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索罗斯:关于“投资葫芦”的N种解读



2004年年初,美国“股神”巴菲特和“金融大鳄”索罗斯着实让投资中国概念股的股民们紧张慌乱了一阵,但令投资者暂时感到宽慰的是,这两位金融大亨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像人们担心的那样将持有的中国概念股脱手。记者从纽约证交所有关部门获悉,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仍列在中石油的主要机构投资者榜上。海航及中石油两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在今年初出现较大波动之后最近又呈稳中有升之势。

  一个是金融大鳄,一个是美国股神,他们齐齐相中“中国概念股”的原因何在?

  原因之一即他们对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认可。

  此前,西方部分机构投资者对中国始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忧虑,因此,在投资中国概念股方面往往表现得谨慎有余。但巴菲特增持中国概念股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西方机构投资者的顾虑。

  同索罗斯这样靠对冲基金发迹起家的金融投机者相比,巴菲特被认为是名副其实的传统投资者,他大量吃进中石油、中国人寿股的举动很快起到了领头羊的效应,引发了国际资本对中国概念股的投资风潮,中资企业再次成为国际资金追捧的对象。

  当然,这还有一个大背景。中国的国企改革已进入关键时刻,大型国企纷纷到海外上市,这使得国外投资者投资中国企业成为可能。

  这些海外上市的大型国企,往往占据了国内的重点行业,如石油、石化、电信、保险等,这些行业的成长性与中国经济的成长性是一致的。

 巴菲特、索罗斯:关于“投资葫芦”的N种解读

  为了这些企业的上市,政府承担了不少的风险,在上市之前都对这些公司进行了整理或剥离,拿到国际市场上的都是一些比较优质的资产。好的经济增长势头和优质的资产,这些对于国际投资者来说无疑具有十足的吸引力。

  但是,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巴菲特、索罗斯进军中国更多的只是一种象征的意味,或者说是广告作用。两个大腕的名字可以被用来吸引更多的客户,至于投资的战术,不同的基金构成仍会有不同的选择。

  与此同时,不少分析报告又指出,中国企业还是一个不成熟市场的产物。有报道指出,目前最让华尔街分析师犯难的就是,“中国的股价很难反映经济的态势。在中国,经济好并非意味着牛市的到来。”在这种状况下,最好的方法也许就是“见好就收”。短线炒作因此被作为一种主要的获利手段。

  几乎所有的华尔街的分析师都会告诫投资者:不要以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就意味着中国股票也会随之起飞。对中国股市的稳定发展来说,这警告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

  让更多的中国公司成为外国机构投资者的战略选择原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许,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中国股票在他们的组合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平衡角色,因为这更能体现一些机构投资者选择中国股票的战略意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94038.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巴菲特、索罗斯:关于“投资葫芦”的N种解读》为网友狂曓鬼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