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王迟之前听了不少关于他的传奇——“他是开锁业里惟一的研究生”、“银行的ATM机他几下就弄开了”,我甚至猜想他平时压根就不带钥匙,兜里只揣根铁丝。没想到王迟一出场,我的幻想就破灭了,只见一位剃着平头、神态谦逊的男人拎着一大串钥匙,说:“快请进,天儿真冷哪!”
“开锁这行业,外人听起来很神秘,其实跟一般公司没什么区别。”王迟的开场白继续毫不留情地打击我的幻想。但是几个小时的采访过后,我发现,办开锁公司的日子远不像王迟说得那么轻描淡写,而王迟本人,更在质朴的表面下潜藏着坚韧好强的、北方朔风一般的脾性。
开锁还办公司?
经常有人嘲笑王迟:“小偷才开锁呐!开锁还办什么公司?”王迟每次都耐着性子跟人家解释,开锁这事儿很重要,您也说不准有把门钥匙弄丢了的时候是不是?现在又不像以前家里就一个木板门,踹一脚就开了,或者不行从邻居阳台上爬过去。现在都是防盗的大铁门,电焊枪都弄不开,20多层的楼您敢再爬阳台吗?再万一到郊外玩儿的时候,不小心把车钥匙锁车里了怎么办?可是总不能街上随便找个人就去开锁吧。所以办一家正规注册的、有法律保障的、专门帮人开锁的公司很重要。
王迟出生在东北小县城里的一个开锁世家,从爷爷辈就开始在街头摆摊子配钥匙,都是很粗陋简单的活计。虽说王迟的人生理想是做个“知识分子”,但是耳濡目染使得他对锁具的结构原理了如指掌。
索然无味地读完大学,工作一年后,王迟干起了电视,4年时间里,他从锦州市电视台的简明新闻编辑一直做到了深度报道的台柱子。
然后,他又开始“不安分”了。一天,他骑自行车上班的路上,看见路旁有个“开锁大王”的牌子,心里冒出了跟别人一样的疑问:开锁也能是个生意?碰巧单位里有人说起丢了钥匙找个开锁的花了多少钱,王迟才发现:这生意还挺赚钱。
2000年,是王迟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年。这年里,他发生了两个巨大的转变——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广电专业的研究生、开办了第一家开锁公司。
唐山“养鱼” 在到京上学前,王迟解决了关于开锁公司的两个疑问:怎么开,和在哪儿开。如何能将这么多年都只能在地摊上为生的行当,经营到“公司”的规模?王迟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和地摊开锁的“划清界限”。
随着人们对安全需要的提高,开锁的市场需求只会扩张,不会缩小。目前开锁行业的规模与市场需求严重错位,原因就在于人们对开锁者缺乏信任。所以,开锁公司必须一上手就按照现代企业的方式,正规操作,品牌经营。
为了选择地点,王迟和父亲一起到南京、无锡、苏州、上海等地考察,结果每个城市都已经有人在做。最后,他们选定了唐山,规模适度,而且完全没有人做这行。王迟父子的第一家“王氏开锁有限公司”就此诞生于唐山。
但是新市场有新市场的麻烦,唐山是个很保守的城市,人们对于“开锁公司”这个新生事物接受起来非常缓慢。很长一段时间里,王迟的公司都门可罗雀。
王迟的性子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他一边在北京上学,一边经常跑回唐山,开始了漫长的培养客户的过程。在报纸上打广告效果不彰,于是,他们就印刷了很多小宣传单,骑着摩托车到各个市场和居民区里散发,殷殷地跟别人解释开锁公司到底是干什么的。临走的时候还给居委会大妈们留一打小名片,叮嘱有居民遇到开不开锁的事情就给人家。
王迟发现,要想树立有信誉有实力的形象,有自己的店面很重要,再说人家等遇到了事也知道到哪里去找你。于是他在唐山最繁华的大街上买了一套房子,改造成店面。房子靠近百货大楼,离麦当劳不到300米,做了个大橱窗,打出“王氏”的大招牌。买房子的时候花了十几万,谁都说买贵了,等做好了谁都说便宜,全当广告牌用都赚了。
开门之前先“把门” 唐山的街上第一次有了穿着统一制服、佩戴标牌的开锁人。“王氏”的所有员工出工时必须随身携带公司的相关证件副本,作业流程都有正规的作业单。在开锁业中,他们还开了一个先河——要求客户必须出示相关证件才能开锁。本来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在开锁业中,很少有人真正恪守,那不是把到手的生意往外推吗?王迟说:“这个规矩要死守。真出了问题,往小了说公司身败名裂,往大了说是危害社会。”
王迟说严防死守,就真的一滴水都不能漏。开一把门锁,他的员工需要验证对方的身份证、房产证,如果是租住的房子,则需要验证租房合同,上面地址有一点不清楚都不能开。
就这样也不是万无一失。有一次,王迟的员工检查过顾客的身份证,也查验了他的确住在那里,就把门打开了。没想到顾客随后就把搬家公司叫来了,王迟闻讯赶去,感觉不妙,要求检查对方的房产证,没想到对方拿出了跟房主的结婚证,原来是两口子闹离婚,他要先下手搬东西。王迟没办法,只好说你要搬我就报警,然后自己掏了50块钱把搬家公司打发走了,让对方出来,把门又带上了。
这桩小小的事件里,王迟遭遇的法律问题恐怕很多专家都说不清楚:作为开锁公司,他有权打开或不打开房门,但是打开后,有没有权力管人家转移财产?有没有权力干涉别人的家庭私事?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但是一旦出了问题,公司的信誉必定牵连受损。
听闻别的公司有遇到小偷用假车本骗去开车门的,所幸王迟并没有此类遭遇,“真想干坏事的可能觉得找我们太麻烦了,自己踹开比较快。”
小心驶得万年船,1年过去了,王氏开锁“可靠”的形象在唐山老百姓的心目中立来了。如今,唐山80%的“开锁”服务市场都被王迟父子的开锁公司占领。之后,王迟父子又在哈尔滨、大庆等地开了几家连锁店,都由王迟家族的人把守。
唐山的第一仗成功了,但是现在回顾,王迟并不认为这是个最优选择:“因为培育市场的周期太长了。如果当时选择上海我们也能做起来,开锁市场很大,我们完全没必要回避竞争,一年时间我们能干很多事了。”
“跟114打了半年架”
一年前,“王氏”的北京分公司开业了。在北京开分公司,一方面是看中北京已经颇为成熟的市场,另一方面是因为王迟自己照管起来方便。凭借丰富的经验,不到3个月时间,“王氏”已经占领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此前,北京已经有多家开锁公司,但是经营上都不是非常的正规。“王氏”就像一条“鲶鱼”,大大刺激了竞争对手,它旺盛的活力、规范的服务、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打破了原来的行业的诸多“默契”。
之后,刚刚站稳脚跟的王迟做了一件公认的“蠢事”——把“114”查号台给告了。2002年6月,他将中国网通北京通信公司及北京信海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告上法院,原因是:114台利用垄断优势,收取1000至2000元的费用后,允许一些开锁公司变名为“万能钥匙”;并成立“修开锁热线”,向公众推荐与其签约的开锁公司,向签约单位收取每次4至6元的信息费。此举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有关规定,同时涉嫌为这些企业做虚假宣传。
一石激起千层浪,北京的报纸、电视上“114挣钱有点黑”的话题吵得沸沸扬扬。整整三个月,作为开锁业主要业务渠道的114台,谁来问开锁的都不给查了,王迟和其它公司一样业务大受影响。加上找律师、找主管部门,王迟几个月没管经营,光顾“跟政府打架”了。他坦承:“我们的压力是很大,但我就觉得这天子脚下,利用垄断地位搞不正当竞争就是不行,行业的生态环境不好,闷头做经营再好也不长久。”
案子最后达成和解,“114”对业务做出了调整,王迟跟“114”也不打不成交。王迟把北京的开锁市场搅腾得天翻地覆之后,决定开始休养生息了。
抢不走的优势 王迟从不担心自己在公平市场上的竞争力。“我的优势,对手学都学不走。”看似简单的一个服务规范,一个形象良好,背后有王迟丰富的现代管理知识做支撑。现在开锁市场上的对手大多是从传统的小摊子做大,没受过什么教育,管理上处处带着“街头游击队”的痕迹。“王氏”怎么做,他们也跟着学,但是学了样子,学不到里子。王迟到居委会发送小名片,他们也把小广告贴到居民楼道里,“那能可信吗?我换煤气都不能找那样的。”王迟哭笑不得。
王氏敢于承诺接电话后多长时间内赶到,是有网点分布和交通工具配备做支撑的。他在北京的木樨地、国贸、北三环分别开了三家店,基本控制了大部分市区,公司的几辆汽车不够用的时候,员工出去通通打车,成本虽高,但是开锁的人大多有急事,速度是必须保证的。
社会公益形象也是非常重要的,唐山、大庆、哈尔滨的“王氏”都被评为“110社会联动单位”,几乎是一种社会公信力的认证。在北京,虽然“114”事件导致了与政府管理的紧张,但是在一系列的报道中,“王氏”反而树立起了“公平斗士”的形象。
最让王迟得意的,是“王氏”在技术上的绝对优势,牢牢把握住了高端开锁市场。同为开锁,一把单片钥匙的锁只要100元,但是一辆劳斯莱斯可能要几百上千,一台ATM机甚至要上万,但是交通和人力成本却相差无几。有几款名车,还有业内最怵头的以色列锁,只有“王氏”的几位师傅玩的转。
技术的优势归根到底是人才的优势。王迟说:“我们的人,都是一手培养起来的精英。”
开锁这个行业另外的一个特殊之处,在于人。整个华北和东北的开锁业里,从老板到员工,所有人不是亲戚就是老乡。这样的一个好处是知根知底,“开锁这门手艺可厉害,不知根底的人哪敢教啊?”王迟的每个员工不是亲戚就是从父辈就有交情的朋友,由父母签了保证书、当地派出所出具证明无劣迹、十指指纹交派出所备案后,才由老家带出来的。他们的技术都是王迟的父亲亲授,然后再慢慢自己摸索出来的。
因为都沾亲带故,公司的管理大概是传统作坊色彩最浓厚的地方了:所有员工集体住宿,吃穿住行,样样都管。员工彼此之间也少了一般公司的你争我斗,谁琢磨出一款新锁,马上特兴奋地告诉大家。王迟说:“手艺的东西,开放切磋才能提高。那些凑起来的公司谁都想留一手,谁都没长进。”
王迟待员工们也不薄,一个合格的开锁工,一个月可以挣到两三千,三年来,只有一个员工离开过“王氏”,这种流失率在现代公司里大概也能创造一个纪录。
但是这种“近亲繁殖”的方式也带来了一个所有传统行业都面临的瓶颈——扩张的时候,人的问题就开始拉后腿。王迟一直想拓展南方市场,但是目前却只在天津开了两家新店,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员和管理无法解决。他不放心把手艺交给陌生人,更不放心让陌生人去管理,但是家族的人力毕竟有限,不突破这个瓶颈,“王氏”就只能被搁在这个台阶上,再难往前迈一步。
王迟的乐与怒 王迟现在的收入比起“114”事件前下降了不少,北京市场的占有率已经降到了20%左右,但是每个月十几二十万的收入也还能维持运营。加上其他分店的业绩一直上涨,他并不担心公司没钱。他说:“北京的分店刚刚走出茹毛饮血披出生路的阶段,现在开始收收心。我打算换个新的品牌,‘王氏’这名字不现代,等换了名字,报纸广告、车体广告都要跟上,再真正抓抓形象工程了。”不担忧自己的王迟一说起这个行业,仍就难掩的忧心忡忡:现在行业里的人太不自律,在网上公开卖开锁工具,5000块钱就招学徒。政府部门的管理不到位,相关法规也缺乏……“整个行业的名声坏了,你再努力也做不成百年老店啊!”
回顾整个采访,好像王迟做开锁公司的生活苦多乐少,那你干吗还做这行?
“有成就感啊!像前年春节在唐山,有个老人给儿女打电话说不舒服,儿女赶紧跑回家,结果敲门、打电话都没动静,急的呀!110到了也没用,我们打车过去几下就把门打开了。赶紧送医院,后来人救过来了。你想想,我们什么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