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将是一场暴风骤雨式的高潮时刻。
11月30日,成都。中国科学院下属的自动化所、理化技术研究所、上海生命研究院等60多家研究所的负责人带着一种特别的心情跨入成都金牛宾馆的大门,中科院科技成果发布暨投资企业股权社会化推介洽谈会在这里召开。
他们即将提交一份答卷,而判断这份答卷是否合格的主角不再只是中科院的领导,还有很多新的面孔:来自民资的企业家们。
这些院所未来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下属企业运营,将更多地依靠这些企业家们来参与完成。
这缘于中科院为了加快院、所投资企业社会化改革的一份决定(《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快院、所投资企业社会化改革的决定》)。这份决定表示,中科院将积极引入民资、外资,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并以此实现院所企业股权减持。到2008年底,中科院院、所两级下属85%以上符合社会化改革条件的企业,中科院的持股比例将降至50%以下。
这意味着,中科院将把一笔达数百亿元的优良资产进行股权“禅让”。
据中科院统计数据,到2003年底,中科院院、所两级企业一共400多家,其中主要的390余家企业销售收入逾530亿元,营业收入过亿的企业36家,上市企业有8家,包括联想集团、神州数码、中科三环、科大创新、中科英华、中国大恒、中科合臣以及科健集团等。在风险投资领域,中科院拥有其与上海市政府联合成立的上海联创和联想投资,他们在2003年的国内风险投资企业中分别排在第2位和第4位。
对于民资和外资来说,这将是一个谁都瞩目关注的千古良机。
持股比例调至50%以下
“在此之前,中科院很早就已经开始产业化改革了。”中科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控股”)副总经理柳建尧说。
“建国后,中科院以及中科院下属企业为国家发展作了很多贡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产业结构已经出现脱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科院下属院所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中科院的科研成果,大都是由国有企业或者下属企业实现产业化,而且在中科院的下属企业中,股权结构也非常简单,除了国资以外最多只有中科院职工持有少量股份,员工和领导多是事业人员身份,经营上则自主经营。这样,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广就形成了一个自我循环的封闭圆圈,圈外面的企业、资本没有机会进来,但是单靠中科院或者下属企业的资金实力、人力资源,很难把这些科研成果迅速推广,服务社会。”
意识到这一矛盾之后,中科院开始进行产业调整。
目前可以追溯的明确调整应该始于1997年。“从1997年到目前,这方面的产业社会化包括经营与非经营资产分离、产业集中等工作。”一位负责人说。
柳建尧11月30日在成都“中科院科技成果发布暨投资企业股权社会化推介洽谈会”上透露,从1997年到2003年,中科院一直进行的产业改革中,中科院院所两级企业数不断下降,从832家下降到了394家,因而产业更加集中。
截止到目前,中科院经营性与非经营性资产的分离工作已经基本结束。据透露,目前中科院院属和院部的事业单位包括研究所和科研单位总资产逾200亿元,中科院院属和院部事业单位投资的企业资产则达到8000亿元。
2002年,为了促进中科院下属企业的股权社会化改革,引入包括优良的民营和外资,实现企业股权的合理化,中科院作为单一出资人注资44亿元成立国科控股。中科院直接投资的数十家企业交由国科控股管理,而各研究所下属的300余家投资单位仍然由研究所经营。
事实上,在此之前,包括股权在内的产业改造试点也在进行之中。比如联想集团,中科院的持股比例早已降到50%以下。截至2004年9月,北京中科建筑研究设计所改制和儿京中科恒业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希格码晶华微电子股份公司等企业的股权转让工作也基本结束,同时更多的企业已进入股权转让程序。
随之而来的,将是一场更大规模的产业社会化改革风潮。
11月29日,中国科学院2004年产业化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上明确提出,中科院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必须走企业化、社会化之路,并下发《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快院、所投资企业社会化改革的决定》(科发产字[2004]235号)(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表示,从2005年起,已连续5年以上亏损的院、所投资企业,必须抓紧推进股权社会化,原则上,2010年前院、所持股比例降至50%以下。凡已连续3年及以上亏损且扭亏无望或资不抵债的院、所投资企业,将可能出让所持全部股权或解散企业。而研究所应主要以科技成果形成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投资设立公司,将不能再以国家财政资金、上级补助收入等资产出资。
“推进高科技产业化,推进企业的社会化和规模化的政策,不是权宜之计,必须长期坚持,中国科学院的社会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创新能力的强弱,也体现在中科院的创新成果所创造的经济社会效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说,“只有加强与企业、大学和社会其它机构的结合,将知识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知识创新体系紧密地融合到国家创新体系之中,知识创新才有坚强的社会保障和不竭的发展动力,创造出更宏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民企首批“幸运儿”产生
中科院“禅让”式的股权退出更多地缘于其社会使命感,但对于众多的民资和外资企业来说,在未来的几年之内,怎样抓住这个机遇,借中科院之力做大做强,这将成为一个新的命题。
11月30日,在成都市科技局的协助卞,成都及周边地区的120余家高技术企业、中介机构及咨询公司成为第一批幸运儿。
在当天的“中科院科技成果发布暨投资企业股权社会化推介洽谈会”上,中科院下属自动化所、理化技术研究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10多家研究所向这些企业进行了科技成果及企业股权推介,之后60多家院所又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及光机电一体化、化工新材料四个小组,分别与这些企业对口洽谈。
洽谈情况目前无从得知,但据记者了解,很多参会企业都对中科院的产业社会化大感兴趣,并表示将继续与研究所进行联系,探讨合作可能。
这仅仅是开端,从明年开始,这样的推广将在全国各地展开,更多的民企和外企将由此进入中科院股权转让的名单。
“从2005年开始,中科院将选择北京地区、沈阳分院地区、长春分院地区、上海分院地区部分研究所进行试点,其他研究所也将根据自身情况,分别进行试点。”中科院人士透露,各地试点的院所两级下属企业都将逐步展开股权转让。
“就目前的方案而言,对外资和民资都没有明确的限制,只会具体项目具体商谈。”柳建尧说,“如果合适而且对社会有益的话,中科院方面全面退出都有可能。”
此前,规模并不大的中科院高技术产业化已经为各地带来明显效益。据路甬祥11月19日透露,仅2003年,中科院通过技术转移和转化,为地方形成营业收入逾300亿元,而通过这一调整,各地的科技经济发展将产生难以估计的变化。
“如果地方企业能够有效地将这些资源整合推广,其产生的效益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11月30日,一位与会的成都市官员对记者表示。
另一个随之而来的悬念是,中科院下属的几大集团和上市公司,一旦中科院逐渐让出股权,谁又将成为它们新的决策者、并叱咤风云?
对中国的高新产业来说,这些都值得期待。
中科院下属企业社会化改革路径
第一阶段(2004年启动):制定政策与试点阶段,研究所和国科控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企业社会化改革实施方案,院有关部门将在2005年年初对研究所实施方案制定情况进行检查。
第二阶段(2005年):扩大试点阶段,选择北京地区、沈阳分院地区、长春分院地区、上海分院地区部分研究所进行试点,院有关部门拟在2005年开展培训、检查。
第三阶段(2006年—2008年):全面推进阶段 至2008年底,85%以上符合社会化改革条件的企业,院、所持股比例降至50%以下,基本完成社会化改革任务。
第四阶段(2009年—2010年):巩固完善阶段 全面完成企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