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希望集团 东方集团隐性收缩



在“德隆事件”的警示下,张宏伟率领东方集团开始了从多元化到二元化的收缩之路

  “德隆事件”之前,张宏伟曾言,已经领悟到资本运营的真谛:“单做产业经营是滚雪球,一加一等于二,不能迅速扩张规模以占领市场空间;单做资本运营,可以一变百,但也可能百变一,易生泡沫,风险太大。惟有一手抓资本,一手抓产业,利用资本运营与资产经营的双驱动,随时自由洗牌。”

  目前,张宏伟控股东方集团(600811)、锦州港(600190)和香港东方集团(原东润拓展,0467.HK)三家上市公司,并以东方集团为旗舰,先后参股和控股新华人寿、民生银行(600016)和民族证券等。东方集团立意金融财团的架构初步完成。

  对此,清华大学教授朱武祥曾指出,东方集团缺乏企业整合能力,基本上只能做金融替代功能,即投资者无法直接投资金融业而假道东方集团间接投资。

  如今,面对德隆以及其他多元化经营企业纷纷陷入窘境的残酷现实,张宏伟开始了收缩之旅。

  张宏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为避免步德隆后尘,未来三年他将对集团的各个产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实现从多元化到二元化的战略转变,主要着力于金融业和流通业,其他产业将会被割爱。

  对于收缩,张宏伟出言谨慎。“一切以公告为主,为准。”他说,“与金融、流通业相关的有价值的投资,以后我还是会做。”

  从扩张到收缩

  十年前,东方财务公司成立,属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向社会发行金融债券及经营外汇存贷业务,还可以接受别的企业的委托投资贷款业务。当时,东方集团有很多项目急需大笔资金,而财务公司就是“小银行”,融资容易,可以支撑产业发展。

  财务公司给张宏伟的启示是:直接融资搞上市公司,间接融资搞金融企业,组建融资管网,拓展金融职能。很快,东方集团拥有了上市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和银行,金融工具基本齐全。1997年9月,东方集团在美国参与发起亚联银行,该银行为东方集团架通了国内外资本对接的桥梁。

  通过一系列资本运营手段,张宏伟使东方集团形成了金融保险、建材流通、港口基础设施、网络信息、房地产和高新材料六大支柱产业。

  港口设施方面,东方集团拥有锦州港。

  建材流通业方面,拥有东方家园。

  信息产业方面,拥有东方卫星网络。

  高科技材料方面,东方集团与哈工大、哈尔滨市政府共同创建东大电工,开发铜基无银电工触头项目。

  当然,“资本猎人”也有失手的时候。中国电信重组,吉通、网通和北方电信合并成新网通时,吉通在网通的股本结构中只占不到1%比例,而东方集团在吉通拟占股份不过20%,完全不符合当初东方集团入股吉通的初衷,此事对张宏伟的打击很大。此外,锦州港业绩出现下滑,财政部又开出罚单,更令东方集团招来非议。

  德隆系的轰然坍塌重创了张宏伟。特别是政府对这方面的重视,令张宏伟备感压力。

  张宏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为避免步德隆后尘,未来三年他将对集团的各个产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实现从多元化到二元化的战略转变,主要着力于金融业和流通业,其他产业将会被割爱。

  张宏伟说:“在中国做金融,有很大的盈利空间,并且未来很有潜力。而流通渠道已成为经济领域中最重要的一环,我有把握在这一环做到全国第一。”

  这里所称的流通业,就是东方集团目前最大的实业——东方家园的建材家居流通业。1997年,东方集团将配股募集资金3.56亿元中的约60%,用于投资建材连锁超市,2000年又通过配股筹措4.3亿元,建设东方家园。2003年东方家园创纪录地开了14家新店,建材流通业的产业雏形,开始呈现在东方系的版图中。

  2003年年报显示,建材流通业主营业务收入已占到东方集团的71.96%,同比增长速度达到88.22%。从苏宁等家用电器连锁业的成功经验来看,包括张宏伟在内的市场参与者的确有理由相信,建材流通业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为建材流通业能获得更大的规模,张宏伟不惜出售仍然是东方集团核心利润来源的金融业投资股权。2003年5月,东方集团公告,将1.22%民生银行的股权转让给国际金融公司(IFC),当时的解释就是为了给东方家园开店筹措资金。此笔转让款价值2350万美元。

  因此,就给市场留下一个悬念——锦州港会否成为东方系收缩战线的下一个需要处理的棋子。对此,张宏伟毫不掩饰:“流通业规模壮大之后,与流通相关的锦州港很可能跟不上发展的要求,不排除对其进行转让,对这些产业的改造就是为了突出主业。”

  卖出锦州港

  据称,李嘉诚旗下和黄在收购东方集团持有的锦州港法人股,将成为锦州港第一大股东。

  知情人透露,早在2002年,张宏伟辞去锦州港董事长后,锦州港的国有股东之一锦州市政府逐步掌握了实际运作,大权旁落的张宏伟有意退出;因此,张宏伟已就此与和黄方面接触,并达成初步协议,现正等候有关部门批准。

  2003年,锦州港盈利仅为1亿元左右。但该知情人分析,锦州港是否有盈利能力并非张宏伟考虑的主要因素,张退出的主要原因,是2002年财政部的处罚,这使得锦州港再无法成为其资本运作的工具。

  和黄总经理霍建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和记黄埔确实将通过接手东方集团持有锦州港的股权,开始收购A股上市公司锦州港。在收购完成后,和黄将会把“锦州港”更名为“和黄控股”,作为该集团挥师北上的旗舰企业。

  “张宏伟缺钱,锦州港又不能带来需要的资金,在收缩战线的情况下,首当其冲就要卖掉锦州港。”接近张宏伟的知情人士透露。

  锦州港一度受到投资者追捧,神话在2002年10月被打破。当时,锦州港公告,财政部对该公司2000年及以前年度执行《会计法》情况进行了检查发现,公司虚增利润总额共计4.24亿元。

  “锦州港已经成了张宏伟的一块心病,不除难平。”有分析师指出。

  民生银行暗礁

  民生银行是块肥肉。“当初张宏伟在民生银行的投资,现在粗略地估算都超过了十倍。”世纪证券首席金融分析师李文告诉记者。

  但是,7月6日民生银行公告,银监会已批准国际金融公司(IFC)收购民生银行1.08%的股权,而IFC受让的股权原为东方集团持有,股本约计5600万股。完成股权过户后,东方集团降为第四大股东,仍持有民生银行约2.85亿股,占总股本的5.5%。

  “如果不是缺钱,为什么要在民生银行海外上市前卖掉呢?”有业内人士不解。从目前情况判断,民生银行即将于今年第三季度在香港上市,融资规模将达10亿美元。此举将开创内地银行境外上市的先河。

  张宏伟和东方集团正面临着资金考验。

  抢在世贸组织协议的保护期内完成地皮的收购和有利地势的“抢滩”变得尤为重要。有消息说,张宏伟希望能在2005年开设1000 家建材连锁店,尽管规模不一,但每家店的投资大约都要在千万元左右,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建设完毕,就需要数百亿元的投入。

  对于张宏伟的举动,民生银行内部人士并不感到出乎意料:“如果有人愿意转让民生银行股权的话,那一定是张宏伟等几个大股东。”

  此外,近期民生银行股权纠纷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对此,该事件的牵连方张宏伟对记者表示,东方集团对自己手中的民生银行股权将会长期持有下去,对邱影新方面提出的“股权重新拍卖”提议,坚决不予接受。

  由邱影新出任负责人的深圳前进公司原为民生银行的大股东之一,曾持有民生银行6000万股权,后因债务问题,在法院方面的主持下,这6000万股股权被东方集团通过拍卖的方式取得。近期,邱影新认为,该次股权拍卖中,存在严重的法律瑕疵,并已向法律部门提起诉讼,目前该案件已经上诉到最高人民法院。

  张宏伟表示,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斡旋下,他与邱影新有过两次会面,但并没有形成和解。张宏伟认为,东方集团当时是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在法院的主持下,通过拍卖取得的6000万股股权,当时是全额付清的;就算是法律存在瑕疵,那也是法院方面的问题,东方集团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果有关方面认定当时股权拍卖无效的话,东方集团将会立刻将当年主持拍卖的法院告上法庭,以维护自身权益,哪怕官司打得再久,也不会同意邱影新方面现在的要求。

  张宏伟同时表示,出于对邱影新的同情,东方集团可以帮助其在新的项目上有所动作,但绝对不会出让民生银行股权。

  “我现在没有继续减持民生银行股权的计划。”张宏伟称。

  “但是,更重要的是民生银行特殊的股权结构,在未来潜伏着太多的风险。”知情人士透露,“这都会伴随着民生银行的发展显露出更多。邱影新事件不过是一个小序曲罢了。”

  实际上,虽然在金融领域广泛投资,但在分散各处的企业中,东方集团很少获得真正的控制权,所以,才出现研究者对其整合能力的质疑。到目前为止,“东方系”的其他金融企业还难有作为。作为第四大股东,尚无东方集团可掌控民生银行的迹象;尽管入股海通证券,也未发现东方集团有执牛耳的可能;其他公司则往往只是参股而已。

  此中,新华人寿是东方集团为数不多的可以感到欣慰的投资项目。

  全力构筑保险平台

  “即使新华人寿上市暂时有些困难,这并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张宏伟向记者强调。新华人寿上市筹备过程中,股权历经多次变更,受到外界极大关注,而焦点一直集中在资本大鳄“东方系”身上。

  自1996年入股伊始,东方集团董事长张宏伟的左右手、东方实业集团(前者的第一大股东)副董事长关国亮即出任新华人寿董事长。2002年8月新华股东调整之前,东方集团和东方实业集团合计持有15.02%的股份,处于相对控股的地位,为新华人寿实际控制者。

  到2002年年末,新华人寿拥有29家分公司,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保险公司;当年保费总收入达到79.83亿元,继续居寿险市场第4名。连续7年盈利和充分的上市准备,使得新华人寿可能成为第一家境内上市的保险企业。

  这使得新华人寿在“东方系”处于一个微妙的位置。新华人寿同时也是东方集团一颗与众不同的棋子。“除了保险业务带来的大量现金流,新华人寿本身也是东方集团搭建金融集团的好平台。” 一位接近新华人寿高层的人士透露。从某种意义上说,关国亮不是一个“玩保险的”,而是一个“玩资本的”。

  新华人寿此番发力金融集团,展现出其在金融投资领域的潜力,一个分别以东方集团和新华人寿为核心的双重金融平台轮廓初现。

  新华人寿的股东可谓“群星闪耀”——既有大型国有企业,如宝钢集团、神华集团,又有民营企业,如隆鑫集团、东方集团等。当然,其中亦不乏外资的身影。目前,4家外资的持股情况为:苏黎士保险公司10%,国际金融公司、明治生命保险公司和荷兰金融发展公司分别为6%、4.5%和4.4%。

  “新华人寿并不是东方集团的一个子公司,它是独立的法人单位,有自己独立的董事会。因此,对于新华人寿的上市,我本人不方便作出评论。”面对提问,张宏伟如是作答。

  分析人士指出,伴随着新华人寿的上市,张宏伟很可能在赚得盆满钵盈的同时,搭建起自己的一个重要金融平台。

  据记者了解,新华人寿2003年的每股收益约在0.03~0.05元之间,目前A股市场IPO价格一般限定在20倍市盈率以内,因此,即使按20倍的市盈率计算,新华人寿IPO价格每股也只能限定在0.6~1.0元之间。可是,这却触及了证监会的相关规定,股票发行价格不得低于1元面值。

  这一事实,成为横亘在新华人寿上市之路上的关键问题。事实上,在新华人寿的计划中,IPO价格设定在8~10元。这样一来,其IPO价格市盈率就高达200倍以上,严重挑战现有被中国证监会严格掌握的尺度。

  从新华人寿乃至张宏伟的角度说,IPO价格设定在8~10元价格是其所期待的。“新华人寿显然没有办法按照这个规定进行IPO,因为保险公司和其他上市公司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方面我们也在和证监会积极沟通。”投行人士称。记者了解到的情况表明,新华上市获批指日可待,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都表示支持新华公司成为第一家国内上市的保险公司。

  上半年,新华人寿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1%,高于国内寿险市场平均水平。从业务结构来看,个人业务期缴保费占比84%,同比增长了39%;个人业务新契约传统险占比47.6%,同比增长了37%;银行代理业务同比增长了37%;团体短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了2.3%。

  张宏伟向记者一再强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继续减持新华人寿股权的考虑。”

  除了新华人寿,张宏伟还在倾力打造永安保险——另外一个重要的金融平台。

  和新华人寿一样,位于西安的永安保险,也是于1996年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近两年也呈现出较高的成长性。2002年,保监会批准永安保险增资扩股至人民币6亿元,紧接着又批给永安保险11个分公司牌照。受资本金所限,2002年永安保险只筹备了6家。

  区区3.1亿元的注册资本金成为永安保险发展的致命瓶颈。早在2000年,永安保险就宣布将增资至6亿元,但各路资本趋之者众,落实者少。2002年春,虽获增资至6亿的批文,但六个月后,因未完成而自动失效。因此,增资仍然是永安管理团队的重要任务。

  业内认为,借永安保险的“资本饥渴”对其介入,是新华人寿一个不错的机会。对于永安保险而言,联手新华人寿也可借其完成全国布局之东风,在充实资本的同时加快全国扩张。记者了解到,对永安保险,张宏伟借助新华人寿正在积极布局。

  下注流通业

  张宏伟极其看中建材流通业,这是他起步的地方,也是他认为可以逃避风险的港湾。

  东方家园开店方式已经从最初的全面占地、五年出100家的线状阵形,全面转向追求单店规模和单店业绩的点式布局。东方家园以往比较侧重自己找地开发店铺的经营模式也已改变。

  张宏伟说:“我是做房地产出身,我知道买地建房的确是最划算的生意,但那要建立在资金非常雄厚的基础上。”

  在新的战略蓝图上,张宏伟将建材超市放在第一位:“以东方家园为载体的现代商业流通业将成为集团主业和未来核心。金融领域是不允许私人控股的,我们只是投资参与,而东方家园目前是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东方集团绝对控股是东方家园发展的原则,日后49%的股份都可以考虑拿出来吸引战略投资者,但关键的1%无论如何不会让步。”

  东方家园是座真正的金矿。据东方家园提供的数据,以2004年“五·一”黄金周为例,东方家园北京丽泽店在5月7日创下日销售723万元的业内最高纪录。2003年,东方家园建材超市销售总额超过20亿元。

  张宏伟透露,目前东方家园自建店铺的比例低于25%,以后这个比例还会减少,会采取向开发商定制店铺的方式发展。他说:“这是我跟沃尔玛学的,沃尔玛从来不建店铺,专心做零售。”

  如前所述,张宏伟希望能在2005年开设1000 家建材连锁店。这样,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建设完毕的话就需要数百亿的投入。如此大的投入对于国外的大企业都要三思而行,张宏伟显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而商务部表示,12月11日之前全面对外开放商业零售业——大限将至,张宏伟既要和资金赛跑,更要和时间比拼。

  张宏伟在全国政协会议等诸多场合指出:国外零售商以大量的违规操作蜂拥而入,300余家大型外资零售企业,80%是违规建立的;目前在开店数量上,外国零售企业在中国已从进入期转向全面、快速的扩张期。他认为,近年外资零售企业在国内得到的超国民待遇,以及针对中国相对幼稚的零售业的零售倾销,对本土零售企业是不公平的。

  “目前,外资已完成它们在中国零售市场的高端布局。过渡期一到,收购的收购,兼并的兼并,中国本土商业企业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张宏伟说。

  一份权威报告显示,外资控制流通领域后,将垄断中国流通行业的五条命脉。一是市场垄断;二是人才垄断;三是企业品牌垄断;四是生产企业供货商渠道垄断;五是国内国外市场通道垄断。

  “现在一些企业大势已去,纷纷准备和外商合作,拱手相送品牌和市场。”张宏伟表示,依据这种预计,在2005年前,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至少有一半市场将会被外商吞并;2010年前,全国600多个地级城市市场将多数被外商占领。

  “如果放任外资企业控制我国的流通渠道,就意味着中国企业失去了对本国市场的控制力。”张宏伟说,“政府应该更多地为国内企业创造条件。”

  追求资产的创造力

  东方集团目前在金融领域的投资获利甚丰。

  张宏伟表示,原则上东方集团在金融领域的投资现状不会收缩,民生银行、新华人寿和海通证券、民族证券的股权将长期持有。在银行和保险公司领域,东方集团考虑加大投资及参与力度,尤其在国有商业银行改制方面。张宏伟还表示,在证券公司领域的投资不会扩大,不会在低潮时再对其他券商进行投资或者收购。

  中信控股某负责人评论道,“谁都知道金融业拥有天然的超乎实业运作的高额利润,更何况在目前的中国,资源的稀缺造就了这个行业必然的超额利润。”他认为,对混业经营的向往,是众多机构热衷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原动力。

  有金融专家认为,金融控股公司并不是一种金融创新,而是为规避政策监管而出现的。在多元化金融业务的组织模式中,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是取其中,介于全能银行模式和分业经营模式之间。在这种模式下,子公司仍然是分业的,或者说是专业化的,而母公司则是全能的、混业的。在目前国内执行的严格分业政策下,金融控股公司一开始就是为了企业的现实运营问题而在法规的空隙中诞生的。

  对张宏伟来说,流通业只能是和外资“拼死搏杀”,金融投资也是“危机重重”,有节制地回归到二元化,或是参股一些与二元化相关的有投资价值的企业仍然是不得不为之路。

  张宏伟尚清醒:“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关键不是资产规模有多大,而是有没有融资投资系统。开始,我们只有劳务利润;后来,有了贸易利润和制造利润;现在,东方集团赢得投资利润,这是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的回报。我们一脚踏在国内和资本市场,一脚踏在国际资本市场,但有了钱不能玩泡沫,需要实实在在的产业支撑,资本与产业双洗牌,以金融职能给项目输血,以优良项目形成造血。”

 东方集团隐性收缩

  他说,既不想手里攥一大把钱,也不想旗下揽一大堆企业,而是始终盯住手中资产的获利能力和变现能力;资产规模只是账面数字,失去创造价值能力的资产等于没有价值。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93771.html

更多阅读

刘永行:四大理念托起“东方希望”

 “2004年中国民营经济十大风云人物”回访之九   近年来,东方希望集团的生产经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铝业上,集团发展很好;在饲料板块,各子公司的销量和利税都有大幅的增长。2005年1月7日,集团董事长刘永行被评为“2004中国民营经济十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畅 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

 刘永行   公司:东方希望集团   职务:董事长   行业:饲料、有色金属   简历:他与几兄妹创建的希望集团,先后被国家权威部门评为中国500家最大私营企业第一名;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百强第一名;国家级星火示范企业;中国最大

声明:《东方希望集团 东方集团隐性收缩》为网友农村的娃有志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