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一词,据记忆,是先在英语文本上读到的。它可能和“低调”一样,是舶来品。从此,人们把“底线”搬来弄去。
有些底线是可以量化的,比如,奉命代表公司去投一块地皮的,事先确定上限,竞投之时,你死我活地争,一到这里,便放弃举牌。在商业谈判中,定下“后退到哪里止步”,实战时折中樽俎。由此看来,底线主要为退却提供警示;上升时期、进攻时期、春风得意时期,“底线”存而不用,恰似有了小三以后的男人,和原配的性关系。而且,它往往是最后的阵地,我们平时所见的“清盘价”、“跳楼价”、“大出血”啊,但不会把老本赔尽。真到了“底线”,便退无可退。 能以金钱来表述的“底线”,如底价、底盘、最高价、最低价,人们较容易把握。扩展开去,便有“但凡能用钱摆平的,都不算问题。”黑心的煤老板在安全上的底线,不是“人命关天”,而是死了人,要多少钱封口。据说,10年前,一条命的底价是2万元。 我们对商场中被列为秘密的诸多底线,并不关心,因为并非局内人;对“道德底线”却谈个不亦乐乎。且以一位出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学教授为例,他心目中这根和面子(一旦进入场面)、里子(一旦触及个人利益)、前程(一旦出事)、家庭都多少担上干系的“线”,是怎样递变的?第一,他出于治国平天下齐家的雄心,在外国取得博士学位时,将底线定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了这一信念,他拒绝一切诱惑,如领高薪留在国外搞研究,(这被他视为不爱祖国),毅然回国。如果他从此被延揽进官场,或在大学成为学术重镇,那就可肆意驰骋一番,顺理成章地兼济天下。 第二步,他命途蹇乖,在“反右”派运动中成为极右,劳改去了。于是,底线调整为“保护自我,不害朋友,夹起尾巴来熬”。不过,斗争极残酷,精神与肉体的折磨超过身心的极限,于是他开始以卖友自保,为了减轻“罪恶”和无日无之的刑罚,先把朋友再把亲人拉下水。 第三步,底线改为“活着”,尊严已被剥夺净尽,求死不能,只好以最大可能的苟且求取生存,对陷害亲朋,已没有罪咎之感。甚至,他自告奋勇,当上监视朋友的线人,以此争取早日脱掉“异己分子”的帽子,回到“革命队伍”中去。 第四步,在劳改场,大饥荒来了,水肿病蔓延,每天有饿殍被抬到乱葬岗去。食物是唯一的追求。这是至为关键的一步。底线是:做人还是做禽兽?如果要做人,那就马上自裁,如果尚存勇气和气力的话;否则,“苟活”即野狗一样活就是全部信念,偷,抢,骗,什么都来。人们根本想不到,美国名校的博士成了饿红眼睛的野兽。在能够优雅的年代,他穿燕尾服在舞池跳华尔兹,此刻,把难友死前呕吐的秽物,拿到水里洗洗,拣出没来得及消化的马铃薯吃下去。往下,人之为人的底线彻底遁形。 从以上的简略回顾,可得出结论:道德底线是一条可以供跳高者跨越的横杆,好在,它并非固定在某一高度。谁来移动它呢?你须过自己这一关。为什么要移动?在外力的压迫下,不下移就难以安顿心灵。到了无路可走时,如上文的教授,为了抢一口饭,把别人活活掐死,他仍旧可以拿“走投无路”或“神志错乱”来开脱,一似跳高比赛时从横杆底下钻过去。 这么说来,道德底线,要应付以下层次的需求,一是自我完善,二是面子,三是发展,四是生存。第一种需求最为高级,古人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抗拒行贿,就是为了在独处时不至于不敢面对上天。至于其他三条,则随着世风的转变而有所变动。比如,如果官场中人以带小蜜赴社交聚会为时髦,先前“不教原配难堪”的底线便撤掉了。又比如,人人都不以贪便宜为耻辱,揩油便成为公开的正当行为。 人人建立道德底线,是全社会良性积累的结果。这种累积,一是风气上的,要使社会全体都为践踏公认的底线为羞耻。二是信心上的,要使遵守者看到,坚守底线,值得全社会尊崇,反之要受到惩戒;三是以事实证明,有道德底线的人活得较有尊严,不但内心安宁,快乐,而且物质生活较为优越。这么说来,要做的事相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