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企业的“海洛因”



烧钱的F1已经真的来了,中国站的财力大比拼开始了。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全球收视率最高的体育项目之一F1也不甘丢下中国这块如此大的市场,尤其是那些在F1中赚得了丰厚利润的公司和许多一直垂涎F1的厂商,他们对中国上海F1站比赛的兴奋点绝对不仅仅是体育竞技本身。

  F1是历史上所有汽车体育赛事中商业化程度最高的赛事,是烧钱如纸和最吸引眼球的豪华运动。

  20万观众坐在上海安亭的赛车场亲身体验极速之旅,而透过电视收看这一比赛的中国及全球观众数量一定可以会打破F1收视人口的历史记录。

   F1大赛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使得F1体育赛事成为企业进行品牌推广的豪华平台。因为F1赛场的刺激的引擎声令人心跳加快,同样让商战中搏杀的企业家兴奋不已,他们也已经开始借助F1启动了冲击世界的引擎。

  有人说F1是一种让企业很难抗拒的“海洛因”,这样的诱惑一旦沾上就永远难以摆脱了,也就控制了企业家们对它的狂热。

  F1带来的兴奋

  世界上最昂贵的运动来到中国,带来的是一股旋风式的冲击。

  同样是因为F1,国内企业巨头尝试着的则是另外一种体验:根据中国石化与负责F1赛事广告APM有限公司的协议,中国站上海赛车场赛道上20余个显著位置将出现中国石化的巨型广告;中国石化与F1的标志将捆绑出现;在许多地方出现中国石化的LOGO等。

  现在还很少有人能完整地说出此举的商业价值。但在整个20世纪,汽车制造商们基本上都奉行同一个理念:星期日赢得比赛,星期一好卖车。奔驰、宝马、雷诺、丰田……与世界顶级汽车品牌一同出现在F1赛事中的产业相关品牌更是集中了全球最具竞争力的支持性资源,从轮胎到润滑油,从电子设备到机械工具,从计算机系统到工程粘合剂……透过这个庞大的产业链,缔造了汽车工业中商业帝国内一个又一个品牌神话。日本本田从摩托车制造高手成长为汽车新贵,就是例证。

  凭借现代传播技术,F1赛事每年18站比赛所带来的观众收视人口要远远多于每四年才举办一次的奥运会和世界杯。对于那些渴望在世界最重要及最有发展潜力市场赢得眼球和美誉度的企业来说,没有比把品牌LOGO(标志)放在F1赛车上更简洁直效的方式了。

  围绕上海举办F1大赛这一事件的商战已经打响,各个汽车厂商都在有所动作。

  没有加入F1车队的德国大众在赛场外展开了抢夺公众眼球的大战。CCTV5转播F1的节目是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独家出资赞助,据说这是CCTV5建立频道以来得到的最大一笔达到8位数字的赞助款。为培养中国方程式车手,大众公司又出资将上海18岁年轻车手江腾一和香港的陈少权送到德国大众方程式赛车学校学习。前不久,在全国范围发动组织的POLO杯挑战赛热热闹闹地接受了1600人的报名。显然,没有F1车队的大众汽车公司首先在中国市场为保持品牌形象和产品市场份额,向对手们主动出击打响了保卫战。据传说,大众集团旗下的高档豪华品牌奥迪正在积极接触法拉利欲收购其部分股权。如果这一消息属实,那真可谓不是冤家不聚头,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称雄数年的奥迪,终于要与奔驰、宝马在F1赛道上一决高低了。

  这些品牌神话却是中国的稀缺资源。当人们感知F1燃起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活力的同时,也已闻到了各企业在抢占上海制高点时的硝烟开始弥漫起来了。

  F1燃起了国人的热情,也引发了许多企业搭车借势打造品牌的梦想。中国石化渴望这次自己在本土能演变成为一个很好的例证,中国石化捧出的是自己的当家品牌——长城润滑油。

  8月16日晚,作为赛车运动的鼎力赞助商,红牛公司在北京举行盛大的“红牛赛车之夜”晚会,率先点燃了速度与激情、能量与梦想。

  红牛是世界著名的长期致力于F1赛车运动的饮料品牌,F1在中国首次登陆,必将在中国以一种强大的新生姿态通过媒介传播等有效手段获得最大范围内的认知。而红牛也正在抓住这次机遇,通过F1使红牛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F1上海站,中国红牛特地从欧洲进口了一批索伯队的仿真车模,购买了一批入场券,作为给车迷消费者的回报。主题为“畅饮料红牛,赢F1套票”的促销活动已于8月1日起在各大城市展开。红牛还出资在中国荣誉推出一本由法国专业赛车观察家撰写的大型全景式图书《F1激情五十年》(中文版)。

  在全球赛车运动上,红牛投资巨大,年度总费用估计超过两亿美元,大约占总销售额的10%,充分体现了红牛品牌对赛车的重视。

  据了解,中石化并不是目前惟一一家与F1签约的中国企业,泰康人寿保险已与索伯车队签约,中国农业银行、健力宝等国内一批知名企业都搭上了F1的快车。

   虚幻的光圈

  F1是最为商业化和最烧钱的体育运动,F1全年共18站比赛,仅电视转播,就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有几十亿甚至上百亿人次通过电视观看比赛,往往是跨国大公司所谓的“兵家必争之地”。

  不能否认F1是一项“浑身是商”的运动,一个简单的例子是F1赛车上几乎每一厘米都被企业的形象标志所占据。而赛车手的头盔和比赛服上,也挤满了赞助商的影子。然而,F1又是一项“烧钱无度”的运动,多少世界著名的大公司都因为不堪重负而选择了退出。

  F1在中国第一次举办的顶级赛事,自然吸引了不少中国企业跃跃欲试,但是在得知F1的赞助底线后可能不少企业都打了退堂鼓。F1本身所特有的风险也是许多企业不得不考虑的因素,赞助F1可能会让你的企业品牌一夜成名,也能让你的品牌一夜之间威望扫地。相反,我们对有些本土大企业能够在F1的轰鸣声中,保持相对观望的态度。

  因为中国市场占有率高的前几名企业,都还普遍缺乏足够的创新研发能力,更勿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了。这对F1车队来说,它是绝对不会为了钱而冒风险更换技术赞助商的。因此,类似“中石化”冠名上海站比赛,通过提供场地沥青等方式介入比赛,进而推广其它产品,就是一种有效模式了。当然,这并非说中国汽车企业在短期内就没有机会借助赛车运动推广自己了。介入房车比赛、越野拉力赛等都可以激发购买欲望。

 F1:企业的“海洛因”

  另外,F1是全球性赛事,品牌到达受众所付出的相对成本并不高,它的赞助费用高的惊人是有原因的。但是,电视观众看到赛车和看到车身上的广告是两回事,对于暂时还没有机会行销全球的中国企业来说,投资F1本身,无疑会浪费掉相当多的沟通机会。

  在国内,F1的品牌知名度还远远不如奥运会,这其实是增加了企业赞助营销的风险。而且,F1刚刚进入中国(虽然中国转播F1的历史已经比较长了),消费者究竟会怎样接受这一运动,有多少人会被卷入其中,是有待逐步揭示的。以至在一些市场调查中出现许多人“只知F4(一个来自台湾的青春偶像团体),不知F1”的尴尬场景。但诧异之后仔细想想,其实这种状况的出现的确早应该在预料当中。即使在国外,F1也不是一项大众的运动,F1虽然有众多狂热的追随者,但是也并非是一项老少皆宜的项目。这也是目前很多企业驻足观望的原因之一。

  统一润滑油总经理李嘉深有同感,“在现阶段F1离我们还太远了,只有少数几个大城市的老百姓比较了解。作为个人,我一直关注F1,但是把钱投资给F1,现在还不到时候。”

  作为赛车运动的一种,F1身上的“贵族”特征显露无遗,所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F1都有一个固定的观众群体,但这个观众群体的出现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伴随着西方汽车工业的发展逐步形成的,所以他们最坚定,他们也最狂热,他们也才会跟着F1的脚步周游世界。中国的情况显然不同:没有自己独立完善的汽车工业、没有一定程度的汽车普及,F1的确离中国人的生活还有段不短的距离。

  从媒体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F1在中国的招商推广活动没有达到预期中那么热烈的反响,究其最根本的原因,过于昂贵的价格的确有些超过现阶段中国企业的承受能力。为一项短期市场前景不甚明朗的运动提供巨额资金,对头脑清醒的企业来说,似乎勉为其难。

  而从上海F1大赛来看,无论是承建赛车场、组织赛事还是购买冠名权,一手包揽的中国公司无一例外地都有着雄厚的国资背景,而几乎难见其它类型资本的企业来实际参与。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在一项市场前景不甚明朗而且耗资甚巨的商业体育项目上,中国企业的巨额投入能否获得相应的回报?

  怎样对待F1这种“海洛因”

  显然希望借助F1在短期内获利是不现实的。目前F1的赞助商多为汽车、金融、石化、运输和信息产业的顶尖品牌,这些品牌和产品并不是希望通过F1来赚取短期的直接销售利润,而是希望凭借这项代表着速度和勇气的运动提升企业的形象。

  对此,国内有关专家认为:如果企业能够借助于F1上海站的机会和F1独具的高度国际化背景,即每国一站,参与到其中,就构成一个国际间的品牌流动的循环,不仅能够开阔中国企业的视野,而且还能够通过F1的赞助掌握品牌国际化的有关操作规范。当然,中国企业如何利用好这个平台,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

  在目前我国企业的品牌营造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F1即将在中国拉开序幕,这燃起了国人对F1的热情,也引发了许多企业搭车借势打造品牌的梦想,但是F1的巨额投入是否能够造就中国厂商的成名梦?是物超所值,还是名不符实?消费者最终是否会认账买单?都还是个未知数。

   对于中国F1,奔驰和宝马迟疑不前。因为它们觉得F1是一把双刃剑,车队的成绩、宣传和赛事的投入都有可能让品牌营销的努力化为泡影,某个细节的偏差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奔驰发言人在其年会间隙时表示:“大投入、好车手加好运气才能让F1见效,但这么多条件凑到一起的机率太小了。”

  体育赞助的操作复杂性和风险其实是比较高的,远非花完钱等着收成那样简单,需要专业机构帮助企业展开相应的运动营销才有机会提高投资回报率。

  很多企业在关注F1动辄千万美金计的大投入的时候,却忽略了只要几百万人民币就可以得到的“小项目”。比如,目前中国有江腾一、程从夫等“F1未来之星”在参加欧洲的雷诺方程式比赛,任何赛事吸引当地消费者最重要的因素是当地选手的参与,那么如果那些目前还没有实力或者说市场还没有遍及全球的企业想在未来赢得F1,赢得中国市场的话,花很少的代价获得这些未来之星的签约权,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

  就F1的赞助来说,如果能够洞察它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企业加强生意驱动力,而这些因素又是企业现阶段竞争中最最需要的,那么就可以由此继续寻找性价比合适的具体项目了。总之呢,你衡量什么你就得到什么,似是而非的结果一定是知道自己浪费了金钱但不知道浪费在哪里了。

   无论如何,高的营销费用背后应该意味着一个立足于长远的战略性品牌计划,而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

  黄金铺就的F1赛道还将在未来继续延伸,而赛车背后一个个企业的激情品牌之梦,也仍将继续延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93930.html

更多阅读

互联网时代的变革之九:企业的经营策略

在互联网时代,你眼前的客户,通过网络,微博,QQ,搜索等,已经搜集了过往很多其他客户,对你公司的评论。所以,你面对的这个客户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这就需要你是真正诚实守信的企业,货真价实的产品,忽悠那一套吃不开了。http://china.aihuau.com

管理实践: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与文化

企业案例:Ted Shelby并没有犯过多的错误,然而他的行为却得罪了人。“你好,Stanley,” Ted Shelby从门外探进身来,“你有时间吗?我刚刚把我的办公室重新布置了一番。过来看看,我又有了新创意。”Stanley总是对Ted Shelby的新主意感兴趣,因为

体会德鲁克之二十一:企业的衰败

   德鲁克说过:“企业走下坡路的第一个信号,是对那些合格的,能干的和有志向的人才,失去吸引力。”   企业靠什么人推动,在不断成长?显然对于企业来说,老板是企业的发动机,很难想象一个企业,被某个销售人员,推动着前进。最著名的发动机就

天天3.15:企业的“护城河”有多宽

天天3.15:企业的“护城河”有多宽 编者按:当一年一度的央视3.15晚会披露了“瘦肉精”和“返练胶”等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后,消费者惊呼:中国企业,请你别再往我们的伤口上撒盐了!自20世纪50年代末麦卡锡教授提出4P(产品、价格、渠道、

李书福:企业的创新能力来源于企业家的创新能力

 2006年6月3-4日,2006中国企业成长论坛暨第六届中国企业“未来之星”颁奖典礼在西安隆重举行,主题为“自主创新:新兴企业的决胜之道”。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此次论坛,以下为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演讲:   李书福:  这个新的组合要

声明:《F1:企业的“海洛因”》为网友心脏属于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