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伟华的公司安置在学研大厦,楼道对面就是另一家公司,他和那里的总经理整天低头不见抬头见,可是从来只限于点点头打个招呼,连话都没说过。两个天天见面的人,最后在一次不期而遇的企业沙龙里开始了第一次交流。
沙龙的诞生
7月的一天,当夜色刚刚降临时,清华紫光国际交流中心的一间酒吧里响起了舒缓的音乐。屋子大约有20多平米,沿墙摆放着一圈沙发,中间有数张桌椅。壁灯流动着柔和的淡黄色,营造出一种亲切的氛围。
7点钟开始,陆陆续续地来了一些穿着随意的年轻人,年龄在30到40岁左右,握手寒暄之后,三三两两凑在一起聊着各自的经历,欢声笑语不断。每当酒吧里新进来一个人,都会引起一场小小的波澜:认识的大声打着招呼,不相识的通过朋友的介绍结交为新识。
这就是“Entrepreneur China Salon”,翻译成中文,叫做“中国成长企业沙龙”。
7点40分,屋里坐了大约30人。这时,有人站出来,用投影仪就中关村产业布局的问题做了主题报告。期间,不断有人站起来发问、置疑、讨论,气氛轻松而热烈。
听完报告,人们开始和就近的同伴自由交谈,谈这段时间做企业的感受、谈自己所在行业的情况、谈整个市场的方向。
田子瑞,叶滨和马云——这个沙龙的三位创始人都毕业于清华大学。1999年,当三个人还在读研究生的时候,他们就在清华创业园里开办了各自的公司,那是清华最早一批由学生创办的企业。田子瑞加盟一个医疗设备公司,叶滨办了V2公司,而马云是易得方舟的创办者之一。三个组织者在创业园里成为了朋友。他们经常会因为庆祝某个人的生日、或庆贺某个人接到一张生意单子聚在一起吃饭。饭桌上,他们自然要谈到企业面临的一些问题,结果发现他们关注的点很集中,大家对很多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虽不尽相同,却可互相借鉴,所以每次都聊得十分开心,一顿饭往往从晚上七点一直吃到夜里十一二点。
这种几个朋友不定期下馆子的模式,逐渐让三个人觉得过于狭隘肤浅了。于是,他们打算把这种活动变得正式一些,并把这个小圈子拓宽,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一同交流。带着这样的初衷,“中国成长企业沙龙”在去年4月举办了第一次活动。
就像产品需要在推广中得到完善、企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一样,沙龙的第一次活动和以前相比较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改进,局面没打开,还是七八个人围坐在一起吃了一顿饭。组织者意识到,急需解决的问题还是沙龙的定位。参加第一次活动的成员中,既有拥有3年以上做企业经验的人,又有刚刚才开始创业的学生,两拨人谈不到一起去,反而浪费了每个人的时间。田子瑞他们感到,这种不能给与会者带来价值的沙龙是无法持续的。
“任何东西都是产品,你把客户定义得越清楚越好,我们这个沙龙的客户就是有3至5年从业经验的高层决策者。”田子瑞告诉H.T.E.,创业者只有在3分钟之内能够说清自己的产品是什么、打算怎么卖,才证明他的思路是清晰的。而现在,田子瑞在定义沙龙的成员时,只用了几秒钟。
“很多东西你必须亲身经历,才能理解。我们和刚刚开始创业的没有任何经验的学生是谈不来的,学生往往会说他的技术是领先的、他的企业在5年之后又将是什么样子,而我们这些已走过创业初期这段路的人,虽然没有那么多憧憬,谈的话题却更实在。”田子瑞对这一点感触很深。
曾经有一个从无创业经验的人对田子瑞说他发现了一个项目,至今还没人做,“市场前景非常好,一年之内肯定能赚到钱”。田子瑞就问他,既然市场这么好,为什么没人做?那人回答说因为只有他一个人发现了这个市场。田子瑞笑着对H.T.E.说,没有不隐藏着陷阱的路,只有你看不见的陷阱,而没看见的风险恰恰是最大的风险。“有经验的经理人不会那样想问题,他会假设所有人都能看到这个市场,如果没人做,很可能是存在着问题。熟悉这个行业的人就知道,有个大公司盯这块市场已经盯了3年,之所以不做,是因为市场还太小不值得做。好,等你冲进去把这个1亿的市场扩大成10亿,大公司立即用比你强大得多的社会关系把它的产品全面铺开,将你砸死。我们就经历过这种竞争,眼睁睁地看着大公司的市场人员是怎样活生生地把我们的项目抢走的,他们为了推广产品可以送设备,可一台设备20万,我们怎么送得起啊。”
他们给沙龙的,沙龙给他们的
做好定位,其他一切事情迎刃而解。
既然参加沙龙的成员来自同一个层次,他们就有着一致的需求,而只要满足大家的需求,沙龙就有其存在的价值。三个组织者把这其中的价值归纳为两点,一是提供一个充分交流、获取信息的场所;二是提供一个扩大个人社交网络的机会。
说道社交网络,技术出身的叶滨有深刻的个人体验。他说,像他这种技术背景出身的人往往不会主动与别人结识,倒不是因为自己缺乏这方面能力,而是因为没有这种习惯。沙龙让他开始有意培养自己的社交意识,更加了解商业规测和市场动向,而不再像从前那样总钻技术的牛角尖。
为了使每一次交流都能有所深入,使沙龙发挥出最大的价值,组织者给每次活动都赋予一个主题。平时,他们注重征集成员的反馈信息,了解他们正在产生兴趣的话题,并拟订出几个备选选题。此后,关键的一环是寻找相应的社会资源以及在该领域有经验有研究的专家,从而确定最后的主题。这样,到了活动那天,不仅有专家做权威性报告,而且大家还可以在专家的协调下就主题展开充分讨论。
从行业结构来看,沙龙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田子瑞希望这个沙龙是跨行业的,在他的概念里,没有传统行业和科技行业之分,只有赚钱的行业和不赚钱的行业之分。对此,沙龙的积极参与者——海青华远公司的邹伟华表示认同。他说,虽然每个行业的商业模式是不一样的,但创业者可以通过这个沙龙把其他行业有借鉴性的经验拿来用到自己的企业中。
从成员身份来看,成长沙龙里除了企业的高层决策者,还有投资、咨询、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可以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对某一个市场现象进行各个方面的解读。马云认为,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比如,企业的决策者会从企业运作的角度谈他如何制定战略方向,而投资者会提醒他,如果想把企业做大,就一定要考虑资本运作,所以在制定战略之前首先要知道资本市场最认可什么。
“比如,我的V2软件产品在国内市场已做得相当成功,现在为是否进军海外市场而举棋不定。沙龙里的朋友根据各自的经验,给我提供了各种建议,有认为应该继续开发国内市场的、有鼓励我尽快推进到欧美市场的、还有让我往东南亚市场发展的。”叶滨说,这些出谋划策的朋友并不能立即替自己指出一条明路,但他们的意见能够使自己在做决定之前考虑得更周到。
“中国成长企业沙龙”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每个参与沙龙的成员在下次参加活动时,都要介绍一个自己的朋友进来。这不仅扩大了沙龙的圈子,而且这种“通过朋友介绍朋友”的方式,也保证了成员之间的信任感和沟通的有效性。
由于每一个新加入的成员都是由朋友介绍进来的,所以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清华毕业的校友。组织者下一步的计划是想跳出清华这个圈子,扩大非清华成员的比例,以便结识社会上更多的优秀人士、获取更广阔更丰富的资源,开拓沙龙的眼界和知识面。
此外,组织者还面临一个难题,就是沙龙的成员已越来越多,可一旦活动中超过20人,就很难让大家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深入的讨论,从而降低了交流的质量,也有损了沙龙的声誉。
实际上,这是成长企业沙龙面临的一个悖论:想扩大圈子必然需要尽可能多地吸纳新成员,但想保证质量又必然需要限定人数。田子瑞笑了:“就是呀!我们正在探索一种形式,比如,分主题讨论,使两者之间能够获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