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以及各类国际教育项目的推动,参与式方法目前正在我国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培训者所使用。在参与式学习领域,近年来一个十分显著的革新是从以文字为主的方法(如讨论、访谈、提问、书面评议、案例分析等)转向以直观为主的方法(如画图表、制作模型、放录像、幻灯、角色扮演、戏剧等),在使用前者的同时适当结合后者。这种变革为参与式学习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手段,拓宽了学习的视野和深度,提高了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实际效果。参与式学习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一些教师和培训者虽然在教学中使用了直观手段,但对其理论基础和使用原则尚缺乏深刻的理解。基于此,本文针对这类问题,结合有关文献与我本人的经验和反思,对直观手段的类型、作用、理论基础、学习方法和使用要求等作一简要探讨。 一、 常用直观手段的类型用于参与式学习的直观手段有很多类型,常用的有如下几大类(Campbell,2001:159~188)。因篇幅所限,具体做法不再赘述。不同类型的直观手段可以达到不同的学习效果,使用者应根据学习的目标、内容以及学习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类型。概念分析类:概念视图、思维构图、模拟、集群图、问题树、情境再现、心灵触发图、视觉记忆图表、联想图、颜色记忆法、形状记忆法、棋盘设计、纸牌游戏、建筑图像等。此类手段的优点在于有利于学习者将一些复杂的概念、现象和问题掰开,对其中隐含的各种因素及其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资源开发类:土壤一生态分布图、土地使用现状图、当地文化资源图、人力资源开发分布图、教育教学资源图、学校布局图等。此类手段有利于学习者对当地的各类资源进行分析,通过画图和制表,认识到以前仅仅通过文字表述而没有意识到的资源,产生开发这些资源的基本思路。福利状况类:健康状况图、财产分布图、经济状况对比表、社区福利状况分布图、流行病传播图、计划生育现状图等。此类图表有利于学习者直观地了解本地区有关社会福利的基本状况,对其发展趋势获得一个基本的把握。社会结构类:社区地图、社会流动图、社会分层表、社会关系图、学校组织机构和功能图等。此类图表有利于学习者对自己所在社区的组织结构、社会阶层、人际关系、人员流动情况等获得更加细致和直观的理解。时间类:活动时间表、历史发展轮廓图、季节历、中长期行动计划、学期工作安排表等。此类手段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加明确地制定自己的行动计划,根据现有条件和可能得到的支持更加理智地规划自己及其社区的行动方案。序列类:日常活动图、事件流程图、系列事件链、排序、矩阵打分表、方法序列图、大事记、环状图、循环圈等。此类手段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各类事件之间的前后序列关系,以便在适当的环节进行干预和效果监测。比例类:饼分图(即百分比图)、直方图、比例图、性别分布图、比较或对照矩阵等。此类图表有利于学习者了解不同现象、问题、因素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而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对重要性、需要干预的轻重缓急程度等。关系类:活动饼、相关因素影响图、范恩图(Venn diagram)、问题与方法关系图、网状图、鱼骨原因分析图等。此类图表有助于学习者了解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包括因果关系、相互影响关系、匹配关系,以便采取措施改进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促使事情往更加有利的方向发展。列举类:列表、排列、头脑风暴、问题清单等。这类活动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有关事情的容量,个中包含的内容,以便尽可能周全地了解这些事情。计算类:数数、估算、打分、计算平均分、投票等。此类活动能够帮助学习者计算出有关事情中可以量化的部分,通过数据的计算获得对事情的把握和了解,促使资源得到更加公正的分配。 二、 直观手段的作用直观手段具有独特的认知作用,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和信息图示化、表征化,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比文字更容易理解的基础。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是人脑中的表象形成能力使得更高层次的思维过程成为可能。因此,缺少了人脑中的图像人就无法思考。思维的展开是以图像为形式的”(Joyce,2002:243)。每个人对视觉材料都有一种天然的理解力,能够很快地领会其隐含的复杂意义;如果仅仅使用文字手段,其中的复杂意义有时很难领会。直观手段付诸的是学习者的外显型思维方式,具有图像表征的特点,能够为学习者的感官提供“思维食物”,使思维具有“感官营养”。借助于视觉、接触和动作进行思维,学习者能够产生更直接的切身体验、更强烈的现实感和行动意识,并能更直观地与同伴进行合作探究(Campbell,2001:106~107)。在使用直观手段时,学习者不仅脑要想,嘴要说,而且眼要看,耳要听,手要动,脚要走。一般而言,直观手段在参与式学习中可以发挥如下作用(Pretty,et al1995)。生动有趣,可以很快吸引学习者参与到活动之中;学习者可以通过视觉图像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和生活经历;讨论问题时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可关注的焦点,集中思考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情;可以用一种十分概括的方式容纳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比较容易被学习者所理解;有利于展示复杂的问题和过程,理清各种人际关系、社会结构关系和事情发展的步骤;图画完成之后可以公开地展示出来,作为大家进一步讨论的素材;能促成学习者之间创造性的合作,激发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集体产生新的知识;能够强化和补充书面语言和口头表达所提供的信息;在文字学习和图像学习之间提供一种相互检验的方式,更有效地监测学习效果;如果图像由小组成员共同制作,有助于大家共同决策,并能控制和调整学习者的个人行为。由于直观手段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更容易理解的认知基础,因此它还具有推动社会民主的意义。与文字手段相比,直观手段对学习者的受教育程度要求比较低,受过教育的人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都能参与进来。对复杂图表的理解并不一定需要读写能力,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也具备视觉上的领悟能力,也能参与到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中来。这一点非常重要——能够有力地向“专家”和“学者”们显示:未受过教育的人(他们通常同时生活贫穷、社会地位低下)也能“知道得很多”,也可以参与到富有建设性的对话之中。在条件落后、缺乏纸笔的地方,学习者还可以使用当地容易获得的简单物品(如种子、石头、棍子、树枝、泥巴、沙子等)在地上制作图表和模型,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能够参与进来。与言语交流方式比较,视觉交流方式具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如表1所示。这些特点在实地开展参与式学习时表现得尤为充分。当外来的“专家”使用直观手段对当地人进行调查时,能够更有力地促进当地人的参与,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表达自己,更加自豪地展示自己的乡土知识,并能够更加有效地积累和拥有自己所提供的信息。 三、 直观手段的理论基础直观手段可以追溯到很多不同的理论基础,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是“多元智能”观(加德纳,1999)。这种理论认为,“智能”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制造出有效的、具有社会价值产品的能力。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至少包括如下9个方面。表1言语方式与视觉方式的比较(改编自:Chambers,1992)
1)言语/语言智能: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有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他人交流。
2)逻辑/数理智能: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和表达能力,主要表现为个人辨认和处理抽象概念, 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进行运算,通过逻辑推理(如演绎、归纳)对事物进行分析。3)视觉/空间智能: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能力,表现为个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在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型,能够运用和操作这些模型,并能够通过图形将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4)音乐/节奏智能:个人感受、辨别、记忆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调、旋律、音色和节奏的敏感,以及能够通过作曲、演奏、歌唱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5)身体/运动智能: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和灵活性,表现为个人运用整个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表达思想和情感,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制造产品。6)人际交往智能: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由此而做出的有效反应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觉察、体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行为,发现其他个体间的差异,与他人和睦相处,能有效地与他人共事。7)自我内省智能: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具有正确的自我知觉,能较好地意识和评价自己的动机、情绪、个性、目标和愿望,并能有意识地运用这些信息调适自己的生活。8)自然观察智能:人辨别生物(植物和动物)以及对自然界(云朵、石头)其他事物之特征的敏感程度,并能有效地从事打猎、农耕、航海等活动。9)存在智能:人在思考、陈述有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灵、世界的归属等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个人是否愿意并善于思考如下问题:人为什么要到地球上来?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是什么样的?在另外的星球上生命是什么样的?动物之间是否能够相互理解?多元智能观认为,个人的多种智能是以组合的方式存在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具有多种智能组合的个体,其聪明才智表现在各个方面。个体的多元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并不存在一个统一、固定的衡量标准。只要努力,大多数人都可以使自己的每项智能达到很高的标准。此外,个体身上的各项智能是能够相互影响的,对某一智能的促进可以导致其它智能的提高。教师的任务就是发现潜藏在学习者身上的突出智能,通过对这些智能的肯定和开发促进其它智能的发展。多元智能观为直观手段的运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上面的9项智能中除了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自我内省、存在智能外,其它智能都主要通过直观手段得到开发。以往的教育大都注重语言和数理逻辑的学习,使用的工具大都是纸、笔和口头表达,对其它智能的开发关注不够。而直观手段对这些智能的发展比较有效,例如,制作图表和模型可以促进学习者的视觉/空间智能;使用戏剧、歌舞、表演等手段可以增进学习者的音乐/节奏智能;制作学具和操纵实际物体等可以增进学习者的身体/运动智能;小组成员一起制作图表等可以加强学习者的人际交往智能;对视觉材料(特别是自然物体)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促进学习者的自然观察智能。 四、 学习使用直观手段的方法如同学习其它参与式方法一样,学习使用直观手段的最好途径是“做中学”。学习者如果有大量自己动手的机会,不仅能够很快学会使用直观手段,而且能够将所学内容运用于自己的实际工作之中。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手段的过程中,他们会了解不同方法的特点和作用,明白其中所蕴涵的意思,不必教师多作解释。需要注意的是,以绘画为主的活动可能会使那些绘画技术不高的学习者感到“无能”,在要求绘画时提出自己不会画。此时,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参加,告诉他们绘画的技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有话要通过绘画“说”出来。一个可以使所有人都积极参与的办法是:要大家都用自己不常用的那只手来画画——右撇子用左手,左撇子用右手——这么做会使大家感到比较平等,而且很好玩。小组合作制作图表通常有4个重要阶段:准备、开始、实施和收尾,在每个阶段都有一些注意事项。准备学习者需要决定:如何组成小组?组内如何分工?组员如何相互提问?谁来作记录?如何作观察?谁来画图表?小组成员最好来自不同阶层、年龄和性别,以便透过他们所绘的内容和所遗漏的细节展现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上的差异。开始教师应该尽量从学习者熟悉的内容出发,以具体、直接的方式要学习者绘制图表,事先不要作冗长的理论解释,以便学习者尽快参与进来。当某方法需要详细说明时,教师可用形象进行演示,如用大小不同的石头表示班里男生和女生的比例。实施可以用一根棍子或一支笔作为权力的象征,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将这个象征交到那些还没有立即进入状态的学习者手中,让他们参与绘图。图表完成后,教师可以问绘图者:这张图表示了什么?这些符号表达了什么意思?所画的内容最近有没有变化?以促使绘图者对忽略了的细节进行更加细致的探究。整个过程中,应该有人担任记录员,将围绕制图而展开的各种讨论记录下来。收尾教师需要组织大家反复检验不同群体所绘图表中的异同,强调绘制图表本身并不是活动的目的,重要的是利用这些图表探究问题,如:不同的人群为什么会画出不同的图表?他们在讨论和制图过程中忽略了什么?还存在什么模棱两可或意义不明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下一步应该怎么做?由于习惯了语言分析的方法,初学者在对视觉材料进行分析时通常感觉有困难。视觉资料表现的是三维空间,解释和想象的余地比文字要大,学习者往往感觉把握不准。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习者先尝试一下,看自己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活动结束后,可以组织他们对分析视觉资料以及清除潜在障碍的方法进行讨论,以便为学习者下一步独立分析作好准备。在绘制和分析图表的过程中,学习者通常会遇到一些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需要时间思考。如果因为活动本身占用了过多的时间而没有让学习者反思和讨论,将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因此,无论时间多么紧张,即使活动没有做完,也应该及时中止,以确保一定的时间让学习者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当教师这样做时,学习者往往颇有怨言,因为人们做事总喜欢善始善终,不喜欢中途而废。此时,教师将不得不运用自己的“权威”,要求学习者这么做,并强调,做绘图练习的着眼点不在于绘制出漂亮的图表,而在于思考这种方法的内在含义、可能运用的范围以及局限性。在答疑和反馈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供学习者思考,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并派代表作大会汇报。教师可以对他们的看法作总结评议,对遗漏之处作必要的补充。思考之问题如下:这个活动对你了解自己的知觉有什么作用?(自我反思);你所在小组的组员们是怎样共同合作的?(角色和责任);当你在纸上绘图时,是否有人为你递笔,是否有人指挥你怎么做?如果有,为什么会这样?(权力结构);你是怎样将不同组员新的或相互冲突的观点整合在一个图表里的?(合作策略);制作一份可视资料需要多少时间?它是如何因信息提供者的类型和数量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多元视角);你如何将这些方法付诸实践?这些方法对你自己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实际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