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融合联想与IBMPC部门的企业文化是摆在联想面前的一道难题。
虽然对于旁观者们来说,充斥着各种数据的资本运作永远比扎扎实实的业务拓展有趣得多,但其实所有人都知道,资本运作永远都只是一种手段,不会是目的。买下来不是问题,怎么去消化,才是最大的问题。
“一年前把3721和Yahoo中国整合到一起的时候,Yahoo中国的工人才几十号人,都已经让我感受到了其中的困难程度。”周鸿祎说,“我完全不敢想象杨元庆要把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好几千人的团队、市场和销售整合到联想这个新的旗帜下,需要花费多少努力。”
联想:新“本地化”努力
对于联想来说,在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的交易最终通过美国政府审查之后,现在最应该解决的问题莫过于资源整合了。杨元庆也承认,新联想诞生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便是理顺双方原有的各种资源,并将其凝聚成为新联想的核心竞争力。“并购最终会产生1+1>2的效果。”杨元庆说。
可是对于目前的联想来说,更现实的问题并不是怎么样去实现大于2的结果,而是弄清楚原来的“1”究竟在哪里和是什么样子。
“联想买下来的不仅仅是IBM的PC品牌,更重要的是IBM原个人电脑事业部数千人的员工队伍和全球的销售渠道。”业内人士说,“相对于研发力量来说,分散于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渠道更具备价值,但同时也更具备整合的难度。这里面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对于进入某个非本国地区市场的跨国企业来说,首先要解决的一点便是本地化的问题。这其中包括团队的本地化、产品的本地化乃至销售渠道的本地化。对于联想来说,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去完成。”本地化,这个说法曾经被众多中国企业用来指责跨国企业在中国的水土不服,甚至有很多人将其当作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本地化的工作是一件细活儿,不是只靠收购就可以完成的。”周鸿祎说,“当年我在整合3721和YAHOO中国公司的时候所遇到的问题其实是所谓的土鳖和海归的矛盾,大家做事的风格和方式都有不一样的地方,很多时候两种方式甚至是格格不入的。以前3721和渠道商联络感情最好的方式就是大家一起喝酒,然后勾肩搭背地说一些推心置腹的话,到现在原来3721的渠道商和我们的合作关系非常稳定。在YAHOO和3721整合的过程中我也试过这样的方法,把大家拉到海南去喝酒———可是结果却是被要求喝咖啡,效果如何可想而知。”YAHOO中国的例子或许能够给联想起到一点参照的作用。但到最后,强势的周鸿祎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铁腕方式所完成的整合,或许并不适用于新联想。毕竟,土生土长的3721了解中国市场,适应中国市场,周鸿祎要做的事情只是让YAHOO中国按照原来3721的游戏规则进行本地化———哪怕是用强制的方式。
但对于联想而言,在美国、在欧洲,恐怕还并不够强势,而当地的IBM团队里是否有像周鸿祎这样强势并值得信任的领导者,现在还是未知数。
盛大:四种可能
尽管一直到今天,盛大都还没有做出下一步的动作,但从各种渠道披露出来的信息都显示,盛大的目的并不仅仅只是以19.5%的持股比例成为新浪的最大股东,而是彻底控制新浪并为自己所用,或者说是和新浪合并。在这一过程中,尽管不会遭遇到类似联想“新本地化”的问题,但摆在陈天桥面前的困难依旧很多。
按照目前最流行的分析,盛大整合新浪的方式一共有四种可能。第一是合并,其中一家摘牌选择对方,另一家股票留下或者双方保持独立,进行业务层面的重组。第二是控股,由盛大来绝对控股新浪,比如说51%控股新浪。
第三是盛大持股,但是不进入董事会,目前这种格局把它作为一种资本收益来做,在股价上涨的时候来抛售股票。最后一种可能是盛大进入并控制董事会,占有董事会几个席位。
“控股在操作上有实现的难度,因为盛大只可能采取协议收购或者换股的形式来完成,其中的比例会很难掌握。”业内人士分析说,“而对于盛大来说,持股但不进入董事会明显不是陈天桥的本意。陈天桥是创业者,他要做的是把新浪的资源整合到自己未来的盛大帝国当中去,而不是把购买新浪股票当作一次投机。可是如果进入董事会,盛大等于把自己套牢了。所以,合并的选择对于盛大来说是最理想的。”陈天桥并不会为新浪这块招牌的倒掉而惋惜,但如果真的让新浪摘牌,盛大恐怕还下不了这个决心。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盛大要整合新浪所面临的很大一个问题其实是舆论的压力,而这已经并非是单纯经济领域里的事情了。
好事者在之前评论说,拥有无数中产阶级读者的公司被领着一帮小孩儿玩游戏的公司收购了,做文化的被做游戏的收购了,按时上下班的被成天躺着睡觉收钱的收购了......种种讥讽不一而足。尽管随后媒体在理性的分析后,更多地肯定了这次交易对于产业的积极意义,但如果盛大让新浪摘牌,也无异于把新浪这块金字招牌从很多中国网民心中摘掉。陈天桥不能不担心,在那种情况下会不会有某些人或者某些利益团体对此进行攻击。而这种攻击在被互联网放大之后,对盛大可能会是致命的。
所以盛大短期内惟一能选择的模式就是在保持新浪独立的情况下进行业务重组。这对于盛大来说,基本不构成任何风险。在新浪的优势业务方面,只不过换了个老板而已,陈天桥只需要和新浪董事会以及管理层做好沟通,寻求到双方共同的利益平衡点就可以了。而相对于和整个新浪沟通,这要简单许多。
本报记者彭梧
案例 TCL并购汤姆逊
2004年7月1日,经过艰苦努力的TCL与汤姆逊的合资公司TCL-ThomsonElctronics公司正式运作,它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视机生产企业之一。
品牌安排:TTE采取多品牌策略进入不同的市场,在亚洲及新兴市场以推广TCL品牌为主,在欧洲市场以推广Thomson品牌为主,在北美市场以推广RCA品牌为主。
资产安排:根据双方签署的协议,TCL将其在中国内地、越南、德国的所有彩电及DVD生产厂房、研发机构和销售网络并入新公司;汤姆逊则将其位于墨西哥、波兰、泰国的彩电生产厂房、所有DVD销售业务以及所有彩电及DVD的研发机构并入新公司。
并购效果:合并后TCL-汤姆逊公司将拥有全球最强大的彩电制造能力。从渠道上来看,TCL-汤姆逊公司在全球的销售网络也将更为完善。这次合并还使TCL顺利绕过欧洲、美国的反倾销壁垒。
并购教训:TCL并购的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汤姆逊公司。
TCL拿出了所有的彩电业务而汤姆逊主要拿出了传统的CRT彩电业务,其在法国的高端电视业务并未参与合并。汤姆逊研发和制造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的中心法国西部昂格斯工厂将继续归汤姆逊公司完全拥有。
同时,本次合资中,汤姆逊的出资不包括其电视机业务使用的“Thomson”、“RCA”等品牌,TTE将通过与汤姆逊签订协议的方式获得上述商标使用权,但如果TTE未达到双方议定的最低销售目标,则该协议将提前终止。汤姆逊此次出资范围也不包括其电视机业务已申请的专利技术。如果TTE需要使用以上专利技术,还需与汤姆逊签订专利许可协议并按照协议缴纳费用。
本报记者赵燕平
众说纷纭
分析师:盛大新浪仍将各自独立
投资分析师张锐盛大收购新浪的事件,可能到最后会不了了之,一开始大家都是为收购而来,到最后可能变成了相互做做广告,就像娱乐圈里一样,传言很多,最后都无影无踪。
从并购的角度看,盛大收购新浪的事件可以说明,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网络资源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大的,正处于一种新兴行业的暴利阶段,所以很多人都非常看好网络这个行业,包括投资公司。这样的并购将在一定的时间内持续。
另外,这个事件背后的投行,主要是试水一下网络产业,这对他们的整体战略合作是有帮助的,投行之前扮演的角色属于中间人,比如律师,顾问,以后将越来越多向战略投资者的角色转变。
西南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分析师陈毅聪我认为盛大并购新浪的成功概率比较大,主导者不是外资投行,投行只是顾问、军师。
盛大的选择一种就是赚取投资收益,但估计这个盛大不会满足,另一个将自己的业务与新浪整合在一起。陈天桥短期目标应该是多元化,减少对网络游戏的依赖,中长期才是着眼于网络娱乐业、传媒业的整合、融合,但目前来看,不太可能整合成功,估计新浪的品牌还会存在,盛大和新浪分别独立运作。换言之,我不认为盛大并购新浪会对网络业产生多大的震撼,充其量是一个有钱人的一次投资行为,短期内还不是产业的整合、洗牌、创新。
本报记者庄士冠
评论家:高科技与低工资的整合
方兴东:联想购并案的这个事情仅仅是一次插曲而已,真正的挑战在于后面的整合和融合,以联想现有的能力,没有IBM的支持和国家的支持,必将遭遇很多困难,尤其是美国、欧洲对于中国企业的“政治色彩的眼镜”,都将让联想承受诸多本来不该是联想承担的压力。所以,国家对联想的支持是理所当然。联想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一个企业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竞争力和形象的问题。
对于IBM同样如此,将PC业务卖与联想,与其说是一次资本运作,不如说是一次战略投资。联想购并不仅仅是联想本身,而是对中国整体产业利益的一次急剧提升。“高科技+低工资”这才是未来让美国高科技产业最胆战心惊的爆发力。
姜奇平:联想宣布收购IBM的PC及笔记本电脑业务。这是一个意义重大,但许多人又说不清楚意义何在的事件。我们最好还是跳出来想一想。这是一件什么事?
放在百年历史长河中观察,联想收购IBM电脑业务,是件惊天动地的小事情。“惊天动地”,是说中国要开始上演五百强连续剧,让世界听听国家这架飞机起飞时的响动:“小事情”,是指这一集的情节只不过是IBM电脑这个区区小题目。纵观历史,先有走向世界的大企业,后有走向世界的强国;中国既然能把信息强国的话放出去,联想收购这类事,就早该如此接二连三发生。
与此相比,其他所有技术分析,都不足挂齿。