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访亚洲的商务人士经常会对以下景象摸不着头脑:在那些施行精易生产(lean manufacturing operations)的企业里,同时存在的却是人满为患的办公室,以及似乎数十年来都无甚改变的仓储和配送模式。可见,今天的亚洲面临着生产力不足的根本问题。无论是制造业还是与其配套的服务业,无一幸免。
以每名员工创造的营业额(turnover per employee)作为标准来比较北美、欧洲和亚洲市值最高的30家公司:在北美,每名员工创造38.8万美元的营业额;欧洲约为27.5万美元;而对于亚洲最大的30家公司来讲,,这一数字则不到25万美元,较北美低36%.在某些行业,这一差距甚至更大。比如,在电信行业,亚洲领先企业人均营业额大概为14.9万美元,而美国的数字为53.1万美元。
由于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亚洲企业有能力雇佣更多员工。但低生产力也意味着,亚洲企业正在浪费它们潜在的成本优势。
上世纪90年代,生产力不足的问题还无关紧要。那时的关键任务是扩张,几乎不惜任何代价的扩张。为了保证这些投资巨大的新工厂能够正常运行,企业招募了大批人员,以确保销售、行政和配送等辅助部门有足够的人员配合生产。直到不久前,有关白领雇员生产力水平的讨论仍然是个禁忌,而与此同时,流水线工人的生产活动已经开始用秒来计算。
但是,随着亚洲新一轮竞争的到来,对企业来说,单单依赖工厂的高生产力以及日常运营已不够了。如今,同海外市场相对应的本土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一些曾经被本土制造商垄断的市场已开始遭到外国竞争者的入侵。在中国,关于生产效率(manufacturing efficiency)的行业标准已在酝酿之中。
因此,当海外企业向亚洲出口产品和服务时,环节上的在成本上的竞争将会日益激烈。辅助部门的低生产力将无法支持高效生产……只有在价值链中每个环节的活动都能达到高效率,将总体生产力提升上去,企业才能具有竞争优势。
在提高总体生产力的道路上,一些亚洲公司的做法已开始取得成效。简单地克隆西方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最后的胜出者,是那些能把尖端技术与历史悠久的亚洲商业文化相结合的公司。他们重视建立联盟,对生产中的成本时刻关注,在做贸易的时候既快又灵活,并能够让高科技服务于亚洲特有的文化,例如对人际关系和服务意识。
要提高亚洲企业的生产力,第一步需要对企业内部进行重组。传统上,不同的部门彼此独立,各司其职,例如生产、财务、销售或市场营销。这种分工的方式需要得到改进。
长久以来,每个部门都形成了各自的利益。 在解决这个问题上,菲律宾最大的啤酒生产商生力啤酒(San Miguel)采取了大胆的举措。生力啤酒并没有简单地用业务组(business units)直接取代功能性部门。通常来讲,业务组要么按产品线来分,要么按国家来分(本国经理人执掌大权)。胜利啤酒的做法是直接跃进,采取了现代的“前台/后台”架构。后台部门处理公司核心的酿酒业务,而前台部门致力于改善经销系统的生产力。
这家酿酒商着手建立了一个经销系统,将公司的经销商网络联结起来。公司已与亚洲特许经营商草拟了合约,鼓励它们提高生产力。合约中包括奖励和信贷条款,如果经销商销售额提高、存货下降,就给予奖励。公司还安装了新的信息技术系统来监督大大小小经销商的业绩。生力啤酒还将其批发商的数量翻了一番,网络进更多具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并帮助他们从经销网的固定成本中受益……同时,生力啤酒还对其酿造业务进行了重组:采购和物流先前由人员臃肿的财务部门管理,现已纳入后台的供应链。改革之后,公司的利润状况焕然一新。
第二,亚洲的企业正在努力将供应链变得更加透明,从供应商,经过制造流程,到达最终用户,不同环节连接成一条清晰可见的直线。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仅仅靠使用客户和物流管理软件是不够的。可口可乐(Coca-Cola)灌装商太古饮料(Swire Beverages)为21.5万家零售商提供产品。正如它的一位经理所说:“我们已采用一些系统,跟踪每天每个售货点的产品销售,并把销售和库存数据与经销和产能信息加以整合。但要使这些工具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公司则需要改善同零售合作伙伴间的关系,更充分地了解最终用户的特点及需求。”换句话说,新技术只是让企业能够更高效地提供传统服务,而不是舍弃传统服务。
亚洲企业有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就是在作交易、抓机遇,以及启动新产能方面讲求速度,主导亚洲主要地区业务的海外华人企业尤其如此。在新一轮的竞争中,企业经理需要应用这些技能,来客户服务,并降低库存。亚洲公司在这些方面的表现经常很糟糕:例如,麦肯锡(McKinsey)全球研究所(Global Institute)的一项研究发现,与世界标准相比,亚洲客户因找不到想要的产品而感到失望的情况要多40%,而库存水平却比全球基准高30%.
当日本电子消费品公司夏普(Sharp)决定将“时间就是金钱”这一格言付诸实践时,它编制了两份相平行的预算:一份记录经理们在每个活动上要花费的金额;另一份记录每个流程可能花费的时间,以及在供应链不同阶段之间的等待时间。夏普针对时间浪费的问题,发挥其控制成本的技能,由此将订单的“即时”处理率从77%升至88%,而库存水平则降低了逾30%.
亚洲公司历来以员工是否听话为基础施行评估和奖赏。然而,在上世纪的90年代为了满足高涨的市场需求,亚洲公司曾一度在仓促中设立了许多低生产力的职位,这种情况肯定不会持久。将来,员工的生产力,将通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来衡量,而不是看他们费的力气多不多,或者守不守规矩。
利丰(Li Fung)是一家为客户寻找产品和服务资源的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历史上,该公司衡量经理业绩的方式,是看他们对单个国家内供应商的管理情况。随着技术的进步,员工只要敲几下键盘,就能获得全球供应商网络的信息。于是,公司取消了按照国家分工的办法,以客户群为基础给经理们重新分配任务。另外,公司还调整了奖金制度,无论在地球的哪个角落,只要找到能让公司赚钱的客户或者产品,就能得到奖赏……
尽管重新定义了价值和贡献的内涵,公司仍然保留了很多中国的传统。首席执行官冯国经(Victor Fung)表示:“如果管理人员没有取得成功,我们不一定会立即赶他们走。如果业绩糟糕是由他们努力之外的因素所致,我们会留下他们,或者把他们换到别的部门……”这样一来,尽管施行新的业绩衡量体系,利丰还是保留了以关系为导向的公司文化。
同时,亚洲的经理们必须学会放权。在亚洲,外包的潜在益处在亚洲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原因正式经理们对内部权力的控制欲过高。由于外包服务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因此亚洲错过了很多创造规模经济的机会,生产力也由此得不到提高。另外,亚洲的公司还必须将传统单一的“采购”概念纳入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的广泛范畴。这就意味着要加强员工培训,不仅要将他们培训成文员和谈判人员,还要让他们与客户及供应商合作,考虑如何改进产品规格和重新设计流程。
美国和欧洲的企业已实施了许多此类举措,以改善供应链效率。但这些公司认为,供应链是一条线性的“生产线”。亚洲的机遇或许在于继续发展这个概念,创造一个供应网络,跨越行业、联盟伙伴、商业活动和地理位置,把亚洲公司作交易、建联盟的长处发挥出来。
在高效生产和日常运营的基础上,亚洲企业需要大幅提高生产力。资金和技术都是必需的。但是更关键的是要改变态度:他们需要认识到,要提高生产力,就要解决一些问题,如管理成本,以及供应链和管理流程中长期被遗忘的部分。然而,这些挑战也为亚洲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如果企业能够把亚洲传统的商业优势同国外引进的技术、系统和流程相结合,就能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