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在管理学胡言乱语接管世界之前的纯真年代里,我在伦敦金融城的摩根保证信托银行(Morgan Guaranty)上班。每天早上,我会翻遍衣橱,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尽管衣橱里的行头不是很多),然后到办公室向银行的企业客户销售外汇。当时,对于我该做些什么,我非常清楚:招来顾客,我给出的价格应该能让交易商赚钱。很简单。
至少这在理论上很简单。但实践起来很困难,极其乏味,而且我根本做不好。
现在来看20年后的今天。如果我仍在那家银行工作,那么会非常有钱,但同时我会发现自己的工作比那时更复杂。在摩根大通银行(JP Morgan Chase)(就是那家银行现在的名称)里的所有员工,最近都收到了一本蓝色小册子,里面概括了一些原则,说这些原则能为员工所做的每件事提供指导。就此事本身而言,没有任何稀奇之处,因为不知道为什么,多数大公司都喜欢搞些令人疑惑的声明,告诉员工应该怎样表现(比如“我们对多样性很热衷”),然后印在压膜卡片或者小册子上分发给倒霉的员工。
摩根大通这份文件的不寻常之处在于所含指令的数量:共有123条。对于现代管理学的学生而言,这本名为《一家公司; 一个团队;成为领袖》的小册子,是一本必读之物。由于它出现在2004年,因此是管理学胡话的一个完美快照。“驾驶创造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工作环境。驾驶改变。承认并庆祝成就,无论大小”,这些只是要员工每天必须恪守的格言中的四十分之一。
这并不是摩根大通第一次显示自己是个胡扯领袖。两年前,它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即它当时的9万名全体员工个个都是领导者;一年前,这家银行建议旗下企业金融部门的员工“打个电话给客户,告诉他们你爱他们”。而现在又有了这个玩意。
这本小册子的目的,是向所有员工说明,在与第一银行(Bank One)合并后该如何行事。“把两家公司变成一家很困难”,小册子的开头以非常肯定的语气写道。“为了帮助加快这个过程,你们的高层管理团队已经群策群力,创造了一系列原则……我们的成功取决于我们能否共同理解这些原则,并立志每天遵守它们。”
很少有人注意到合并的一个缺陷——员工数量翻了一倍,资产翻了一倍,而胡扯也翻了一倍。它与增效作用恰恰相反。当前流行的每一风尚都在这里。这里有激情风尚、“我们是一个团队”风尚、诚信风尚、领导能力风尚、多样化风尚,还有许许多多其它风尚。
有人在想,嘉诚证券(Cazenove)的那些特棒的伙计们会如何看待这一切。他们刚同意与摩根大通合并,而有人担心,他们要适应这么多原则下的生活可能会有些困难,因为他们只遵循一条原则:言出必行。那也是一条很好的原则。
摩根大通的原则根据不适当性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那些过于雄心勃勃而使人不快的,并因此使货币贬值,变得一文不值。
“每笔交易都要超越期望值。”真是蠢。达到期望已经够好了,而如果你偶尔超过期望,那就更好。
“每天都有进步。”又很可笑。年年都有进步还差不多,但即便这么说也还是太乐观了,尤其对我们这些年纪有点大的人来说。
接下来这一类是完全错误的原则。“完完全全说实话。”这是个很糟糕的主意。良好的管理就是要知道何时讲真话,何时守口如瓶。
“每个细节都很重要。”不,并不是——有些细节很重要,有些则不重要。奥妙在于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要有赢的激情。”直觉告诉我,如果太过火,这在银行业内就是个危险的做法。想一想尼克·利森(Nick Leeson)吧。
这些原则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在于,一些原则简直就是词不达意,令人恼火。“驾驶改变。”从实际来看这是什么意思?是说所有的改变都是好的,而如果你发现了一个变化,就应该抓住方向盘开始驾驶?“利用科技。”得了吧。“让头脑来指引你,让心灵给你力量。”一派胡言。是什么意思?是说你偶尔会非常善良?如果是这样,那究竟有多善良呢?
接着是我最喜欢的一条:“不断提高对自己和对别人的要求(bar)。”每当你听到别人谈论“bar”(指英国的酒吧)时,除非他们是在谈论你可以买上一杯的地方,否则你就知道自己可以捂上耳朵了。
管理很复杂。它不是一本烹调书。是要有判断力,有时候还不得人心。你不能叫人每天都该怎么做。无论是否合并,摩根大通和第一银行的员工都应该已经知道,自己该怎样表现。
在这123条原则中有一条还不错。“要简明扼要,要简单。”唉,估计摩根大通的16万名员工对另外122条有多重视,这本册子对这条也就有多重视。
多年以前,我遵循过一个原则。要努力尽可能多地挣钱,但不要犯法,也不要过于不知廉耻地敲诈顾客。当时我可能只有22岁,但就连我也明白,银行业的诀窍就是在一定程度内敲诈顾客。如果他们意识到你敲诈了他们,那你就把事情搞糟了。他们必须对这桩买卖觉得(大致)满意,否则你就再也别想见到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