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生存依靠实力,人的生活需要物质保障,Only strong can survive,连司马迁都在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所以说,低薪阶层在一起聊天时常有烦恼怨恨是正常的。
但这个时候如果有高薪者挤进来,说他也有郁闷,一定会遭到其他人的群起攻击,即使骂他不知足也不奇怪。
然而高薪者同样也有郁闷,只不过他郁闷的不是经济待遇,而可能是未来的发展空间。比如一位月收入超过一万的外企白领在网上写道:当你35岁、45岁的时候还能和25岁的人拼着自己动手做事吗?到那个时候你的思维还有这些年轻人灵活敏捷吗?你还能有他们那样的工作激情吗?如果只单纯做技术开发工程师,恐怕你的圈子越来越窄,新认识的人恐怕除了同事还是同事,而且所从事的东西大部分是重复性劳动,你会觉得自己有明显的进步吗?
再退一步讲,即便发展空间有了,他也未必就不担忧。以企业为依靠的人们,其生活价值满意度的相当部分来自他对企业的感觉,如果他对身边“肌肤相亲”的企业缺乏认同感,很难指望人家毫无怨言。
话题先扯远点,“社区”概念在房地产界很热火,楼盘广告里经常出现。英文“社区”的写法是“Community”,但我们的小区似乎还不能与那个“Community”对上光,原因是我们的邻里关系更像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在美国生活里,“Community”可谓举足轻重,是支撑整个社会进入良性运作的基本单位。他们的社区含义是指一群自觉意识到彼此具有共同特征的人所自愿组成的共同体。它是社会的草根性组织,是构成区别于国家的“社会”的基本活力细胞,也是确立人们的基本社会认同的物化形式。
社区即是家园,人们对任何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说到底是有赖于社区意识的确立才能完成的。
企业生活也一样需要认同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途径也应该是从这方面入手。传统日本人的做事方式被称为“根回”(Nemawashi,指园丁在移植树木时小心翼翼地将所有跟须都包缠起来),意思是领导人在做重要决定时,必须设法将所有成员的意见都统一起来。这个操作过程虽然漫长,但最终获利的是企业,因为所有的人都在一个目标下排成了队。
前不久我翻阅了一家民营资本入主某国有上市公司后促成业绩短期内大幅提升的总结报告,自谓其成功经验是:一、抓好班子,聘好总经理一把手,建设好指挥部,是短期内出现新面貌的关键;二、转变观念,强化“市场、经营、服务、利润”意识,打破旧体制长期形成的思想禁锢,是短期内出现新面貌的先导;三、层层承包,工效挂钩,调动员工积极性,是短期内改变面貌的动力源;四、制度管人,依法办事,严格管理,是短期内出现新面貌的保证。五。建立健全党群组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走群众路线,是短期内出现新面貌的基础。
在这些措施中,最直接起作用的其实是基本解决了所有者缺位问题,使得企业有可能开始向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模式迈进。
但这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从纪律认同进到心理认同,其间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
心理认同有标志吗?有的。在海尔集团发生过一件事,一位女工因病去世前留下遗言,请求厂方在火化前“领”她到厂区再走一遭,这个故事令我感动至今。
人是经济动物,更是社会动物,企业是员工相依相伴的“另一半”,千万不要忽视员工“感情的需要”。台湾歌手赵传唱道:有时候我觉得自己象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也许有一天我攀上了枝头,却成为猎人的目标,我飞上了青天,才发现自己从此无依无靠……
难怪有那么多人喜欢唱,我完整听了一遍后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