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学资源分配问题 [法人运筹学]企业如何进行资源整合(4)关联



资源整合与其他三层面的关联

通过上面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到往往较为成功的法人组织在价值取向、体制机制设计与运用、战略构筑、资源整合等方面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可取之处,而那些运作较为混乱的法人组织则在上述各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遗憾和缺陷。表现在资源整合方面常常就是因为价值取向、体制机制设计以及战略构筑方面的差失而导致资源利用方面的错误,最后的结果往往就是整个组织和事业的失败。所以法人运筹学中的四个层面互相联系、互相支持,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下面从法人运筹学全局的角度来看法人运筹中的资源整合,分析它在整个理论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三层面的关系。

   一、 资源整合在法人运筹金字塔中的角色定位

   正如前面几章所述,法人运筹学理论,是在对现实中的法人运作做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对现有的管理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后提出的。它的要义就是法人运筹的规范化研究,是法人运筹的金字塔形构思。

   在法人运筹金字塔的塔形构思中,反映出法人运筹学是一个系统。从系统的观点来看,法人有其理论和运作的层次性。如前所示,法人运筹金字塔分为四个层次,即价值取向层、体制设计层、战略构筑层和资源整合层。它表明的意思就是法人或是组织的最高层次决策者,在其自身价值取向的内在驱动下,自觉地组织实施体制机制设计与运用,并补以全局性系统思维地战略构筑和有效地整合组织的广义资源,对管理科学的科学运用,以便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整合是整个法人运筹学的实现和支撑。资源整合一方面受到法人价值取向的制约,另一方面促进了法人价值取向的实现。没有法人组织运作所必需的资源,法人价值取向的实现就无从说起。资源整合是法人体制机制设计和运作以及战略构筑的具体对象。法人资源的主要形式无疑决定了法人组织体制的设计、战略构筑,一个法人必须规划自己的资源、安排组织的体制设计和安排发展战略。

   因此,从法人运筹的定义和金字塔关系来看,资源整合在整个法人运筹学的理论框架中处于最为基础的位置,是第四个层面的核心思想。法人价值取向的实现,体制机制设计和战略构筑的落实都有赖于资源整合的运作效果。

 [法人运筹学]企业如何进行资源整合(4)关联

   二、 与价值取向的关系

   价值取向是法人运筹的原动力,是法人运筹学体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主导因素。价值取向在形成后会渗透到法人组织体系的各个方面,它的确影响到法人如何看待资源,如何整合资源,是价值取向决定了资源整合的范围和思考的空间。下面笔者以美国国家的价值取向为例,分析它在世界形势变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行为。

   [案例]美国的价值观和角色定位

   当今世界最为强大的国家毋庸置疑就是美国,但是作为最为强大并且最为富庶的国家为什么总是在国际社会中招致一些国家的不满,并且也总是作出一些不大符合常理的事情来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弄清楚什么是美国的价值观。因此首先考察其历史渊源和社会制度。因为,作为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归根到底是社会历史发展和现实生活的产物。

   美国价值观的形成,首先与早期北美移民的生活条件有关。早期移民大多是受生活逼迫和宗教迫害的欧洲劳动者。他们在北美大陆陌生的环境中为了争取生存、发展而披荆斩棘,从而养成了自强图存,努力奋斗的务实精神,以及在一定程度上邻里间相互照顾,彼此携手战胜困难的习惯。恩格斯当年曾称赞美利坚民族“是一个比任何别的民族都要精力充沛的民族”。而美国早期社会形成的“沃伦梯尔”(volunteer,志愿者)精神至今仍存在于一部分人民之中。

   其次,美国价值观的形成渊源于在殖民地土壤上滋生起来的商业资本主义及为之辩护的“清教主义”。基于当时欧洲,特别是英国商业资本的发展,欧洲移民们在北美一开始创建的就是资本主义的商业社会,加上北美没有封建传统,使得美利坚民族在形成之初就比其他民族更具商业精神。这种精神又为当时北美盛行的“清教主义”所加强。清教教义想方设法证明,努力工作就能取悦于上帝,发奋经商就会得到升华,从而使这种精神与资产阶级经济观融为一体。清教注重教育,宣传“无知是异教之母”,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当时这种商业精神和“清教主义”中衍生出来的崇尚理性、精打细算、开拓欲望、发奋经营和藐视封建传统等等精神,也都成为美利坚民族性格和价值观念的一部分,并成为当时北美经济发展的动力。这些积极方面,至今对其他国家和民族仍具借鉴意义。

   但是,以商业精神立国的美国,其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则是个人主义。还在美国独立后不久,美国开国元勋汉密尔顿就说,美利坚人“占优势的激情是雄心和私欲”。曾担任美国总统的胡佛1922年声称,“三个世纪来个人主义是美国文明的基本动力,它在所有这些年代里为美国的政治、经济和精神提供了动力”。

   世界上现有二百多个国家,分属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并且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点,因而存在着各自不同的价值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本应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人类社会共同的进步和发展,而不应凭借强权把自己国家的价值观强加于人。

   可是当今美国政界却有那么一些人,总是认为美国的制度及其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是世界上最为完美的体现,总想充当世界的主宰者,总想用美国的面目改造世界,使别的国家都受它支配和摆布。这就是美国在多年来仍旧抱着冷战思维不放的根本原因。在1992年,美国前国务卿詹姆斯·贝克宣称,“苏联的崩溃产生了一个世纪才有一次的机会在全世界推行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念”。

   在前苏联解体后,这种继续推行冷战思维的矛头就指向了中国,《纽约时报》在1991年9月的一篇文章中说,“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敢于这么大胆地维护大部分美国人认为过时或邪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他们把中国看成是“最后一个眼中钉”,不放过任何机会,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价值观念进行攻击。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价值取向的导向为何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政策和行为,影响法人的资源运作。反过来,资源的运作无处不体现和反映了法人的价值取向。

   三、 与体制机制设计的关系

   体制机制的设计与运用是法人价值取向得以体现的制度保证,有了对价值取向很好理解的体制机制设计,才能完成资源的整合。它能保证产生好的思想和正确的战略,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组织的资源需求状况和取舍。

   好的体制机制的设计能够从资源上就开始提高法人组织的运行效率。它体现了法人组织生产力的内在规律性,体现出法人组织不同的发展阶段的特点。法人运筹学中推出的“法人二极关系论”,是运用哲学中矛盾辩证思维的方法和中国传统的易经上的思想总结出来的。它可以很好地促进法人理解资源整合的思想,调整法人的生产关系,最大地解放生产力,以适应世界瞬息万变的变化。

   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体制机制的良好设计保证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经济特区的设立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成功实践。

   [案例]深圳特区的成功

   深圳的发展能够很好地说明体制机制设计与资源整合的相关性。而且在体制机制设计方面,特区的创立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获准成立。成立之初,中央对深圳最大的投入是政策,最大的政策就是对外开放。而那时的深圳,只是靠近香港的一个小渔村,但是它有独特的、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那就是靠近香港。深圳的大门一打开,面对的就是世界上经济开放度最高的自由港之一的香港,而香港连接的是整个世界。开放使深圳人树立起了市场观念、法制观念、竞争观念、人才观念、效益观念。观念更新,为特区的发展建设奠定了雄厚的思想基础。

   特区的设立,带来了新的政策优势。对外开放使深圳大胆地引进外资,解决了特区发展最为紧缺的资金问题。到1999年底,已有66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到深圳投资,现有外商投资企业1.2万家,其中知名跨国公司15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中有76家来深投资,外商设立驻深机构2000家,金融机构52家。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3608个,实际利用外资200.46亿美元,利用外资对深圳资本形成的贡献率接近60%,三资企业已占到深圳企业固定资产的76.5%,产值占78.2%。

   特区的建设,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打开了一扇向外的窗口。开放使深圳把发展的参照系数扩大到整个世界,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潮中紧紧跟上,已成为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最为重要的“桥头堡”。1999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819.7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5%,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值的46.76%。

   特区的开放,使深圳人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与竞争,建立起了大中小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协作的出口产业群,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已经使深圳全方位地介入国际市场。1980年,深圳外贸出口商品总额仅为627万美元,1999年则达282.08亿美元,年均增长42%,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4.5%,已连续7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

   特区全方位对外开放,使深圳不断地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在许多方面形成了符合国际惯例运作的体制和机制,为深圳、为全国培养了一大批比较熟悉市场经济运作规律和国际经济的人才,深圳的国际竞争力也不断增强。目前,深圳已有一批企业到国外发展,直接与外国企业竞争管理、竞争技术、竞争市场。

   特区的发展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形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深圳的开放从一开始就不只是对外开放,还包括对内开放。据统计,深圳吸引了全国各地数以十万计的优秀人才,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内联企业群。

   在经济方面,特区的设立给中国经济的发展打开了一扇窗;而在政治领域和国家统一方面,邓小平同志的“一国两制”的政策,则更从体制机制设计上体现了中国政府的价值取向,是从更为广义的资源观上战略性看待问题的结果。

   [案例]“一国两制”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定义: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关于实现中国和平统一的一个伟大构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后因香港回归提上日程而首先用于香港。邓小平十分强调实行“一国两制”是从现实情况出发的。就香港问题来说,是由于考虑到香港、英国和中国三方的实际情况。就港方来说,在英国长期殖民统治下,实行的是资本主义,香港人已习惯于这种制度,并不想加以改变,这一点应受到尊重。就英方来说,它统治香港一百多年,在香港拥有巨大经济利益,“九七”后要予以照顾,以减少回归阻力。就中方来说,要继续发挥香港作为对外窗口作用,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也必须在回归后充分考虑各方实际利益。正是基于这些实际情况,采取“一国两制”方针来解决香港问题,这有利于香港的平稳过渡,有利于保护和促进香港和内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继续保持香港经济繁荣,也有利于促进台湾问题的解决,从而最终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香港回归后,香港成为特别行政区。1990年4月,七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邓小平极为重视基本法的制定,认为“一国两制”能不能真正成功,要体现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里面。在基本法制定出来后,邓小平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方政府,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这一条是“一国两制”的核心内容,即一个中国,没有这一条就谈不上“两制”。基本法规定,香港成为特别行政区后,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与外国的经济关系基本不变。这讲的就是“一国两制”中的“两制”。就是说,内地作为主体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则继续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两制”还体现在“高度自治”、“港人治港”等方面。关于“高度自治”,基本法规定,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于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其余均由特别行政区政府自行管理。关于“港人治港”,基本法规定,特别行政区政府由当地人组成。这是为了发扬民主,充分调动港人管理香港的积极性。可见,基本法充分体现了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国两制”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的具体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对于“一国两制”的评价:

   董建华先生这样评述:“‘一国两制’方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和思维,是代表十二亿中国人对当代世界做出的伟大贡献之一。”何厚铧先生表示:“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将推动澳门全面发展,以全新面貌走向国际社会。

   “一国两制”的构想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赞扬:“‘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最有天才的创造”,“这一构想树立了一个榜样,说明看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如何才能解决以及应该如何解决”。前澳门总督韦奇立称颂,“作为中国现代化的伟大推动者,并作为对澳门居民具有深远影响的‘一国两制’的创造者,邓小平先生必将名垂青史。”阿盟秘书长马基德表示,“中国成功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一国两制’构想,已经成为解决其他国际问题的独特模式,并且应当成为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冲突的一条途径。”

   施行“一国两制”政策后,香港和祖国大陆之间的资源整合效果:

   香港回归祖国以来继续保持了原有特色和优势,继续吸引着各国投资者,在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

   第一,香港的独立自主经济和中央政府的支持。

   香港回归后的1998年,刚好遇上亚洲爆发金融危机,这对于回归后的香港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当时,有人幸灾乐祸,预言实行“一国两制”的香港,将难以顶住危机袭击,香港经济将陷于崩溃。国际金融炒家也把香港作为猎取对象。他们大量抛售港元,冲击港元汇价,妄图破坏港元与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一时间,颇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面对这种严重局面,特区政府沉着应战,坚决地予以反击。他们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采取断然措施,包括抛售美元,收纳港元,收紧银根,禁止和惩罚那些向炒家大量超额贷出港元的银行,使银行同业拆息急升(有一次隔夜拆息甚至高达300厘),使炒家成本提高,难以炒作,不得不知难而退。这样经过反复几次的较量,特区政府终于保持了港元汇价基本稳定,联系汇率制度岿然不动。

   这些成绩的取得,首先应归功于特区政府的正确决策。他们坚决贯彻基本法规定的“经济制度不变”的方针,保持经济结构不变,由市场调节的经济体制不变,在自由港基础上实行的一系列自由经济政策不变,所以能够使香港继续保持很高的经济自由度和开放度,充满活力,迎接挑战,战胜风险。毋庸讳言,亚洲金融危机也使香港遭受了较大损失。为捍卫港元而提高利率后,股市下跌,不少股民受损,有些行业如地产业、旅游业、零售业等,都不大景气;金融危机还使香港出口贸易受到一定影响;近期经济发展放慢,失业增加。但这些都是暂时的、可以克服的困难。事实正是这样。最近,特区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其目的是: 舒缓银根短缺及信贷萎缩,以维持银行体系稳健运作,协助中小型企业融资;希望楼价能尽快稳定下来,以实现全港市民安居乐业的共同愿望;协助各行各业减低经营成本,舒解民困。人们相信,有关措施的实施,一定能使香港比较平稳地渡过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难关,把香港的事情办好。同时,大家也要看到,香港特区政府为抵御亚洲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措施,如果没有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没有“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是难以奏效的。

   其次,“一国两制”的实践与香港国际地位的提高。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的中心,在国际经济界享有崇高声誉,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力。但由于长期遭受英国的殖民统治,香港不仅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往往受制于人,就是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也难免受到压制。这种情况不能不使香港人感到痛心。回归祖国后,香港能够以祖国大家庭一员的身份,分享日益强大的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与荣誉。一些大型国际性会议在港举行,如成功地举办了像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这样重要的国际会议。国际上有一些服务,如国际电讯联盟的卫星广播频谱,按规定只有国家才能享受,但香港在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后,由于它与内地的电讯管理制度不同,在香港的争取和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国际电讯联盟已决定分配一组四条卫星广播频谱给香港,为发展直接卫星广播服务,使香港可以享受与内地相同的待遇。特区政府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使国际社会进一步增加对“一国两制”的了解。董建华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身份,应邀去美国等国家访问,受到有关国家的隆重接待,其间,董建华则以香港的成功实践,向全世界宣传了“一国两制”方针。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给予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持有人免签证入境的待遇。回归后香港国际地位的提高明显地表现在: 香港仍然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仅就贸易来说,虽然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总的看影响不大,香港对外贸易依然保持着较高速度的增长。因为香港的主要出口市场不在东南亚和日本,而是集中在欧美和内地,这几个地方就占了香港出口总额的70%,而美国近年来经济持续增长,欧洲经济也开始复苏,内地经济发展势头不错。香港长期是依靠贸易来带动总体经济发展的,如果对外贸易稳定增长,香港整个经济就趋好。

   回归后香港国际地位的提高还表现在,外商尤其是那些大公司、大集团仍然看好香港这个理想的投资地,并把香港作为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桥梁,愿意在香港长期发展,亚洲金融危机并未影响他们对香港的投资信心。据调查,约有90%的外资公司在未来三年内,仍会以香港作为亚太区公司总部。美国波音公司预定今年7 月份在香港设立亚太地区总部,英国厂商也准备在亚洲地区购买企业,并以香港作为亚太区公司总部,其中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将在香港投资设立亚太区公司。

   第三,“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是解决台湾问题的一种潜在资源。

   香港回归后,“一国两制”实践所产生的影响不断扩大,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一国两制”既然能成功地解决香港问题,那也一定能成功地解决台湾问题。这一点对台湾人来说更是如此。事实胜于雄辩。如果说,在这之前,不少台湾人对“一国两制”还存有这样那样疑虑的话,那么,现在这种疑虑减少了,相信“一国两制”也适用于台湾的人增多了。这是因为,根据“一国两制”构想制定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已经实行了整整五年,并已取得有目共睹的辉煌业绩。虽然,“一国两制”的香港模式带有自己的某些特点,但其基本精神对台湾同样是适用的。而且“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比香港模式更为宽松,例如允许台湾保留军队等。正因为这样,今天已有更多的台湾人开始重新认识“一国两制”。有些台湾人担心两岸统一后,会影响台湾经济的发展,会降低台湾人的生活水平。这是一种误解。从香港的实践看,多年来,中央政府从来没有干预特区政府自治范围内的事务,包括经济事务,而是在许多方面都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关心;特区政府没有向中央政府交纳任何税赋,相反,必要时中央政府还会向特区提供经济援助;香港人在经济上受到损失,这主要是由亚洲金融危机和香港经济运行中长期潜伏的隐忧造成的,与回归无关。事实是,如果没有中央和内地的支持,香港的损失定会更大。

   从经济上看,香港回归密切了港台经贸关系,从而也密切了两岸经贸关系,这也有利于促进两岸的统一。由于两岸还没有实现统一,所以港台关系又是两岸关系的特殊组成部分。香港回归后,展望今后港台经贸关系发展的前景,人们都保持乐观态度,这是基于以下这些考虑: 一、 大陆对台政策包括经贸政策不会改变,即仍然欢迎台湾到香港和大陆投资和发展贸易,但不能带有政治色彩,如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独”之类。二、 就香港投资环境看,香港是得天独厚的自由港,实行免税制度,法制健全,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有周到的服务体系,等等,像这样良好的投资环境,在世界上是不可多得的,对台商无疑有很大吸引力。三、 回归后香港人积极性空前高涨,加上内地更加有力的支持,香港经济在渡过暂时困难之后,无疑会继续保持繁荣,而且会越来越好,这定会有利于港台经贸关系的发展。

   香港回归后“一国两制”的实践,对台湾的最深刻的启示,是激发了台湾同胞的民族感情。邓小平在谈到中国政府一定要在1997年收回香港这一问题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中国人的民族感情问题。香港回归祖国,使中国人洗雪了百年耻辱,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空前地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志气、凝聚力和精神,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震撼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灵。这对于与香港隔海相望、也曾长期遭受外国殖民统治的台湾同胞来说,不可能不受到感染和教育。

   香港、澳门的持续稳定发展是“一国两制”实践的最好证明,这些成功的典范已经成为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最有效资源,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可靠、最根本的保证。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基于更好地整合资源而设计的体制机制可以有效地挖掘、优化和整合资源,最终达成好的结果;而体制机制的设计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出组织的资源的特性和特点。

   四、 与战略构筑的关系

   战略构筑是由战略意识、战略思想、战略设计和战略实施四个方面组成,是法人运筹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构筑中的战略四面体提供了资源整合的大体理论框架,并且战略意识、战略思想和战略实施对整个法人运筹理论中的四个层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围绕着战略实施来整合资源,成为了资源利用的现实选择。整合资源必须有很好的战略构筑,它是价值取向的体现,是整合资源必要的条件。

   IBM公司有“蓝色巨人”的别称,在其百年的发展史中,同样也面临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每次的困难都没有打垮IBM,而是促成这家百年老店的一次又一次地成功转型,这其中的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根据自身资源和外部环境而做出的战略构筑和决策。

   [案例]IBM的转型

   硬件大王IBM是IT业的世纪老将,年逾百岁却依然能及时适应市场,将业务方向转到软件产品和全套技术解决方案,这就是它们ebusiness战略提出的初衷。其实,在软件领域,IBM一直有自己的优势,但因为以往IBM的软件都固化在硬件中,随硬件一同卖出,使得IBM的软件并不响亮。当互联网时代来临,硬件的利润率不断降低时,IBM将软件服务作为新的增值点。IBM还推出eserver作为对其过去三年ebusiness与ecommerce的回应。

   IBM公司漫长的企业生命中,几乎记录了整个IT业的历史。人们很难去想当然地指责IBM年老体衰,虽然它周围充满了精壮的竞争对手。多年来,IBM从未露出过疲态,它不断地在尝试更快地转动自己庞大的身躯。

   在Internet时代,IBM又一次成功地改头换面,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在自身管理和业务方面全面网络化的电子商务公司,以及一个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2000年年底,以一家传统企业的身份,IBM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了全球最大的COM公司。这对老IBM是一种荣誉,对纯粹的COM公司来说,这更像是一个讽刺。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老姜更辣。早在1997年,IBM就提出了ebusiness(电子商务)概念,原因之一是想给硬件利润下滑寻找出路,并为自己的软件服务带来盈利点。当时郭士纳也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引发一场e热潮和股市泡沫,只是在审时度势之中看准了电子商务的广阔前景。

   时隔三年,IBM开始向人们展示它播下的ebusiness种子都收成了什么。2000年10月11日,IBM推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时代电子商务的基础构架’理念”,这一理念以及它所代表的产品和服务,被归纳在eserver(电子服务商)这个全新概念之下。eserver代表了一系列标准配置的整合产品,结合了IBM在软件及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操作简单、兼容性强。推出的目的是“满足客户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新需求”。

   eserver概念由一系列新型服务器作为支撑,每一款服务器都体现了IBM对目前企业电子商务需求的理解。这些服务器功能强大,支持各种业界标准,是IBM进军企业电子商务市场的利器。当然,eserver不会仅仅是产品的代表,它将是IBM的一面旗帜,集合了IBM的理念、产品、资源和判断。IBM挥动着这面旗,在未来企业市场中争夺自己的位置。

   IT厂商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判断,“真正的电子商务时代”正在到来。“未来几年中,企业的每一项业务都将与网络无法分割。这个阶段将不断演化并将牵动众多公司的Internet资源,使他们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给这些公司带来无限的机会。”IBM的总裁郭士纳说过,网络企业的诞生并不代表互联网经济的高潮。只有当大企业开始运用电子商务的手段来改造自身的时候,才是真正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于是,包括IBM在内的IT巨头们都在使出浑身解数,力图成为这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93335.html

更多阅读

万达轻资产运营模式 连锁企业如何进行轻资产运营

随着中国楼市泡沫升温和人力资源成本的走高,店租加工资成本成为压在连锁企业头上的两座大山,连锁企业的盈利能力面临巨大挑战,连锁企业如何进行低成本轻资产运营成为众多连锁企业研究的课题,其实除租金和人工外,连锁企业的运营成本还和

形容销售火爆 太阳能企业火爆销售制胜系统(5)

系列专题:太阳能企业火爆销售制胜系统上篇文章《太阳能企业火爆销售制胜系统(4)》探讨了广大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是什么,本篇文章将承接上篇文章的第二个问题,即太阳能企业怎样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从而实现火爆的销售业绩?这个问题

招商信用卡成功的前兆 企业如何成功招商系列(一)

 一、构建营销通路新模式      历史地看,我国医药保健品企业的销售方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企业派出推销员,到全国各地推销产品;第二个阶段,到重点城市重点区域建立销售办事处,以办事处为据点,向周围地区推销产品。这两

家纺创业:家纺企业如何开展电子商务(2)

对于传统企业,除非你的目的是找风投,做投机,否则靠牺牲利润来实现重购的模式,资金链断裂是迟早的事情。网络的互动性、即时性、多样性,使其成为客户联系的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渠道。如电子邮件、博客、MSN、论坛、视频、SNS都可以成

声明:《运筹学资源分配问题 [法人运筹学]企业如何进行资源整合(4)关联》为网友沧了孤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