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遭遇戛纳困惑 你在遭遇“枯竭”之困吗?



春风吹拂,一年四季的轮回往复又开始了。但随着岁月在循环中流逝,也许我们会不经意间发现:为了工作,我们曾经痴狂、气愤或者忘乎所以,但如今,一切却似乎都有些模糊了……

  萌生做这个主题的想法,源自《2004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的发布。看着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一个还不被人重视的问题窗户纸似的被捅破了。很多职场中人都不禁会感叹:“这些问题我也曾经碰到!”、“我现在就有这种感觉”……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当一件事情既困扰自己又无法摆脱时,就会告诉自己:“一切都会过去”。但这真是一个好的解决之道吗?接下来会不会使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因而也更不想向人提起,于是难以自拔?其实,不要认为“工作倦怠”或者进一步反映出来的“职业枯竭”问题,是一件纯粹的坏事,它也许正是我们再次认识自我、调试自我的一个良好契机……

经理人职业枯竭调查报告 

  ■ 本刊记者 庄文静 

  我们借着本刊享有盛誉的经理人高级研修班这一平台,对此次来参加培训的150位中、基层主管进行了一次“工作状态”的调查。我们希望通过得出的数据,可以反映出一部分职业经理人的工作现状。让我们不要忽视和回避一些问题的存在,冷静应对,从容生活。

  本次《中外管理》经理人调查中,普遍是30~40岁的中年人。有41.2%的人都已工作5~10年,同时工作15年以上的也有38.2%。只有17.7%和2.9%的人,是工作2~4年和10~15年的。可以看出,工作5~10年和15年以上的主管,是最需要知识更新和培训的人群。

  他们中间,更换过3~5次工作的人占到51.43%,换过1~2次工作的也有31.43%,从没更换工作和更换过6次以上工作的人士,则分别占到11.43%和5.71%。

  了解了此次调查的背景,不难看出他们大多是企业乃至社会中坚力量。那么他们的工作状态目前又是怎样的呢?

 你在遭遇“枯竭”之困吗?

  哪类人最容易“枯竭”?

  所谓“枯竭”,是因过度密集的工作而对个人的需要有所忽略,以致于出现精疲力尽的状态。本次调查对象基本是企业中、基层主管,结果显示:承认自身“有时有”枯竭状态的人占25.67%。这个数字与《2004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33.1%)相近。

  我们还发现:随着员工职位层级的增高,“枯竭指数”反而会越低,而且经常有这些现象的人几乎没有。这就证明了:当人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同和有成就感时,比如:工作职务、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等方面,就容易发挥个人的能动性而乐此不疲。而一般员工由于职位低、参与企业管理少、每天的工作又比较相似和周而复始,因而收到的认同感和回报都比较少,所以相对更容易产生职业枯竭感。不难看出作为职业经理人,相对于物质激励,有时更需要的是被人认可和拥有成就的心理感受。

  你是否忽略了潜伏的“枯竭”?

  承认自身职业枯竭的人士占到1/4,但问题可能恰恰出在另3/4的被调查者身上。因为无视问题、回避问题,或许正是问题开始恶化的开端。

  我们的依据是:我们可以看出年龄在30~40岁的经理人,出现亚健康的状况已经非常普遍,有42.86%的人出现过“持续精力不济、极易疲乏,对疾病抵抗力下降”的状况。而身体状况不佳,在职业心理咨询师的眼中,有时恰恰还有一层意义,就是“心理问题外显于躯体化病征”。职业枯竭及其引起的身心亚健康,已经成为困扰越来越多职场人士的现实问题。此外,被调查经理人中,有时会出现“对工作缺乏热情与投入,效率低下,易烦易怒”者已达到32.36%。足见得这些问题不可忽视(详见下表,数据为百分比)。

 何时最容易“枯竭”?

  “职业枯竭”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一个人的工作热情、资源储备都在慢慢消耗,新鲜感与方向感可能会随着时间变得模糊不清,于是倦怠便开始袭来。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0%的人是于工作2~5年时发生“职业枯竭”症状的。有关研究数据也说明:通常在4年左右,这种状态达到高峰。这也就印证了如果一个人在2~5年还不能升迁或是更换工作岗位,就很容易发生因“职业枯竭”而选择一些情感转移方式甚至是跳槽的说法。

  对于出现“职业枯竭”的原因、采取的处理方式、能否应对等,被调查者可谓仁者见仁,其中有43.75%的人每天工作10~12小时,足见经理人的辛苦程度。因此,对于“能否自如的应对压力”的回答,经理人们压倒性地选择了保守地回答“尚可”(详见下表,数据为百分比)。

 “枯竭”时,独处,还是求人?

  调查显示:对于如何应对“职业枯竭”的状态,大家的方法普遍集中于进行“在职学习”、“转移注意力,培养个人爱好”和“顺其自然”。看来,经理人更多是运用自我调节的方式,而很少选择找主管沟通、进行心理咨询或者休假。而且,中、基层经理人还是不会轻易选择跳槽和脱产进修。尽管有57.14%的人都曾为工作压力而困扰,但毕竟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谋求一个职位还是需要苦心经营的,不会轻言放弃。

  笔者身边就有一位正处而立岁月的女士。她大学毕业后开始独闯北京,工作一直非常努力并且很有成绩,做到了一个不错职位和收入。如果她愿意,完全可以在那个企业终老。但是,她开始厌倦了工作。终于一天,突然辞职了。而且这一年多来,她一直没有再找工作,只是终日苦闷。前一阵,她因为身体不佳不得不住院调养。我们希望采访她的念头,也因此打消了。也许她的个案很特殊甚至极端,但它确实说明了:当一个人承受过大的压力,如果不积极应对,就只会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如何重获工作的快乐?

  那么,如何摆脱“职业枯竭”,重新找回工作的乐趣呢?

  1.学会正视问题。不要消极地否认压力的存在,也不要以更拼命的工作来掩饰问题,否则自欺欺人的做法只会形成恶性循环。

  2.将危机视为财富。职业生涯顾问建议:当你对工作产生枯竭时,就是应该重新思索自己的时候。花点儿时间静心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擅长哪个领域?性格适合于从事哪类工作?这份工作可以发挥特长吗?是自己努力不够,还是被摆错了位置?自己对工作究竟有哪些期望?想从工作中获得些什么?而事实上工作本身又能不能提供自己所需要的这些呢?

  3.寻求“外援”。不妨与亲朋好友或同事一起诉说你的感受,不要闷在心里。此时,朋友若能给你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很好,而且当你诉说出来时,其实就已经在无形中释放了一些压力。此外,与主管谈心、寻求职业咨询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也是一种好方法。

  4.学会享受生活。尽情享受家庭生活以及个人独处的时光,都是减压的好方法。在工作之余,花一点儿时间反省、沉思、发呆,甚至做做白日梦,都可以起到放松的作用。

  因此,作为经理人,时常进行自我诊断、自我治疗、自我“溺爱”,还是非常必要的。社会的发展是一己之力所不可控制的,因此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进程,但可以调整状态,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

职业枯竭成功者的瓶颈

  

  ■ 程社明 鄢 文 

  职业枯竭——“职业流行病”

  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 Berger首次将“职业枯竭”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枯竭”是因过度密集的工作而对个人的需要有所忽略,以致于出现精疲力尽的状态。“职业枯竭”不仅受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还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因素影响,是一种在工作的重压下身心俱疲的状态,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1989年,国际知名专家Hobfoll提出的资源守恒理论,将“枯竭”定义为“工作所需的资源耗尽率高于补充率”。

  对于一个个体来说,我们所提到的工作所需的资源是指显在资源,并不是全部资源,并不包括人的潜能部分。事实上,工作需要付出资源,比如:你的知识、感情等,当这些最有价值的资源不断消耗,却得不到足够的补充时,人们会感到不安,因为每个人都有努力保护和获得资源的倾向。

  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变革的社会,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为数众多的白领、高管和企业家们出现了频繁的身心不适、心理衰竭、情感封闭等亚健康状态,表现出疲惫不堪、烦躁易怒、心情沮丧、疑虑重重、挫折感强及悲观失望等职业枯竭症状。如果一个人每天清晨不愿走进办公室,逃避或排斥进入工作状态,无法面对将要开始的职业生活时,说明他开始进入职业枯竭的状态了。

  职业枯竭可以表现在生理、情绪、行为、才智(创意)、希望、人际关系、激情(一种状态)等方面。这些因素就好比是蓄水池中的水,是人们立足职场的动力和源泉。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经有一个铅字打字员,打字速度特别快,第一次和电脑比赛她就嬴了。当时的电脑和软件都是很笨的,这种胜利给了她一种错觉,就是不可能有什么东西能替代她的工作!

  几年后,由于电脑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处理文字的速度远远超过了铅字打字的速度,她被迫下岗了。这是因为她的内职业生涯没有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提高,造成了功能性失业,进入了职业枯竭状态。

  如何看待职业枯竭?

  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来讲,职业枯竭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职业危机的一种。从个人角度来讲,整个职业还在发展,社会需要这种职业,但是这个人本身已经没有足够的内在资源立足职场了。有些人很有能力,但就是觉得自己什么都干不了,这和人的心理状态和观念有关。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平台期、瓶颈期、危机期的人,也属于职业枯竭的状态。究其本质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没有找到职业锚。

  需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职业枯竭和没有就业能力不能混为一谈,比如:入错行就不是职业枯竭。通俗地讲,职业枯竭是指曾经在某个职业中干过一段时间,有过立足之地,甚至干得很好,并且以为自己现在的所学足以继续干下去,却突然发现自己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环境了,即有职业但不能正常从事这个职业。

  职业枯竭与内外职业生涯不能和谐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外职业生涯是指从事一种职业时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单位、工作内容、工作职务与职称、工资待遇、荣誉称号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内职业生涯是指从事一种职业时的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素质、内心感受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

  相对于内职业生涯的发展,外职业生涯的因素获得太多或太少的时候,都可能导致职业枯竭的一些先兆出现,比如:迷茫、担心、自卑、恐惧、郁闷等等。当外职业生涯发展不足,内职业生涯发展过快的时候,就可能出现抱怨、不满、消极、冷漠、抵触、排斥、以自我为中心等先兆。

  而职业枯竭多数是因为内职业生涯因素发展不足导致的一种身心疲倦状态。可以通过发展内职业生涯的各项因素,而最主要的前提是改变观念,以内职业生涯的发展带动外职业生涯的发展。

  外职业生涯通常由别人决定、给予、认可,也容易被别人否定、收回或剥夺。当它比内职业生涯超前较多时有压力,超前太多时有毁灭力;当它比内职业生涯滞后较多时很烦心,滞后太多时要变心,这些都是导致职业枯竭、离职的原因。

  内职业生涯主要靠自己的不断探索而获得,不随外职业生涯的获得而自动具备,也不由于外职业生涯的失去而丧失。因此,发展内职业生涯是避免出现这类现象的重要手段。

  只要自己愿意,职业枯竭是可以预防的,可以挽救逆转和重生的。因为它不是从生理角度丧失职业能力,它丧失的是内职业生涯方面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心理和观念方面的问题。

  如何应对职业枯竭?

  第一,要做好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为避免职业枯竭建立职业生涯预警机制,职业生涯年检。为了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我们每年定期都会到医院进行体检。那么为了我们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也必须进行职业生涯年检。

  企业和员工共同进行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是避免职业枯竭的重要保障。职业生涯开发是发现潜能、激发潜能、强化潜能的过程,它要完成三个方面的工作:“测、定、学”。“测”是指潜能测评;“定”就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即为职业生涯发展定向、定位、定目标、定时间、定方法、定步骤;“学”是通过教育和培训的方法强化潜能,必须要终生学习,正所谓“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职业生涯管理是发挥潜能、评价潜能、实现目标的过程。职业生涯管理也要完成三个方面的工作:“干、评、发”。“干”是指职业生涯实践;“评”是指职业生涯评价;“发”是指职业生涯发展。只有员工职业生涯的不断发展,才能避免职业枯竭,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人力资本增值。

  通过建立职业生涯的发展系统,全面透彻地了解自己,自己的价值取向是什么,要什么样的生活,承受压力的程度等等,避免职业枯竭问题的出现,从而实现人生目标! 

  第二,提高情绪智力。在职业枯竭状态中,更需要提高自己的情绪智力。承认人的正常心理情绪反应,学会宽容自己、善待自己。对于自己来说,就是了解自己的情绪,接受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极端情绪。对于他人来说,就是理解他人的情绪,接受他人的情绪,陪伴他人的情绪,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我们要做情绪的主人,不做情绪的奴隶。情绪的奴隶是被动接受,受其左右;情绪的主人能对各种情绪了解接受,利用享受。

  第三,敢于突破自我极限。职业枯竭的出现很多是由于发展过程中的“职业心理极限”所致。许多极限是受我们的观念影响而自我设定的,它们妨碍了我们的发展。一个人可以突破常规极限、运动极限,甚至突破死亡极限,在职场中,我们更多的时候需要突破职业心理极限。所谓的职业心理极限常常表现为情绪极限。我受不了这种气,受不了这种窝囊,受不了这种压力,受不了这种挑战,受不了就要逃避、退缩。我们是否应该这样想:突破心理极限就是接受自己以前所不能接受的情绪,接受并掌控了,你就成长了,你的职业生涯就可能质跃发展,才可能真正避免职业枯竭。

  在职业生涯中,不经历几次职业心理极限的突破,是难以成功的。精疲力竭、头疼欲裂都是要突破极限的一种体验。工作场合把自己的情绪和工作本身分开,是职业化素质的一种表现。

  最后,努力寻找并确定那传说中的职业锚。在情感生涯中,找到爱是幸福的,在职业生涯中,找到职业锚是幸福的。一旦找到它,你就一定会摆脱职业枯竭!

 案 例

从干将到病号的秘密

  ■ 刘 明 

  职场中人,生活压力不仅来自于工作本身,有时还来自自身的身心压力。

  当有一天这些压力无法化解、无处释放时,“职业枯竭”便愈行愈近……

  张女士是某著名机构的审计主管。工作八年来,由于工作认真负责,深受领导器重。她自认为对现在的工作很有天赋,也非常喜欢。但是,她又觉得自己似乎还有更大的潜力可以发挥。

  于是,有一段时间她曾悄悄地做过兼职工作,当时是又兴奋又感觉疲惫。后来,觉得身体受不了了,就放弃了兼职工作。但此后她成了单位里有名的病号,三天两头地请病假,出入于医院之间,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先后查出了心脏病、肾病、颈椎病和妇科病等问题。 这让她变得弱不禁风,也越加地怜惜自己。但她却不晓得这背后隐藏着很深的职业枯竭问题。

  躲在身病后面的心病

  也许是看病已经习以为常而不再讳疾忌医,也许是对新生事物怀有好奇和半信半疑,张女士就开始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初次见面,张女士给人的印象很深刻,她就像到了自己家一样,表现极为放松自在,一点也没有在别人身上常见的那种拘谨。显然,她是一个经历了多年职场锤炼的人,而其戏剧性的人格特点也初露端倪。果然,没有一会儿,她似乎已经跟咨询师熟络得如同老友重逢。

  她很直截了当地表明了她的来意:她觉得经常生病和往来于医院之间实在是很烦,来咨询是看看能否让自己高兴一些。用她的话说:“你快点想个办法让我开心一点儿。”完全是一副将自己托付给咨询师的架势。从她急切地把自己托付出去的状态,实际上反映出她是想把某种负担托付给他人,这个负担显然已经困扰她很久了,以至于她见人没有三分钟就想把它甩给别人。至于这个负担是疾病本身的困扰,还是其它的心理诉求,其实大家不难看出。

  考虑到她频繁就医的经历,她对躯体疾病的现实状况有着明确的认同和接受,并且似乎还有乐此不疲的态势。那么,这种急着想抛掉的东西,更可能是一种心理负担。在出入于医院之间的时候,她似乎可以回避或减轻她对工作的心理负担。于是,内心的潜意识通过躯体化反映的线索浮现出来。

  病越治越多的玄机

  通过交谈,我们了解到张女士的家中有姐妹三个,她是小女儿,自小得到全家的照顾,但少年时期她得了风湿性关节炎,这使她有了很多不同于同龄人的思考,因此同人交流起来也有些困难。还是在工作以后,因为需要不断地到全国各地下属机构出差,她才锻炼出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张女士对工作不仅极为负责,而且经常超时、超强度地工作。在年轻时,因为精力充沛,工作热情也高,对工作压力并不以为然。但在兼职期间,体力与心理承受力终于达到了一个极限。好在爱人很心疼她,使她有了让自己去休息一下和享受的理由。

  但后来享受的直接结果,却是出现了很多躯体上的毛病。于是,爱人对其照顾更胜以往,单位领导也极为关怀,纷纷为其看病就医开绿灯。然而健康并不如人意,反是更加糟糕,疾病是越查越多,医院是越去越频繁,病假是越请越长……

  我们身边也有这种状况,有的人年少时身体并不好,而工作强度加大后,身体状况反而好了很多。但是一旦事业相对稳定、家庭和睦,在放松的状态下,身体上的问题往往就表现出来了。正如张女士这样,在休息和治疗后,并没有任何康复的迹象,反是越治越糟,越闲越累,她的内心也非常歉疚。假设一下,如果领导不给她开绿灯,或者爱人给她施加一些压力,她是不是会有更多的焦虑?其实她身处于不断看病的恶性循环中,她有“继发性获益”的潜意识,也就是说,她在得病、看病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的好处——爱人更胜以往的关怀,领导的关心;或者说是回避了很多坏处——高强度的工作和出差任务。正因为如此,她的身体就更难康复,她的潜意识在享受这些关怀。

  压力下显现的职业枯竭

  事情的发展颇有戏剧性。过了一段时间,她爱人的工作出现了巨大的变动,家庭收支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她的单位也开始调整岗位并进行裁员,迫使她不得不少请假或不请假,以维持这份对全家越来越重要的工作收入。

  这时,张女士越来越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而且产生了更多的疲累与焦虑,甚至每天上班的路程都成了很难克服的困难。对普通人来说,享受毕竟是容易的,再次经历艰苦却是困难的。

  这就产生了我们提到的继发性获益中可能存在的另一个方面:她对于某些坏处在回避,比如工作上的压力。换句话说,很久以来,过重的工作任务已经让她在不知不觉中,感觉到难以承受,而她一直以为自己热爱这份工作,有兴趣、有天赋和实际能力,因此这种意识阻碍了她对工作压力的清醒认识和客观感受力,也导致了压力的集聚和累积。这不仅使她产生了力不从心、不堪重负的意识,而且逐渐沉淀起恐惧的心理。她在潜意识中已经在逃避这种恐惧,尽管她会有强烈的自责和内疚。这种逃避意识与自责意识的冲突,又是当事人不易察觉的,也因此不易表达。最终,这种冲突通过躯体表达出来,即不断地生病,越来越多地生病,这就是所谓躯体化。

  选准目标再启航

  当把这个分析告诉张女士时,对她的触动很大。后来,我们一起探讨了一个又一个富有创意的职业生涯设计。几个月后,张女士兴奋地告诉咨询师,她终于放弃了原来的职业,做了一份真正适合她、也是她真正喜欢的工作。尽管还有不少困难,但是她很有信心,也很有干劲儿,不仅心情很好,身体上的病也大部分不治而愈。

  不难发现,身心的相互影响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有研究证明:癌症、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都与心理压力有很大的关联。不论你的头脑、你的心理、你的认识怎样不以为然,你最忠实的身体都是会告诉你最真实的情况。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会出现一些亚健康症状,如:食欲不振,睡眠不良,腰酸背痛,容易疲累,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沉闷低落,或易于激怒、焦虑不安等等,更有甚者还会长期低烧、腹泻、便秘等等,这都意味着他正在承受着极大的压力。

  如果这些压力不是明显地主要来自于家庭、婚姻、情感之中,也不是基于他的人格基础,则我们大致可以说:他已经有了明显的职业枯竭的前兆,或者已经处于深深的职业枯竭之中。

  找到快乐的源泉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首先,职业选择本身如果不是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不是从自己的实际能力出发,而是追求时尚的、短期的、过高的目标,出现职业枯竭是迟早的事;其次,不能对自己的成长有长远的规划,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不能把握自我的成长轨迹,不能很好地发展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增长新的知识技能,在社会发展大潮中,易于迷失于社会价值的变革与重新定位中,因为后续力量不足,出现职业枯竭也是难以避免的;最后,不懂得珍惜自己,不懂得修养生息,不能两条腿走路,让身和心相互补益,不能做到张弛有道的人,出现职业枯竭也是不可避免的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啊!

  (本文作者系北京东明成功人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咨询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95424.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宣化上人开示:你想知道鬼是什么吗?

原文地址:宣化上人开示:你想知道鬼是什么吗?作者:湖心亭看雪客宣化上人开示:你想知道鬼是什么吗?鬼的种类很多。一般人皆以为鬼是狰狞可怖、青面獠牙,其实这不一定。有时鬼能化作人身。乍看之下,以为是个人,其实是鬼。若你是开了五眼的人,鬼

女人在月经期间可以运动吗? 月经期间可以运动

女人在月经期间可以运动吗?——简介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所以,每天能坚持运动是一个非常好的生活习惯。运动的方式有很多,如:打球、跑步、骑车、游泳......等,都是休闲较好的一种娱乐方法,既能够锻炼身体,又能帮你减轻工作压力,可谓是一

大学生你真的知道如何提防小偷吗? 提防小偷国语

大学生【你真的知道如何提防小偷吗?】春节快到了,小偷的活跃季也来了。由于人们穿得厚,敏感度下降,在公交、地铁、火车站……小偷频频得手。你知道哪个口袋容易被偷吗?你知道扒手之间暗语“天窗”“地道”代表啥吗?民警总结的小偷惯用伎俩

你知道吻的真正含义吗?男女都要看 男生吻女生额头的含义

(贾乃亮吻李小璐玉足)你知道吻的真正含义吗?吻是指用嘴唇触碰其他事物,通常是另一个人。特别的,接吻是指两人的嘴唇互相接触。亲吻是一种经过学习的行为,从其他动物之间的行为学习而来。许多灵长类动物也有亲吻的行为。据研究,亲吻可能也具

声明:《中国电影遭遇戛纳困惑 你在遭遇“枯竭”之困吗?》为网友记忆里那片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