业的外迁,鞋机企业的订单内销转为外销,外销订单数据增加的背后,产品输出的成本也在相应提升。 “如果对比内销和外销的成本,那肯定是做外销的成本大了。”王精文告诉记者,就转移到外销的内销部分计算,转移出去后,成本比内销要增加5个点。增加的费用主要产生在:一是运费。二是服务费,技术人员要对产品进行海外的服务跟踪。三是关税。“在中国我们能受到自己国家的保护,而出口到其他国家,他们就要对我们的产品征收关税。” 不是“拖”就是“等” 东莞鞋业进退维谷,东莞鞋机产业处境也更艰难。记者采访发现,东莞的鞋机企业主们目前主要有两种心态。一是“拖”,二是“等”。 “由于利润的微薄,不少鞋机企业其实已经无心再经营下去,但苦于《劳动法》规定,公司倒闭遣散员工,要付出昂贵的遣散费用,于是选择拖延时间。这是一个很现实的社会现象。比如一个1000人的企业,随着员工自己离职,拖到只剩下100多人的时候,再遣散,就不用支付巨大的补偿费用。”王精文称,只要企业维持经营能保本,为了最后赔付最少,都会使用“拖”字诀,让工厂保持现状,工人的薪水不高,就让这些员工慢慢的自己离职,自己走掉,也不再招人。 东莞鞋机企业的第二种心态就是“等”。这些企业没有转型升级,也没有转型升级的可能。由于对未来存在一丝希望,所以只要不太亏本,就尽力维持着。“毕竟自己辛辛苦苦创立起来的企业,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公司倒掉。” 品质成为“救命稻草” “以前只是说鞋业洗牌,现在鞋机也一样,不过洗牌才刚刚开始。将来剩下来的,就是这几年沉下心来做技术研发的人。如果天天做市场,只管赚钱,没有研发,那么现在就很危险了。靠走市场、赚快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王精文称,东莞鞋机业到了真正大洗牌的时候。 “道理很简单,鞋机业以前的蛋糕很大,不管做得好的,还是做得不好的,都可以分得一杯羹。现在,这个蛋糕只够三个人吃饱了,那肯定是最强壮的三个人才能吃到。东莞的鞋机产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饱和的状态。好几百家,光我们协会就有100多家。以前是大家一窝蜂上,都能吃到一点点,现在到了优胜劣汰的时候,企业只有拼技术、拼品质、拼价格,凭借实力,才能赢得生存空间。” 业内人士称,虽然东莞的鞋机产品在研发和创新上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但在基础品质上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例如,作为全球知名工业缝制机器品牌的德国杜克普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他们的行业技术经验的积累已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其严格的工艺要求和先进的制造设备都是中国企业目前还达不到的。 “东莞鞋机的产量在世界上处于前列,但是质量却跟世界品牌鞋机还有较大差距。”王精文告诉记者,“如果在南美市场竞争的话,优势就只有价格了。如果跟欧洲比,优势就更加只剩下价格了。” 而对于东莞鞋企主要迁移的东南亚地区,王精文认为,东莞鞋机在质量和价格上都有相对的优势,因为东南亚的鞋机产业发展相对比较薄弱,大部分依靠进口。不过,让鞋机企业们担心的是,欧美品牌鞋机企业也同样进驻了东南亚市场。 “以前是一片混乱,大家都有得吃,不需要有自己很好的核心技术,只要跟鞋厂的采购或者某个经理关系好,就可以把工厂生存下去。而现在,这样的情况会慢慢减少。整个产业在缩水,产能也在缩水,一些前期投入低的会被淘汰,这一天迟早是要来的。这就给整个行业提了个醒,以前只注重复制模仿的鞋机企业必须要留意到,还想活下去,就必须有自己独创的东西,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实,这也有利于行业未来健康发展,回到正轨上来,大家比质量、比产量。” 现在,是否投入研发成为鞋机企业的两难抉择。“是缩,还是投,大家都很为难。现在行业还没见底,还没有到山穷水尽,所以大部分企业都还是在坚守本业。我估计还等一年左右,就可以看到有些企业到底是做,还是不做了。” 东莞市鞋机商会正在筹划从德国、意大利、日本聘请制鞋方面的专家对东莞鞋机业进行辅导。“我觉得我们的企业最需要的不是贷款,不是政府政策扶持。东莞鞋机最薄弱的地方其实还是技术,最需要的是技术的升华。只有技术水平提升了,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跟意大利、德国以及中国台湾的鞋机企业抗衡。” “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也没有那么悲观,鞋机企业要一个比较合理的心态去看待。只要企业能保持良好的竞争力,沉下心去做技术研发,还是会分得一块蛋糕的。而如果继续靠模仿、靠便宜,企业的死亡率则会提高。”王精文说。 中投顾问机械行业研究员谢家宸表示,广东是我国制鞋重点地区之一,在其拉动下东莞鞋机产业起步较早,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经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具备持续增长的潜力。目前行业面临的压力主要在于品牌建设、科技研发、及时创新等方面,同时劳动、原料成本的上升也使鞋机行业面临挑战。东莞鞋机产业实现突围,必须重视海外市场的开拓,完善销售渠道网络;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并满足和适应顾客需求;注重品牌建设,实现差异化竞争,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