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管理人员如此钟情于混沌学?
----科学之于商业正如Fred Astair之于Ginger Rogers——前者为后者带来了合理性和权威性。伴随着泰勒的科学管理和福特公司的流水线,科学为20世纪的商业带来了精确的量化。当科学从牛顿的力学定律发展到研究更加复杂的系统,比如全球气候和人类基因时,更多的变量参与到精确推算中来;商业亦如此。如果有一个“好莱坞股票交易市场”对那些商业用的时髦词汇进行挂牌交易的话,那么“复杂”这个词一定价格不菲。
---- 相比较伴随着.com经济的迅速膨胀而出现的其他时髦用语(如“disintermediation”和“synergy”,以及其他任何以字母“b”开头的缩写词)而言,混沌理论显然经历了更长的发展。在80年代,像摩托罗拉这样的大公司逐渐吸取了系统动力学理论,并发展成为“整体质量管理”方法。在9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所著的《第五项修炼》提出了一种更为温和的关于“学习型组织”的理论,进一步推动管理学向自学习系统和组织的概念发展。这种系统或组织由各个智能部分体现,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战略推动。公司内部网络和通讯促进了这一发展,导致众多的知识管理者考虑组织的各个部门应该如何在一个不断趋向于虚拟化的工作环境中进行交流。
---- Yaneer Bar-Yam是新英格兰复杂系统研究所的所长,他说:“从粗略的估计来看,我认为大约在5年前,复杂系统作为管理文化的一个理念开始了迅猛成长。人们逐渐接受这一个理念是因为它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即便在一个我们无法准确预测的世界中,即便这个世界按照传统的方法根本讲不通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拥有高效的系统。” Yaneer Bar-Yam所在的研究所为管理人员举办有关混沌理论的研讨会。
---- 在.com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看上去那些偶然的、非线性的经济事件不再是例外,而是成为一种规律。有一整套的科学理论量化了这种混乱,而提出这些理论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生物学家显然对创新的华丽辞藻并没有特定的兴趣。科学也许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它始终保持着理性的分析。
---- 但是问题在于:相比其他涌入公司管理层的各种观念——比如“顾客的顾客”、“允许性行销”、“体验经济”等等,复杂性理论是无法在一本200页厚的书籍中通过条条杠杠就能够讲透的。你也不能指望通过一次会议,就能从此改变所有与会者的行事方法。有关复杂性理论的商业书籍总是尽可能的避免出现那些数学公式,但事实是如果你的微积分学得比较好的话,你会更容易理解这一理论。
---- 另一方面,行政人员明白他们总可以任命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担任顾问。也许随着复杂性理论的日益突出,其最大的直接受益者就是那些咨询公司,比如Bios Group——这家公司通过昆虫的行为来模拟运输网络和供货渠道。由Ernst & Young所支持的这家公司拥有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50位博士,它吸引了数十家财富500强企业成为其客户。作为一名MBA,你知道如果你能和拥有Ph.D.学位的人进行讨价还价,你就已经成功了。
---- 行政人员可能会被那些奇异的科学所诱惑,但是他们坚持的原因是因为复杂系统方案的确能按照人们所设想的那样去提高工作成绩。例如:西南航空公司在货运中采用了复杂系统,结果这一个案例被写入《哈佛商业评论》,标题为:群体智能。
---- 但是除了运营机制之外,这些理论还具有文化上的共鸣。因为它们承认了世界、人类社会以及组织的复杂性和大规模性,这些并不需要精确的预测就能运转良好。复杂性理论包含了这样的事实,即:凡事皆有突变,有时候我们需要在缺少某些信息的情况下做出决定;它认识到少量的冗余(或松懈)有助于防止系统的过度运转或变得脆弱;它重视生物以及其他方面的多样性,并通过生态学的比喻强调案例,让公司的管理人员觉得仿佛是在国家地理频道中的狮子一样。
---- 最重要的是,它假定个体(甚至是蚂蚁)也是独立自主的,他们出于各自的兴趣而工作;而管理则应该基于此点进行组织,而不是灌输人们为了股东的利益而牺牲自己。“人们以前认为,在一个团队中,个体是次要的,”Bar-Yam说,“但是在复杂系统中,每个个体对于整体来说都是重要的。而那才是最令人吃惊的方面:我们同时保持了个体和整体的重要性。”
---- 这种生命轮回的精神奏响了在商业文化中近乎完美的哲学篇章:它将能解决合作与竞争、开明管理和无情实施、个人自由和公司焦点之间的矛盾。复杂性理论推动商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当然,通过计算机模拟、智能代理和参考查询,它能更好地为物理学、化学和全球气候变化服务。它通过直接的视觉图像取代了工业时代的饼图或流程图式的管理。它是不规则碎片,是雪花,是萤火虫;而不再是像恒星或行星这样的壮丽图案。在管理中,就像在科学中一样,现在让我们着迷的是那些小东西。工业时代的商业有宇宙大爆炸理论来激发灵感;而我们现在则有白蚁——凡事总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