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训练部门将逐渐转型为企业大学,不仅在员工教育训练的绩效与灵活度方面有所提升,更可结合组织策略,创造核心价值,朝世界级迈进。
开办企业大学,训练部门全面升级
企业训练部门将逐渐转型为企业大学,不仅在员工教育训练的绩效与灵活度方面有所提升,更可结合组织策略,创造核心价值,朝世界级迈进。二○○二年加入WTO后,企业组织形态逐渐转变为伙伴与结盟的竞争合作关系,台湾也逐渐从国内观点朝向大中国化与世界级竞争,所以原本成本导向的竞争优势,也转为以时间为基础的全球运筹。这当中科技、工作形态与知识学习内容的巨幅变动,也影响了人力资源发展(HRD)部门教育训练角色的改变。
二十世纪的训练观,已经被二十一世纪的学习典范所取代:从过去封闭在某间教室,转向随选式学习(learning on demand);从只是提升技术化技能,转向建构核心工作的职能;从个别内部员工的学习,扩展到不只员工,包括顾客、供货商都是学习的成员;不是上一次课就算学成,必须是持续性、完整的学习程序;不是只有建构个别员工的技能存量,而是为了有效解决企业日常课题,直接改善工作绩效。
训练部门转型为企业大学过去训练部门注意的焦点,集中对企业的策略反应,大型企业的训练单位多是分布式举行与因地制宜的区域性组织,训练部门主管也定位自己为幕僚角色,单位主管的任务就是追求量化的训练绩效。训练部门很少进行内部行销,一般同仁也极少对训练单位产生认同感,了不起只是协办课程的角色,认为是训练人员指定我来上课,多半带有干扰日常工作的埋怨,认为跑业务都来不及了,或是良率都赶着要缴交改善报告了,怎么有空来参加课程。
以往课程安排多为公告招生后排课,课程设计的对象为一般大众,深度也限,授课方式为课堂讲师直接讲授,课程间提问题勉强被视为课程互动,训练目的也局限在增加工作技能,但是很少衡量实际在工作上是否予以运用,或是增加工作绩效。
现在训练部门转型为企业大学(Corporate University),对于企业变革的焦点转为提前反应,将组织纳回中央式管理,同时结合外部学术界与顾问业,进行策略联盟。训练部门主管定位自己是责任中心或是利润中心的经理人,任务不但是达成损益平衡而获利,也负有达成企业成立企业大学的策略与年度目标。同仁了解到企业庞大的技术或知识数据需要有系统的管理与传递,因而会主动询问训练单位该如何有效率的学习,如何对不同职系(Job Families)的工作进行弹性化在职训练(On the Job Training)。企业大学握有在线学习(e-Learning)或行动学习(m-Learning)等教学工具,以顾问角度切入企业议题,调整员工学习模式。
现在的课程多采在线登记订位,对于入门级或概念性简介的重复性课程,多以在线学习搭配课后的学习社群(Learning Communities)多重互动方式进行,累积形成更短的学习曲线。训练目的必须强化工作绩效,尤其是工作岗位训练限期内是否通过考核,将直接影响调薪的速度。
学习长的角色吃重美国辅导企业大学的专业顾问麦丝特(Jeanne C. Meister),在一项对企业大学未来发展的年度调查中发现,领导者对企业大学的发展方向有重要性的影响,一般称为学习长(CLO, Chief Learning Officer),他扮演着四种角色:第一是公司伙伴(Business Partner);第二是系统思考者(System Thinker);第三是资深教育专家(Senior Education Specialist);最后是联盟建构者(Alliance Builder)。
首先在扮演公司伙伴方面,学习长必须了解公司目前发展的重点为何,参与企业总体策略的会议,阅读各事业单位的策略计划,并且发展与资深管理者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管道与关系,针对各项企业挑战目标,提出实际配套的训练发展计划。
其次为担任系统思考者,学习长必须发展企业大学的愿景,与企业本身的目标紧密结合,这个愿景并非像霰弹般瞄准各个组织环节,而是必须整合企业大学内工作伙伴、绩效和投资报酬率的衡量、组织架构、科技的运用、建置基金运用策略、沟通管道等,对整体有系统化的思维,才能有效与各单位协同合作。
第三是资深教育专家,学习长担任这种角色,须先建构终身学习的永续观念,而且需要更大胆宣示长期有效率学习的好处,例如倡导学习由内部员工开始,扩展到所有企业价值链上下游的伙伴,甚至培养股东都能对学习有高度的认同感。例如美国最大的公营电力公司TVA,其企业大学学习长承诺员工将发展更新的学习方式,并且保证对每个员工的学习都将能够衡量。
最后是联盟的建构者,除了有效扮演内部角色外,对外部的伙伴关系,如外部顾客、顾问业、大专院校等,也要广结善缘,将相关资源纳入企业大学的策略联盟当中。
建构世界级企业大学麦丝特谈到建构企业世界级工作竞争力,她认为未来企业大学有以下十二堂课应该学习,国内企业欲建立或已经建立企业大学者,可以当做是建置的查检表使用。
一、将教育与发展的目标和组织的策略性需求紧密地结合。
二、把领导者和全体人员通通动员起来。 三、遴选合适的学习长来设定企业教育的策略方向。 四、员工导入学习当做持续性的策略程序,而非单次的事件与活动。 五、设计核心课程着重的三个C:企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Corporate citizenship)、上下衔接的架构(Contextual framework)与核心职能(Core competencies)。 六、将员工的学习成效与绩效贡献程度加以连结。 七、评量工具、追踪工具与加速学习科技的尝试与实验。 八、扩展企业大学的影响,从内部员工到顾客链或供应链中关键人物。 九、视经营企业大学为组织中的前线事业。 十、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创新联盟。 十一、循序展现企业大学学习架构之价值。 十二、将企业大学赋予品牌化的竞争优势,并走向利润中心。小型企业大学的效益小型企业对成立企业大学,总有经济规模或是赶时髦的迷思,其实小型企业也可以将企业大学经营得有效益,前提是选择经营的模式是否正确。以下五个效益都是成功的案例,企业可以检视其中内容,参考经营企业大学如何提前损益平衡。
一、改善招募的难度︰小型企业最怕知名度不够,通常得三顾茅庐才能招揽适合的人选,此时正是建立内部企业大学的时机。核心科技顾问公司(CoreTech)在一九九七年成立核心科技大学后,积极发展短期训练课程,提供员工技术性与人际性的课程,包括品质管理与团队建立等课程,新进员工受训后,发现他们谈论的话题不再围绕着薪资,而是着重谈论成长与生涯发展,这种转变使未来应征者对公司充满了信心。
二、增加获利︰上述的核心科技大学,因为公司本身就是科技顾问业,所以每年为每位新进员工花费就高达四千五百美元,甚至没有上限,但要求在时限内取得认证课程,无论是官方的项目管理,或是微软系统工程师课程。这些课程不但对内开课,同时又对外招收高阶的信息长(CIO)或信息部门主管以求赚钱,一九九九年就已累积三十二万五千美元的收益,达成训练费用的损益平衡。
三、降低人员流动率︰联合电讯(Unitel)的客户服务中心自从创办企业大学后,平均每月的人员流动率,尤其领较低工资的员工,戏剧性地由12%降低至6%。原因是鼓励新进员工必须接受电子化课程,或是到当地大学自我学习客户服务课程,按照公司规划好的生涯路径,发展个人的工作前程。
四、更棒的员工晋升阶梯︰联合电讯大学激励员工的方式非常独特,新进人员报到九十天左右,安排上过一些初级课程后,如果审核通过,在企业大学就变成新鲜人,马上可以得到8%的加薪,同时也得到更多上课时数的权利。每隔九十天,员工可以在电话销售、客户服务与计算机技巧三种课程,上更进阶的班次,所以通过每九十天的测试,可以得到另一次的8%加薪。当然有奖亦有惩,只要九十天的周期没有通过审核,就必须重修。每个员工都知道训练是调薪与加重职责的快捷方式,企业大学会帮助员工提升自我,并让他们知道其它公司不见得会这么快培育员工知识与累积加薪。
五、更宽广的人才育成中心︰方块公司(i-Cube)是一家信息科技顾问服务公司,专门引进个性开朗,但没有太多工作经验的新鲜人,曾经创下二年内引进一百五十五位新人,而五周后都能上线执行项目工作的优越纪录。他们成功的秘诀就是透过职前训练课程i-Altitue,进行为期五周的朝九晚五课程,由资深主管负责技术训练,五周后就能上线服务项目客户。结训后还有超过八十种额外课程等着他们,包括增加专业技术与管理技巧的内容,预计每年投入训练费用超过五万美元,他们深深以培养无经验新鲜人成为专业顾问而自豪。
传统大学与企业大学的竞合
未来传统大学与企业大学将是相互竞争,却又彼此策略联盟的形态。随着传统大学与企业大学课程界线日益模糊,传统大学在国内的竞争优势,包括名校EMBA与企家班仍有高度学术光环与人脉关系的延伸,但未来教育部势必开放企业大学也能授予正式学位与学分,此时传统大学既有优势将丧失殆尽。
传统大学未来自筹经费比例将愈来愈高,走上与企业大学合作模式也将更多元化,除了目前常见二技或硕士学分班,以个人报名或包班上课方式,未来也可直接为企业量身订做企业大学内部课程,包括各职系课程发展、在线学习课程规划,甚至代管企业大学外包的学校行政业务,或是代管网络学习入口网站。
期望随着网络平台的成熟,未来企业大学能携手建立非营利的企业大学联盟,由相近区域或产业属性类似的企业大学筹组,各企业的学员就联盟内开设的课程,无论是实体课程或是网络课程,都可以相互选课,共享教育资源;就如同传统大学进行的策略联盟,不但可以跨校选课,图书馆资源也可以互借共享。
联盟的好处是共通性训练成本可以降低,课堂间增加同业或异业交流的机会,同时由于采自助餐方式,企业大学联盟可以经济规模,挑选与组合传统大学联盟各校最杰出领域进行合作。如此企业大学将不会流于只是换个招牌的教育训练中心,而是企业推动知识管理的策略伙伴,同时能自负盈亏,甚至创造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